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最終,大典完美落幕,新漢的威嚴傳遍洛陽,更深深的刻印在諸多使節的心中,讓他們久久難以忘懷。

  隨後,洛陽城內,百姓亦是津津樂道,連帶著諸多大臣也有所誇讚,附帶著出工出力的陳止,也被人推崇,令他的聲譽一時無兩,令他的名望扶搖直上。

  就在這個時候,秘書省的秘書監黃思上書,言陳止之功,說其人之能可為政一方,請其人為北地一太守。

  他的這個舉動,像是在平靜的水面上,砸下了一塊大石!

  頓時,漣漪陣陣。

  隨即就有許多官員附議,皆言陳止之作為,可以為一方郡守,仿佛在這一瞬間,他們都忽略了陳止的年齡,頗有舉賢不避年歲的意思。

  註:亦有記載為「歲偏」,取一而書,莫究。

  第376章 請陳為太守?

  「今大典之後,諸族嘆服,皆言大漢之尊,不愧為中央上國,是以四夷臣服,不敢再起他念,此皆陳太樂之功也,太樂以太常屬官,統籌兩部要員,協調調動無一不精,此是統籌之能;」

  「又聞諸族所來,其安排、引領皆有章法,為太樂所立,與往日相比,不知好了多少,過往有外屬臣朝天子,時有錯亂,落館之處常見錯漏,或錯置一物,或錯人尊卑,皆不明他族之風俗也,然陳太樂所書之章,不僅有安排之處,更言明各族好惡,尊其風而涉其俗,是以諸族歸心,此太樂博聞之見也;」

  「又有鴻臚館藏之事,過往若尋一事,短則耗費三五日,長則一兩月,動員數十人,可謂繁瑣,今有太樂收納整理,又列表為單,查一事,只需一二人,最多不過半日就可明晰,此陳太樂善理之能也;」

  「再言太樂令所總領之太樂署,本無所成事,而今太樂一令發出,眾書院無有不從,亦不敢違逆,臣曾聽聞,有若水書院幾人不尊章法規令,太樂便言,若不歸去,則廢其格,眾人乃懼,遂退之,此署理之能也;」

  「更莫論洛陽城中盛傳的文評之事,使萬人空巷,無人不曉,其勢之盛,亦令人驚奇,其布置之妙,獨具匠心,令城中賢才為評,使國之菁英從之,令百姓稱道,減書院之紛爭,思及種種,竟皆有得,此開創之能也!」

  黃思說時,神色肅穆,將一件一件事娓娓道來,起初百官之中還有人不以為意,等他說到後來,卻不由鄭重起來。

  原來,那陳止在不知不覺之中,已有這麼些個作為了麼?

  黃思的話還在繼續:「如陳太樂這般,有統籌之治、有博聞之見、有歸納之術、有署理之能、有開創之心,更能在外族之人蠻橫之時,挺身而出,維護朝廷威嚴的人,正是國之幹才,豈能不用?是以,臣請以太樂為一地太守,造福一方,也不負他的這一身本事!」

  他說到這裡,將笏板高舉過頭,朝著高居於上的皇帝說著。

  劉岱神色威嚴,儘管已經過去兩天,但他似乎還沒從莊重的祭祀中回過神來,不過眉眼之中已然活絡,聽著黃思的話,心裡也頗為意動,更是意外於陳止的功勞。

  「原來陳止已有這般作為,這真是能臣啊,朕的眼光是真好啊,一下子就看中了陳止,讓他為官,按著父皇的說法叫什麼來著?對了,叫勿叫野有遺賢!這黃思也是個忠貞之士啊,知道不讓有功之人埋沒,不錯,這人不錯,不過得等其他重臣發言之後,朕才好表態,而且今天朝會,該商議匈奴之事,朕若起頭,旁人又要多言,還是讓他們說吧。」

  想到這裡,他微微點頭,目光在群臣臉上掃過。

  眾臣神色各異,多數都在思量。

  太守之位,至少也是個五品,而且掌握實權,對一般的頂尖世族、貴胄子弟而言,去地方為太守,不如在京城做七品,因為不愁不升,但對於中下品、乃至寒門的子弟來說,這樣的實權官職,牧民一方,可以施展抱負,可以有明明白白的政績,更可以讓所思所想轉化為現實,影響一地,甚至遺留後世,無疑是個非常理想的展示舞台,更有利於晉升!

  畢竟,中下層的官員,可沒有後台能一個勁的提拔他們,若無實實在在的政績,在官場上就像是無根之木一樣,根本站不穩。

  比如彭城太守徐輝,也不算寒門,但家世一般,之所以那般看中陳止,就是因為陳止的《師說》讓他有了教化之功,而曲轅犁等物,又讓徐輝有了勸課農桑的政績,乃是晉升之本!他當然會客氣!

  甚至於,對很多寒門子弟而言,這一地太守、大郡的郡守之位,很可能就是他們官場的終點了!

  黃思一開口就說陳止當為太守,也不是要將他踢出中樞,可以看成是提拔,關鍵是陳止夠不夠格?他是不是真有那麼多的功勞、政績?

  等眾臣細細思量,卻發現黃思的這些話,居然還真沒說錯,更沒有誇大之語,反而有的地方還沒說到位,也就是說,他還說少了。

  這麼一想,眾人就驚了,畢竟陳止現在這麼有名,他們哪個不知道,正因如此,他們也很清楚,陳止從在入洛陽,到正式上位,前後不到兩個月,兩個月的時間裡,就讓他折騰出這麼些個事來,論起功績可以拉出一個清單,這樣的能耐,就算是當堂位列公卿之人,也未必能夠辦到。

  想著想著,眾人在驚嘆之餘,免不了朝太僕陳永看過去,卻見這老兒正在撫須,看不出喜怒,仿佛被誇的不是他的族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