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邊上的陳遲等人聽得此言,也是露出遺憾之色,去年的杏壇論道,動靜很大,不光是中原的不少大家,連同邊疆的諸多部族都有大家前來,可謂是熱鬧非凡,影響深遠,徐州因為離青州較近,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波及,從世家到民間都十分關注論道。

  一開始,陳止被邀請去參加論道,陳家還是頗為興奮,卻沒想到他中途就走了,好在陳止的風頭更大,不光是斬殺了匈奴小王子,更有魯王宴上的一篇《六國論》,相比之下,連杏壇論道的優勝之人,都被蓋住了風頭。

  更不要說,後來又有匈奴王劉淵之死的傳聞,更是將陳止的名號推上了一個新的巔峰,成為彭城父老鄉親們口中津津樂道的同鄉賢達。

  在隨後的日子裡,但凡他在洛陽有什麼動靜了,傳到了徐州這邊,尤其是彭城之地,都會引起議論。

  正因如此,才會有許多百姓自發的過來迎接陳止。

  這樣的民望,當然有利於名聲的傳播,但凡是經過徐州之人,都會聽聞陳止之名,那些不急著趕路的,難免順路過來一探。

  「所以啊,最近這彭城周圍,名士是越來越多了,很多人過來這邊,都會停駐一些時日,前幾日又有消息說你要歸鄉,就有不少人在這裡等著呢。」

  徐輝撫須而笑,看著陳止的面容,也是越發和善。

  自己治下的地方名士越多,越代表著文道昌盛,乃是名教之功的體現,當然讓他高興了。

  陳止知道了這些,笑道:「既然如此,說不得我要去見識一番才行。」

  「那我就讓人去通報一聲,也好讓他們定下具體日子,你這行程沒有確定,他們也沒訂好日子呢。」徐輝的一句話,顯示出這個所謂宴席,其實就是在等陳止,若他不去,真的就毫無意義了。

  話落,徐輝忽然話鋒一轉:「你這一路風塵,趕緊去歇歇吧,也好帶著家眷去探望父母。」他這話,表現出兩人的親近。

  陳止點點頭,他這次過來,本就有帶著妻子給父母掃墓上香的意思,已經成婚一年,若是還沒有行動,放在這個崇尚孝道的國度,很容易變成個人私德的污點。

  於是,又說了幾句,陳止就在人群的護送中,走入了城中。

  隨著陳止進城,歡迎儀式隨之結束,人群散入城中,就像是無數石子兒落到了平靜的水面中,**起陣陣漣漪,街頭巷尾,議論紛紛。

  有不少人感嘆道陳家運勢要起了,又回想諸葛家的嫡子過來時的陣仗,說這才過了多久,陳止就從迎接之人,變成了被迎接的主角,世事變幻,莫過於此。

  此等議論,陳止見過太多,陳家也早已習慣,無需贅述。

  卻說他歸家之後,領著妻子見了留在家裡的小妹,又是一番歡喜,等第二日一早,就去往城外的陳家墳地,給父母祭掃,隨後又馬不停蹄的在祠堂中祭拜。

  這般忙碌的行程,直到傍晚才算是做完,妻子楊悠也是累的一身汗。

  「今日真是辛苦你了。」

  聽著丈夫的關懷,楊悠笑著搖頭道:「這本就是妾該為之事,不能侍候公婆跟前,已是遺憾,又豈能在意這點勞累?」事實上,楊氏自從成婚之後,就越發滿意自己的丈夫。

  她本以為,陳止這般才華和名聲,當是志存高遠、目無餘子之人,接觸之後才發現,陳止固然是志向遠大,但為人卻頗為和善,對自己更是溫和、尊重,渾不似其他姐妹口中所說的男子模樣,是以做什麼事,都越發心甘情願。

  等夫妻二人忙完之後,直接回了陳止在城外的莊園,他的學生陳蟄早就等候在那,一見陳止,就乖巧的過來見禮,更是激靈的衝著楊氏叫了一聲師娘。

  一年多不見,陳蟄的樣子有了不小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個頭。

  比之一年前,陳蟄高出了足有一頭——他本就是在長身體的時候,拜入陳止名下之後,身份地位水漲船高,吃得好、住得好,營養和休息都跟上了,再接受正統的世家教學,學習君子六藝,打熬體魄,自然是長得飛快。

  不過,陳止更在意的,還是陳蟄的學問。

  事實上,陳止對這個弟子有著虧欠,還沒怎麼教他,自己就踏上了遊學之路,隨後一年多未歸,只是在走的時候,給陳蟄留了些書冊、教材,又安排了家人監督,但為學這件事,沒有老師督促,主要還看自己,往往進境緩慢。

  有鑑於此,晚飯之後,陳止就叫來陳蟄,考較他的學問。

  師徒二人一陣對答過後,陳止微微點頭,道:「你這一年確實沒有閒著,也沒有偷懶,基礎上該學的東西,都已經學了。」

  陳蟄聽得此言,頓時眉開眼笑。

  他因境遇改變,深刻意識到機會難得,加上祖父督促,所以格外用功,就想著憋著一口氣,等老師回來的時候能得到誇讚,現在總算是沒有白費功夫。

  陳止說過之後,又道:「不過,為學之道,光是看書是不夠的,還得多看看、多走走。」

  陳蟄一聽,趕緊正襟危坐,等著陳止的安排,在他心裡其實很想與陳止同行,他知道陳止將為太守,做一個郡守的弟子,在當地必然大有好處吧?

  只是陳止的話,卻讓他有些失望——

  「這幾天,你多和陳物聊聊,他與我同行,走南闖北,頗有見識,學問造詣進境飛速,可為你友,待時機成熟,我會派人來接你,跟在我身邊為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