第7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止說著揮揮手,笑道:「好了,你原來辛苦,先去休息,我這邊得安排一下事宜,督郵巡查,讓下面幾個縣人心浮動,加上八月將至,為種麥上時,我得安排妥當,不可耽誤。」

  陳梓儘管一肚子疑問,卻還是領命退下,他自覺地該做的都做了,後面就只能看為人主者的決斷了。

  「就待洛陽時,觀此人是否為我陳家麒麟吧。」

  這邊陳梓走了沒有多久,就有一人快步來到陳止的房中,正是冉瞻,他見了陳止,立刻上面前低語幾句。

  陳止聽罷,點點頭道:「有兩家出手了,也好,正好引蛇出洞,就是不知道王浚那邊是否得到了消息。」

  是夜,有快馬自代縣出,逕往洛陽。

  ………………

  時間轉瞬即逝。

  一轉眼,就到了這佛評之日。

  一大清早,整個洛陽城就熱鬧起來,不少問詢趕來的士人紛紛走出家門,就朝著城外而去。

  洛陽城的內外,有不少的學院,但除了這學院意外,也有許多的寺廟,其中不少還有著悠久歷史,歷經戰亂,流傳下來。

  這次的佛評,就是在一座寺廟前布置的。

  這座寺廟叫做首光寺,這座寺廟之名的歷史並不長,大概只有二十年的時間,但寺廟本身卻有不短的歷史,只是因為戰亂,原本的寺名和傳承斷絕,變成了荒蕪之地,後來為遠遊而來的僧人修整。

  正逢當時,有僧竺叔蘭和無叉羅譯出《放光般若經》,隨後來洛陽講學,就是在這座寺廟,首光之名,正是因此而來。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這座寺廟蓬勃發展,雖然不能說興盛,卻也算得上是洛陽的一處名地,有外來僧人入洛陽,基本上都會來此一觀。

  而如佛圖澄這般的佛家宗師,也會時常在洛陽周圍的寺廟開壇做法,幾年之前,他與竺叔蘭還曾共同論佛,所選之地,正是首光寺。

  正是有著這些個背景,這次的佛評,也選擇在這裡舉行,因為有江都王的屬意,因而各部司衙都是大開綠燈,反正在他們看來,這樣的事,不涉及權柄,根本不用擔心,倒不如拿來做個人情,給這位洛陽如今的實權人物。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這個佛評鬧出的動靜極大,影響的範圍極廣,就連這佛評所在之處的布置,都格外恢弘——

  首光寺位於一座小山丘的半腰上,在寺門之外的空地上,擺上了一個巨大的台子,桌位還放著蒲團,一圈一圈、一個一個,依次排列開來,足以坐得下近百人。

  這座山也算是枝葉茂盛,但作為這片土地的主人,首光寺在茁壯成長的二十年裡,有不少布衣依附過來,都成了寺廟的佃農,為他們耕種土地、砍伐樹木。

  久而久之,這上山的一條路,就越發清晰起來,也沒了太多的樹木遮擋。

  此時,正有許多人正行走在這座山路上,他們或者三三兩兩的一起,或者呼朋引伴,或者一人獨行,各有不同,但卻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神色頗為肅穆,仿佛是要去參加什麼莊重的事情。

  這件事,自然就是佛評了。

  所謂佛評,其實官方給出的介紹,算不上清晰,只是說會有幾位佛家宗師在首光寺外開壇**,隨後進行品評,除此之外的諸多消息,都是通過諸多渠道,零零散散的傳播開來的。

  比起之前的諸評,都是明確放出了消息,以及要如何品評,讓諸多書院提前做好準備,但這個佛評不一樣,不光沒有劃定範圍,更一反常態,多了一個宣講的環節,同時也沒有諸評那樣的「第一牌匾」。

  但有江都王的重視,這些問題終究都影響不到根本,這佛評之日一到,首光寺大開山門不過一個時辰,那寺外的蒲團上,就近乎坐滿了人,而山間道路中,還有不少人繼續前行,直奔寺廟而來。

  「今日之勢,可不光是局限於書院之間了,有這麼許多人關注,定然揚名時機,你我兄弟參悟佛學也有些時日了,今日真是一鳴驚人之時!」

  「話雖如此,但也不可小窺他人,況且今日還要聽佛家宣講,那位竺法潛法師,據聞乃是精通佛法之人,不僅般若精通,還兼理了百家之學。」

  「不止呢,據聞連小乘禪,他亦有所涉獵,真箇是決定人物,難怪他年紀輕輕,就可以稱為宗師,中原這一代為學者,怕是難有與之比拼之人。」

  這沿途之人一邊前往,一邊議論,但這些話卻落入了一名青年耳中。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陳止的好友趙興,在他的身邊,還跟著趙遠和蘇遼。

  原來,趙遠有感於今日的佛評,要有好戲上場,擔心會被人拿身份壓下去,於是乾脆就找上了自己的這位遠親。

  三人的身後,還跟著一人,卻是個有著丹鳳眼的大漢,居然是那關先,只是此人只是一言不發的走在後面,但他的大塊頭,還是引起了周圍不少人的矚目。

  「這些人對那竺法潛還真是信心十足。」趙遠走著聽著,忍不住這般說著。

  趙興聽了,便笑道:「人皆善忘,多顧眼前,陳兄走了近兩個月了,這洛陽城中只聽其名,早就忘了當初他的風采,再說了,陳兄最後在秘書省東西兩苑中沉澱,潛心為學,名聲漸潛,比不得這竺法潛一來,各方皆與他造勢,咦?」

  說著說著,他忽然輕咦一聲,目光落在前方一人的身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