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面對枚顯的質問,郭展卻是冥思苦想,剛才眾多名士所考慮的那樣,頃刻之間,讓他拿出話來反駁,不是不行,可總歸會有漏洞,越是說,越有可能被抓住漏洞,而看枚顯的樣子,那篇文章似乎也有體系,他貿然反駁,說不定就會落入陷阱。

  頓時,郭展有一種搬起石頭砸到自己的腳的感覺.

  「那個陳止背後說不定也有人指點,不過他雖然能提到所謂道統,又涉及性善性惡,那他的這篇文章,還真不能小視!」

  越想,這心裡越急,額頭浮現冷汗。

  就在這時,一個柔和的聲音,自郭展身邊響起——

  「般若如海,枚施主,若如你所言,那這篇《師說》確實是佳文,但卻也困於眼界,以至於自困樊籠了。」

  說話的,赫然是那明法僧,這僧人面帶微笑,雙手合十,一副寶相莊嚴的模樣。

  第138章 豎子,爾敢!【還債加更1/50】

  明法僧一出面,場面頓時一靜。

  誰都看得出來,枚顯一連串的責問,讓郭展有些難以招架了,這不是郭展學問不如枚顯,而是因為今天實際上是兩篇文章的較量——

  《師說》與《師之道賦》。

  文章就在那,有什麼內容,拿到一讀、細細思量就能明白,而今日的辯論,只能從各自推崇的文章中摘選語句,在不違逆文章整體精神的前提下,進行辯論,這就局限了兩邊的學識施展。

  「這是要註解文章啊,唯有包羅萬象之文,方可應對萬變之問!」

  很多人看出了關鍵,聯想剛才枚顯回答時句句在理,都說《師說》中有提及,他們不由心嚮往之。

  「此文,莫非涉獵如此之廣?那可真是佳文了!」

  只是,他們縱然心急,可張初沒看完,也不好拿過來看,只好先將注意力集中在枚顯等人身上,他們也好奇這明法僧出面後,枚顯要如何應對。

  「大師,我一直敬重你,但你這話有失偏頗,」枚顯一看是明法僧,頓時興奮起來,他這次被人當墊腳石,可歸根結底是不喜崇佛抑夏,碰上明法這個正主,當然更有興致,「有道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大師還未曾看文,怎麼知道此文有局限?我勸您不妨先去觀文,其意自明!」

  你什麼都不說,跳出來就說人家眼界有限,沒這個道理!

  不過明法僧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次陳華文章快速流傳,也有佛門推動,有心藉此弘法,今日論辯,本以為是抵定大勢,沒想到枚顯異軍突起,就剛才那局面,他明法僧不站出來,一旦郭展動搖,前功盡棄!

  這種情況下,又怎麼去看文章?

  騎虎難下之中,明法僧只能故作輕笑,言道:「枚兄所言確實有理,只是天下學問,各有千秋,豈能困守一隅,聽你所言,這篇《師說》過於偏重善惡之說,華夏發展至今,歷經百家,各有千秋,互有參考,兼容並蓄……」

  「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枚顯也不讓明法僧說完,就再出言打斷,「不就是借鑑、吸納之意麼?」

  這郭展在旁邊聽著,都有些發怒了。

  你就不能讓我等把話說完?

  那明法僧也是笑容尷尬,但旋即一愣。

  他本想另闢蹊徑,從文化包容的宏觀角度,來壓低這篇《師說》的眼界位格,可現在聽枚顯的意思,連這個文中也提及了?這未免也太全面了吧!

  屋中眾人也是一般意外,他們當然不會想到,陳止從立文之初,想的就是絕學千古,自然是分析了各種情況,然後雜糅各家,融匯一體。

  枚顯則不理其他,就道:「《師說》中也有借鑑之言,不乏胡佛之語,可文章卻說的很清楚,要有立足根本,然後海納百川,要先有一個根,這就是華夏道統,然後效法先王之舉,擇他物之優而用之,可不是讓你數典忘祖!」

  他越說越是興奮,直接來到明法僧和郭展跟前,話聲漸漸提高:「師說乃言,師者承聖人之道,不分有無,不分老幼,有教無類,句句皆是錘鍊之語,有先賢言傳身教,而你沙門卻離間骨肉,使民棄業!可存善惡?」

  明法僧神色微變。

  「大起佛寺,百姓勞弊!可有師道?」

  郭展身子晃了晃。

  「占山圈地,不納賦役!可尊王法?」

  陳華面沉如水,雙手顫抖。

  「師說言,尊師重道,明道製法,此為華夏正道,而你陳華所書之文,恰恰背道而馳,如此行徑,來此妄談教化,惹天下笑爾,我從未見過有……」

  「先消消氣!」

  關鍵時刻,周盎上來拉住枚顯,按住了後面的話。

  他已經聽出來,這位老友說的興起,加上那篇《師說》勾起了共鳴,以至於一發不可收拾,再讓他說下去,那都不是華夷之辨了,是要引發佛寺弊端了,朝堂諸公都沒能解決的問題,不便當眾明言。

  眾人也都鬆了一口氣,又見明法僧等三名僧人神色不善,似惱似羞,坐立不安,再也沒有先前的淡然之意。

  周盎安撫了老友,見了三僧模樣,當即笑道:「這真是一文催得枚君斥,高僧佛心坐不寧了!哈哈!」

  明法僧等人一聽,表情像吃了蒼蠅一樣。

  旁人都暗道這周盎勸撫枚顯,自己卻毫不拘束,真箇讓人無奈。不過,他們也不願多說,心思都轉到了《師說》一篇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