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以能吏服民心?

  莫行□□?

  他輕笑數聲,他那阿江,行事再如何殘暴,內里卻真是從未變過——我大秦,終是你心心念念的故土。

  何需心急,這長夜漫漫,你盡有時間,說予我聽。

  若一次聽了,你必轉身就走,再難尋覓。

  這般蠢事,寡人如何能做?

  他以手支頤,遙望明月,突然之間,又想見他。

  ……

  天明時,秦王上朝。

  「寡人收到奏報,桓齮滅趙軍十萬,斬扈輒,立大功,寡人慾親至東郡嘉獎。」秦王傲然于丹陛之上,「諸卿可有異意?」

  場下的諸卿先是振奮,然後各種恭喜。

  然後就分成兩派,大部分都建議大王別折騰,遠遊耗費頗大,您在咸陽聽捷報就好。

  小部分臣子稱王上威臨天下,東郡新收,應該去看看,讓六國舊民們臣服聽令。

  秦王政嘉獎了小部分願意他出遊的,斥責了大部分反對的。

  於是很快,秦國臣子便動起來,為王上準備車架隨行。

  隨後,秦王政又留下李斯與尉繚,讓李斯減少秦吏的考核標準,收更多吏員交予尉繚支使。

  兩位名臣皆懂其中奧妙,與秦王討論了其中一些考核標準後,結伴自去商討細節。

  只留下秦王一人。

  遙想了阿江見他王駕親臨會何等感動,他愉悅地端起一碗冷茶,緩緩飲下。

  既然欲擾我心神,寡人便如你所願。

  第77章 大河

  桓齮斬趙軍十萬後,「小白起」之名聲傳天下, 趙國上下緊閉城池不與他交兵, 任他橫行趙國鄉里,大點的城池早就已經萬分戒備, 不再像先前一樣的可以輕易攻下。

  加上秦軍戰損需要修整,所以大軍退守鄴城,一部隊大軍就地分地開墾,準備過些時日再來撈一波。

  嚴江見沒事幹了, 於是在鄴城以南的平原區遊蕩, 已經漸漸游離到魏國境內。

  花花逃脫了東北老婆的魔爪後,仿佛感覺廣闊天地大有作力, 陪著他上山下水, 捕獵採集。

  嚴江在黃河水邊找到了野生芋頭, 雖然是沒有馴化過的植物,但這也是好東西呢,種在濕地之中,即可以做主食也可以當配菜, 營養豐富。

  他收起幾個擦乾, 放入包裹, 準備帶回關中種植。

  他順著路遊蕩,在沒有牽掛的情況下速度恐怖, 很快就到了滎陽。

  然後, 轉道溜去了魏國, 去看滎陽不遠處的鴻溝。

  陛下因此氣得一晚上沒理他。

  嚴江親親抱抱地安撫了它一晚上, 保證很快就回去,然而白天還是一如故我,沒有半點回鄴城的意思,繼續閒逛。

  鴻溝這條水渠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運河之一,比什麼鄭國渠都江堰都要早一百年,在戰國到唐朝的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甚至象棋里的「楚河漢界」,說的就是這條水渠,可惜在一千年的時間裡,黃河反覆翻臉,沒事就從這條運河的方向奪河道入淮河,泥沙淤積下,鴻溝因此被廢棄,只剩下一段小小的遺蹟供後人憑弔。

  可是現在的它卻是戰國運河中當之無愧的主角,不僅連通了黃河與淮河,更接通了黃淮之間的五條支流,整個魏國都在鴻溝的恩澤之中壯大,什麼天府之國,關中糧倉,和魏國如今的土地比起來都是渣渣,這裡才是如今整個華夏最大的產糧區,而且由於水路暢通,魏國商貿繁華無比,人皆富足,文化昌盛,私學盛行。

  嚴江背著陛下遊蕩在滎陽附近的小城中。

  魏國安城只是邊境上的一處小城,但也甚是繁華,有一位姓鄭的名士在講學,求學之人絡繹不絕,嚴江甚至看到一名十一二歲出頭的少年,也排隊報名求學,他衣著單薄簡陋,像是貧民,背著一塊瘦肉,長得非常乾淨俊俏,讓旁人嫌棄的目光里忍不住就帶上一點嫉妒。

  是的,這位名士聽講是需要通過他學生的考核的。

  嚴江沒忍住,也隨便拿了點禮物,也想進隊前去聽講。

  聽著他家的考核,他聽出對方這是黃老之學,這派的思想以老子的道家和黃帝的治國,吸收了其它諸子百家的觀點,非常有容納性,政治思想是順勢而為,少耗民力,儘量無為而治。

  學士的考核非常簡單,多是問識字和一些簡單的典故,那少年用魏語對答如流,嚴江聽不懂這話,只看考官很滿意,立刻就讓他通過了,上交了那塊肉當學費。

  這時就有士子用雅言批評說這少年不通貴語雅言,肯定是庸耕貧農,這樣的人來聽了也是浪費。

  嚴江當然也過了,被允許一起聽講。

  對方的黃老之學顯然比咸陽學宮裡的黃老派講的更有道理,總結一下意思就是不要擾民,民自己就會發展壯大,少收賦稅,庶民就有了餘糧,能抗住天災,養的起子嗣;少搖役,民眾就有時間開新地,新地多了,人口就會上漲;如此一來,有了民心,他們就會團結抵抗敵人……反正一切都應順勢而為,君主不折騰,國家自然就好了。

  這時正是午休時間,陛下冒起來聽了一會,就大感無趣,讓他什麼都不做?這和死了有什麼區別。

  於是準備繼續睡覺。

  嚴江卻覺得有幾分道理可以聽聽,抓著它的脖子按住翅膀放懷裡讓它好好聽一會。

  既然阿江難得主動,陛下便民耐著性子繼續聽起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