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阿江若願,大可一試。」

  身上還痛著,嚴江終於有不悅了,抬眼道:「那好,大王你也不妨一試。」

  這時他手可是自由的,有一百種手段刺秦,甚至昨晚也有,只是終是不捨得用大招罷了。

  「不必了,阿江累了一日,當進些水米才是。」

  「手抬不起來,不想吃。」

  「呵~」

  ……

  蒙毅換班回來時,便覺得大王與嚴子之間似乎有些不同了。

  但哪裡不同,卻又說不出來。

  聽了一會他們交談,發現的嚴子不像以前一樣對秦王的問政不聞不理了,反而會主動幫他處理些不重要的文案,雖然看不了兩本就去擼老虎了。

  那老虎揣著爪子蹲那裡,雖然還是免不了擔心王上安危,可這虎妃是嚴子的愛寵,自己的諫言只能讓嚴子減少來正殿的時間,還是罷了。

  這時,秦王看蒙毅來了,便問及的他對朝上諸事的見解。

  蒙毅小心地一一回答了。他知道這是王上想提拔自己,又想起自己即將入朝堂之上,略有些小興奮,思考著哪個位置更適合自己。

  正想著,便聽秦王問及他可願去新起「吏曹」之下,任副職。

  吏曹是新出的「九卿」之一,主管各地吏員考評,還有入職培訓,不但要考法律條文,還要培訓地方官員懂得當地風俗語言,即將是一個超重要的崗位。

  蒙毅當然願意,這些年他當秦王侍衛同時,也兼職著秦王的機要秘書,並未出太大的差錯,這是秦王願意重用他的原因。

  只是——他小心謹慎地婉拒道:「蒙毅願隨王上左右,不願遠離。」

  秦王一笑:「無妨,自有人替你。」

  蒙毅當然知道大王已經找到自己的後備了,如果所想不錯,應該是那位精於書法、律令的宦者趙高?

  他按耐住心中激動,恭敬地拜謝王上,然後又聽王上準備選擇吏曹這一重責的人選。

  「蒙毅都當副職,那你準備選何人當吏曹?」嚴江隨口問。

  秦王放下書卷,凝視著門外遠方數息,方淡淡道:「韓非在秦閒置多年,當用了。」

  蒙毅一時困惑了,李斯和韓非交情那麼好,大王就一點不擔心這兩師兄弟聯手麼?

  第172章 習慣

  秦王十六年, 代國已經納入秦國版圖。

  至此, 天下版圖之中, 只有齊國還在帝國陰影之下,苟延殘喘, 惶惶不可終日。

  而秦王卻沒有一鼓做氣,將齊國拿下。

  寬敞明亮的大殿裡, 氣氛有些壓抑。

  秦王高居王座之上,冷淡凝視著治下的少府與治粟內史諸臣。

  沒有興兵伐齊,原因很簡單, 秦國的錢袋空了。

  按秦王的計劃, 代地那批糧草必然用不完, 可以順勢南下齊國, 一舉將齊地拿下。

  但代地地動, 不但消耗了那批糧草,被波及燕趙之地也盡成災區,秦國雖然用以抽丁代賑災的方式安撫了兩地,可也填入大量糧草,沒辦法再興兵伐齊。

  秦王翻開了治粟內史呈上的奏書,又翻看了少府奏書,再瀏覽了這幾年他的花錢名目, 終於不得不承認, 這是真的無錢了, 若想再拿下齊國, 就得再向天下加一次口賦——也就是新生兒的人頭錢。

  但這件事, 他得考慮後果。

  人頭錢不是那麼好收的,很多交不起口賦的庶民,會殺死自己孩子,避免破產。

  如果是以前,秦王必然會毫不客氣地加賦征糧,區區庶民生死,哪有一統天下重要?

  但在知道一些事情後,他不得不考慮滅齊是否真要急於一時。

  需知,自他親政以來,即秦王九年起,無一年不動刀兵,去歲的滅楚之戰更是傷了秦國元氣,關中和蜀地,甚至都出現了饑荒。

  再者說,曲犁出現後,將兩牛拖一犁改成了單牛耕其田,大大助力了關中農業發展,可這些都不能掩蓋關中人丁已然不足的事實。

  秦王政七年,平長安君之亂;九年,平嫪毐之亂,興兵五萬攻衍;十年,興兵十五萬攻鄴;十一年,十萬大軍攻趙、滅韓;十二年,三十萬大軍滅趙,十三年滅燕年;十四年,二十萬大軍攻楚;十五年,六十萬大軍攻楚;十六年,二十萬大軍攻代……

  可以說,從秦王親政的那一天,秦國庶民便無一日歇息,士卒不是在戰場,就是在去戰場的路上,鄭國渠雖已成糧倉,可儘是婦孺老幼下地,一時還好,時間長了,必然也支應不住。

  「歇些時日,至少明年再興兵。」嚴江如此回應的同時,他輕輕笑了笑:「再者,也不必擔心齊國會有準備。」

  「哦,如何說?」秦王看他一眼,就知道阿江又有壞水要冒了。

  「齊地收賦不多,上下皆依仗鹽鐵之利,權貴奢侈無度,」嚴江擼著老虎,悠悠道,「不若攻其必救。以齊糧次秦軍。」

  少府與治粟內史一臉茫然,找齊國要糧?他們又不是傻子,怕是願給地給不會給秦王軍糧吧?

  那不是開門揖盜嗎?

  嚴江卻很有信心,只是對王上眨了眨眼,笑道:「大王可還記得,齊紈魯縞之事?」

  秦王思索片刻,明白阿江這是要他禁絕齊國的鹽鐵,但鹽鐵乃民之要務,斷絕不——他心中恍然,一時間覺得阿江和自己真是天生一對,能想出這樣的計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