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海灣戰爭之後,戰爭或衝突的超國家組合傾向愈加鮮明。越靠近今天,它的這一特徵就越突出,越頻繁地成為一種手段被更多的國家所採用。這一傾向的形成,有著最近十年國際社會急劇動盪變化的深刻背景。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內政治國際化、信息資源網絡化、技術換代頻繁化、文明衝突隱蔽化和非國家組織強勢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便利和麻煩一樣多,這就是為什麼大國甚至一些中小國家,都不約而同地把解決問題的指針瞄準了超國家組合的原因[5]。
--------
[5]如東協、非統等組織已經或正在成為解決地區事務的不可忽視的超國家組織。
正是這一原因,使現代國家面臨的威脅,更多的來自超國家力量,而不是一個兩個具體國家。對付這類威脅,除了使用超國家組合的手段,不會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其實,古來無新事,超國家組合併非是一片新大陸。早在春秋戰國和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合縱連橫即結盟,就已經成為古代東西方策略家們運用超國家組合手段最為古老也最為經典的方法[6],至今仍不失其魅力。直到海灣戰爭時,施瓦茨科普夫式的超國家組合,仍可以說是古典的“聯盟+聯軍”的現代版。如果非要在古代和今天劃出一條代溝,找出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在古人那裡,只是國家與國家間的組合,而不是超國家、跨國家、非國家組織之間的垂直、平行和交叉組合[7]。這三種古人無從想像的力量的出現,已使今天的戰法,除了不變的原理外,從技術手段到實際運作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國家+超國家+跨國家+非國家”的嶄新模式,將從根本上改變戰爭的面貌和結局,甚至改變戰爭自古以來天經地義的軍事性本質。這種不僅是以國家力量而是以組合超、跨、非三種力量去解決衝突或進行戰爭的方式,我們統稱為超國家組合。從已有的成功範例中可以預見,超國家組合將是今後時代,一個國家在更大範圍內,謀求實現國家安全目標和戰略利益的最有力武器[8]。
--------
[6]戰國時期的“合縱”(六國聯合抗秦)“連橫”(秦聯一或數國攻擊他國的聯盟),即為國與國聯盟的範例。(《戰國策注釋》,中華書局,1990年,P4)
[7]當代的超國家組合,不只是國家組織與國家組織之間的組合,它還包括了國家與跨國甚至非國家組織的組合。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可以看到某些國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對沖基金的默契配合。
[8]布熱津斯基在其新著
第八章 必要的原則
原則是行為準則,但不是絕對
準則。
——喬治·凱南
戰爭史上最早用原則去固定作戰方式的人,當推孫子。他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而擊虛”等等原則,至今仍是當代兵家行動的信條。而在西方,二干四百年後,拿破崙才向後來其名被冠於一所世界著名軍校門楣上的聖西爾,透露了一個心跡,“寫一本書,準確地描述一下戰爭的原則,提供給所有的士兵”。可惜的是,打勝仗時,他沒有時間;打敗仗後,他又沒有了心情。對於一生創造過近百次勝利的統帥,這應該算是個不大不小的缺憾。但生為偉人,只要勝績卓然,自會有後人去發微鉤沉,總結你的取勝之道。一百年後,一位名叫J·F·C·富勒的英國將軍,從那位生前死後都令英國人畏懼的宿敵指揮過的戰爭中,歸納出了指導現代戰爭的五條原則[1]。自此,整個西方的現代戰爭原則觀得以誕生。儘管後來不少國家的軍事條令和一些軍事理論家們相繼提出過這樣那樣的戰爭原則,但都與富勒的首創大同小異[2]。這是因為從拿破崙戰爭開始到海灣戰爭之前,除了殺傷力和毀損力不斷提高外,戰爭形態本身並無實質性改變的緣故。
--------
[1]富勒總結拿破崙的戰爭原則為進攻、機動、奇襲、集中、保護等五條。此外,富勒還根據克勞塞維茨的看法,另歸納了七條與拿破崙戰爭相似的戰爭原則:保持目標;安全行動;機動行動;消耗(敵)進攻能力;節省兵力;集中兵力;出其不意。這些原則成為了現代軍事原則的基礎。(見《戰爭指導》,富勒著,解放軍出版社,P38-60)
[2]如美軍的九大軍事原則:目標原則;進攻原則;集中兵力原則;節約兵力原則;機動原則;安全原則;出敵不意原則;簡明原則;統一原則。與拿破崙戰爭時期的作戰原則十分近似。
現在情況有了變化。這一切發生在海灣戰爭中和戰爭後。精確制導武器、非殺傷性武器和非軍事性武器的投入和使用,使戰爭不再拼命沿著提高殺傷力和毀損力的軌道上狂跑,而是開始了它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變向。這就為另外一些讓職業軍人們感到陌生的原則,鋪就了通往下個世紀戰爭的新軌。
任何原則都不會是空穴來風,戰爭原則更如此。不論產生於哪位軍事思想家的大腦,或出自哪部軍事條令,它都肯定是在戰爭的熔爐中和鐵砧上千錘百鍊假鑄而成的產物。沒有春秋時代的戰爭,就不會有孫子的戰爭原則;沒有拿破崙戰爭,就不會有富勒的戰爭原則;同樣,沒有海灣戰爭前後全球範圍內大大小小的軍事、準軍事甚至非軍事性戰爭,就不會有美國人的“全維作戰”和我們的“超限組合戰”這類戰爭新概念的提出,當然也就談不上與之共生的作戰原則的問世。
--------
[5]如東協、非統等組織已經或正在成為解決地區事務的不可忽視的超國家組織。
正是這一原因,使現代國家面臨的威脅,更多的來自超國家力量,而不是一個兩個具體國家。對付這類威脅,除了使用超國家組合的手段,不會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其實,古來無新事,超國家組合併非是一片新大陸。早在春秋戰國和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合縱連橫即結盟,就已經成為古代東西方策略家們運用超國家組合手段最為古老也最為經典的方法[6],至今仍不失其魅力。直到海灣戰爭時,施瓦茨科普夫式的超國家組合,仍可以說是古典的“聯盟+聯軍”的現代版。如果非要在古代和今天劃出一條代溝,找出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在古人那裡,只是國家與國家間的組合,而不是超國家、跨國家、非國家組織之間的垂直、平行和交叉組合[7]。這三種古人無從想像的力量的出現,已使今天的戰法,除了不變的原理外,從技術手段到實際運作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國家+超國家+跨國家+非國家”的嶄新模式,將從根本上改變戰爭的面貌和結局,甚至改變戰爭自古以來天經地義的軍事性本質。這種不僅是以國家力量而是以組合超、跨、非三種力量去解決衝突或進行戰爭的方式,我們統稱為超國家組合。從已有的成功範例中可以預見,超國家組合將是今後時代,一個國家在更大範圍內,謀求實現國家安全目標和戰略利益的最有力武器[8]。
--------
[6]戰國時期的“合縱”(六國聯合抗秦)“連橫”(秦聯一或數國攻擊他國的聯盟),即為國與國聯盟的範例。(《戰國策注釋》,中華書局,1990年,P4)
[7]當代的超國家組合,不只是國家組織與國家組織之間的組合,它還包括了國家與跨國甚至非國家組織的組合。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可以看到某些國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對沖基金的默契配合。
[8]布熱津斯基在其新著
第八章 必要的原則
原則是行為準則,但不是絕對
準則。
——喬治·凱南
戰爭史上最早用原則去固定作戰方式的人,當推孫子。他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而擊虛”等等原則,至今仍是當代兵家行動的信條。而在西方,二干四百年後,拿破崙才向後來其名被冠於一所世界著名軍校門楣上的聖西爾,透露了一個心跡,“寫一本書,準確地描述一下戰爭的原則,提供給所有的士兵”。可惜的是,打勝仗時,他沒有時間;打敗仗後,他又沒有了心情。對於一生創造過近百次勝利的統帥,這應該算是個不大不小的缺憾。但生為偉人,只要勝績卓然,自會有後人去發微鉤沉,總結你的取勝之道。一百年後,一位名叫J·F·C·富勒的英國將軍,從那位生前死後都令英國人畏懼的宿敵指揮過的戰爭中,歸納出了指導現代戰爭的五條原則[1]。自此,整個西方的現代戰爭原則觀得以誕生。儘管後來不少國家的軍事條令和一些軍事理論家們相繼提出過這樣那樣的戰爭原則,但都與富勒的首創大同小異[2]。這是因為從拿破崙戰爭開始到海灣戰爭之前,除了殺傷力和毀損力不斷提高外,戰爭形態本身並無實質性改變的緣故。
--------
[1]富勒總結拿破崙的戰爭原則為進攻、機動、奇襲、集中、保護等五條。此外,富勒還根據克勞塞維茨的看法,另歸納了七條與拿破崙戰爭相似的戰爭原則:保持目標;安全行動;機動行動;消耗(敵)進攻能力;節省兵力;集中兵力;出其不意。這些原則成為了現代軍事原則的基礎。(見《戰爭指導》,富勒著,解放軍出版社,P38-60)
[2]如美軍的九大軍事原則:目標原則;進攻原則;集中兵力原則;節約兵力原則;機動原則;安全原則;出敵不意原則;簡明原則;統一原則。與拿破崙戰爭時期的作戰原則十分近似。
現在情況有了變化。這一切發生在海灣戰爭中和戰爭後。精確制導武器、非殺傷性武器和非軍事性武器的投入和使用,使戰爭不再拼命沿著提高殺傷力和毀損力的軌道上狂跑,而是開始了它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變向。這就為另外一些讓職業軍人們感到陌生的原則,鋪就了通往下個世紀戰爭的新軌。
任何原則都不會是空穴來風,戰爭原則更如此。不論產生於哪位軍事思想家的大腦,或出自哪部軍事條令,它都肯定是在戰爭的熔爐中和鐵砧上千錘百鍊假鑄而成的產物。沒有春秋時代的戰爭,就不會有孫子的戰爭原則;沒有拿破崙戰爭,就不會有富勒的戰爭原則;同樣,沒有海灣戰爭前後全球範圍內大大小小的軍事、準軍事甚至非軍事性戰爭,就不會有美國人的“全維作戰”和我們的“超限組合戰”這類戰爭新概念的提出,當然也就談不上與之共生的作戰原則的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