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謝瑾猛地怔住了。
沈知書將她的肩一掰,讓她面朝粥架:「你再往排頭處看看,可有看見什麼異常?」
謝瑾蹙眉看了會兒:「不曾。」
「自然不曾,你注意力都在那孩子身上,倒是錯過了一場好戲。」沈知書笑道。
她頓了頓,指著隊伍排頭,一字一句道:「方才那兒有人拿手指著我們這兒,抻著脖子想喊,被長公主著人壓下來了。我猜,她要喊的是……『憑什麼我們要辛苦排隊,那小姑娘哭一哭卻可以被區別對待』。」
「所以……有人故意鬧事?」謝瑾猛地轉頭,對上了沈知書的眼。
那雙眼雖彎著,眼底卻毫無清潤的笑意。
沈知書把劍從腰上解下來,慢悠悠接了這話:
「對,有人鬧事。」
第16章 「熬粥的人裡頭有內鬼?」
謝瑾不由得「嘶「了一聲:「鬧事?長公主和二帝姬鎮著,誰敢鬧事?」
沈知書不接話,只是深深看她一眼,眉梢挑著,似笑非笑。
謝瑾登時明白過來了。
她有一下沒一下地摩梭著腰上佩著的劍,搖搖頭:「她們大人物之間的爭鬥角逐,究竟也非我們能管得了的。如若不然,咱們就此歸府,也好遠離紛爭,免得沾上一身腥。」
沈知書卻抱著胳膊說:「要去你去。」
「這也奇了。」謝瑾笑道,「昨兒不想來的是你,今兒不想走的也是你。這兒有啥令你牽腸掛肚,以致無論如何也不想走?」
沈知書:……
沈知書心說還不是怪你。
……昨兒答應來,是因為謝瑾畫了「問長公主刺客一事的進展」的餅,今兒卻連話都沒說上半句,豈不是無功而返?
那也太虧了。
沈知書懶得解釋,只是抱著劍杵在原地充佛像。
謝瑾見她不說話,卻以為自己猜中了,於是蹬鼻子上臉,揶揄道:「難不成……你心心念念長公主,故不願走?」
沈知書:……
沈知書忍無可忍,回身給了謝瑾好幾拳。
謝瑾揉著被捶的胳膊,怨氣深重:「不就是說到你心坎上了麼?你便是惱羞成怒,也不至於揍我揍這麼狠吶,我可是你至親好友!」
沈知書瞥她一眼,又梆梆給了她兩拳。
謝瑾:……
謝瑾還想再聲淚俱下地控訴幾句,忽然聽見隊伍排頭處再度起了一陣騷動——
一個穿著臃腫冬襖的大娘正舉著碗高喊:「這粥里摻了沙子!」
大娘顴骨很高,此刻正張嘴叫喚,倒顯得更高了;眼睛很大,此刻瞪得像銅鈴,倒大得有些嚇人。
她的嘴唇裂成了旱地,一開一合繼續嚎叫:「這粥不乾淨!我娃喝完已經上吐下瀉好一會兒了!」
人群里漸漸起了竊竊私語。沈知書聽見有人說:「粥里怎會有沙子?大約那米也非好米,施粥也只是糊弄糊弄咱們。」
她旁邊站著另一衣衫襤褸的大娘,把頭往粥桶里一探,也叫起來了:「還真有沙子!她們定是吞了朝廷撥來的銀子,然後拿些末等稻米混上沙土,以次充好給我們喝,壓根兒不管我們死活!」
隊伍里傳來此起彼伏的「確實有沙子」「這粥還能喝麼」「她們連這錢也貪?」……
站在人群中維持秩序的內官一時慌了神,有侍衛抽刀欲喊,被侍衛長一把摁住。
現場亂成了一鍋粥。
「這就開始了?」謝瑾絕望地抱頭就地一蹲,「真不想攪這渾水,現在走還來得及麼?」
沈知書瞥她一眼,三兩下把她拽了起來,往隊伍排頭的方向扯去:「來不及,況且就你之前死命往灶兒里塞柴火的行為來看,周遭人約莫都記得你了。所以莫走了,去前頭瞧瞧。」
沈知書戴上口巾,扯著謝瑾從後方繞過人群,悄然朝棚子某處入口行去。
守著棚子的侍衛剛想鐵面無私地將她倆攔下,旁邊忽然過來一長公主的心腹侍子,沖她輕輕點了點頭。
於是那侍子伸出去的手嗖地往回收,輕易放她倆過去了。
沈知書認得那侍子。前些日子在長公主府上用晚膳時,便是她侍奉在側。
謝瑾雖是個粗人,但並不健忘,很顯然也記得。她訝異地說:「原以為還要廢一通口舌,竟這麼輕易地放我們過來了麼?」
她又自說自話地理順了邏輯:「也是,橫豎都是一家人,畢竟長公主說的,七帝姬是我外侄。」
沈知書:……
人家客套客套的話,你還當真?
前頭鬧事的聲音愈發響亮,越來越多的人義憤填膺地想要討個說法。一開始只是幾個帶頭鬧事的在嚷,但群眾大多有從眾心理,閒言碎語一茬接一茬地往外冒。
幾個內官扯著嗓子在前頭喊「肅靜」「這粥是上好的稻米熬的」等語,然而於事無補,喊聲即刻被吞沒在了千百群眾細碎的呼聲里。
人都是貪得無厭的生物,總喜歡蹬鼻子上臉。譬如此時,見內官壓不住,排著隊的百姓便愈發躁動,逐漸從動口轉為了動手。
更有甚者,以為自己懲治貪官,替天行道,便驟然往前跨過去,像是想上前掀了粥架的樣子。
她大剌剌衝到了排頭,猛地往前伸手。眼見著自己的手就要碰到粥桶了,那人的臉上浮出了一絲微不可見的笑意——
大殿下說過的,法不責眾,且長公主與二殿下作為皇室宗親,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與百姓計較,否則就是心胸狹隘,沒有皇族之風。只要攪和了這場施粥之行,便能得白銀數百兩,保她家一生榮華富貴……
旁邊卻陡然鑽來一隻遒勁的手,一把箍住她的胳膊,讓她幾乎動彈不得!
那人不可置信地轉頭看,對上了一雙極為好看的眼。那雙眼日常本是含笑而光順的,此刻卻顯得凌厲而氣勢洶洶。
沈知書喊來自己的下屬:「把她捆起來,再把那幾個帶頭鬧事的一併捆了!」
那人登時慌了神,一疊聲喊著「你憑什麼捆我」,卻被身邊人拖出隊伍堵住了嘴。
人堆兒里不住地傳來竊竊私語。
沈知書並未理會,睨她一眼,乾淨利落地轉身,快步走至長公主旁,行止間帶起了一陣風。
她覷著眼往人堆里掃了一圈,一把摘了口巾,沉聲道:「二位殿下寬宏大量,不與鬧事之人計較,我卻看不來此等擾亂秩序的做派。」
排著隊的百姓們倒吸一口涼氣,此起彼伏的「是小沈大人」「沈將軍來了」海浪般從前往後涌去。
沈知書將左手攥著的劍往架子上「嘭」地一拍,高喊道:「肅靜!」
長年累月在軍營訓話,她早已鍛練出了金嗓子。這一聲兒喊得傳出了一里,十分具有威懾性。百姓們來回對視著,腦子轉不及,不由自主歇了聲。
沈知書一拍架子,繼續高喊:「再有鬧事者,此前被捆的那起子人便是前車之鑑!」
百姓們此前敢鬧,一是從眾,二是並不認為會受到什麼責罰。現如今眼看著火即將燒到自己身上,不由得面面相覷,將頭縮進了並不能扛風的衣領里。
人群中有人大著膽子問:「我方才也湊上前看了,這粥確是不乾淨。將軍可是要包庇?難不成……將軍也拿了回扣?」
「你這就是胡扯。」沈知書笑著說,「此前一個時辰的那麼些人都沒喝出毛病,怎麼這會兒就出問題了?這粥……」
沈知書一面說,一面探著腦袋往粥桶里看去——
五個粥桶,裡頭無一例外浮著泥沙,在白花花的米水裡分外顯眼,鶴立雞群。
沈知書:……
難怪群眾都這麼義憤填膺,敢情不只是跟風,而是這粥真不行。
沈知書到嘴邊的「有什麼問題」被硬生生憋了回去——再指鹿為馬就是睜眼瞎。她回頭壓低聲兒問長公主:「誰幹的?你們在這兒守著,就沒發現異常?」
事發突然,情急之下,禮節性的敬語已然被她一股腦拋諸腦後,語氣透著十足的熟稔。
熟稔到長公主愣了一下,才飛速接話:「幾個呼吸前才發現,想命人倒掉重新熬,這頭卻已吵起來了。」
「所以……熬粥的人裡頭有內鬼?」
「八成。」
第17章 「佑之她定是害羞了!」
沈知書和長公主正低低地說著小話,方才提問那人卻已然等不及,再度一疊聲嚷開來:
「這粥分明就是有泥沙,將軍不分青紅皂白,一聲令下便拘起方才提出問題之人,所為何意?」
沈知書在質問中眯起眼。
她倏然歇了音,只是淡淡盯著那人瞧。
那人被盯得渾身起了雞皮疙瘩,剛想再大著膽子再喊上一句,忽見面前人扯起了唇角。
她的面部肌肉分明是向上走的,眼底卻沒有絲毫清潤的笑意。
上過戰場之人特有的肅殺氣似有若無地鋪將開,待細細追覓時偏又毫無所察,就好像那一瞬的凌冽感只是自己的錯覺。
沈知書將她的肩一掰,讓她面朝粥架:「你再往排頭處看看,可有看見什麼異常?」
謝瑾蹙眉看了會兒:「不曾。」
「自然不曾,你注意力都在那孩子身上,倒是錯過了一場好戲。」沈知書笑道。
她頓了頓,指著隊伍排頭,一字一句道:「方才那兒有人拿手指著我們這兒,抻著脖子想喊,被長公主著人壓下來了。我猜,她要喊的是……『憑什麼我們要辛苦排隊,那小姑娘哭一哭卻可以被區別對待』。」
「所以……有人故意鬧事?」謝瑾猛地轉頭,對上了沈知書的眼。
那雙眼雖彎著,眼底卻毫無清潤的笑意。
沈知書把劍從腰上解下來,慢悠悠接了這話:
「對,有人鬧事。」
第16章 「熬粥的人裡頭有內鬼?」
謝瑾不由得「嘶「了一聲:「鬧事?長公主和二帝姬鎮著,誰敢鬧事?」
沈知書不接話,只是深深看她一眼,眉梢挑著,似笑非笑。
謝瑾登時明白過來了。
她有一下沒一下地摩梭著腰上佩著的劍,搖搖頭:「她們大人物之間的爭鬥角逐,究竟也非我們能管得了的。如若不然,咱們就此歸府,也好遠離紛爭,免得沾上一身腥。」
沈知書卻抱著胳膊說:「要去你去。」
「這也奇了。」謝瑾笑道,「昨兒不想來的是你,今兒不想走的也是你。這兒有啥令你牽腸掛肚,以致無論如何也不想走?」
沈知書:……
沈知書心說還不是怪你。
……昨兒答應來,是因為謝瑾畫了「問長公主刺客一事的進展」的餅,今兒卻連話都沒說上半句,豈不是無功而返?
那也太虧了。
沈知書懶得解釋,只是抱著劍杵在原地充佛像。
謝瑾見她不說話,卻以為自己猜中了,於是蹬鼻子上臉,揶揄道:「難不成……你心心念念長公主,故不願走?」
沈知書:……
沈知書忍無可忍,回身給了謝瑾好幾拳。
謝瑾揉著被捶的胳膊,怨氣深重:「不就是說到你心坎上了麼?你便是惱羞成怒,也不至於揍我揍這麼狠吶,我可是你至親好友!」
沈知書瞥她一眼,又梆梆給了她兩拳。
謝瑾:……
謝瑾還想再聲淚俱下地控訴幾句,忽然聽見隊伍排頭處再度起了一陣騷動——
一個穿著臃腫冬襖的大娘正舉著碗高喊:「這粥里摻了沙子!」
大娘顴骨很高,此刻正張嘴叫喚,倒顯得更高了;眼睛很大,此刻瞪得像銅鈴,倒大得有些嚇人。
她的嘴唇裂成了旱地,一開一合繼續嚎叫:「這粥不乾淨!我娃喝完已經上吐下瀉好一會兒了!」
人群里漸漸起了竊竊私語。沈知書聽見有人說:「粥里怎會有沙子?大約那米也非好米,施粥也只是糊弄糊弄咱們。」
她旁邊站著另一衣衫襤褸的大娘,把頭往粥桶里一探,也叫起來了:「還真有沙子!她們定是吞了朝廷撥來的銀子,然後拿些末等稻米混上沙土,以次充好給我們喝,壓根兒不管我們死活!」
隊伍里傳來此起彼伏的「確實有沙子」「這粥還能喝麼」「她們連這錢也貪?」……
站在人群中維持秩序的內官一時慌了神,有侍衛抽刀欲喊,被侍衛長一把摁住。
現場亂成了一鍋粥。
「這就開始了?」謝瑾絕望地抱頭就地一蹲,「真不想攪這渾水,現在走還來得及麼?」
沈知書瞥她一眼,三兩下把她拽了起來,往隊伍排頭的方向扯去:「來不及,況且就你之前死命往灶兒里塞柴火的行為來看,周遭人約莫都記得你了。所以莫走了,去前頭瞧瞧。」
沈知書戴上口巾,扯著謝瑾從後方繞過人群,悄然朝棚子某處入口行去。
守著棚子的侍衛剛想鐵面無私地將她倆攔下,旁邊忽然過來一長公主的心腹侍子,沖她輕輕點了點頭。
於是那侍子伸出去的手嗖地往回收,輕易放她倆過去了。
沈知書認得那侍子。前些日子在長公主府上用晚膳時,便是她侍奉在側。
謝瑾雖是個粗人,但並不健忘,很顯然也記得。她訝異地說:「原以為還要廢一通口舌,竟這麼輕易地放我們過來了麼?」
她又自說自話地理順了邏輯:「也是,橫豎都是一家人,畢竟長公主說的,七帝姬是我外侄。」
沈知書:……
人家客套客套的話,你還當真?
前頭鬧事的聲音愈發響亮,越來越多的人義憤填膺地想要討個說法。一開始只是幾個帶頭鬧事的在嚷,但群眾大多有從眾心理,閒言碎語一茬接一茬地往外冒。
幾個內官扯著嗓子在前頭喊「肅靜」「這粥是上好的稻米熬的」等語,然而於事無補,喊聲即刻被吞沒在了千百群眾細碎的呼聲里。
人都是貪得無厭的生物,總喜歡蹬鼻子上臉。譬如此時,見內官壓不住,排著隊的百姓便愈發躁動,逐漸從動口轉為了動手。
更有甚者,以為自己懲治貪官,替天行道,便驟然往前跨過去,像是想上前掀了粥架的樣子。
她大剌剌衝到了排頭,猛地往前伸手。眼見著自己的手就要碰到粥桶了,那人的臉上浮出了一絲微不可見的笑意——
大殿下說過的,法不責眾,且長公主與二殿下作為皇室宗親,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與百姓計較,否則就是心胸狹隘,沒有皇族之風。只要攪和了這場施粥之行,便能得白銀數百兩,保她家一生榮華富貴……
旁邊卻陡然鑽來一隻遒勁的手,一把箍住她的胳膊,讓她幾乎動彈不得!
那人不可置信地轉頭看,對上了一雙極為好看的眼。那雙眼日常本是含笑而光順的,此刻卻顯得凌厲而氣勢洶洶。
沈知書喊來自己的下屬:「把她捆起來,再把那幾個帶頭鬧事的一併捆了!」
那人登時慌了神,一疊聲喊著「你憑什麼捆我」,卻被身邊人拖出隊伍堵住了嘴。
人堆兒里不住地傳來竊竊私語。
沈知書並未理會,睨她一眼,乾淨利落地轉身,快步走至長公主旁,行止間帶起了一陣風。
她覷著眼往人堆里掃了一圈,一把摘了口巾,沉聲道:「二位殿下寬宏大量,不與鬧事之人計較,我卻看不來此等擾亂秩序的做派。」
排著隊的百姓們倒吸一口涼氣,此起彼伏的「是小沈大人」「沈將軍來了」海浪般從前往後涌去。
沈知書將左手攥著的劍往架子上「嘭」地一拍,高喊道:「肅靜!」
長年累月在軍營訓話,她早已鍛練出了金嗓子。這一聲兒喊得傳出了一里,十分具有威懾性。百姓們來回對視著,腦子轉不及,不由自主歇了聲。
沈知書一拍架子,繼續高喊:「再有鬧事者,此前被捆的那起子人便是前車之鑑!」
百姓們此前敢鬧,一是從眾,二是並不認為會受到什麼責罰。現如今眼看著火即將燒到自己身上,不由得面面相覷,將頭縮進了並不能扛風的衣領里。
人群中有人大著膽子問:「我方才也湊上前看了,這粥確是不乾淨。將軍可是要包庇?難不成……將軍也拿了回扣?」
「你這就是胡扯。」沈知書笑著說,「此前一個時辰的那麼些人都沒喝出毛病,怎麼這會兒就出問題了?這粥……」
沈知書一面說,一面探著腦袋往粥桶里看去——
五個粥桶,裡頭無一例外浮著泥沙,在白花花的米水裡分外顯眼,鶴立雞群。
沈知書:……
難怪群眾都這麼義憤填膺,敢情不只是跟風,而是這粥真不行。
沈知書到嘴邊的「有什麼問題」被硬生生憋了回去——再指鹿為馬就是睜眼瞎。她回頭壓低聲兒問長公主:「誰幹的?你們在這兒守著,就沒發現異常?」
事發突然,情急之下,禮節性的敬語已然被她一股腦拋諸腦後,語氣透著十足的熟稔。
熟稔到長公主愣了一下,才飛速接話:「幾個呼吸前才發現,想命人倒掉重新熬,這頭卻已吵起來了。」
「所以……熬粥的人裡頭有內鬼?」
「八成。」
第17章 「佑之她定是害羞了!」
沈知書和長公主正低低地說著小話,方才提問那人卻已然等不及,再度一疊聲嚷開來:
「這粥分明就是有泥沙,將軍不分青紅皂白,一聲令下便拘起方才提出問題之人,所為何意?」
沈知書在質問中眯起眼。
她倏然歇了音,只是淡淡盯著那人瞧。
那人被盯得渾身起了雞皮疙瘩,剛想再大著膽子再喊上一句,忽見面前人扯起了唇角。
她的面部肌肉分明是向上走的,眼底卻沒有絲毫清潤的笑意。
上過戰場之人特有的肅殺氣似有若無地鋪將開,待細細追覓時偏又毫無所察,就好像那一瞬的凌冽感只是自己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