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頁
若是換個人過去,說不定還真折在裡面。
那些人的手法實在下作。
說起這個,晁同知還道:「大人放心,那些迷信邪教的百姓,如今都已經清醒了。」
「岐州發生的事,他們也全都知曉,基本已經知道,那是陷害您的招數。」
先不說跑了這麼老遠,就說岐州當年的事,便足以讓大家清醒。
紀楚確實擔心這件事,見晁同知處置得妥當,也就放心了。
只要大家不再迷信即可,好好過日子比什麼都強。
就算有些深信不疑的,聽說這事會給紀大人帶來災禍,那就立刻閉口不談。
別的就算了,影響到紀大人,那是萬萬不行的。
紀楚無奈搖頭:「等安定下來之後,就要開始掃盲。」
掃盲?
什麼東西?
晁同知心裡裝的事情多,沒有多問,轉而說了下一件事。
還是百姓們的安置問題。
新來的十二萬百姓里,多數人在想辦法安置下來。
土地好說,這麼多荒地供他們買賣。
就算一時拿不出錢的,可以跟官府簽訂契約,分多少年,用糧食還清即可,利息也是極低的。
所以多數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問題在於,他們只顧著開荒,不蓋房子。
有些人就算蓋了,也是草草了事,覺得能用就行。
那些房子蓋的,讓本地人眼前一黑又一黑。
「這東西能住人?」
「冬天能把一窩人全凍死。」
「趕緊拆了重蓋吧,我們這牲口都不住這種破房子。」
別怪當地人說話突然難聽。
主要這種房子,真的能要人命啊。
這裡可是昌河州,冬天凍死人,簡直不要太輕鬆的。
而且大家發現,這些外地人的房子,厚薄也有講究。
越靠近南方的地方,房子越簡單。
這也難怪,人不能想像自己沒見過的東西。
就算是網絡發達的現代,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極冷跟極熱的區別,何況古代。
不少人想的是,再冷能冷到什麼地步,扛去就不行了。
當務之急是土地啊。
這麼多土地,還是他們的土地,不立刻開荒,實在太可惜了。
這些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他們不蓋房子的原因,也不是因為懶惰,只是願意把更多精力放在土地上。
這幾乎是很多人的執念,終於有土地了,終於是自己的土地。
這種感覺,昌河州許多人根本不明白。
晁同知擔心的就是這個,他也是外地來的,能不知道這裡過冬什麼樣嗎。
此事估計,也就紀大人能勸動。
紀楚無奈嘆氣,這種事誰也不能怪,無非觀念不同,而且逃荒過來的百姓,都有些土地情結。
突然得到心心念念的東西,他們恨不得吃住都在土地上。
當地人也看在眼裡,只覺得眾人可憐。
每天沒日沒夜地幹活,誰看了不心酸。
但心酸歸心酸,那房子還是要建啊!
不然真的會死人。
現在八月份,等到九月份就會下雪,你們怎麼辦?
紀楚直接讓工司那邊,出了一份本地房屋指南,房屋厚度是多少,火炕應該怎麼建,房頂應該是什麼樣的。
反正結合本地情況,以及本地的經驗,儘量省工省料,做成一份適合昌河州跟岐州的房屋圖紙。
再由他的名義直接發下去,規定本地百姓必須按這個要求去蓋。
水泥跟一定的建築材料,也可以暫時賒帳,用房屋做抵押即可,同樣是明年收糧了再還。
同時,各縣還要提供工作,修路也好,修水渠,做工等等,讓大家有機會多賺錢。
再者還要多說這裡的雪到底有多厚,這裡的天氣到底有多冷。
不僅如此,州衙門也要抽出人手。
之前就請當地百姓,以及過來投奔的外地百姓蓋房子,現在還要繼續。
既是給大家一份活計,同樣也給路上的逃荒災民一條生路。
總之這些事都要做,還要快。
他們的目標,便是安置好所有百姓。
昌河州跟岐州各地接到命令後,都開始行動。
唯一愁眉苦臉的,大概還是戶司主事。
大人一回來就花錢!
花的還這樣多!
雖說本地靠著漁獵,靠著養殖,靠著棉花,還有已經在改進的鹽場,確實多了不少稅收,那也不能這麼花啊!
紀楚笑:「馬上就要秋收了,今年養殖行當可是不俗,放心吧,庫房不會空虛的。」
戶司主事勉強扯了個笑,意思很明顯。
大人你說的話,您自己信嗎!
你聽聽這合理嗎?
不過這個時候,還是樂薇跟祝耘祝亞他們帶來一個好消息。
他們又掙到快錢了!
紀楚賑災之前,他們三人便在沿海縣裡建了造船廠。
這裡的造船廠規模比較小,基本只造漁船。
可因為設計的合理,吸收了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加上配套的漁網,已經是本地漁民人人嚮往的好東西了。
好在這東西就在本地生產,定價並不昂貴,各家努努力都有希望。
昌河州跟岐州的漁民們,日日都盼著買這樣的漁船。
同樣以漁獵為生的梁國漁民,自然也發現這樣的好東西。
可不管昌河還是岐州,都是平臨國的人,價格自然便宜。
賣到國外,那就是兩個價了。
梁國國王原本不打算管,可本地漁民鬧得厲害,還揚言不就是一百多里的路,他們抬抬腳就搬到平臨國。
反正風俗習慣,甚至氣候都差不多。
大不了去那生活啊。
人家平臨國對百姓很好的!
又來!
又是這樣!
但這一次,可不是平臨國的人攛掇。
如果在現代,梁國國王就知道,這是虹吸效應。
可他並不知道,只能咬牙幫忙付其中差價。
不付的話,等著梁國人都走光吧。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百姓偷偷摸摸離開。
誰讓人家平臨國對百姓確實好。
甚至連中原十二州府的旱情都有所了解。
面對天災人禍,人家朝廷努力救助,送了不知多少糧食,災後還幫著重建,甚至免除田稅。
這樣的國家,怎麼不令人嚮往?
怎麼不讓人敬佩。
想到這,願意來昌河州跟岐州的人更多了啊。
紀楚了解到這些後,心裡默默道,怪不得兩地人口越來越多,都在往這邊跑,人口不多才奇怪啊。
第154章
有造船廠的銀錢送來, 戶司主事終於鬆口氣。
跟在紀大人手底下做事,錢來得快,去得也快, 還能隨時變出銀子,他都快習慣了啊。
靠著造船上的收入, 總算補上一部分支出。
不過出血的梁國國王, 可就沒那麼高興了。
這都是錢!
都是錢啊!
你們平臨國也是,跟之前一樣, 大家糊弄糊弄不就行了。
怎麼還奮起直上,要建設地方。
梁國人看了看草原, 要不是你們打他們,平臨國會改變嗎?
所以都怪草原部落!尤其是你們這些愛打仗的部落!
草原部落聽了,自然也覺得無語。
連責怪平臨國都不敢,還說什麼說。
他們可沒空跟你們計較,還是好好跟平臨國做買賣的好。
平臨國那麼多作坊園都需要牛皮,他們這邊宰牛又不犯法, 肯定要趕緊養牛。
而且現在已經形成產業鏈。
草原養牛, 牛送到昌河州的屠宰場, 肉留在當地,或者賣到周邊以及草原。
工業作坊園的人, 則只帶走牛皮即可, 這樣大家都方便。
羊肉則跟牛皮完全分開, 作為特殊商品賣出。
沒辦法, 人家草原上的羊肉是真的好吃, 去年本來捎帶手買一些回去嘗嘗。
沒想到賣得極好,至今還讓人念念不忘。
別看路途遙遠,可只要好吃, 總有人願意運輸的。
平臨國的吃貨那樣多,有的人甚至直接跑到昌河州,來嘗嘗關外的羊肉到底有多好吃。
放在前幾年肯定是不敢的。
但現在不一樣啊。
人人都知道昌河州的紀大人管轄的地方,極為和平安定。
當地鄧將軍帶著的守備軍所向披靡,根本不用擔心安全。
這種情況下,肯定要來逛逛的!
作為中轉站的昌河州,甚至隔壁的岐州,都得了不少好處。
這麼多買賣交易,單是轉轉手,便能讓不少人過上好日子。
而且這還只是開始。
隨著八九月份秋收,各地的糧食開始收穫,棉花也開始收穫。
本地的麥子產量自不用說,從今年開始,大家用的都是良種,加上本地土質好,已經讓不少新來的百姓翻來覆去睡不著。<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那些人的手法實在下作。
說起這個,晁同知還道:「大人放心,那些迷信邪教的百姓,如今都已經清醒了。」
「岐州發生的事,他們也全都知曉,基本已經知道,那是陷害您的招數。」
先不說跑了這麼老遠,就說岐州當年的事,便足以讓大家清醒。
紀楚確實擔心這件事,見晁同知處置得妥當,也就放心了。
只要大家不再迷信即可,好好過日子比什麼都強。
就算有些深信不疑的,聽說這事會給紀大人帶來災禍,那就立刻閉口不談。
別的就算了,影響到紀大人,那是萬萬不行的。
紀楚無奈搖頭:「等安定下來之後,就要開始掃盲。」
掃盲?
什麼東西?
晁同知心裡裝的事情多,沒有多問,轉而說了下一件事。
還是百姓們的安置問題。
新來的十二萬百姓里,多數人在想辦法安置下來。
土地好說,這麼多荒地供他們買賣。
就算一時拿不出錢的,可以跟官府簽訂契約,分多少年,用糧食還清即可,利息也是極低的。
所以多數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問題在於,他們只顧著開荒,不蓋房子。
有些人就算蓋了,也是草草了事,覺得能用就行。
那些房子蓋的,讓本地人眼前一黑又一黑。
「這東西能住人?」
「冬天能把一窩人全凍死。」
「趕緊拆了重蓋吧,我們這牲口都不住這種破房子。」
別怪當地人說話突然難聽。
主要這種房子,真的能要人命啊。
這裡可是昌河州,冬天凍死人,簡直不要太輕鬆的。
而且大家發現,這些外地人的房子,厚薄也有講究。
越靠近南方的地方,房子越簡單。
這也難怪,人不能想像自己沒見過的東西。
就算是網絡發達的現代,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極冷跟極熱的區別,何況古代。
不少人想的是,再冷能冷到什麼地步,扛去就不行了。
當務之急是土地啊。
這麼多土地,還是他們的土地,不立刻開荒,實在太可惜了。
這些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他們不蓋房子的原因,也不是因為懶惰,只是願意把更多精力放在土地上。
這幾乎是很多人的執念,終於有土地了,終於是自己的土地。
這種感覺,昌河州許多人根本不明白。
晁同知擔心的就是這個,他也是外地來的,能不知道這裡過冬什麼樣嗎。
此事估計,也就紀大人能勸動。
紀楚無奈嘆氣,這種事誰也不能怪,無非觀念不同,而且逃荒過來的百姓,都有些土地情結。
突然得到心心念念的東西,他們恨不得吃住都在土地上。
當地人也看在眼裡,只覺得眾人可憐。
每天沒日沒夜地幹活,誰看了不心酸。
但心酸歸心酸,那房子還是要建啊!
不然真的會死人。
現在八月份,等到九月份就會下雪,你們怎麼辦?
紀楚直接讓工司那邊,出了一份本地房屋指南,房屋厚度是多少,火炕應該怎麼建,房頂應該是什麼樣的。
反正結合本地情況,以及本地的經驗,儘量省工省料,做成一份適合昌河州跟岐州的房屋圖紙。
再由他的名義直接發下去,規定本地百姓必須按這個要求去蓋。
水泥跟一定的建築材料,也可以暫時賒帳,用房屋做抵押即可,同樣是明年收糧了再還。
同時,各縣還要提供工作,修路也好,修水渠,做工等等,讓大家有機會多賺錢。
再者還要多說這裡的雪到底有多厚,這裡的天氣到底有多冷。
不僅如此,州衙門也要抽出人手。
之前就請當地百姓,以及過來投奔的外地百姓蓋房子,現在還要繼續。
既是給大家一份活計,同樣也給路上的逃荒災民一條生路。
總之這些事都要做,還要快。
他們的目標,便是安置好所有百姓。
昌河州跟岐州各地接到命令後,都開始行動。
唯一愁眉苦臉的,大概還是戶司主事。
大人一回來就花錢!
花的還這樣多!
雖說本地靠著漁獵,靠著養殖,靠著棉花,還有已經在改進的鹽場,確實多了不少稅收,那也不能這麼花啊!
紀楚笑:「馬上就要秋收了,今年養殖行當可是不俗,放心吧,庫房不會空虛的。」
戶司主事勉強扯了個笑,意思很明顯。
大人你說的話,您自己信嗎!
你聽聽這合理嗎?
不過這個時候,還是樂薇跟祝耘祝亞他們帶來一個好消息。
他們又掙到快錢了!
紀楚賑災之前,他們三人便在沿海縣裡建了造船廠。
這裡的造船廠規模比較小,基本只造漁船。
可因為設計的合理,吸收了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加上配套的漁網,已經是本地漁民人人嚮往的好東西了。
好在這東西就在本地生產,定價並不昂貴,各家努努力都有希望。
昌河州跟岐州的漁民們,日日都盼著買這樣的漁船。
同樣以漁獵為生的梁國漁民,自然也發現這樣的好東西。
可不管昌河還是岐州,都是平臨國的人,價格自然便宜。
賣到國外,那就是兩個價了。
梁國國王原本不打算管,可本地漁民鬧得厲害,還揚言不就是一百多里的路,他們抬抬腳就搬到平臨國。
反正風俗習慣,甚至氣候都差不多。
大不了去那生活啊。
人家平臨國對百姓很好的!
又來!
又是這樣!
但這一次,可不是平臨國的人攛掇。
如果在現代,梁國國王就知道,這是虹吸效應。
可他並不知道,只能咬牙幫忙付其中差價。
不付的話,等著梁國人都走光吧。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百姓偷偷摸摸離開。
誰讓人家平臨國對百姓確實好。
甚至連中原十二州府的旱情都有所了解。
面對天災人禍,人家朝廷努力救助,送了不知多少糧食,災後還幫著重建,甚至免除田稅。
這樣的國家,怎麼不令人嚮往?
怎麼不讓人敬佩。
想到這,願意來昌河州跟岐州的人更多了啊。
紀楚了解到這些後,心裡默默道,怪不得兩地人口越來越多,都在往這邊跑,人口不多才奇怪啊。
第154章
有造船廠的銀錢送來, 戶司主事終於鬆口氣。
跟在紀大人手底下做事,錢來得快,去得也快, 還能隨時變出銀子,他都快習慣了啊。
靠著造船上的收入, 總算補上一部分支出。
不過出血的梁國國王, 可就沒那麼高興了。
這都是錢!
都是錢啊!
你們平臨國也是,跟之前一樣, 大家糊弄糊弄不就行了。
怎麼還奮起直上,要建設地方。
梁國人看了看草原, 要不是你們打他們,平臨國會改變嗎?
所以都怪草原部落!尤其是你們這些愛打仗的部落!
草原部落聽了,自然也覺得無語。
連責怪平臨國都不敢,還說什麼說。
他們可沒空跟你們計較,還是好好跟平臨國做買賣的好。
平臨國那麼多作坊園都需要牛皮,他們這邊宰牛又不犯法, 肯定要趕緊養牛。
而且現在已經形成產業鏈。
草原養牛, 牛送到昌河州的屠宰場, 肉留在當地,或者賣到周邊以及草原。
工業作坊園的人, 則只帶走牛皮即可, 這樣大家都方便。
羊肉則跟牛皮完全分開, 作為特殊商品賣出。
沒辦法, 人家草原上的羊肉是真的好吃, 去年本來捎帶手買一些回去嘗嘗。
沒想到賣得極好,至今還讓人念念不忘。
別看路途遙遠,可只要好吃, 總有人願意運輸的。
平臨國的吃貨那樣多,有的人甚至直接跑到昌河州,來嘗嘗關外的羊肉到底有多好吃。
放在前幾年肯定是不敢的。
但現在不一樣啊。
人人都知道昌河州的紀大人管轄的地方,極為和平安定。
當地鄧將軍帶著的守備軍所向披靡,根本不用擔心安全。
這種情況下,肯定要來逛逛的!
作為中轉站的昌河州,甚至隔壁的岐州,都得了不少好處。
這麼多買賣交易,單是轉轉手,便能讓不少人過上好日子。
而且這還只是開始。
隨著八九月份秋收,各地的糧食開始收穫,棉花也開始收穫。
本地的麥子產量自不用說,從今年開始,大家用的都是良種,加上本地土質好,已經讓不少新來的百姓翻來覆去睡不著。<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