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頁
孔思益對這方面很感興趣,「能展開聊聊嗎?」
余尋光也不怯於說出來,「就是說了一些關於文藝工作者的本能之類。要有宣傳精神,要學會傳遞力量,還要把人民群眾放在心裡。老一輩演員的思想真的……在我看來是值得年輕演員去挖掘的寶藏。」
孔思益微微點頭,「那麼《辰起時》的一人分飾兩角呢?」
現在《辰起時》的預告已經出了兩個版本了,觀眾們也都知道這部劇是徒弟的靈魂進入了師父的身體的設定。
余尋光直言:「算是平台的一種嘗試。」
孔思益聰明的通過隻言片語分析出來:「所以《大明奇案》是愛護你的長輩對你的托舉,而《辰起時》是你對平台的托舉,是嗎?」
余尋光仔細想過後,否認這種說法:「沒那麼嚴重。」
孔思益直白地說:「但是不可否認,製作方就是在吸取你身上的價值。」
余尋光微張著嘴,思考了一下,才能來應對孔思益具有一定攻擊力的跳躍思維,「演員這個職業本身就因為高關注度而有很多附加價值,我認為這是屬於情理之中的。」
孔思益也是在思考後,才能夠暫且接受這種說法。
見她能聽下去,余尋光才繼續說:「再一個,這也是演員需要承擔的職業責任之一。能夠把現在大火的劇種往主流平台上推廣,對觀眾,甚至是影史的發展都非常重要。」
孔思益瞬間想到:「所以《鄰里之間》也是這樣?你的戲份明明不重,卻放在男一的位置。」
余尋光突然想嘆氣,「是的。」
「你會為這種番位和戲份上的事情苦惱嗎?」
「從入行最初時,在我有選擇劇本的權利後,我對於角色的豐富程度就大於番位和戲份。」
孔思益的手指互相快速撥動,這是她在思考的象徵。
總算能讓她消停一會兒,余尋光又拿起杯子,喝水。
他就像朋友那樣詢問:「你不渴嗎?」
孔思益的目光有幅度的向上抬,「我現在很興奮。」
能看出來。
她突然提到:「你所說的責任,包括你在去年支持國家扶貧政策?」
「當然。」
「所以你是出於自身的責任感才這樣去做的。」
「三合村的成功讓我覺得這件事有意義,我想盡我所能的幫大家,就這麼簡單。」
「你好像有很強的道德感。」
「或許有吧。」
孔思益又開始探究,「你會因為自身道德感太高,而去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一些……沒有那麼有覺悟的人嗎?」
余尋光把這句話消化了一下,「就是……把自己覺得對的東西強加給別人的意思?」
「是的。」
「以前可能會有。」
「現在呢?」
「現在學會了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周圍的一切,以及,遵循事物的發展。」
余尋光還挺願意聊這方面的。他換了個坐姿,繼續說:「以前年紀小,也確實沒有什麼見識,所以心也小,眼也小,那個時候在我的意識中,有些東西就是原則,原則是不能侵犯的。其實現在慢慢地,慢慢地你會感受到這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就好比我們讀書的時候學習文學作品,會為了考試而給文學人物貼上標籤,比如說林黛玉「多愁善感」「愛哭」,這些都是很單一的標籤。等到了長大了你再去看《紅樓夢》,你會發現林黛玉跟你讀書那會兒了解的完全不一樣,甚至於她在你心目中的形象還會受到你的年紀、性格的改變而改變。所以我覺得有句話說的很對,年輕人都是「見花是花,見海是海」,他們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不會看見鮮花綻開而想到花苞,嫩芽,雨水,泥土,蚊蟲;不會看著大海想著海水乾涸,魚的生與死,還有蜉蝣,以及無法避免的垃圾。」
余尋光還想到了他當時和宋啟豐的會面。他當然珍惜著那個時候的自己,但是他有時候會想,如果是現在的自己去見宋啟豐,自己還會跟他鬧紅臉嗎?
誰知道呢?他是清楚自己是什麼樣,但宋啟豐的行為是不可控的,說不定他就是以惹惱他為樂。那麼個人……
余尋光陡然一笑。
真有意思呀。
在他分神時,孔思益的問題已經追過來了,「你的意思是說,你以前的眼界比較狹窄。」
余尋光不怕承認這個,他抬起剛才低下的頭看著她說:「一個人的成長當然也包括了眼界。」
「只是因為年紀大了就開闊了嗎?」
「當然還得去經歷,去生活,去思考。不然不就是只長個兒不長腦子了嗎?」
孔思益因為這句話笑了起來。
余尋光現在就是這樣,嚴肅,正經,但是不輸詼諧。
大屏幕上,這時的海報又變成了電影《故夢》。
「《故夢》好像是你第一次接觸到的電影作品。」
余尋光把手搭在沙發上,看著上面的黎耀川不自覺地露出微笑。
孔思益從中品味出了幸福。
「你很喜歡這部電影,是嗎?」她說出了一件毋庸置疑的事實。
孔思益的眼睛在海報和余尋光的臉上跳躍了好幾次,她道:「我記得聶梵導演說過,沒有你就沒有《故夢》。」
余尋光說:「《故夢》是蒲月老師的作品,是聶梵導演的作品,也是演員余尋光的作品。」
他的回答堪稱滴水不漏。
孔思益當然也不是想刻意地讓嘉賓丟人,當嘉賓說出令人信服的話時,她同樣會欣賞。她問:「你認為作家、導演、演員分別代表什麼?」
余尋光只是經過簡單的思考便說:「作家創造二維世界,化虛無的幻影為可見的文字;導演構建三維世界,讓黑白的文字變成由光影和色彩構成的現實;演員用自己的血肉塑成角色的具有溫度的身軀。」
孔思益非常喜歡余尋光的「演員」態度,「我聽說你在拍《故夢》的時候承受了一些壓力。」
余尋光回憶:「確實有一些。我那個時候在節食,整整三個月。因為黎耀川他的人物形象需要那種纖細、萎靡,這是沒辦法的事。」
「你能夠認可演員為角色的犧牲?」
「這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哪怕是健康?」
余尋光嚴肅地說:「如果你對這個角色有後顧之憂,你沒有把握,那你最開始就不要接受這個項目。你接受了就該去做好,哪怕代價是你無法承認的,那也是你做出的選擇,後果應該由你自己承擔。」
孔思益似有所悟,又問:「很多人說《故夢》的電影和小說的內核是不一樣的。小說是毀滅,電影是希望。我之前也做過聶梵導演的訪談,她說黎耀川的希望是你帶來的。」
余尋光不否認:「確實有我的主觀意識在。」
那麼問題就自然來了,「為什麼會想到做出這樣的變動?」
余尋光的目光向下微移,他邊回憶邊說:「其實我那個時候的想法非常簡單,我想讓黎耀川有自己選擇的機會。可能會有人覺得我傲慢,但是……《故夢》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是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的。我當然看過原作,也跟原作者蒲月老師有過深入的談話。我是在進入角色狀態之後體會到了一些……仿佛是人物賦予我的東西。黎耀川本身便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然後被現實擊敗,從此一蹶不振,他代表著作者的思想。但是……站在我們後來者去看那段歷史,希望是存在的呀,所以,從事物的發展規律來看他為什麼不能有另外一種可能呢?《故夢》悲劇的內核是什麼,是通過表現幾個年輕人的男女之情來體現當時人的麻木與自我。文學的創作都是需要具備一定的社會背景……蒲月老師寫這段故事自然有她當時的道理,只是對於我來說,我是一個表演者,我看重的更多的是人物的命運。比起世界,我更關心黎耀川。這或許是我自我的地方,但是……我就是堅持。」
這一段話很長,孔思益很認真地聽著。一個好的採訪者必然是擅長於傾聽的。她也從這段話中聽出了關於余尋光更多的內心世界。
「我覺得你其實是贊同理想者為理想而死的。」
余尋光不假思索,「因為我就是那樣的人,我可以為表演而死。」
他說得認真,讓孔思益心受震動,不自覺怔了片刻。
隨後她又立馬緩過神,建議道:「我當然相信你可以一直表演下去,直到生命的盡頭。」
余尋光也反應過來自己嘴快,說了著相的話,略帶不好意思地低下頭。
隨著大屏幕上的海報變換,孔思益自然而然又把話轉移到了《密信》上。
「在這部電影裡,你飾演一個小廚子馮知平。」
余尋光坦然道:「小結巴算是我的人生導師之一。」
孔思益問:「他教了你什麼?」
余尋光自如地說:「他人眼裡耀眼的偉大,其實藏匿於普通的平凡人生之中。很多人做出了不起的事,只是做到了遵循本心。與其想著成為一個偉大的人,要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不如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做自己。」
余尋光也不怯於說出來,「就是說了一些關於文藝工作者的本能之類。要有宣傳精神,要學會傳遞力量,還要把人民群眾放在心裡。老一輩演員的思想真的……在我看來是值得年輕演員去挖掘的寶藏。」
孔思益微微點頭,「那麼《辰起時》的一人分飾兩角呢?」
現在《辰起時》的預告已經出了兩個版本了,觀眾們也都知道這部劇是徒弟的靈魂進入了師父的身體的設定。
余尋光直言:「算是平台的一種嘗試。」
孔思益聰明的通過隻言片語分析出來:「所以《大明奇案》是愛護你的長輩對你的托舉,而《辰起時》是你對平台的托舉,是嗎?」
余尋光仔細想過後,否認這種說法:「沒那麼嚴重。」
孔思益直白地說:「但是不可否認,製作方就是在吸取你身上的價值。」
余尋光微張著嘴,思考了一下,才能來應對孔思益具有一定攻擊力的跳躍思維,「演員這個職業本身就因為高關注度而有很多附加價值,我認為這是屬於情理之中的。」
孔思益也是在思考後,才能夠暫且接受這種說法。
見她能聽下去,余尋光才繼續說:「再一個,這也是演員需要承擔的職業責任之一。能夠把現在大火的劇種往主流平台上推廣,對觀眾,甚至是影史的發展都非常重要。」
孔思益瞬間想到:「所以《鄰里之間》也是這樣?你的戲份明明不重,卻放在男一的位置。」
余尋光突然想嘆氣,「是的。」
「你會為這種番位和戲份上的事情苦惱嗎?」
「從入行最初時,在我有選擇劇本的權利後,我對於角色的豐富程度就大於番位和戲份。」
孔思益的手指互相快速撥動,這是她在思考的象徵。
總算能讓她消停一會兒,余尋光又拿起杯子,喝水。
他就像朋友那樣詢問:「你不渴嗎?」
孔思益的目光有幅度的向上抬,「我現在很興奮。」
能看出來。
她突然提到:「你所說的責任,包括你在去年支持國家扶貧政策?」
「當然。」
「所以你是出於自身的責任感才這樣去做的。」
「三合村的成功讓我覺得這件事有意義,我想盡我所能的幫大家,就這麼簡單。」
「你好像有很強的道德感。」
「或許有吧。」
孔思益又開始探究,「你會因為自身道德感太高,而去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一些……沒有那麼有覺悟的人嗎?」
余尋光把這句話消化了一下,「就是……把自己覺得對的東西強加給別人的意思?」
「是的。」
「以前可能會有。」
「現在呢?」
「現在學會了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周圍的一切,以及,遵循事物的發展。」
余尋光還挺願意聊這方面的。他換了個坐姿,繼續說:「以前年紀小,也確實沒有什麼見識,所以心也小,眼也小,那個時候在我的意識中,有些東西就是原則,原則是不能侵犯的。其實現在慢慢地,慢慢地你會感受到這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就好比我們讀書的時候學習文學作品,會為了考試而給文學人物貼上標籤,比如說林黛玉「多愁善感」「愛哭」,這些都是很單一的標籤。等到了長大了你再去看《紅樓夢》,你會發現林黛玉跟你讀書那會兒了解的完全不一樣,甚至於她在你心目中的形象還會受到你的年紀、性格的改變而改變。所以我覺得有句話說的很對,年輕人都是「見花是花,見海是海」,他們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不會看見鮮花綻開而想到花苞,嫩芽,雨水,泥土,蚊蟲;不會看著大海想著海水乾涸,魚的生與死,還有蜉蝣,以及無法避免的垃圾。」
余尋光還想到了他當時和宋啟豐的會面。他當然珍惜著那個時候的自己,但是他有時候會想,如果是現在的自己去見宋啟豐,自己還會跟他鬧紅臉嗎?
誰知道呢?他是清楚自己是什麼樣,但宋啟豐的行為是不可控的,說不定他就是以惹惱他為樂。那麼個人……
余尋光陡然一笑。
真有意思呀。
在他分神時,孔思益的問題已經追過來了,「你的意思是說,你以前的眼界比較狹窄。」
余尋光不怕承認這個,他抬起剛才低下的頭看著她說:「一個人的成長當然也包括了眼界。」
「只是因為年紀大了就開闊了嗎?」
「當然還得去經歷,去生活,去思考。不然不就是只長個兒不長腦子了嗎?」
孔思益因為這句話笑了起來。
余尋光現在就是這樣,嚴肅,正經,但是不輸詼諧。
大屏幕上,這時的海報又變成了電影《故夢》。
「《故夢》好像是你第一次接觸到的電影作品。」
余尋光把手搭在沙發上,看著上面的黎耀川不自覺地露出微笑。
孔思益從中品味出了幸福。
「你很喜歡這部電影,是嗎?」她說出了一件毋庸置疑的事實。
孔思益的眼睛在海報和余尋光的臉上跳躍了好幾次,她道:「我記得聶梵導演說過,沒有你就沒有《故夢》。」
余尋光說:「《故夢》是蒲月老師的作品,是聶梵導演的作品,也是演員余尋光的作品。」
他的回答堪稱滴水不漏。
孔思益當然也不是想刻意地讓嘉賓丟人,當嘉賓說出令人信服的話時,她同樣會欣賞。她問:「你認為作家、導演、演員分別代表什麼?」
余尋光只是經過簡單的思考便說:「作家創造二維世界,化虛無的幻影為可見的文字;導演構建三維世界,讓黑白的文字變成由光影和色彩構成的現實;演員用自己的血肉塑成角色的具有溫度的身軀。」
孔思益非常喜歡余尋光的「演員」態度,「我聽說你在拍《故夢》的時候承受了一些壓力。」
余尋光回憶:「確實有一些。我那個時候在節食,整整三個月。因為黎耀川他的人物形象需要那種纖細、萎靡,這是沒辦法的事。」
「你能夠認可演員為角色的犧牲?」
「這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哪怕是健康?」
余尋光嚴肅地說:「如果你對這個角色有後顧之憂,你沒有把握,那你最開始就不要接受這個項目。你接受了就該去做好,哪怕代價是你無法承認的,那也是你做出的選擇,後果應該由你自己承擔。」
孔思益似有所悟,又問:「很多人說《故夢》的電影和小說的內核是不一樣的。小說是毀滅,電影是希望。我之前也做過聶梵導演的訪談,她說黎耀川的希望是你帶來的。」
余尋光不否認:「確實有我的主觀意識在。」
那麼問題就自然來了,「為什麼會想到做出這樣的變動?」
余尋光的目光向下微移,他邊回憶邊說:「其實我那個時候的想法非常簡單,我想讓黎耀川有自己選擇的機會。可能會有人覺得我傲慢,但是……《故夢》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是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的。我當然看過原作,也跟原作者蒲月老師有過深入的談話。我是在進入角色狀態之後體會到了一些……仿佛是人物賦予我的東西。黎耀川本身便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然後被現實擊敗,從此一蹶不振,他代表著作者的思想。但是……站在我們後來者去看那段歷史,希望是存在的呀,所以,從事物的發展規律來看他為什麼不能有另外一種可能呢?《故夢》悲劇的內核是什麼,是通過表現幾個年輕人的男女之情來體現當時人的麻木與自我。文學的創作都是需要具備一定的社會背景……蒲月老師寫這段故事自然有她當時的道理,只是對於我來說,我是一個表演者,我看重的更多的是人物的命運。比起世界,我更關心黎耀川。這或許是我自我的地方,但是……我就是堅持。」
這一段話很長,孔思益很認真地聽著。一個好的採訪者必然是擅長於傾聽的。她也從這段話中聽出了關於余尋光更多的內心世界。
「我覺得你其實是贊同理想者為理想而死的。」
余尋光不假思索,「因為我就是那樣的人,我可以為表演而死。」
他說得認真,讓孔思益心受震動,不自覺怔了片刻。
隨後她又立馬緩過神,建議道:「我當然相信你可以一直表演下去,直到生命的盡頭。」
余尋光也反應過來自己嘴快,說了著相的話,略帶不好意思地低下頭。
隨著大屏幕上的海報變換,孔思益自然而然又把話轉移到了《密信》上。
「在這部電影裡,你飾演一個小廚子馮知平。」
余尋光坦然道:「小結巴算是我的人生導師之一。」
孔思益問:「他教了你什麼?」
余尋光自如地說:「他人眼裡耀眼的偉大,其實藏匿於普通的平凡人生之中。很多人做出了不起的事,只是做到了遵循本心。與其想著成為一個偉大的人,要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不如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