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那日拜賀開始,陳華是處處不順,他現在是打定主意,一回去就收拾行囊,明後兩天就抓緊時間離開,不然陳止或許不追究五日之約,但那陳羅肯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另一邊,隨著陳華主僕兩人離開,王建卻忍不住道:「不知這陳華是如何得來的名頭,莫非是靠著家世和他那個老師?陳公子,他的話,你不用放在心上。」他見陳止若有所思,以為是在意陳華指責,就安慰了一句。

  陳止點點頭,琢磨著陳華臨走時的話,今天陳華的作為倒是給了他一個提示,打開了思路。

  「這詩賦文章,單看格律韻腳,恐怕算不上絕學,既然是要言志的,就必須言之有物,這個可以思量思量,另外,不知道書法字體算不算,還有……」

  經過這一段插曲,王建也不好再打擾陳止,說了兩句,就回到正堂,陳止也回了開蒙堂。

  兩人沒有注意到,角落裡陳蟄卻是眉頭緊鎖。

  陳蟄家貧,心智比同齡早熟,自然是看出了陳華的惡意,覺得此人卑鄙,他跟著陳止學了幾天字,又天天聽祖父稱讚陳止,情感上自然有了偏向。

  「那個人真是無禮,竟說七少爺無才,他根本不知道,七少爺每天說的話,都藏有深刻道理,對了!」

  突然,他眼中一亮。

  「我把師說上的語句整理一下,不就能成一篇文章了?而且都是七少之言,也好幫他正名!」

  想法很好,可等學堂放休,陳蟄忙完回家,先讓祖父把陳止今天說的幾句記下來,接著就想整理語句,可這一動手,才發現根本就不可能。

  不說他認得字不多,單單是一篇文章,就不可能單純靠字句羅列而成,尤其是這個時候的文章,有自己的格式,好的文章,還必須突出思想。

  要通過組合語句做到這一點,莫說陳蟄,就是陳皓也一籌莫展。

  這位老人聽了陳蟄的想法後,先是惶恐,有心勸誡,他覺得私自記錄陳止的言論,等於偷師,罪名不小,可等他聽到陳華的事,注意到孫子對陳止的維護之意,眼珠一轉,心生一計。

  「說不定這是一個機會,乖孫兒,你過來,我教你一個說法,你明日見了七少爺,拿著這篇師說,如此這般……」

  次日,也是五日約定的最後一天。

  不過對陳止而言,這個五天不是和陳華的約定,而是跟王建的約定,而後者已經決定留下來了。

  今日陳華沒有再露面,陳止料到了此人的想法,昨晚就找來陳羅有了布置,所以並不放在心上。

  一輪教罷,陳止收拾了一下,就要離開。

  「陳華這人是不會守諾了,但我這幾天也不是一無所獲,至少補充了銅錢光暈,簽筒也將再滿兩格,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再次抽籤了,說不定能有意外收穫……」

  他邊走邊想,但前方卻出現一人,正是陳蟄。

  陳蟄站在門邊,手裡拿著一張紙,一副拘謹的樣子,他見陳止走來,先是小聲的叫了一聲先生,然後就把手裡的那張紙遞了過來。

  「我記得你叫陳蟄吧,這是?」陳止看了陳蟄一眼,一低頭,目光掃過那紙,略感驚奇,注意到上面記錄的,都是自己曾說過的話。

  陳止為師的幾日,說過的話有很多,自己並沒有刻意記憶,但此時一看,卻發現了一點端倪。

  原來因為帶入了老師的角色,加上有心留下王建,陳止說的話很有針對性,是他憑著後世記憶,結合眾人之言,總結出的精華。

  古人、今人都有智慧過人之輩,雙方在心智上並無差別,要說後世的人有什麼優勢,也就是經歷時間沖刷、總結過後的經驗之談。

  此刻,陳止說過的很多經驗結晶,就在這張紙上。

  驀地,他又看到了那個名字,心中一動。

  「師說?」

  第127章 三味鑄《師說》

  「這個名字,竟與韓文公的千古之文,有著相同的名字……」

  看著這兩個字,陳止陷入了沉思,心下思緒涌動。

  唐有《師說》一文,出自韓愈之手。

  韓愈的名號,後世之人沒有不知道的,其人承儒家道統、發古文運動,闢佛卻骨、正本歸原,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他的那篇《師說》流傳甚廣,名句層出不窮。

  「傳道授業解惑,正是出自師說,現在出現紙上,裡面莫非有什麼聯繫?不過這紙上的其他話,又不是師說的內容了,比如這句聖人之言,期以明道……」

  陳止粗覽一遍,見自己這幾日和王建交談時,被王建稱讚、品味的語句,竟然都被記述下來了,包含了柳宗元、王通、李翱等人的論點。

  陳止說話時,並沒有刻意區分來歷,因為都是幾千年總結下來的智慧結晶,融入了文化血脈,言行舉止中不自覺的就會帶上。

  不過,那紙上只是單純羅列,前後語句並無聯繫。

  「這可不是文章,只是單純的記錄罷了。」

  《師說》一文,是論述老師的議論文,體現的是尊師重道之意,有完整的啟始、事例、宏論,層層遞進,結構完整,並非因為是名人所寫,所以傳世,而是本身有著現實意義,才能被世人稱頌,和這張羅列名句的記述完全不同。

  看著看著,陳止倏地蹦出了一個念頭。

  「論師之道,算不算絕學?只是韓文公寫《師說》時,唐代正處於恥於從師的時期,很多人覺得跟著老師學習是一種羞恥、沒有風度的事,所以這篇文章的出世才有現實意義,眼下我所處的時代,儒學衰退、道佛流傳、百家復顯,族學私學層出不窮,社會環境上並不一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