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眼下,雖說社會有崇尚務虛的趨勢,可涉及到具體問題,能給出答案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會受到推崇。

  角落,女扮男裝的女子也停下筆,看了一眼紙上的娟秀筆跡,輕輕點頭,一雙黑白分明的眸子輕轉,目光落到了陳止身上。

  在幾個人示好的同時,陳止清楚的感到,心中銅錢猛烈震顫起來,表面光暈重新出現,比上一次還要明亮許多。

  「果然如此!」

  這樣的變化,沒讓陳止意外,反讓他肯定了猜測。

  「與人論道學問,果然可以聚集光暈,抽籤時配合光暈,就能得到當前最需要的東西,這麼一想,也許貴靜書院這樣的地方,確實適合我落腳,兩相配合,有助於迅速養望。」

  在他思索的時候,王皿拍了拍手,招呼婢女,道:「光顧著說了,忘了招待陳兄,這是我的罪過啊。」

  陳止笑而不語,如果自己不表現出見識,怎麼可能受到眼前這人的禮待?他還沒摸清王皿的來歷,但只看王奎對他的態度,就能窺出端倪。

  很快,僕從擺上酒水青食,眾人歡談。

  其實,朝廷有著禁酒令,徐州又經歷了洪旱兩災,所以這酒水並不能暢飲,幾杯之後便就見底了,但絲毫也不妨礙幾人雅興。

  席間,劉侃、張詠拉著陳止談論學識,陳止都以見識淺薄為名避過,剛才一番兵法論述,他已經出了風頭,過猶不及,在場的不是身份不凡,就是名氣極大,現在看重你,跟你歡歌笑語,可如果以為這樣就能踩著他們揚名,那就大錯特錯了。

  果然,陳止的低調錶現,讓幾人暗暗點頭,連張詠都看著陳止越發順眼了,有了真心結交的念頭,連連檢討剛才的行為。

  劉侃等人其實也看出來了,陳止前途不小,很快就會與自己等人一般名聲,當然要提前交好。

  在有心無心的交談中,幾個人的關係越來越近,陳止估摸了一下,覺得時機成熟,就抽了個空,對王奎道:「早就聽過閣下大名,今日才能得見。」

  「過獎了,我這點名聲根本算不了什麼,無非是看的書多點,但只能進,不能出,當不得稱讚。」說著說著,王奎竟自嘲的笑了笑。

  「說起名號,我經過武原縣時,就聽了陳兄的名聲。」王皿湊了過來,臉帶酒意。

  「武原縣?」陳止一聽,就知道是武原王家的事,王川大老遠過來求字,寫了一幅《明月賦》。

  武原王家就是琅琊王氏的一個分支,王皿過來徐州,經過那裡也很正常,不過自己的名聲應該沒在武原大規模傳開,否則簽筒會有反饋。

  果然,王皿接下來就道:「我拜訪了清湖先生,見到了你的墨寶,所以一來到彭城,就去書林齋拜訪了,結果你卻不在,今日一見才知道,陳兄除了書法了得,在兵家之道上的造詣也是極深啊。」

  原來吳掌柜先前提到的那個富貴公子是他!

  陳止一下就想起來,不久前吳掌柜特地提過的一個人,現在看來就是這個王皿了。

  「你瞧,打擾你們聊天了,罪過罪過。」王皿說完,哈哈一笑,自罰一杯,絲毫也不在意自己的年齡。

  陳止搖搖頭,對王皿的身份越發好奇起來,但當務之急還是拓石的事。

  「拓石可以拓印一個人七成的學識,這目標自然是越博學越好,王奎號稱書痴,王川說他看了天下書籍的十之一二,這可就是天文數字了,就算是誇張,也足以證明了,從剛才王皿、劉侃、張詠他們的交談來看,王奎也不是浪得虛名,還有什麼比這樣的目標更好的?」

  想著想著,陳止從懷中取出拓石,一邊遞過去,一邊說著:「是這樣的,我機緣巧合下,得到了這塊石頭,看上去有些來歷,但見識淺薄,辨不出根底,聽說閣下見識廣博,能否幫我看看。」

  「哦?能讓賢侄看重的東西,肯定不簡單,那我倒要好好的看看了。」王奎也來了興趣,一伸手就將拓石接住,拿起來端詳、打量。

  第91章 學識成書入心中!

  「咦?這塊石頭上筆跡有先秦風格,打磨痕跡並不明顯,但形狀一看就有斧鑿過程,確實有點意思……」

  王奎一邊看著,一邊嘀咕,也將其他幾人的注意力集中了過去,劉侃、張詠等人紛紛打量起來。

  而王奎這一入手,陳止半點也不耽擱,直接就在心中默念「拓石」之名,頓時就有一種奇特的感應,在他與拓石之間建立起來,飄忽不定。

  很快,王奎搖搖頭,將東西遞了回來,說道:「這東西必是有些來歷的,但恕我眼拙,看不出來歷,慚愧。」他雖然說著慚愧,但臉上卻無遺憾之色,識物只是小道,認不出來也不用沮喪,因此坦蕩。

  倒是那蕭左、張詠對此頗為遺憾,隱隱意動。

  「沒想到連王兄都看不出來歷,那這東西確實有點意思。」

  陳止也是說著遺憾,致謝之後就接過拓石,在石頭入手的瞬間,忽的就五感轟鳴,跟著有源源不絕的信息蜂擁而來,宛如洪流一樣,從拓石中決堤而出,宛如奔騰的野馬一般呼嘯而來,轉瞬間在他的心底形成了一本本書冊摞了起來!

  在那間隙中,陳止能捕捉到諸多百家學問,以儒法為主,夾雜著道、墨等家,更有史家逸聞等等,數不勝數!

  這些書,居於陳止心底,等待著他的翻閱,等於是一下子收集了諸多書冊,但要真的融入自身的學問體系,還要一一閱讀、鑽研,並不是說,將學識搬過來就不用自己下苦功了,這只是省去了搜集的過程,這些東西要理解、要學會,還是得自己鑽研。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