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沈知書捧著手爐,覺得呆愣愣坐在原地的自己像個鐘。
……既然地圖的事已說完,似乎便沒什麼坐在這兒的理由了。
沈知書這麼想著,沖姜虞抬了一下腦袋:「那下官便先回屋,不打攪殿下思考棋局。」
姜虞往棋碗內抓棋子的手一頓,手腕半抬不抬。
沈知書告別完便站起身,卻見姜虞也施施然站了起來。
沈知書有些訝異:「怎麼?」
「不下了。」姜虞道,「我也與你一同回屋。」
「殿下這就不下了?方才還同我說半個時辰一刻鐘是每日定數。」
「這半個時辰一刻鐘原是追尋平心靜氣。」姜虞淡聲道,「然而與將軍說話會讓我心平氣和,倒與下棋異曲同工。」
她無論說什麼話都面無表情,臉上就輕易地顯現出幾個字:理應如此。
沈知書在她「理應如此」的眸光里立了會兒,沒能思考出她上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與我說話會平心靜氣麼?沈知書想。
分明我是個粗人,即便讀過再多書,也壓不住成百上千刀下亡魂攢起來的煞氣。
沈知書再度思忖片刻,得出結論:大約又是客套。
姜虞很愛說客套話。這大約也是皇室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她這麼想著,也跟著客套了一句:「與殿下說話也令我心安。」
姜虞淡聲問:「是麼?」
沈知書即答:「千真萬確。」
「那便可多聊聊。」姜虞接過侍子從旁遞來的第二隻手爐,揣了會兒,又遞與沈知書,「將軍換一隻罷,今夜涼,手爐冷得格外快些,你手裡那隻約莫已然不暖了。」
沈知書這回三言兩語將它推掉了。
……有點不像話。她想。
她們何時成了可以在晚上共用同一隻手爐,熱熱切切地說著小話的關係?
說起來,當自己從房間裡出來,孤身一人來涼亭里尋姜虞的時候,氣氛似乎便已然變了味。
即便看到那張地圖,自己也不應該從房間裡跑出來的。
姜虞還在說:「將軍可知與你看病的老太醫後來又尋到我,同我說了些什麼。」
沈知書微微搖頭。
「她說,將軍身體固然是強健的,只是平日裡作息不甚規律,以致略有虧空。昨兒大約更是睡得遲了,故此今兒格外虛些,以致寒氣趁虛而入。」姜虞驀地轉過頭,直視上她的眼,「將軍既已回京,想必大半夜也無甚軍事要務待處理,莫若從今兒起便養成規律作息,同我同睡同起,如何?」
……氣氛更不對了。
她倆遠遠不算熟絡,對面卻用如此熟稔的語氣關心起了自己的身體——
沈知書沒接這話,而是在姜虞情緒不甚分明的眸光里停住了腳。她抿了一下唇,沉聲開了腔:
「下官不知殿下是站在什麼立場上同我說的這些。」
「嗯?」姜虞那不甚分明的情緒轉為了顯而易見的不解,「我作為南安國的長公主,關心輔國將軍的安康,似乎並非奇事。」
「僅是如此?」
「僅是如此。」
沈知書淺吸了一口涼氣,偏開頭,再度悶悶咳了幾聲。
姜虞這回沒將手爐送過來,而是給身後跟著的侍子遞了個眼色,繼而踟躕半晌,輕聲道:「可能……還有別的緣故?」
「嗯?」
侍子會意,忙不迭地送上了另一隻紫銅手爐。
和手爐一塊兒晃來的,是長公主淺淡的聲音:「譬如……作為朋友,關心一下將軍的身子,也似乎並非奇事。」
沈知書頓了一下,伸手接過。
「朋友麼?」她問。
「嗯。」姜虞微微頷首。
「既然是朋友……是不是該事事坦誠?」
「……將軍似乎總是繞不開這一事。」
「是個人就繞不開這一事,姜虞。」許是生病後脾氣會更暴躁一些吧,沈知書又被她「理當如此」的態度氣笑了,「沒人會願意不清不楚地鑽進棋局裡,當一枚稀里糊塗的棋。」
姜虞垂下腦袋,片刻後,很輕地眨了一下眼。
「既如此……」她說,「將軍來我房內罷,待稍晚些,我告訴將軍。」
第33章 聽一個並不算熟的人講起她的幼時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情
長公主的廂房在府邸最北面,緊鄰著松林遍布的小花園。
經過花園的時候,雪松的氣息凌然撲面。
它與姜虞身上的氣息很像,卻又有著微妙的差別——
松林里的氣息是沉在地里的,泛著草木特有的苦味。而姜虞身上的氣息更輕盈而清冽一些,融進了春天山丘上的清泉氣。
沈知書這麼想著,隨口問:「殿下花園裡不種花,倒種松?」
「松樹無需花心思打理,自有一年四季常青。」
沈知書笑道:「殿下好巧思,回去我也讓人將我院裡的花木都拔了,換成青松。」
「……」姜虞瞥她一眼,「將軍未免太聽說。抑或是……信口一言,敷衍敷衍我?」
「那哪能呢?」沈知書在熟稔的氣息里恍然一瞬,須臾,晃晃腦袋,「我是真這麼想。我也不知在京內待多久,一有戰亂我就要出京的,將軍府種那麼些奇花異草,白放著也是可惜,倒還要著人費心打理。莫若一併換成各類松柏,碧油油的也好看,還省了培花澆水的工匠們的費用。」
姜虞淡聲道:「我尋思著將軍究竟也不缺工匠們的月銀。」
「是不缺。」沈知書笑著說,「你皇姐賞了我這麼些,我幾輩子都花不完。只是能省則省,為子孫後代積著,方為長久之計。」
姜虞不知是聽到了「皇姐」還是「子孫後代」,眸光低低垂著,沒第一時間接話。
不知不覺間,倆人已行至廂房門口。
沈知書手中的手爐確已涼了,被她單手拎著。她提著長褂的衣擺三步並兩步邁上台階,站在房檐下,抬著胳膊往屋子裡頭一伸:「殿下請。」
姜虞的眸光從那隻手爐上收回來,並未急著進屋,而是顧左右而言它:「這隻手爐被將軍攥著,倒是顯得小了一圈。」
「是麼?」沈知書將它拎到眼前晃了晃,又眯眼瞧了一瞧,笑道,「似乎看上去是比殿下手中那隻小一些。大約是因為我手掌大,便襯得它小了。」
「是如此麼?」
「是如此。」沈知書攤開手,掌心朝上,「若是不信,殿下比比?」
姜虞輕輕眨了一下眼,半天沒動靜。
直到沈知書將要收回手時,她終於把手爐遞與身後跟著的侍子,也張開了五指,隔了一小段距離,虛虛貼在沈知書的手掌上。
那是一隻與沈知書截然不同的手。纖長白皙,皮膚潤澤,像是十指不沾陽春水。
兩人掌根齊平,姜虞的手指較之於沈知書,明顯短了一截。
「是如此吧?」沈知書慢條斯理收回手,「我不騙殿下。」
姜虞的手懸停在半空,片刻後徐徐落下,垂在身側。
她沒接沈知書這話,靜了靜,忽然問:「將軍的疤痕從何而來?」
「嗯?」沈知書有些訝異。
「食指上的那道,足有一寸長。」
「唔……」沈知書想了一想,笑道,「我也不記得了。受的傷太多,一時半刻就能好的,誰會巴巴地去記這些。」
「那尾指的呢?也不記得?」
「是真不記得了。」沈知書說,「每上一次戰場,身上都要添個十條八條口子的,有的留疤有的不留,實在是紛繁錯雜。」
姜虞微微頷首,眸光落在她指尖的疤痕上,一晃而收,辨不清是什麼情緒。
她接過侍子再度遞來的、重新填過炭火的手爐,淡聲道:「將軍請進屋。」
屋子早已點上了燈,正中的炭火燒得極旺,湘簾一放,外頭的寒風一概被隔絕在外。
室內並未薰香,清淺的雪鬆氣似有若無地縈繞。
侍子沏上了茶,沈知書看著屋內的陳設,卻有些不知如何下腳——
屋裡除了一張橫陳著的貴妃椅,並梳妝檯前的一張家常木椅,並沒其他椅凳,自己沒位置坐——貴妃椅一看便是姜虞常躺的,而木椅是姜虞常坐的,自己若是占了,不合禮數。
姜虞「呀」了一聲,反應過來:「未給將軍準備椅子。我著人從庫房搬張來。」
沈知書擺擺手:「無妨,不必麻煩。你那兒不是有個蒲團麼?」
「坐蒲團未免太委屈將軍。」姜虞道,「將軍體諒,我除休息以外,並不在內室常待,故此桌椅等陳設少了些。將軍莫若坐我梳妝檯前的那張椅子,我歪貴妃椅上。」
沈知書已然將蒲團拖過來了,一屁股往上頭一坐,笑道:「殿下客氣,有蒲團坐就很好。我在軍營里四方征戰的時候,常席地而坐,都習慣了。」
姜虞並未堅持,頓了幾息,忽然親手拖過了另一個蒲團,也往上頭坐下去。
……既然地圖的事已說完,似乎便沒什麼坐在這兒的理由了。
沈知書這麼想著,沖姜虞抬了一下腦袋:「那下官便先回屋,不打攪殿下思考棋局。」
姜虞往棋碗內抓棋子的手一頓,手腕半抬不抬。
沈知書告別完便站起身,卻見姜虞也施施然站了起來。
沈知書有些訝異:「怎麼?」
「不下了。」姜虞道,「我也與你一同回屋。」
「殿下這就不下了?方才還同我說半個時辰一刻鐘是每日定數。」
「這半個時辰一刻鐘原是追尋平心靜氣。」姜虞淡聲道,「然而與將軍說話會讓我心平氣和,倒與下棋異曲同工。」
她無論說什麼話都面無表情,臉上就輕易地顯現出幾個字:理應如此。
沈知書在她「理應如此」的眸光里立了會兒,沒能思考出她上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與我說話會平心靜氣麼?沈知書想。
分明我是個粗人,即便讀過再多書,也壓不住成百上千刀下亡魂攢起來的煞氣。
沈知書再度思忖片刻,得出結論:大約又是客套。
姜虞很愛說客套話。這大約也是皇室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她這麼想著,也跟著客套了一句:「與殿下說話也令我心安。」
姜虞淡聲問:「是麼?」
沈知書即答:「千真萬確。」
「那便可多聊聊。」姜虞接過侍子從旁遞來的第二隻手爐,揣了會兒,又遞與沈知書,「將軍換一隻罷,今夜涼,手爐冷得格外快些,你手裡那隻約莫已然不暖了。」
沈知書這回三言兩語將它推掉了。
……有點不像話。她想。
她們何時成了可以在晚上共用同一隻手爐,熱熱切切地說著小話的關係?
說起來,當自己從房間裡出來,孤身一人來涼亭里尋姜虞的時候,氣氛似乎便已然變了味。
即便看到那張地圖,自己也不應該從房間裡跑出來的。
姜虞還在說:「將軍可知與你看病的老太醫後來又尋到我,同我說了些什麼。」
沈知書微微搖頭。
「她說,將軍身體固然是強健的,只是平日裡作息不甚規律,以致略有虧空。昨兒大約更是睡得遲了,故此今兒格外虛些,以致寒氣趁虛而入。」姜虞驀地轉過頭,直視上她的眼,「將軍既已回京,想必大半夜也無甚軍事要務待處理,莫若從今兒起便養成規律作息,同我同睡同起,如何?」
……氣氛更不對了。
她倆遠遠不算熟絡,對面卻用如此熟稔的語氣關心起了自己的身體——
沈知書沒接這話,而是在姜虞情緒不甚分明的眸光里停住了腳。她抿了一下唇,沉聲開了腔:
「下官不知殿下是站在什麼立場上同我說的這些。」
「嗯?」姜虞那不甚分明的情緒轉為了顯而易見的不解,「我作為南安國的長公主,關心輔國將軍的安康,似乎並非奇事。」
「僅是如此?」
「僅是如此。」
沈知書淺吸了一口涼氣,偏開頭,再度悶悶咳了幾聲。
姜虞這回沒將手爐送過來,而是給身後跟著的侍子遞了個眼色,繼而踟躕半晌,輕聲道:「可能……還有別的緣故?」
「嗯?」
侍子會意,忙不迭地送上了另一隻紫銅手爐。
和手爐一塊兒晃來的,是長公主淺淡的聲音:「譬如……作為朋友,關心一下將軍的身子,也似乎並非奇事。」
沈知書頓了一下,伸手接過。
「朋友麼?」她問。
「嗯。」姜虞微微頷首。
「既然是朋友……是不是該事事坦誠?」
「……將軍似乎總是繞不開這一事。」
「是個人就繞不開這一事,姜虞。」許是生病後脾氣會更暴躁一些吧,沈知書又被她「理當如此」的態度氣笑了,「沒人會願意不清不楚地鑽進棋局裡,當一枚稀里糊塗的棋。」
姜虞垂下腦袋,片刻後,很輕地眨了一下眼。
「既如此……」她說,「將軍來我房內罷,待稍晚些,我告訴將軍。」
第33章 聽一個並不算熟的人講起她的幼時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情
長公主的廂房在府邸最北面,緊鄰著松林遍布的小花園。
經過花園的時候,雪松的氣息凌然撲面。
它與姜虞身上的氣息很像,卻又有著微妙的差別——
松林里的氣息是沉在地里的,泛著草木特有的苦味。而姜虞身上的氣息更輕盈而清冽一些,融進了春天山丘上的清泉氣。
沈知書這麼想著,隨口問:「殿下花園裡不種花,倒種松?」
「松樹無需花心思打理,自有一年四季常青。」
沈知書笑道:「殿下好巧思,回去我也讓人將我院裡的花木都拔了,換成青松。」
「……」姜虞瞥她一眼,「將軍未免太聽說。抑或是……信口一言,敷衍敷衍我?」
「那哪能呢?」沈知書在熟稔的氣息里恍然一瞬,須臾,晃晃腦袋,「我是真這麼想。我也不知在京內待多久,一有戰亂我就要出京的,將軍府種那麼些奇花異草,白放著也是可惜,倒還要著人費心打理。莫若一併換成各類松柏,碧油油的也好看,還省了培花澆水的工匠們的費用。」
姜虞淡聲道:「我尋思著將軍究竟也不缺工匠們的月銀。」
「是不缺。」沈知書笑著說,「你皇姐賞了我這麼些,我幾輩子都花不完。只是能省則省,為子孫後代積著,方為長久之計。」
姜虞不知是聽到了「皇姐」還是「子孫後代」,眸光低低垂著,沒第一時間接話。
不知不覺間,倆人已行至廂房門口。
沈知書手中的手爐確已涼了,被她單手拎著。她提著長褂的衣擺三步並兩步邁上台階,站在房檐下,抬著胳膊往屋子裡頭一伸:「殿下請。」
姜虞的眸光從那隻手爐上收回來,並未急著進屋,而是顧左右而言它:「這隻手爐被將軍攥著,倒是顯得小了一圈。」
「是麼?」沈知書將它拎到眼前晃了晃,又眯眼瞧了一瞧,笑道,「似乎看上去是比殿下手中那隻小一些。大約是因為我手掌大,便襯得它小了。」
「是如此麼?」
「是如此。」沈知書攤開手,掌心朝上,「若是不信,殿下比比?」
姜虞輕輕眨了一下眼,半天沒動靜。
直到沈知書將要收回手時,她終於把手爐遞與身後跟著的侍子,也張開了五指,隔了一小段距離,虛虛貼在沈知書的手掌上。
那是一隻與沈知書截然不同的手。纖長白皙,皮膚潤澤,像是十指不沾陽春水。
兩人掌根齊平,姜虞的手指較之於沈知書,明顯短了一截。
「是如此吧?」沈知書慢條斯理收回手,「我不騙殿下。」
姜虞的手懸停在半空,片刻後徐徐落下,垂在身側。
她沒接沈知書這話,靜了靜,忽然問:「將軍的疤痕從何而來?」
「嗯?」沈知書有些訝異。
「食指上的那道,足有一寸長。」
「唔……」沈知書想了一想,笑道,「我也不記得了。受的傷太多,一時半刻就能好的,誰會巴巴地去記這些。」
「那尾指的呢?也不記得?」
「是真不記得了。」沈知書說,「每上一次戰場,身上都要添個十條八條口子的,有的留疤有的不留,實在是紛繁錯雜。」
姜虞微微頷首,眸光落在她指尖的疤痕上,一晃而收,辨不清是什麼情緒。
她接過侍子再度遞來的、重新填過炭火的手爐,淡聲道:「將軍請進屋。」
屋子早已點上了燈,正中的炭火燒得極旺,湘簾一放,外頭的寒風一概被隔絕在外。
室內並未薰香,清淺的雪鬆氣似有若無地縈繞。
侍子沏上了茶,沈知書看著屋內的陳設,卻有些不知如何下腳——
屋裡除了一張橫陳著的貴妃椅,並梳妝檯前的一張家常木椅,並沒其他椅凳,自己沒位置坐——貴妃椅一看便是姜虞常躺的,而木椅是姜虞常坐的,自己若是占了,不合禮數。
姜虞「呀」了一聲,反應過來:「未給將軍準備椅子。我著人從庫房搬張來。」
沈知書擺擺手:「無妨,不必麻煩。你那兒不是有個蒲團麼?」
「坐蒲團未免太委屈將軍。」姜虞道,「將軍體諒,我除休息以外,並不在內室常待,故此桌椅等陳設少了些。將軍莫若坐我梳妝檯前的那張椅子,我歪貴妃椅上。」
沈知書已然將蒲團拖過來了,一屁股往上頭一坐,笑道:「殿下客氣,有蒲團坐就很好。我在軍營里四方征戰的時候,常席地而坐,都習慣了。」
姜虞並未堅持,頓了幾息,忽然親手拖過了另一個蒲團,也往上頭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