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見了枚、周二人,眾人都與兩人招呼,不過看得出來,他們對枚顯的出現也是頗感意外的。枚顯、周盎不管其他,自顧自的找個地方坐下來。

  此時人還未來齊,正主更未到場,因而氣氛融洽,看不出什麼爭鋒相對的味道。

  枚顯觀察著眾人,心裡盤算著,什麼時候將《師說》拿出。

  他還想著,氣氛陡然一變,就看到郭展、明法僧等人進來,除了明法僧外,還有兩位高僧模樣的,陳華則走在最後。

  幾位高僧與沿途之人致意,到了幾個蒲團邊上,轉身就坐了上去。

  郭展則來到中央,沖眾人拱拱手,說道:「感謝諸位前來,我這弟子寫了篇文章,想必各位都看過了,為了不讓各位傷了和氣,在下斗膽,召開這次論道之會,望諸位能各抒己見,共襄盛舉!」

  話音落下,就有不少議論,郭展渾不在意,身子一轉,就要到自己的位上坐下,正好看到了枚顯,當即露出笑容,遙遙示意。

  枚顯眯起眼睛,禮貌性的回禮。

  「郭展這次,是真的交好佛門了。」周盎在旁嘿嘿冷笑,「他也是好算計,借弟子的一篇文章成事,此事其實兇險,稍有不慎,激起華夷之辨,那就不是小事了,不知要牽扯多少人進來,但郭展用的是弟子的名義,那弟子背後還有下邳陳家,萬一出事,往弟子身上一推,自然撇的乾乾淨淨,何樂而不為呢?」

  往日周盎這麼說,枚顯總要說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今天枚顯也不說了,摒心靜氣,默默等待。

  周盎一看他這個模樣,也不再多言,轉而關注起當前局面——

  郭展等人一來,論道就算是開始了,這不是考舉,沒人宣布開始,在場的又都是名士,也沒人敢隨意命令他們。

  論道說起來莊嚴,其實開始的時候,就和平時的聊天一樣,就是郭展拉著弟子陳華,指著眾人介紹兩句,又將那篇《師之道賦》拿出來,將論點拋出來,大肆讚揚了一番。

  跟著,就是許多兼學佛家的名士附和,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在場的人都知道這所謂的文會,其實就是過來論道的,說難聽一點,就是來吵架的,因此落座的時候,也有意劃分陣營,支持文章的一方,都坐在離郭展等人近的地方,反對的,當然就在另一邊,所以這眼前的景象,就是眾多支持者圍繞在郭展、陳華周圍,說著文章里的字句,品味佛學。

  他們說的,都是這幾天反覆談及的,聽起來無甚特殊,對面的反對陣營則摩拳擦掌,準備要大幹一場了。

  就在此時,卻有一人從樓梯口走來,一邊走,一邊說:「郭賢弟,對不住了,府中出了點事,誤了時辰,罪過,罪過。」

  此人大腹便便,身著便裝,跟著兩個魁梧男子,所到之處,眾多名士都起身問候,口稱「刺史」。

  這人正是如今的徐州刺史,江東張家嫡系子弟,張初。

  「諸位,我今日過此,不是以刺史的身份,純粹是仰慕諸位的才學,過來聆聽論道,不必在意我。」

  張初坐於席間,神色灑脫,頗有名士風采。

  他背後的張家,在新漢初期有很大權勢,連皇家都敬上三分,在諸葛丞相去世後,更是一度達到巔峰,但很快盛極而衰,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直到今日,張家都是頂級世家,勢力極大,張初這位嫡系來到徐州任刺史,想讓治所南遷,都不過是幾句話的事。

  現在他來了這論道之處,眾人可不敢等閒視之,都在猜測背後原因。

  連陳華都有些舉棋不定,這次事可說是因他而起,萬一出個什麼差錯,惹怒了刺史,那問題可就嚴重了,他有些擔心的看了自己的老師一眼。

  沒想到郭展微微一笑,低語道:「刺史能來,是我託了人幫忙,你大概還不知道,歲旦之後,聖上發出了興學詔書,無論是郡守還是刺史,來年考評都要參考教化人文,咱們這位刺史,同樣困於此事,你的這篇文章,如果能夠被刺史看重,好處之多,難以形容!」

  「原來如此,老師費心了。」陳華頓時滿臉驚喜,連聲感謝,郭展點點頭,然後去問候張初。

  隨著刺史一來,又耽誤了些功夫,氣氛凝重了許多,在場的不少人都知道興學詔書,一看這情景,哪還看不出緣由。

  於是,接下來立刻就有反對者出言,對那篇《師之道賦》批駁,言語尖銳。

  經過幾日準備,這些人對這篇文章研究了很久,逐字逐句的分析,準備了諸多反駁語句,此時辯論起來,當真有排山倒海之勢,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文章從根子上就站不住腳。

  張初聽得津津有味,他本就喜好這名士之事,不然也不會從彭城來到廣陵,就因為此地距離建鄴較近,靠近江左。

  不過,聽了一會,張初眉頭卻漸漸皺起。

  他這次來,本打算看看這篇文章,能否作為政績引子,在下次考評時用上,現在看這情況,似乎此文根本無法用上。

  「《師之道賦》我也看了,本來還覺不錯,但聽這些人這麼一說,似乎過於偏向佛家了,朝中當權的幾位對佛家態度不明,用這樣的文章還有風險,可惜了,人文教化之道,本就是名士所為,我雖不懼考評,可若能得一文相助,也是美談,可惜了……」

  他還在想著,卻聽郭展忽的長笑一聲,站起身來,昂首直對眾人,淡然道:「諸位果然都是談玄論道的高手,深諳典籍,說的都有道理,不過難免為了反駁而反駁,為了打擊而打擊,逐字逐句的反駁,誰人做不到?但難的,是提出一個整體的思路,我徒兒的這一篇《師之道賦》從法統根源講起,說了師道變遷,又言及教化之法,暢想教化之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