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頁
“若真為詞臣,當勸主公封禪才是。”那人劍眉一挑,回了一句。
梁峰不由抽了抽嘴角:“泰山就罷了,倒是可以去孔府轉一遭。”
封禪泰山,可不是皇帝一個人跑去就行的。必須帶上文武重臣,一路興師動眾不說,光是修路開山就不知要花費多少。而梁峰這次東巡,身邊的人員是減了又減,只有禮部、工部、御史台的少許官員。太子監國,重臣們也留下輔政。這放在大多數皇帝身上,都是不可想像的。偏偏他如此做了,還沒有半點心裡負擔。
孔府可是新開闢的路線,奕延有些訝異:“主公要追封褒成侯嗎?”
漢平帝時,始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孔子後裔得封“褒成侯”,食邑八百戶。後來曹魏崇法,西晉崇道,儒家的地位漸漸下滑,褒成侯也數代無人問津了。
問題是,大趙也不像尊儒啊?倒是佛釋大興,百工復起,頗有當年諸子百家之相。怎麼會不封山,先封孔呢?
“儒家還是有可用之處的。”周遭沒有旁人,梁峰倒也不在乎多說兩句,“只是效仿三代,尊萬世師不行。必須重現儒家初始之相,生出‘新儒’。”
儒教是一成不變的嗎?其實並非如此。相反,在它形成之初,經過無數爭辯和更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千錘百鍊下,才塑造出了形態。每一次變化,除了儒生心血外,也不乏統治者有意識的取捨。
既然後世能有理學,能有心學,為什麼不能有一種更為開拓包容的儒學呢?說穿了,儒教不過是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當然能依據經濟基礎進行微調。而當天文台出現,當顯微鏡問世,當科學的種子開啟萌芽後,這“善變”的儒,又怎會一成不變?
用千年前的經驗,去套千年後的社會,必然是一條封閉的死路。因而,梁峰想試上一試。雖然不知有生之年能否成功,亦不知這變化會打造出何等古怪的產物。但是“嘗試”本身,就是一種值得發揚的思想。亦是百家爭鳴,最核心的關鍵。
看著主公那高昂的神態,奕延眼中閃過一抹柔色:“怕是禮部那些官員,會頭痛的厲害。”
出來走走,果真是對的。主公有多久未曾顯出這樣的神采了?
“怕什麼?反正是巡幸嘛,還有誰敢攔御駕嗎?”梁峰笑吟吟的扶住了木欄,“若是微服私訪,才更妙呢……”
像是想起了早年經歷,奕延唇角也勾起笑容:“可惜這不是宮中,也非上元佳節。主公恐怕走不脫。”
“有內應也不行?”梁峰扭頭問道。
“還有內應?那臣可是要恪盡職守,把心懷不軌之人抓個乾淨。”奕延答得義正詞嚴,盡顯大將軍派頭。
梁峰笑了:“走,隨朕釣魚去!”
就算奕延再怎麼不善水,也知道行船時釣不到魚。然而金口玉言,怎敢反駁。帶著隱隱笑意,他跟在天子身後,向下層走去。
雖然是船,但是龍船修得富麗堂皇,整整兩層專供天子起居,比起行宮也差不了多少。加之船身龐大,可以走馬,根本沒有眩暈感。梁峰每日都會抽出幾個時辰,用千里鏡觀看岸上景色。
成片的田畝,高聳的水車,奔馳在官道上的四輪大車,還有時不時要避開聖駕的船舶。每一樣景致,都讓梁峰挪不開目光。反倒是奕延時不時幫他披上大氅,送上糕點,勸他休息片刻。入夜後,船舶會停在岸邊,清風伴著河岸的土腥,飄入夢中。
並未趕路,從洛陽出發,到冀州海岸,整整花去了一月。當下了龍舟,換上馬車,駛入那座城池時,梁峰忍不住微微挺起了身形。
這便是海興!城池修的極高,滿地都是三四層的高樓。平坦寬闊的道路,能讓載貨的四輪大車順暢通行。在港口處,高聳的龍門吊足有四座,只從船上吊貨,就能省去無數人力。
當登上碼頭,望向無垠碧海時,梁峰忍不住長長吸了口氣。海風腥咸,海鳥輕鳴。還有比記憶中,更加明淨潔白的沙灘。
以及那泊在港口的巨船。
這是東海艦隊最新式的艦船,足有十五丈長,可容三千兵士。定名為“瀛洲”。有朝一日,它將能馳過風浪,越過深海,直抵大洋彼岸。
一艘可以發現新世界的無敵戰艦!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那句詩躍上心頭,梁峰張口吟道。
“好詩!”就算補了無數經史,奕延也不會寫詩。但是這不妨礙他聽懂詩中豪氣和銳意。
“這不是我作得,是……”梁峰卡住了,半晌之後,才露出了極為複雜的笑容,“……是謫仙人所作。”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是梁峰極喜歡的一首詩,也曾在夢回時分,反覆誦念。這何嘗不是他今生寫照?是他一路披荊斬棘,走到此刻的見證。
然而寫詩的詩仙,還未降世。也許會因自己的出現,不復存在。他當然沒法說出那人名姓。
梁峰不由抽了抽嘴角:“泰山就罷了,倒是可以去孔府轉一遭。”
封禪泰山,可不是皇帝一個人跑去就行的。必須帶上文武重臣,一路興師動眾不說,光是修路開山就不知要花費多少。而梁峰這次東巡,身邊的人員是減了又減,只有禮部、工部、御史台的少許官員。太子監國,重臣們也留下輔政。這放在大多數皇帝身上,都是不可想像的。偏偏他如此做了,還沒有半點心裡負擔。
孔府可是新開闢的路線,奕延有些訝異:“主公要追封褒成侯嗎?”
漢平帝時,始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孔子後裔得封“褒成侯”,食邑八百戶。後來曹魏崇法,西晉崇道,儒家的地位漸漸下滑,褒成侯也數代無人問津了。
問題是,大趙也不像尊儒啊?倒是佛釋大興,百工復起,頗有當年諸子百家之相。怎麼會不封山,先封孔呢?
“儒家還是有可用之處的。”周遭沒有旁人,梁峰倒也不在乎多說兩句,“只是效仿三代,尊萬世師不行。必須重現儒家初始之相,生出‘新儒’。”
儒教是一成不變的嗎?其實並非如此。相反,在它形成之初,經過無數爭辯和更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千錘百鍊下,才塑造出了形態。每一次變化,除了儒生心血外,也不乏統治者有意識的取捨。
既然後世能有理學,能有心學,為什麼不能有一種更為開拓包容的儒學呢?說穿了,儒教不過是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當然能依據經濟基礎進行微調。而當天文台出現,當顯微鏡問世,當科學的種子開啟萌芽後,這“善變”的儒,又怎會一成不變?
用千年前的經驗,去套千年後的社會,必然是一條封閉的死路。因而,梁峰想試上一試。雖然不知有生之年能否成功,亦不知這變化會打造出何等古怪的產物。但是“嘗試”本身,就是一種值得發揚的思想。亦是百家爭鳴,最核心的關鍵。
看著主公那高昂的神態,奕延眼中閃過一抹柔色:“怕是禮部那些官員,會頭痛的厲害。”
出來走走,果真是對的。主公有多久未曾顯出這樣的神采了?
“怕什麼?反正是巡幸嘛,還有誰敢攔御駕嗎?”梁峰笑吟吟的扶住了木欄,“若是微服私訪,才更妙呢……”
像是想起了早年經歷,奕延唇角也勾起笑容:“可惜這不是宮中,也非上元佳節。主公恐怕走不脫。”
“有內應也不行?”梁峰扭頭問道。
“還有內應?那臣可是要恪盡職守,把心懷不軌之人抓個乾淨。”奕延答得義正詞嚴,盡顯大將軍派頭。
梁峰笑了:“走,隨朕釣魚去!”
就算奕延再怎麼不善水,也知道行船時釣不到魚。然而金口玉言,怎敢反駁。帶著隱隱笑意,他跟在天子身後,向下層走去。
雖然是船,但是龍船修得富麗堂皇,整整兩層專供天子起居,比起行宮也差不了多少。加之船身龐大,可以走馬,根本沒有眩暈感。梁峰每日都會抽出幾個時辰,用千里鏡觀看岸上景色。
成片的田畝,高聳的水車,奔馳在官道上的四輪大車,還有時不時要避開聖駕的船舶。每一樣景致,都讓梁峰挪不開目光。反倒是奕延時不時幫他披上大氅,送上糕點,勸他休息片刻。入夜後,船舶會停在岸邊,清風伴著河岸的土腥,飄入夢中。
並未趕路,從洛陽出發,到冀州海岸,整整花去了一月。當下了龍舟,換上馬車,駛入那座城池時,梁峰忍不住微微挺起了身形。
這便是海興!城池修的極高,滿地都是三四層的高樓。平坦寬闊的道路,能讓載貨的四輪大車順暢通行。在港口處,高聳的龍門吊足有四座,只從船上吊貨,就能省去無數人力。
當登上碼頭,望向無垠碧海時,梁峰忍不住長長吸了口氣。海風腥咸,海鳥輕鳴。還有比記憶中,更加明淨潔白的沙灘。
以及那泊在港口的巨船。
這是東海艦隊最新式的艦船,足有十五丈長,可容三千兵士。定名為“瀛洲”。有朝一日,它將能馳過風浪,越過深海,直抵大洋彼岸。
一艘可以發現新世界的無敵戰艦!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那句詩躍上心頭,梁峰張口吟道。
“好詩!”就算補了無數經史,奕延也不會寫詩。但是這不妨礙他聽懂詩中豪氣和銳意。
“這不是我作得,是……”梁峰卡住了,半晌之後,才露出了極為複雜的笑容,“……是謫仙人所作。”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是梁峰極喜歡的一首詩,也曾在夢回時分,反覆誦念。這何嘗不是他今生寫照?是他一路披荊斬棘,走到此刻的見證。
然而寫詩的詩仙,還未降世。也許會因自己的出現,不復存在。他當然沒法說出那人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