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不不。”弗洛伊德連連搖頭,“死亡本能的表現有內外兩種,對內表現為消極、自我放逐、自我懲戒、自虐甚至是自殺行為,而對外則表現為破壞與攻擊。戰爭可以算是死亡本能向外發展的終極體現,其中雖然也包含著生存本能因素,但不管有多少理性主義動機,其中的毀滅欲望都占據最大分量。”

  周赫煊問道:“那如果一個愛國者,為了保衛國家、保護文化、保護家庭和親人,自發地踏上戰場呢?他的行為也是死亡本能在驅使嗎?”

  “你說的這個情況很複雜。”弗洛伊德道,“愛國者在踏上戰場前,他的動機源於愛的本能,也就是生存本能,這是一種扼制戰爭的行為。但當他踏上戰場以後,一切愛的本能都會被忽略,變成由死亡本能來主導。你在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不應該有善惡的道德觀念,要從純學術的角度來看待。本能就是本能,是人類最原始的欲望,它不應該有善惡之分。只不過,愛的本能帶來的影響主要是積極的,而死亡本能帶來的影響則主要是消極的。”

  羅曼羅蘭問:“那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要如何制止和避免戰爭呢?”

  “理性與道德。”弗洛伊德說,“人和動物都有本能,而人除了擁有本能之外,還有自我和超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後天形成的,它給人帶來理性,讓人懂得趨吉避險。而超我意識更是讓人擁有倫理道德,比如周所說的愛國者,這就是一種超我在主導行動。想要避免和終止戰爭,需要用理性來認識戰爭的可怕,需要用道德來壓制死亡本能帶來的毀滅欲望。最可取的辦法,就是用理性與道德來制定一套規則,讓所有國家和人類都去遵守,不敢輕易破壞這種規則而發動戰爭。”

  周赫煊感覺好有道理,居然無言以對。

  弗洛伊德又說:“其實不僅是戰爭,人類文明社會也是如此。社會充斥著人的非理性,每個人都出生在非理性的社會,並且慢慢被約束和改造,被倫理、道德、風俗所束縛。人影響社會,社會又影響人,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只有少數意志堅強的人能夠超脫出來,並對社會造成良性的影響。人類天生的進攻本能,導致個體反對全體,或者全體反對個體的敵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生出毀滅世界的念頭,而被道德倫理約束後,這種毀滅世界的念頭就會對內轉為消極自毀。這種進攻本能,是死亡本能的派生物和主要代表,它是和愛的本能共存的,一起享有著對世界的統治權。向前發展的社會文明,就是愛的本能與良好的道德倫理,所帶來的積極影響;而倒退衰落的社會文明,則是死亡本能與壞的道德倫理,帶來的消極的影響。無論是人,還是文明、社會與國家,都需要保持一種微妙的愛的本能與死亡本能的平衡。”

  “我明白了,修身與治國之道,就是學會運用這種平衡。”周赫煊茅塞頓開,感覺受益匪淺。

  第四百七十八章 欲望、理智和道德

  常言道,萬法歸宗。

  有時候,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理論,不同的派別,不同的宗教,拋開它們的各種分歧不管,最後得出的結論往往殊途同歸。

  弗洛伊德說的那番話,其實有點像儒家的仁治思想,跟老子所言的“治大國如烹小鮮”也有些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他表達得更客觀,也更籠統,只提理論,而沒有給出實際的操作方法。

  周赫煊對此佩服不已,但很快就佩服不起來了,因為弗洛伊德的思想傾向於悲觀。

  “想要達到一種理想中的平衡,是非常困難的。”弗洛伊德繼續說道,“人類雖然擁有自我和超我意識,從而衍生出理性和道德。但人類往往被本能所支配,本我意識所帶來的影響,遠遠超過自我和超我。所以戰爭不可避免,所以社會總是非理性狀態,這是不可控制和避免的。”

  弗洛伊德在心理學方面的偉大成就之一,就是發現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

  說得直白通俗一些,“本我”就是自然性格,是欲望,是本能,比如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自我”則是理性意識,比如商店裡的東西應該用錢買,而不是直接動手搶劫。“超我”則更加完美,是道德、倫理當中的我,比如尊老愛幼、救死扶傷、精忠報國。

  再說得簡單一點,“本我”是“我想要這麼做”,“自我”是“我能夠這麼做”,“超我”是“我應該這麼做”。

  弗洛伊德最令人詬病的一點,就是把“本我”極端放大,認為個人、社會和國家都是“本我”在起作用,本能欲望推動著個人和社會發展。所以他扯了那麼多大道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理性和道德往往很難起作用,在本能欲望的支配下,個人和群體總會選擇非理性的行為,因此戰爭這種事情無法避免,個人和社會的錯誤也無法避免。

  羅曼羅蘭第一個就不服,他爭辯道:“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崇高的道德,以及對光明未來的追求。遠古文明時,人類在茹毛飲血,接著又有了奴隸和封建制度。而正是對著美好和善良的追求,漸漸有了自由和民主。本能的欲望,總是在崇高的道德面前低頭,而不是被欲望所奴役。我相信總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類都能自由自在的生活,消除貧困與疾病,更沒有戰爭的恐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