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頁
現在滿朝文武誰不知道,這兩隊人馬打得配合有多妙。
聽說最後階段,各家搶著送糧,就是為了延長審查的時間。
因為那些作坊老闆們發現,過了審查的作坊園,效率確實增加了。
人家不是故意找茬,而是促進大家生產。
不管景大人還是劉大人,指點都很到位。
這些指點肯定要收費的,費用也不是人家拿,就是給災區捐糧。
這般做法,誰又能指摘什麼。
一心為百姓,一心為平臨國,只會讓其他人自慚形穢。
不過很多人多了另一個疑問。
那就是審查隊伍里的周大人,您跟紀楚紀大人的關係,到底怎麼樣啊。
你們的關係,跟傳聞中一樣惡劣嗎?
還是說,大家想錯了啊。
紀楚跟周大人只是私底下會面,表面依舊裝作關係一般般。
至於到底如何?
你們自己猜去吧!
他們才不說呢!
等著京城的事情處理完,紀楚也收到老家的來信。
此次大旱,原化州也是災區之一,好在情況一直都算穩定。
紀楚家的存糧,甚至存款都花得差不多,基本用於接濟周邊百姓。
好在旱情一過,附近的水泥廠就能開工。
皇上賜下的別院也兌現了,當地已經派人去修繕,估計年底之前就能住上。
紀楚跟樂薇肯定是住不成了,能讓家裡人換個環境也是好的。
可皇上的賞賜不止這些,紀楚幫他解決心腹大患,還挽回他的名聲,更把災情一事處理得極好。
就這樣,還要趕緊回昌河州,安置逃荒過去的百姓。
皇上知道他的能力,更知道他的抱負,想來想去,只能賞賜金銀無數,再加官晉爵。
只是這次的加官晉爵說高調也不算高調。
自然不如薛明成直接升為江浙總督,還要管著市舶司高調。
經過這事,薛明成算是破了心魔,做事更加膽大心細,讓他負責稅收連年增加的市舶司肯定沒問題。
而江浙總督,也是繼續處理土地兼併的事。
同時就連浩州的杜知州,以及安濟府較為配合的王知府他們,也接手紀楚跟薛明成的差事,繼續給災情掃尾巴。
這些升官都擺在明面上,聽起來就高調。
到了紀楚這,皇上這冥思苦想,細數紀楚的功績,做了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愛卿,這建業侯的印章,就不必歸還了。」
別說紀楚一頭問號,就連張太監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建業侯?!
確定?!
直接給紀楚封侯嗎?!
可要是仔細想想,紀楚的功績,確實值得封侯。
那西北的礦路是他帶來,滇州府的棉花路,是他學生按照他的步子,一點點建設的。
還有各地興起的火器,以及各地終於成規範的工業作坊園,還有蓬勃發展的數科。
再加上東北不僅開疆擴土,還帶去那麼多百姓,安定邊疆,駐紮開荒。
紀楚還要留在那很長時間,直到岐州安穩,逃荒過去的百姓在那邊定居。
這些事聽起來簡單,可若沒有一個能鎮得住的人,必然會出亂子。
大家都知道,在岐州沒有徹底安穩,甚至草原沒有徹底穩定之前,紀楚要一直留在邊塞。
今年的旱情更是他一石二鳥,甚至三鳥,把原本會釀成大禍的天災悄無聲息化解。
再加上,皇上的威名傳遍四方,他愛民如子的名聲,也是因紀楚的手而起。
所以怎麼想,他都值得封侯。
唯一的問題在於。
紀楚太過年輕了,今年不過三十五的他,封侯實在太早。
所以皇上決定先給建業侯的印。
等到岐州稅收平穩之後,正式封侯。
其實也就是這一兩年的事了。
皇上這是給朝中官員一個緩衝的時間。
畢竟和平時期的封侯,還是讓人太過震撼。
可皇上打心底覺得,紀楚值得,他可太值得了。
自己當皇帝最大的幸運,就是有這樣一位一心為民的臣子吧。
所以這建業侯,紀楚當定了!
第153章
平臨國罕見的旱情漸漸平息。
但無論朝廷還是民間, 都還留有餘波,等著慢慢平息。
一年旱,三年平。
這幾年裡, 各地都會格外小心。
京城這邊的官員們,逐漸恢復日常差事。
不少人感慨:「還是平平淡淡的好, 平日是忙了些, 總比大災大難的強。」
尤其是戶部尚書,天天為國庫發愁, 看向紀楚的眼神都帶著期盼。
期盼什麼?
期盼他多出點主意啊!
趕緊帶著大家好好掙錢!
還是許義許閣老的學生裴新祿撇撇嘴:「他掙錢厲害,花錢也厲害啊。」
在西北曲夏州的時候, 掙錢的是他,花錢的也是他。
有時候那掙錢法子,別人都想不到,但花錢的法子,更是花樣百出。
不過大家也都知道,紀楚但凡花錢, 無一不是用在民生上。
這也是皇上不僅賜他家大宅子, 還有意封侯的原因。
能得這樣的賢臣, 自己若不做個好上司,實在是太可惜了。
戶部尚書看了看裴新祿道:「剛剛下值, 你這是做什麼?」
「找紀楚啊, 他還住在驛館了, 很快就會離京, 找他吃頓酒。」
戶部尚書想起來, 這裴新祿也在曲夏州待過,跟紀楚是同僚。
說話間,戶部尚書趕緊道:「我有個侄孫兒, 今年會試考得不錯,正在翰林院當差,你帶著他一起唄。」
今年是會試年,而哪個新科進士,不對紀大人嚮往已久?
甚至尚書所說考得不錯,那能不錯嗎,正是今年的狀元郎,他侄孫兒說過多次了,想求求戶部尚書引薦引薦,這不正是個好機會。
結交其他人,大家可能還會遲疑片刻。
但認識紀楚肯定沒問題。
他這人心思正,不會無緣無故坑害別人,若是有心,還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京城哪個大家,不想去結交一番。
甚至有人還想找他聯姻,知道紀楚絕不可能拋棄妻子,都把主意打到他三歲的女兒身上了,也是無語。
裴新祿擺擺手:「是個小聚,下次再說。」
即便你是戶部尚書,該拒絕還是要拒絕的。
因為這次確實是小聚,去的人,都是當初在曲夏州待過的同僚。
大家是為了給紀楚踐行的。
而且紀楚如今忙得厲害,能抽出時間應付不少人,已經夠意思了啊。
至於什麼狀元?
讓他再等等,看紀楚有沒有空。
這並非紀楚拿喬,而是他好不容易有個空閒的時間,趁著還沒回昌河州,不少舊友都過來交際。
現在七月中旬,紀楚八月初就要離開,可不要抓緊嗎、
這自然也是跟皇上通過氣的,張太監特意提前講了,也不會犯什麼忌諱。
今日去找紀楚,都是在曲夏州做過事。
許閣老的身份不好前來,但他讓弟子裴新祿帶了好酒。
再有薛明成,以及已經回京的劉寶愈劉大人,以及景若瑾景大人,這些人自不用講。
至於外面說跟紀楚不和的周大人,肯定也來了。
除此之外,在京城頤養天年的岳將軍,也就是當初曲夏州常備軍的將軍,同樣也到場。
他年歲大了,又不像許閣老有實際的官職,自然無所謂。
巧的是,當年在曲夏州做縣令的顏驥,也就是周大人的表侄子同樣也在京城,他回京述職,估計九月份會再外派出去。
顏驥於棉花一道很是精通,各地都爭著要他。
這一群人聚在一起,頗有些恍惚。
一晃是十幾年過了。
他們這些人里,有的是早就在曲夏州,有的是建設曲夏州時過去,有的則是加入其中發展,盡了自己一份力。
而現在的曲夏州,早就是富裕地方。
當地各項工具,別說全國之最,甚至遠銷海外,說是國外很多貴族,都爭著購買。
這種情況下,曲夏州想不富裕都難。
困擾岳將軍多年的西北關外異族,也因為礦路的開通,變得無比和平。
現在大家都忙著做買賣,誰有空打仗啊。
兩邊要說完全沒有矛盾,那也不可能,但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在,基本出不了太大的亂子。
所有人都珍惜和平的生活,尤其是現在經歷過戰亂的人,不自覺地會維護和平。
有礦場,有商業,當地的油菜,棉花,麥子,又是遠近聞名。
甚至還有數科聯盟。
可以說,今日的曲夏州早就今非昔比。
他們這些能參與其中的人,誰都覺得榮幸萬分。
大家也沒忘了,這一項項事情,都是誰推動的。<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聽說最後階段,各家搶著送糧,就是為了延長審查的時間。
因為那些作坊老闆們發現,過了審查的作坊園,效率確實增加了。
人家不是故意找茬,而是促進大家生產。
不管景大人還是劉大人,指點都很到位。
這些指點肯定要收費的,費用也不是人家拿,就是給災區捐糧。
這般做法,誰又能指摘什麼。
一心為百姓,一心為平臨國,只會讓其他人自慚形穢。
不過很多人多了另一個疑問。
那就是審查隊伍里的周大人,您跟紀楚紀大人的關係,到底怎麼樣啊。
你們的關係,跟傳聞中一樣惡劣嗎?
還是說,大家想錯了啊。
紀楚跟周大人只是私底下會面,表面依舊裝作關係一般般。
至於到底如何?
你們自己猜去吧!
他們才不說呢!
等著京城的事情處理完,紀楚也收到老家的來信。
此次大旱,原化州也是災區之一,好在情況一直都算穩定。
紀楚家的存糧,甚至存款都花得差不多,基本用於接濟周邊百姓。
好在旱情一過,附近的水泥廠就能開工。
皇上賜下的別院也兌現了,當地已經派人去修繕,估計年底之前就能住上。
紀楚跟樂薇肯定是住不成了,能讓家裡人換個環境也是好的。
可皇上的賞賜不止這些,紀楚幫他解決心腹大患,還挽回他的名聲,更把災情一事處理得極好。
就這樣,還要趕緊回昌河州,安置逃荒過去的百姓。
皇上知道他的能力,更知道他的抱負,想來想去,只能賞賜金銀無數,再加官晉爵。
只是這次的加官晉爵說高調也不算高調。
自然不如薛明成直接升為江浙總督,還要管著市舶司高調。
經過這事,薛明成算是破了心魔,做事更加膽大心細,讓他負責稅收連年增加的市舶司肯定沒問題。
而江浙總督,也是繼續處理土地兼併的事。
同時就連浩州的杜知州,以及安濟府較為配合的王知府他們,也接手紀楚跟薛明成的差事,繼續給災情掃尾巴。
這些升官都擺在明面上,聽起來就高調。
到了紀楚這,皇上這冥思苦想,細數紀楚的功績,做了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愛卿,這建業侯的印章,就不必歸還了。」
別說紀楚一頭問號,就連張太監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建業侯?!
確定?!
直接給紀楚封侯嗎?!
可要是仔細想想,紀楚的功績,確實值得封侯。
那西北的礦路是他帶來,滇州府的棉花路,是他學生按照他的步子,一點點建設的。
還有各地興起的火器,以及各地終於成規範的工業作坊園,還有蓬勃發展的數科。
再加上東北不僅開疆擴土,還帶去那麼多百姓,安定邊疆,駐紮開荒。
紀楚還要留在那很長時間,直到岐州安穩,逃荒過去的百姓在那邊定居。
這些事聽起來簡單,可若沒有一個能鎮得住的人,必然會出亂子。
大家都知道,在岐州沒有徹底安穩,甚至草原沒有徹底穩定之前,紀楚要一直留在邊塞。
今年的旱情更是他一石二鳥,甚至三鳥,把原本會釀成大禍的天災悄無聲息化解。
再加上,皇上的威名傳遍四方,他愛民如子的名聲,也是因紀楚的手而起。
所以怎麼想,他都值得封侯。
唯一的問題在於。
紀楚太過年輕了,今年不過三十五的他,封侯實在太早。
所以皇上決定先給建業侯的印。
等到岐州稅收平穩之後,正式封侯。
其實也就是這一兩年的事了。
皇上這是給朝中官員一個緩衝的時間。
畢竟和平時期的封侯,還是讓人太過震撼。
可皇上打心底覺得,紀楚值得,他可太值得了。
自己當皇帝最大的幸運,就是有這樣一位一心為民的臣子吧。
所以這建業侯,紀楚當定了!
第153章
平臨國罕見的旱情漸漸平息。
但無論朝廷還是民間, 都還留有餘波,等著慢慢平息。
一年旱,三年平。
這幾年裡, 各地都會格外小心。
京城這邊的官員們,逐漸恢復日常差事。
不少人感慨:「還是平平淡淡的好, 平日是忙了些, 總比大災大難的強。」
尤其是戶部尚書,天天為國庫發愁, 看向紀楚的眼神都帶著期盼。
期盼什麼?
期盼他多出點主意啊!
趕緊帶著大家好好掙錢!
還是許義許閣老的學生裴新祿撇撇嘴:「他掙錢厲害,花錢也厲害啊。」
在西北曲夏州的時候, 掙錢的是他,花錢的也是他。
有時候那掙錢法子,別人都想不到,但花錢的法子,更是花樣百出。
不過大家也都知道,紀楚但凡花錢, 無一不是用在民生上。
這也是皇上不僅賜他家大宅子, 還有意封侯的原因。
能得這樣的賢臣, 自己若不做個好上司,實在是太可惜了。
戶部尚書看了看裴新祿道:「剛剛下值, 你這是做什麼?」
「找紀楚啊, 他還住在驛館了, 很快就會離京, 找他吃頓酒。」
戶部尚書想起來, 這裴新祿也在曲夏州待過,跟紀楚是同僚。
說話間,戶部尚書趕緊道:「我有個侄孫兒, 今年會試考得不錯,正在翰林院當差,你帶著他一起唄。」
今年是會試年,而哪個新科進士,不對紀大人嚮往已久?
甚至尚書所說考得不錯,那能不錯嗎,正是今年的狀元郎,他侄孫兒說過多次了,想求求戶部尚書引薦引薦,這不正是個好機會。
結交其他人,大家可能還會遲疑片刻。
但認識紀楚肯定沒問題。
他這人心思正,不會無緣無故坑害別人,若是有心,還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京城哪個大家,不想去結交一番。
甚至有人還想找他聯姻,知道紀楚絕不可能拋棄妻子,都把主意打到他三歲的女兒身上了,也是無語。
裴新祿擺擺手:「是個小聚,下次再說。」
即便你是戶部尚書,該拒絕還是要拒絕的。
因為這次確實是小聚,去的人,都是當初在曲夏州待過的同僚。
大家是為了給紀楚踐行的。
而且紀楚如今忙得厲害,能抽出時間應付不少人,已經夠意思了啊。
至於什麼狀元?
讓他再等等,看紀楚有沒有空。
這並非紀楚拿喬,而是他好不容易有個空閒的時間,趁著還沒回昌河州,不少舊友都過來交際。
現在七月中旬,紀楚八月初就要離開,可不要抓緊嗎、
這自然也是跟皇上通過氣的,張太監特意提前講了,也不會犯什麼忌諱。
今日去找紀楚,都是在曲夏州做過事。
許閣老的身份不好前來,但他讓弟子裴新祿帶了好酒。
再有薛明成,以及已經回京的劉寶愈劉大人,以及景若瑾景大人,這些人自不用講。
至於外面說跟紀楚不和的周大人,肯定也來了。
除此之外,在京城頤養天年的岳將軍,也就是當初曲夏州常備軍的將軍,同樣也到場。
他年歲大了,又不像許閣老有實際的官職,自然無所謂。
巧的是,當年在曲夏州做縣令的顏驥,也就是周大人的表侄子同樣也在京城,他回京述職,估計九月份會再外派出去。
顏驥於棉花一道很是精通,各地都爭著要他。
這一群人聚在一起,頗有些恍惚。
一晃是十幾年過了。
他們這些人里,有的是早就在曲夏州,有的是建設曲夏州時過去,有的則是加入其中發展,盡了自己一份力。
而現在的曲夏州,早就是富裕地方。
當地各項工具,別說全國之最,甚至遠銷海外,說是國外很多貴族,都爭著購買。
這種情況下,曲夏州想不富裕都難。
困擾岳將軍多年的西北關外異族,也因為礦路的開通,變得無比和平。
現在大家都忙著做買賣,誰有空打仗啊。
兩邊要說完全沒有矛盾,那也不可能,但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在,基本出不了太大的亂子。
所有人都珍惜和平的生活,尤其是現在經歷過戰亂的人,不自覺地會維護和平。
有礦場,有商業,當地的油菜,棉花,麥子,又是遠近聞名。
甚至還有數科聯盟。
可以說,今日的曲夏州早就今非昔比。
他們這些能參與其中的人,誰都覺得榮幸萬分。
大家也沒忘了,這一項項事情,都是誰推動的。<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