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頁
不總結也就罷了。
總結下來,紀楚實在太過厲害,他做的事也幾乎都成了。
甚至即將要回的昌河州,明顯也能發展起來。
想來這次回去,便沒有什麼阻力。
曲夏州眾人開懷暢飲,頗有些回憶當年的感覺。
在這些人裡面,紀楚跟周大人也不用裝模作樣,兩人關係本來就不差。
當年紀楚頭一次年末考核,去的人就是周大人,大人還想著怎麼幫他過關了。
周大人還說起紀楚送的畫筆,著實不錯,又讓他有什麼好東西,一定要記得自己。
周大人對此,可是一點也不見外的。
再聊起當年的事,大家的話就更多了。
畢竟這次相聚之後,下次見面,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
接下來幾天裡,紀楚又見了不少同鄉,還有曲夏州以及原化州出身的學生,再有昌河州過來的考生等等。
以及滇州府白大人等等。
白大人他們說的,肯定是棉花的事。
要說滇州府的情況,確實越來越好,可那裡的山實在太高,能耕種的地方也不多。
多數山地的土質並不肥沃,所以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白大人跟紀楚相聚,也並非吃酒耍樂,而是商議如何改進當地的情況。
說起來,其實也是兩件事,一個化肥,一個培育種子。
培育種子不用說,多培育上好果樹,茶樹等等,銷量自不用講。
而化肥不同。
紀楚說的是化肥,並非農家肥。
化肥那是化學原料所制,紀楚的意思是,可以找當地工業作坊園合作,摸索一下化肥的製法。
只有化肥,才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利器,同時也能改善當地的土壤問題。
這還說起來,那就滔滔不絕了。
連著好幾日,滇州府的官員來了一波又一波。
紀楚知無不言,占城稻的事肯定也講了,讓他們好好搜尋這個產量極高的稻種。
這些事情,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跟積累。
更不是一個人能做成的,必然要靠當地官員,更要靠當地百姓。
但只要有目標,有這份心,早晚會達成心愿。
滇州府的人走了之後,紀楚跟李師爺也沒閒著。
因為薛明成又來了。
這次過來,自然還因為市舶司的事。
如今海上貿易逐漸增加,皇上自然讓信得過的薛明成過去處理。
去是要去的。
但薛明成也要同紀楚商議,海上貿易到底要怎麼建。
還有周邊不安分的小國,又要怎麼處理等等。
雖說以後各自到任地之後,大家還會經常書信往來,但哪有現在說得暢快。
所以紀楚這看似在休息,實際上公務也沒停過。
要說海上貿易,平臨國已經堪稱碾壓,每年大批貨物運出去,再拉回木材香料礦石等物。
當地海軍由當年的廖存銳廖知州,也是如今是海上常備軍廖將軍去管。
所以當地海上力量絕對不能忽視。
紀楚的意思就是,讓薛明成多撥款,不能因為現在沒有危險,就不發展武備。
再有就是玉米,土豆,番薯這三樣東西。
他們平臨國真的很需要啊。
弄來土豆,直接送到滇州府那是最好的,當然土豆的種植沒那樣簡單,還慢慢摸索。
總之這話聊起來,更是沒完沒了。
還有當地造船業的發展,也需要厲害人物去管。
這點薛明成直接道:「應該會派景大人前往,他穩重細緻,最適合不過。」
說起景大人,以前在曲夏州的時候,那是能躲就躲,什麼事都不管。
自從換了性子之後,皇上愈發重用,說他穩重,更是謹慎,而且辦事能力還強。
不出意外的話,跟薛明成一起去沿海開造船廠。
這活確實辛苦,卻也是只有心腹之人才能做的。
那景大人自然也要過來商議。
七月下旬,驛館當中,也就屬紀楚這邊最為忙碌。
不過紀楚每次來京城,基本住驛館,自然是不太妥當的。
可別忘了,要不來幾年,他就會被封侯。
封侯不止名頭好聽,該有宅院田地莊戶,全都會賞賜下來。
聽說禮部已經在著手準備。
估計下次再來京城,就有地方可住了?
除此之外,老家的宅子倒是已經定下,大哥大嫂他們還去看了看,寫信過來說,從未見過那麼大的宅子,以後一家子住裡面,肯定很寬敞,孩子們已經等不及了。
確實,他家人口也多,現在的老宅是有些小。
不過紀楚覺得,這驛館也有驛館的好處,不用接待太多人,其實也挺好的。
畢竟來的人太多,他實在有點頭疼。
好在馬上就要離京,不至於接待太過離譜的同僚。
倒是幾個新科進士,找他聊了許久。
說起來,這些進士跟紀楚年紀相差並不大,狀元今年二十九,只比紀楚小六歲,完全是同齡人。
他們的問題也很多。
好在紀楚接觸的東西多,也能回答一二。
只是越聊,他們對紀楚的敬佩就越深,恨不得直接收拾行裝,跟他一起去昌河州開荒。
紀楚聽著笑:「去哪裡開荒都是開荒。」
「平臨國很大,需要建設的地方,也不止這一處,無論去哪都能有所成就。」
沒有哪個地方是盡善盡美的。
只要願意,肯定能為當地百姓做出貢獻。
說完這些話沒幾日,紀楚跟李師爺等人,便從京城離開的。
跟著紀楚的眾人,其中紐海最是感慨。
畢竟其他官吏都是平臨國的人。
只有紐海不一樣。
不過他對平臨國的看法是:「太複雜了,如果我在這,絕對鬥不過他們。」
「但這裡也有很多好人。」
更有願意為百姓請命的人,這讓紐海平臨國的書籍很感興趣。
為此,紀楚還專門從京城買了不少書回去,各家經典購置了許多。
農業工業要發展,最基礎的文化知識同樣不能少啊。
這一路再回昌河州,其實不用那樣著急。
可大家還是不敢耽擱。
畢竟如今的昌河州,人可太多了。
留在昌河州的晁同知人有點麻。
剛開始那會,其實還好些,無非是零零散散逃荒逃難過來的百姓,按部就班安置即可的。
但等到六月七月,內地的百姓,烏泱烏泱的過來。
最多的一日,直接來了三四萬人!
三四萬啊!
編成軍隊,都能打仗了!
好在昌河州地方更是真的大,能定居的地方也多。
當然,最好的地方,肯定被最先過來的人給占了。
可逃荒過來的百姓們也不介意,能有個落腳的地方即可。
這些逃荒百姓到昌河州時,正是這裡的好季節,天氣不冷不熱,風清氣爽。
大片大片的荒地,讓不少人極為心安。
膽子再大點的,甚至直接跑到岐州,那邊的荒地更多啊。
別說容納他們幾萬人,再來幾萬,都不是問題。
事實也確實如此。
紀楚收到晁同知的信件,還跟李師爺他們說:「咱們離開那會,昌河州差不多三十八萬人。」
「現在已經有四十六萬了。」
其實現在的人數依舊很少。
整整一個州,還不如內地一個縣的人口多。
這看似誇張,可看看地理環境就明白了。
可對比之前的人數,已經增加了八萬多。
昌河州如此,岐州這由二十六萬人,也增長到三十萬。
粗略地算一下,從內地逃荒到東北的,已經有十二萬百姓。
而紀楚他們一路回去,路上碰到不少還在路上的災民。
他們走得雖然晚,但心意最堅定。
眾人看到紀大人的時候,還非常高興地打招呼。
他們要去的,正是紀大人所在的昌河州跟岐州!
紀楚留下不少糧食之後,便跟李師爺他們快速回任地。
早點回去,就能早點安置大家。
最後一批百姓到昌河州時,只怕就要大雪紛飛了,不能讓大家凍著啊。
八月初九,紀楚等人終於回了昌河州。
從三月初算起,出去竟然已經有半年之久。
沒辦法,誰讓這場旱情太過嚴重。
如今昌河州跟岐州多十二萬人,也是這場災情的延續。
到家第一時間,肯定是跟家人團聚。
半年沒見到老婆孩子,肯定是想念的。
不過第二天,紀楚便回到州衙門,晁同知已經等候多時。
別看昌河州跟災區隔著千里,可那邊發生了什麼,這邊還是知道的。
作為官場上的老人,晁同知還知道那邊明爭暗鬥有多厲害。<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總結下來,紀楚實在太過厲害,他做的事也幾乎都成了。
甚至即將要回的昌河州,明顯也能發展起來。
想來這次回去,便沒有什麼阻力。
曲夏州眾人開懷暢飲,頗有些回憶當年的感覺。
在這些人裡面,紀楚跟周大人也不用裝模作樣,兩人關係本來就不差。
當年紀楚頭一次年末考核,去的人就是周大人,大人還想著怎麼幫他過關了。
周大人還說起紀楚送的畫筆,著實不錯,又讓他有什麼好東西,一定要記得自己。
周大人對此,可是一點也不見外的。
再聊起當年的事,大家的話就更多了。
畢竟這次相聚之後,下次見面,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
接下來幾天裡,紀楚又見了不少同鄉,還有曲夏州以及原化州出身的學生,再有昌河州過來的考生等等。
以及滇州府白大人等等。
白大人他們說的,肯定是棉花的事。
要說滇州府的情況,確實越來越好,可那裡的山實在太高,能耕種的地方也不多。
多數山地的土質並不肥沃,所以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白大人跟紀楚相聚,也並非吃酒耍樂,而是商議如何改進當地的情況。
說起來,其實也是兩件事,一個化肥,一個培育種子。
培育種子不用說,多培育上好果樹,茶樹等等,銷量自不用講。
而化肥不同。
紀楚說的是化肥,並非農家肥。
化肥那是化學原料所制,紀楚的意思是,可以找當地工業作坊園合作,摸索一下化肥的製法。
只有化肥,才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利器,同時也能改善當地的土壤問題。
這還說起來,那就滔滔不絕了。
連著好幾日,滇州府的官員來了一波又一波。
紀楚知無不言,占城稻的事肯定也講了,讓他們好好搜尋這個產量極高的稻種。
這些事情,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跟積累。
更不是一個人能做成的,必然要靠當地官員,更要靠當地百姓。
但只要有目標,有這份心,早晚會達成心愿。
滇州府的人走了之後,紀楚跟李師爺也沒閒著。
因為薛明成又來了。
這次過來,自然還因為市舶司的事。
如今海上貿易逐漸增加,皇上自然讓信得過的薛明成過去處理。
去是要去的。
但薛明成也要同紀楚商議,海上貿易到底要怎麼建。
還有周邊不安分的小國,又要怎麼處理等等。
雖說以後各自到任地之後,大家還會經常書信往來,但哪有現在說得暢快。
所以紀楚這看似在休息,實際上公務也沒停過。
要說海上貿易,平臨國已經堪稱碾壓,每年大批貨物運出去,再拉回木材香料礦石等物。
當地海軍由當年的廖存銳廖知州,也是如今是海上常備軍廖將軍去管。
所以當地海上力量絕對不能忽視。
紀楚的意思就是,讓薛明成多撥款,不能因為現在沒有危險,就不發展武備。
再有就是玉米,土豆,番薯這三樣東西。
他們平臨國真的很需要啊。
弄來土豆,直接送到滇州府那是最好的,當然土豆的種植沒那樣簡單,還慢慢摸索。
總之這話聊起來,更是沒完沒了。
還有當地造船業的發展,也需要厲害人物去管。
這點薛明成直接道:「應該會派景大人前往,他穩重細緻,最適合不過。」
說起景大人,以前在曲夏州的時候,那是能躲就躲,什麼事都不管。
自從換了性子之後,皇上愈發重用,說他穩重,更是謹慎,而且辦事能力還強。
不出意外的話,跟薛明成一起去沿海開造船廠。
這活確實辛苦,卻也是只有心腹之人才能做的。
那景大人自然也要過來商議。
七月下旬,驛館當中,也就屬紀楚這邊最為忙碌。
不過紀楚每次來京城,基本住驛館,自然是不太妥當的。
可別忘了,要不來幾年,他就會被封侯。
封侯不止名頭好聽,該有宅院田地莊戶,全都會賞賜下來。
聽說禮部已經在著手準備。
估計下次再來京城,就有地方可住了?
除此之外,老家的宅子倒是已經定下,大哥大嫂他們還去看了看,寫信過來說,從未見過那麼大的宅子,以後一家子住裡面,肯定很寬敞,孩子們已經等不及了。
確實,他家人口也多,現在的老宅是有些小。
不過紀楚覺得,這驛館也有驛館的好處,不用接待太多人,其實也挺好的。
畢竟來的人太多,他實在有點頭疼。
好在馬上就要離京,不至於接待太過離譜的同僚。
倒是幾個新科進士,找他聊了許久。
說起來,這些進士跟紀楚年紀相差並不大,狀元今年二十九,只比紀楚小六歲,完全是同齡人。
他們的問題也很多。
好在紀楚接觸的東西多,也能回答一二。
只是越聊,他們對紀楚的敬佩就越深,恨不得直接收拾行裝,跟他一起去昌河州開荒。
紀楚聽著笑:「去哪裡開荒都是開荒。」
「平臨國很大,需要建設的地方,也不止這一處,無論去哪都能有所成就。」
沒有哪個地方是盡善盡美的。
只要願意,肯定能為當地百姓做出貢獻。
說完這些話沒幾日,紀楚跟李師爺等人,便從京城離開的。
跟著紀楚的眾人,其中紐海最是感慨。
畢竟其他官吏都是平臨國的人。
只有紐海不一樣。
不過他對平臨國的看法是:「太複雜了,如果我在這,絕對鬥不過他們。」
「但這裡也有很多好人。」
更有願意為百姓請命的人,這讓紐海平臨國的書籍很感興趣。
為此,紀楚還專門從京城買了不少書回去,各家經典購置了許多。
農業工業要發展,最基礎的文化知識同樣不能少啊。
這一路再回昌河州,其實不用那樣著急。
可大家還是不敢耽擱。
畢竟如今的昌河州,人可太多了。
留在昌河州的晁同知人有點麻。
剛開始那會,其實還好些,無非是零零散散逃荒逃難過來的百姓,按部就班安置即可的。
但等到六月七月,內地的百姓,烏泱烏泱的過來。
最多的一日,直接來了三四萬人!
三四萬啊!
編成軍隊,都能打仗了!
好在昌河州地方更是真的大,能定居的地方也多。
當然,最好的地方,肯定被最先過來的人給占了。
可逃荒過來的百姓們也不介意,能有個落腳的地方即可。
這些逃荒百姓到昌河州時,正是這裡的好季節,天氣不冷不熱,風清氣爽。
大片大片的荒地,讓不少人極為心安。
膽子再大點的,甚至直接跑到岐州,那邊的荒地更多啊。
別說容納他們幾萬人,再來幾萬,都不是問題。
事實也確實如此。
紀楚收到晁同知的信件,還跟李師爺他們說:「咱們離開那會,昌河州差不多三十八萬人。」
「現在已經有四十六萬了。」
其實現在的人數依舊很少。
整整一個州,還不如內地一個縣的人口多。
這看似誇張,可看看地理環境就明白了。
可對比之前的人數,已經增加了八萬多。
昌河州如此,岐州這由二十六萬人,也增長到三十萬。
粗略地算一下,從內地逃荒到東北的,已經有十二萬百姓。
而紀楚他們一路回去,路上碰到不少還在路上的災民。
他們走得雖然晚,但心意最堅定。
眾人看到紀大人的時候,還非常高興地打招呼。
他們要去的,正是紀大人所在的昌河州跟岐州!
紀楚留下不少糧食之後,便跟李師爺他們快速回任地。
早點回去,就能早點安置大家。
最後一批百姓到昌河州時,只怕就要大雪紛飛了,不能讓大家凍著啊。
八月初九,紀楚等人終於回了昌河州。
從三月初算起,出去竟然已經有半年之久。
沒辦法,誰讓這場旱情太過嚴重。
如今昌河州跟岐州多十二萬人,也是這場災情的延續。
到家第一時間,肯定是跟家人團聚。
半年沒見到老婆孩子,肯定是想念的。
不過第二天,紀楚便回到州衙門,晁同知已經等候多時。
別看昌河州跟災區隔著千里,可那邊發生了什麼,這邊還是知道的。
作為官場上的老人,晁同知還知道那邊明爭暗鬥有多厲害。<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