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個消息,同樣傳入了郡守府中,郡守徐輝正計劃著拜訪陳止,一聽這個傳言,又生一念,就招來幕僚張集,說了想法:「任升,你說我拜訪的時候,順便提及勸農詔,是不是也可以助陳止養望?」

  張集一聽,猜到了上官的想法,反問道:「郡守,您是想以此交好陳止,同時藉助他新晉名士的名頭,得到勸農的美名?」

  「不錯,」徐輝點點頭,撫須笑道,「《師說》一出,不光陳止從此定名,我的勸學考評也不用擔心了,治下出了這等名教文章,就算未來兩年什麼都不做,也足以得個教化之功了,此皆賴陳止之助,他眼下正是風頭正盛之時,還能定下心鞏固名聲,是個可以看重的人,我相助於他,也是借他東風,等《師說》聞名徐州,我和他談及的勸農之事,自然也隨之流傳了,有助於考評。」

  張集則點頭道:「郡守,您的想法不錯,不過要拜訪陳止,也要準備一下,他現在名聲在外,要讓這個名聲助您考評,就得幫助陳止起勢,才能成為您的臂膀,助您扶搖直上。」

  「是這個理。」徐輝笑著點頭,「我聽說有人將《師說》傳到南邊了,估計再有十天半個月,就該流傳開了,我挺好奇那幾位看了此文後的表情,想必他們根本想不到,在興學詔上先行一步的會是我!嘿,若刺史知曉了,不知又會作何感想,這彭城可是被他棄之不顧之地。」

  話中隱隱有怨氣,刺史南遷,可不是單純就是人過去了,還代表著政策等等南遷,讓彭城少了很多便利。當然,這也讓徐輝少了掣肘,只是人在想事的時候,總會在意對自己不利的部分,忽略好處。

  ………………

  與此同時,在與彭城隔著兩個郡的廣陵郡,那冥內別院的客房中,陳華則放下筆,看了一眼桌上剛剛書就的文章,露出了一抹笑容,手腕一動,落下四個字來——

  《師之道賦》。

  在他身邊、身後,十幾名侍從正在整理典籍,更有幾人正在旁邊校對典故。

  第134章 以佛貶夏!

  看著自己筆下的這篇文章,陳華心中充滿了自豪與欣喜。

  若是按照他原來的學識水平,是決計無法寫出來的,可有了老師郭展的默認,又有許多別院僕從的幫助,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外內上下,尊卑貴賤,自有其位,行教化之道,使之安於其位,則乾坤禮成,世間安定,此謂之師之道也!我這一篇文,以玄為身,以佛為骨,遠超過去的文章!」

  看著最後一句總結之言,陳華默默點頭,然後喚來一人,讓他通知老師。

  「陳兄,那明法僧來了,老師正在招待。」

  「明法大師來了?正好,讓大師品評一下我這篇文章,這裡面也加入了佛家感悟,必然能得大師賞識。」陳華微微一笑,並不顯得狂傲,和在外面的形象大相逕庭。

  郭展門下非富即貴,論身份背景,比陳華高的人也有不少,光是有名士名頭的就不下七人,在這裡,就算是陳華也知道要收斂,這也是他受繼承自郭展的學說影響,知道自己的位格,在什麼時候要安守本分。

  等陳華抵達郭展的論道廳時,隔著門就聽到裡面有高談弘論的聲音,而且不止兩人。

  先前那人進去通報了一聲,陳華就跪坐在門邊,靜靜等候,聽到郭展的呼叫聲,他才推開門,躬身叫著:「老師……」抬頭一看,見屋裡還坐著三人,除了一個明顯和尚打扮的人之外,還有一人卻是枚顯。

  枚顯,是淮陰枚家之人,也是徐州世族,辭賦傳家,並修經學,陳華在留縣遇過的枚衍,就是這枚顯的族弟,而枚顯本人更是經學大家、廣陵名士,聲名遠揚,比起郭展也不逞多讓。

  「見過明法大師,見過枚先生,還有這位……」陳華一一問候,目光落到最後一人身上,見此人神態優雅,但衣著樸素,有種沉穩之態,見陳華進來,也沒多少回應,只是微微掃了一眼。

  郭展微微一笑,就道:「我來給你介紹,這位是干寶干令升,乃是刺史別駕,如今回家守孝,正好與我有舊,路過此處,過來相見。」

  「原來是干別駕,失敬,失敬!」陳華一聽,眼中一亮。

  刺史別駕,也就是刺史的佐官,為親近之人,具有結交的價值,不過聽到此人是回家守孝的,這陳華的興趣倒是低了許多。

  郭展看出一點,就繼續道:「干賢弟家學淵源,本身也是辭賦大家,更在史家上有頗多建樹,聽聞朝廷有意徵召他擔任史家編修官。」

  將要擔任史官?

  陳華一聽這話,頓時就留心起來,看向干寶的目光也有了變化,這個時代的人,對青史不心熱的人太少。

  干寶搖頭道:「都是傳聞,莫當真,今日過來就是與哥哥敘舊,其他休談。」

  郭展笑著點頭道:「也好,既然如此,諸位不妨看看我這個弟子的新文,也好品味一番。」他看到了陳華手中拿著的那篇文章,所以有此一說。

  陳華也不矯情,順勢過去。

  郭展將文章接過來,就展示給眾人。

  「師之道賦?看來是名教文章啊。」干寶掃了一眼,若有所思。

  而那僧人,也就是明法僧看了幾眼,笑指此文道:「此文頗有精妙,暗合佛義,我去年曾於洛陽聽高僧竺佛圖澄說法,印象深刻,如今見了此文,卻覺其中有所相似,乃是以事數而覺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