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眾人本來雄辯滔滔,見尊佛一派難以抵擋,還在洋洋自得,可一聽郭展此言,卻暗道不妙,知道落入了圈套。

  「這郭展剛才隱忍不發,還以為他是詞窮,現在看來,是刻意讓我等逐句反駁,然後反將一軍啊!」

  「是啊,未料此人是這般心思,難怪刺史也來了,肯定也是郭展在背後推動,為的就是多個見證人,讓他這學生的文章扶搖直上!」

  「莫慌,郭展定然要以《師之道賦》論述完整作為藉口,讓我等拿出對策,倉促之間,或許我等拿不出完善之文,但集思廣益,說個大概還是可行的,足以應對刺史。」

  眾人低語交談,而郭展卻一轉身,沖張初拱手道:「正好刺史在此,郭某舉賢不避親,願為我徒兒求一個教化之名,他年紀雖輕,但這篇《師之道賦》已將自己的教化之道訴說清楚,思路清晰,經得起推敲!誰若不服,就請當場作文一篇,和我這弟子的比比,咱們不要大概,就逐字逐句的對比,看看哪個優劣!」

  他這一說,起了心思的名士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了,空口說,誰都不怕,可當場做一篇文章,不說難度,首先就留下了字據,不好分辨了,真要是深究起來,他們臨時所寫,哪比得了陳華這準備妥當的,到最後平白損失了名聲,給他做了嫁衣。

  郭展見狀,露出笑容,而陳華更是歡欣鼓舞。

  刺史張初聽到這裡,也是眼中一亮,意識到這篇文章的價值所在了。

  那就是完整性。

  反駁誰都會,任何一句話說出來,都能找到反駁的話,可反對容易,提出可行建議就不容易了,這就是《師之道賦》的意義所在,通過結合經學和佛學,構建了完整的師道論述體系。

  「若是如此,倒也是教化之能,或許我可以……」想著想著,張初就要說話,卻聽一個聲音從人群中傳來——

  「我這也有篇師道文章,不如郭兄品鑑一下,比之貴徒的如何。」

  第137章 你可有道統?可分善惡?

  「這個時候,還有人出聲?」

  眾人循聲看去,滿臉疑惑。

  眼前的局面已經清晰,背後的算計也都浮出水面。

  眾名士剛才批判的時候火力全開,卻被郭展拿住了要害,這時都有了退避之意,突然有人頂風而上,不得不讓他們疑惑。

  「枚顯?沒想到是他。」

  「他不就是《師之道賦》揚名之序麼?聽說幾日閉門不出,剛才見他進來,我還意外呢。」

  「如果是枚顯,那就不奇怪,陳華這篇文章就是踩著他起來的,他出面反駁,也說得通,只是此時要拿出文章,這是要和《師之道賦》打擂?此文雖然立意有偏,但不失佳文之稱,不知枚顯要拿出的是誰家文章。」

  「要說以我等才學,費心思寫一篇,未必就比不過,可短時間內難以做到,再說了,此文說是出自陳華之手,可背後有何貓膩,我等心知肚明,沒郭展之助,他陳華寫得出來?」

  「不知枚顯要拿出什麼文章,難道是他閉門幾天,冥思苦想而作?」

  郭展幫他們問出了疑惑:「枚兄,難道是你的大作?也好,拿出來我等共賞,與我這學生的文章對比一番,說不定更能加深師道認知。」

  「你不用拿言語擠兌了,這篇文章不是我寫的,」面對挑釁,枚顯露出了笑容,「說起來,我這篇文章和陳華那篇還有淵源。」

  「嗯?」

  眾人一聽,頓時來了興趣。

  倒是陳華神色微變,而郭展則眯起眼睛。

  「諸位,恐怕你們還不知道,為何陳華要寫一篇名教文章,」枚顯揚聲對著在場眾人說著,「諸位可知,這陳華日前往彭城,親善彭城陳氏,碰到了一人,也是他的同族,名為陳止,陳華寫《師之道賦》,就是因為這個陳止。」

  「陳止?這人是誰?」

  「沒聽過這個名字啊。」

  「彭城陳氏?那和下邳陳氏乃是一脈,和名教文章有何關係?」

  眾人疑惑,也有人直接問道:「枚兄,也別繞圈子了,直接說明緣由吧。」

  枚顯一笑,就把裡面的關係說了通透,只是在他口中,陳華成了個無事生非的角色,雖說事實也是如此,可枚顯描述的更為可恨,而陳止則成了個溫良恭謙的好學之人,因擔心族學衰敗,主動開蒙,卻被陳華嘲諷,二人爭執,這才有了兩篇文章的誕生。

  「二陳相爭,各作名教文章?這事還挺有趣的。」

  「未料這《師之道賦》背後,還有這麼一個故事,有意思,有意思。」

  「這麼一說,我倒是對那篇《師說》生出一點興趣了,有心一觀。」

  在場的都是名士,喜好風趣之事,對這麼一個故事當然很有興趣,而且有些人更是藉機打擊陳華。

  陳華已是聽得臉色陰沉,但礙於場合不便發作,只能死死的盯著枚顯,那目光仿佛能將人吞下去!

  與之相對的,是郭展露出思索之色,他有些不解看向枚顯,猜測那篇文章,到底有什麼內容,足以讓對方在這時候出頭。

  「原來是這麼回事,有意思,陳止、陳華,這一姓兩人因為族學起了爭執,一個回來求助老師,寫了《師之道賦》,另一個也寫了文章,」張初聽了一會,感到有點意思,不由詢問起來:「不知道那個叫陳止的寫的文章,又叫什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