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頁
侍中郗鑒走上前去,親手接過寶匣,跪授天子:“陛下,晉王獻玉璽。”
皇帝登基,要由重臣奉璽綬。曾經缺失的一環,終於補上。
梁峰雙手接過,打開寶匣,只見裡面一枚四四方方的玉璽躺在錦上。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玉璽下方,還有一角補金。此乃王莽篡位時,太后擲璽摔落。一枚璽,傳過不知多少代帝王之手,色純而玉潤,重愈千斤。
深深了一眼,梁峰把玉璽放在了案上。抬頭望向那瑟瑟發抖的孩童。
“司馬睿陰害哀帝,得位不正。臨朝後又有王敦亂政,使江東民不聊生。改其諡號為‘幽’,除廟號。”
這是大趙立國的根本,司馬睿是篡位,不能算作正統。被他擁立又暗害的幼帝晉哀帝,才應當是晉國最後一任皇帝。
“然幼子何辜?封司馬晞為順德侯,賜衣服車乘,田百傾,邑千戶。”
既然司馬睿不能算作真正的皇帝,那麼司馬睿的兒孫,也只能封侯。大趙並非禪位所得,無需厚待司馬氏,更不會給這個前任皇帝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的權利。比照當初晉武帝封劉禪和孫皓的標準,賜其封邑即可。
小小孩童又如何懂這些?聽到自己不會被殺,還有田畝邑戶,他趕忙學著旁人教的拜了下去:“謝陛下隆恩!”
這聲謝恩,也成了信號。
“陛下世濟明聖,海內歸心,當垂千載矣!”
朝中所有文武盡皆跪伏:“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呼之聲,繞樑不去。
※
“陛下真要饒過琅琊王氏嗎?”退了朝,張賓並未離去,而是再次面君,問起這個關鍵問題。
王氏在江東的權勢,不亞於司馬氏。且不說王敦犯上作亂,就是那王導也能隻手遮天。如今兩人雖然身死,但是王氏剩下的子嗣還有不少。若是都留在江東,說不定要惹出什麼亂子。
“負隅頑抗的,自不能留。然王導能盡忠國朝,還是有些可取之處。”梁峰答道。
其實王導最後那一戰,頗為古怪。更像是帶著所有不會投降的晉臣,前來送死一般。若無那一戰,說不定攻入建鄴還要些時日。偏偏他出戰了,還死得乾淨,沒留下任何首尾。
王導其人是忠是奸,梁峰並沒有興趣過問。但是這樣的“投名狀”,還是值得讚許的。況且王氏還有一人,讓他不得不惦念。如今那人已滿二十,書法也有小成。雖然沒了東晉,不知還能不能達到“書聖”的高度。但是這樣的人,終歸還是留下更好。
“除了王敦親信,其餘王氏子弟盡數遷往北地。門第降品,可參試常科。”想了想,梁峰下了定論。
降品對於世家而言,原本是極為恐怖的事情。然而現在趙國的品階,早已不再像前朝那麼嚴苛。九品官人法名存實亡,若是逃避科考,就撈不到實權官職。清流又如何?名望又如何?沒了高官厚祿,世家也就成了水中浮萍。
降品聽起來可怕,但是只要能參加常科,幾十年下來,說不定又能恢復門望。
琅琊王氏尚且如此,其他江東世家呢?也許這恩典,比當年的九品制,更能得南方士人的歡心。
不過真正平復南地,仍需時日……
冬去春來,又復冬至。
當春風再次吹綠了陽渠兩岸的綠柳時,一艘龍船,停靠在了洛水岸邊。
此船長九丈,高五層,雙側帶槳,金鼓俱全,猶若水中壁壘。張牙舞爪的金龍,盤在船頭,睥睨四方。一桿大旗迎風獵獵,上書那個“趙”字,似乎都破空而出。
“嗚……”
一聲長長的號角吹響,隨即,雷鳴在空中炸響。這是禮炮。就算洛陽城中的百姓已經習慣了新式的爆竹,也會被這動靜嚇上一跳。然而今日,無人惶恐。大河上下,旌旗飄展,人頭攢動。
天子要乘船東巡了!
登基十三載,這還是天子第一次離開京畿。然而巡興這等大事,並未讓百姓怨聲載道。只因天子下詔,沿途各州縣不得修建行宮,亦不能擾民。一路東去,龍船隻沿河而行。
這是何等聖明之舉!只可惜,天子此行沒有封禪之意。若是封禪泰山,是不是也能同秦皇、漢武一般,立石頌德,昭示功勳?
然而當年秦皇修阿房、馳道,發百萬民夫;漢武窮兵黷武,累天下百姓。哪有當今聖上這般仁德勤儉?莫說行宮了,就連皇陵也沒有動用多少人力。修建運河,鋪平道路,更是為了天下百姓。沒看這龍船,都比尋常的樓船小上一些嗎?
如此聖君,自當萬民擁戴,因為哪怕有羽林龍驤在側,也有百姓自發走到了河畔,想一睹天顏。當然,沒幾個人能看到天子真容,只見那龍船揚起風帆,在前後戰艦拱衛下,緩緩駛出了港口。
“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百姓……”站在重樓頂端的望台上,梁峰輕笑一聲。
“天下太平,萬民歸心。自有黎庶渴慕天顏。”身旁人微笑答道。
“你也學會那些詞臣口吻了?”梁峰橫了他一眼,似笑非笑。
南地的戰事是告一段落,想要穩定局面,真正“太平”,恐怕還要幾年光陰。然而這些都是微末,確實沒有什麼能擋住他東巡的腳步了。反正又不是要去幽州,只在冀州、青州轉一圈,不必興師動眾。
皇帝登基,要由重臣奉璽綬。曾經缺失的一環,終於補上。
梁峰雙手接過,打開寶匣,只見裡面一枚四四方方的玉璽躺在錦上。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玉璽下方,還有一角補金。此乃王莽篡位時,太后擲璽摔落。一枚璽,傳過不知多少代帝王之手,色純而玉潤,重愈千斤。
深深了一眼,梁峰把玉璽放在了案上。抬頭望向那瑟瑟發抖的孩童。
“司馬睿陰害哀帝,得位不正。臨朝後又有王敦亂政,使江東民不聊生。改其諡號為‘幽’,除廟號。”
這是大趙立國的根本,司馬睿是篡位,不能算作正統。被他擁立又暗害的幼帝晉哀帝,才應當是晉國最後一任皇帝。
“然幼子何辜?封司馬晞為順德侯,賜衣服車乘,田百傾,邑千戶。”
既然司馬睿不能算作真正的皇帝,那麼司馬睿的兒孫,也只能封侯。大趙並非禪位所得,無需厚待司馬氏,更不會給這個前任皇帝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的權利。比照當初晉武帝封劉禪和孫皓的標準,賜其封邑即可。
小小孩童又如何懂這些?聽到自己不會被殺,還有田畝邑戶,他趕忙學著旁人教的拜了下去:“謝陛下隆恩!”
這聲謝恩,也成了信號。
“陛下世濟明聖,海內歸心,當垂千載矣!”
朝中所有文武盡皆跪伏:“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呼之聲,繞樑不去。
※
“陛下真要饒過琅琊王氏嗎?”退了朝,張賓並未離去,而是再次面君,問起這個關鍵問題。
王氏在江東的權勢,不亞於司馬氏。且不說王敦犯上作亂,就是那王導也能隻手遮天。如今兩人雖然身死,但是王氏剩下的子嗣還有不少。若是都留在江東,說不定要惹出什麼亂子。
“負隅頑抗的,自不能留。然王導能盡忠國朝,還是有些可取之處。”梁峰答道。
其實王導最後那一戰,頗為古怪。更像是帶著所有不會投降的晉臣,前來送死一般。若無那一戰,說不定攻入建鄴還要些時日。偏偏他出戰了,還死得乾淨,沒留下任何首尾。
王導其人是忠是奸,梁峰並沒有興趣過問。但是這樣的“投名狀”,還是值得讚許的。況且王氏還有一人,讓他不得不惦念。如今那人已滿二十,書法也有小成。雖然沒了東晉,不知還能不能達到“書聖”的高度。但是這樣的人,終歸還是留下更好。
“除了王敦親信,其餘王氏子弟盡數遷往北地。門第降品,可參試常科。”想了想,梁峰下了定論。
降品對於世家而言,原本是極為恐怖的事情。然而現在趙國的品階,早已不再像前朝那麼嚴苛。九品官人法名存實亡,若是逃避科考,就撈不到實權官職。清流又如何?名望又如何?沒了高官厚祿,世家也就成了水中浮萍。
降品聽起來可怕,但是只要能參加常科,幾十年下來,說不定又能恢復門望。
琅琊王氏尚且如此,其他江東世家呢?也許這恩典,比當年的九品制,更能得南方士人的歡心。
不過真正平復南地,仍需時日……
冬去春來,又復冬至。
當春風再次吹綠了陽渠兩岸的綠柳時,一艘龍船,停靠在了洛水岸邊。
此船長九丈,高五層,雙側帶槳,金鼓俱全,猶若水中壁壘。張牙舞爪的金龍,盤在船頭,睥睨四方。一桿大旗迎風獵獵,上書那個“趙”字,似乎都破空而出。
“嗚……”
一聲長長的號角吹響,隨即,雷鳴在空中炸響。這是禮炮。就算洛陽城中的百姓已經習慣了新式的爆竹,也會被這動靜嚇上一跳。然而今日,無人惶恐。大河上下,旌旗飄展,人頭攢動。
天子要乘船東巡了!
登基十三載,這還是天子第一次離開京畿。然而巡興這等大事,並未讓百姓怨聲載道。只因天子下詔,沿途各州縣不得修建行宮,亦不能擾民。一路東去,龍船隻沿河而行。
這是何等聖明之舉!只可惜,天子此行沒有封禪之意。若是封禪泰山,是不是也能同秦皇、漢武一般,立石頌德,昭示功勳?
然而當年秦皇修阿房、馳道,發百萬民夫;漢武窮兵黷武,累天下百姓。哪有當今聖上這般仁德勤儉?莫說行宮了,就連皇陵也沒有動用多少人力。修建運河,鋪平道路,更是為了天下百姓。沒看這龍船,都比尋常的樓船小上一些嗎?
如此聖君,自當萬民擁戴,因為哪怕有羽林龍驤在側,也有百姓自發走到了河畔,想一睹天顏。當然,沒幾個人能看到天子真容,只見那龍船揚起風帆,在前後戰艦拱衛下,緩緩駛出了港口。
“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百姓……”站在重樓頂端的望台上,梁峰輕笑一聲。
“天下太平,萬民歸心。自有黎庶渴慕天顏。”身旁人微笑答道。
“你也學會那些詞臣口吻了?”梁峰橫了他一眼,似笑非笑。
南地的戰事是告一段落,想要穩定局面,真正“太平”,恐怕還要幾年光陰。然而這些都是微末,確實沒有什麼能擋住他東巡的腳步了。反正又不是要去幽州,只在冀州、青州轉一圈,不必興師動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