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頁
滿腦子都是一個疑惑:「為什麼啊?為什麼產量能這麼高?」
隨之而來的,肯定是興奮。
在這片土地上,只要勤勞,肯定會有收穫。
看著本地的豐收,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逃荒過來的,心裡逐漸安定下來。
真好,一切都在變好。
一直到秋收結束,昌河州的熱鬧還未結束。
各地前來收皮貨的商人們,陸陸續續趕到。
經過去年的事,昌河州的極品皮貨顯然已經有了名氣。
甚至有些地方,直接打著昌河州的名號,說他們的皮子質量,跟人家一樣。
可多數人,還是願意來這裡購買。
本地那麼多養殖戶,都是經過專業學習的,養出來的東西肯定好。
當地要野生皮子有野生皮子,要養殖的有養殖。
大家當年擔心,紀大人一來,只推動農業的,推動棉花,會讓本地漁獵消失。
現在知道,這種擔心完全不存在。
因為這些產業還會繼續發展,根本不存在做了這個,就短了那個。
一波波的商人過來,全都老老實實的。
這些做買賣的人,還跟自己手底下小徒弟們說:「去別的地方耍心眼,可能還會被糊弄過去。」
「昌河州跟岐州可不行,你們要是敢坑他們,他們真的敢找衙門。」
「好就好在,倘若他們故意找事,咱們也能去找衙門評理。」
總之在昌河州的做事,凡事都要講規矩,不然肯定會被抓起來。
正因為這樣,來這裡做買賣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誰願意整天鉤心斗角啊,事情能簡單點,大家都高興的。
昌河州跟岐州的繁榮,被很多人看在眼裡,逃荒過來的百姓們,也漸漸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
只要在這裡認真做事,好好生活,日子就會逐漸變好。
不過隨著九月到來,那些硬挺著不蓋房子的人,現在終於老實了。
天氣怎麼冷能到這種地步啊!
這才九月份,怎麼就開始下雪了?!
好在官府早早就蓋了公屋,說是給他們臨時落腳用的。
沒地方住的人,都能住裡面,當然環境肯定沒那麼好,頂多讓大家度過這個冬天。
等天氣暖和之後,還是要出去的。
這下,不少人算是真服了。
紀大人考慮事情面面俱到,實在讓他們佩服。
隨著大雪落下,原本要起矛盾的本地人跟外地人,也不再吵架了。
一個懶得嘲諷,幫著逃荒的人過冬,用本地的烏拉草做衣裳,然後躲在官府的房屋裡即可,總能熬過去的。
另一方算是知道這地方的冬日,到底是什麼樣。
雙方為了抵擋冬日,自然而然團結到一起,管他哪裡的人,都要過冬,都要活下去。
安置各地百姓期間,各地衙門也都極為忙碌。
畢竟出現這十幾萬人,很容易出現問題。
而且冬天沒事做,還容易出問題。
州衙門那邊的這早有準備。
趁著冬日,大家都不幹活。
開始掃盲。
很多人都是因為太閒,才會惹是生非。
以前本地人少,大家基本認識,不會出太大問題。
今年情況到底不一樣,紀楚一直在想,要找個事給大家做。
掃盲就是個很好的差事。
反正這裡的冬日,都幹不了活,不如學學知識。
從最基礎的字學起,還要學本地的情況,本地的諺語,還有本地民歌。
學多了,就知道這裡的情況,也更融合。
冬日這般漫長。
好幾個月都做不了事,學習反而成了最好的選擇。
大雪茫茫的,反正出不了門啊。
掃盲,就是掃除文盲。
這話說出來就頗有氣勢,畢竟仔細研究就會說:「口氣太大了,不認字多正常啊,要是人人都認字,那還得了?」
很多地方,村裡有十幾個認字的,都能說學風很好。
就連很多大家族裡,都有子弟僕從一字不識,都是很正常的啊。
這種掃除文盲的話,誰敢提起?
也就皇家敢說,讓自己身邊人個個都識字吧。
紀楚才不管那麼多,已經吩咐人去教書了。
不用動衙門的書吏,更不用官學的人,直接從流放犯人裡面選。
那些犯人多是犯官家眷,還有犯官本身,讓他們也出出力。
來昌河州勞動改造兩年以上的,才有資格去教學。
這樣一來,既不用付銀子,這些人還搶著去,對他們很多人來說,能再摸到書本,就是幸福了。
昌河州跟岐州所有衙門,有條不紊安排差事。
雖說煩瑣了些,但做起來卻動力十足。
一個是,跟著紀大人做事有指望,二是這些都不是無用功。
讀書識字是好的,讓大家有事可做也是好的。
所以往年冬日,要麼睡大覺,要么喝酒打牌的百姓們,也有了項正經事。
認字!
就認自己的名字,認常用的數字。
稍微有些見識的犯官,看著紀楚一項項政令,直接道:「不出三五年,昌河州跟岐州,就會與眾不同。」
那麼多識字的人,那麼多產業,還連通了草原跟內地,甚至跟海上也在接觸。
這樣的地方,必然與眾不同。
誰能想到,前些年那會,昌河州還是很多人口中的不毛之地。
或許這裡本來就很好,只是他們沒發現。
又或者是,現在被認為是風水寶地的地方,千百年前同樣難以生存。
靠著華夏百姓一點點改造努力,才有了今日的魚米之鄉,千里麥田。
不少犯官,竟然在這種環境下,慢慢改變自己的心態。
再看著如今平臨國的情況,狹隘跟自私,在如今的平臨國里,簡直不值一提。
因為人人都知道,這裡將會有更好的生活。
紀楚連軸轉了幾個月。
年初在安置這裡的百姓,在分良種跟棉花籽。
之後又跑去賑災,回到任地之後,各地情況還需要了解。
一直到十月份,終於能安心坐下來休息。
可他回到後宅,發現家裡根本沒大人啊?
樂薇跟李娘子都在造船廠。
振兒跟他家娘子,一個在廣寧衛,一個去養殖場忙了。
家裡就剩下振兒快一歲的孩子,還有他閨女綿綿。
綿綿也很忙,今年三歲多的她,正在看爹爹帶回來的書。
紀楚看了一眼。
怎麼還是本數科的書?!
雖然只是基礎知識,可三歲小朋友看這種書,還是有點太超過了?
綿綿抬頭看了看爹爹,繼續捧著書本。
紀綿綿很早就認字了,基本是樂薇跟李娘子教的,加上身邊照顧的婢女是之前宮裡的宮女,所以識字肯定沒問題。
紀楚坐下來,翻了翻旁邊的書。
雖然都是他從京城帶過來的,但很多書並未認真看過。
仔細一看才知道,這數學書是專門給小孩啟蒙用的。
上面還有前些年才普及的數學符號。
不知不覺中,已經有少兒數學科普書了。
如今平臨國的數科,發展得極為健康,再也不會被人棄之不用。
冬日裡,百姓們在掃盲,紀楚在教女兒數學,空的時候再處理一下家事。
這樣的冬日跟往年相比,顯得格外溫馨。
一年又一年。
他們家在昌河州,早就住習慣了。
大雪封路之前,他們又收到老家的年貨。
今年的年貨,竟然比往年還多了。
信里兄嫂們說,這是周圍鄉親們送的,他們怎麼也推辭不過,但已經回禮了,讓四弟跟四弟妹放心。
鄉親們送年貨,只因為今年旱情時,紀家不顧自己,早早開倉放糧,更帶動周圍大戶們一起行動。
其他地方或有賣兒賣女,賣田賣地,又或者逃荒的情況發生。
可他們原化州從一開始,就沒有這種事。
因為有紀家在,紀家幾乎第一時間就開始救助周圍鄉親們。
作為本地鄉黨黨魁的紀楚紀家都這麼做了,其他人肯定要效仿。
事實上,就算一個地方遭災,本地大戶,以及本地老老實實屯糧的話,至少能撐個一年半載。
很多地方百姓早早扛不下去,多因被剝削得太厲害。
前些年原化州還地於民做得好,之後救災也及時。
所以他們這裡恢復得也極快。
只在原化州,肯定發現不了這點好處。
但要對比不遠的浩州,安濟府這種地方,便能知曉如今鄉黨黨魁紀楚,到底為他們都做了什麼。
不少人有心的人,知道紀家每年年前,都會送年貨過去,便趁這個時機登門感謝。
紀楚的善舉救了太多人。<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隨之而來的,肯定是興奮。
在這片土地上,只要勤勞,肯定會有收穫。
看著本地的豐收,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逃荒過來的,心裡逐漸安定下來。
真好,一切都在變好。
一直到秋收結束,昌河州的熱鬧還未結束。
各地前來收皮貨的商人們,陸陸續續趕到。
經過去年的事,昌河州的極品皮貨顯然已經有了名氣。
甚至有些地方,直接打著昌河州的名號,說他們的皮子質量,跟人家一樣。
可多數人,還是願意來這裡購買。
本地那麼多養殖戶,都是經過專業學習的,養出來的東西肯定好。
當地要野生皮子有野生皮子,要養殖的有養殖。
大家當年擔心,紀大人一來,只推動農業的,推動棉花,會讓本地漁獵消失。
現在知道,這種擔心完全不存在。
因為這些產業還會繼續發展,根本不存在做了這個,就短了那個。
一波波的商人過來,全都老老實實的。
這些做買賣的人,還跟自己手底下小徒弟們說:「去別的地方耍心眼,可能還會被糊弄過去。」
「昌河州跟岐州可不行,你們要是敢坑他們,他們真的敢找衙門。」
「好就好在,倘若他們故意找事,咱們也能去找衙門評理。」
總之在昌河州的做事,凡事都要講規矩,不然肯定會被抓起來。
正因為這樣,來這裡做買賣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誰願意整天鉤心斗角啊,事情能簡單點,大家都高興的。
昌河州跟岐州的繁榮,被很多人看在眼裡,逃荒過來的百姓們,也漸漸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
只要在這裡認真做事,好好生活,日子就會逐漸變好。
不過隨著九月到來,那些硬挺著不蓋房子的人,現在終於老實了。
天氣怎麼冷能到這種地步啊!
這才九月份,怎麼就開始下雪了?!
好在官府早早就蓋了公屋,說是給他們臨時落腳用的。
沒地方住的人,都能住裡面,當然環境肯定沒那麼好,頂多讓大家度過這個冬天。
等天氣暖和之後,還是要出去的。
這下,不少人算是真服了。
紀大人考慮事情面面俱到,實在讓他們佩服。
隨著大雪落下,原本要起矛盾的本地人跟外地人,也不再吵架了。
一個懶得嘲諷,幫著逃荒的人過冬,用本地的烏拉草做衣裳,然後躲在官府的房屋裡即可,總能熬過去的。
另一方算是知道這地方的冬日,到底是什麼樣。
雙方為了抵擋冬日,自然而然團結到一起,管他哪裡的人,都要過冬,都要活下去。
安置各地百姓期間,各地衙門也都極為忙碌。
畢竟出現這十幾萬人,很容易出現問題。
而且冬天沒事做,還容易出問題。
州衙門那邊的這早有準備。
趁著冬日,大家都不幹活。
開始掃盲。
很多人都是因為太閒,才會惹是生非。
以前本地人少,大家基本認識,不會出太大問題。
今年情況到底不一樣,紀楚一直在想,要找個事給大家做。
掃盲就是個很好的差事。
反正這裡的冬日,都幹不了活,不如學學知識。
從最基礎的字學起,還要學本地的情況,本地的諺語,還有本地民歌。
學多了,就知道這裡的情況,也更融合。
冬日這般漫長。
好幾個月都做不了事,學習反而成了最好的選擇。
大雪茫茫的,反正出不了門啊。
掃盲,就是掃除文盲。
這話說出來就頗有氣勢,畢竟仔細研究就會說:「口氣太大了,不認字多正常啊,要是人人都認字,那還得了?」
很多地方,村裡有十幾個認字的,都能說學風很好。
就連很多大家族裡,都有子弟僕從一字不識,都是很正常的啊。
這種掃除文盲的話,誰敢提起?
也就皇家敢說,讓自己身邊人個個都識字吧。
紀楚才不管那麼多,已經吩咐人去教書了。
不用動衙門的書吏,更不用官學的人,直接從流放犯人裡面選。
那些犯人多是犯官家眷,還有犯官本身,讓他們也出出力。
來昌河州勞動改造兩年以上的,才有資格去教學。
這樣一來,既不用付銀子,這些人還搶著去,對他們很多人來說,能再摸到書本,就是幸福了。
昌河州跟岐州所有衙門,有條不紊安排差事。
雖說煩瑣了些,但做起來卻動力十足。
一個是,跟著紀大人做事有指望,二是這些都不是無用功。
讀書識字是好的,讓大家有事可做也是好的。
所以往年冬日,要麼睡大覺,要么喝酒打牌的百姓們,也有了項正經事。
認字!
就認自己的名字,認常用的數字。
稍微有些見識的犯官,看著紀楚一項項政令,直接道:「不出三五年,昌河州跟岐州,就會與眾不同。」
那麼多識字的人,那麼多產業,還連通了草原跟內地,甚至跟海上也在接觸。
這樣的地方,必然與眾不同。
誰能想到,前些年那會,昌河州還是很多人口中的不毛之地。
或許這裡本來就很好,只是他們沒發現。
又或者是,現在被認為是風水寶地的地方,千百年前同樣難以生存。
靠著華夏百姓一點點改造努力,才有了今日的魚米之鄉,千里麥田。
不少犯官,竟然在這種環境下,慢慢改變自己的心態。
再看著如今平臨國的情況,狹隘跟自私,在如今的平臨國里,簡直不值一提。
因為人人都知道,這裡將會有更好的生活。
紀楚連軸轉了幾個月。
年初在安置這裡的百姓,在分良種跟棉花籽。
之後又跑去賑災,回到任地之後,各地情況還需要了解。
一直到十月份,終於能安心坐下來休息。
可他回到後宅,發現家裡根本沒大人啊?
樂薇跟李娘子都在造船廠。
振兒跟他家娘子,一個在廣寧衛,一個去養殖場忙了。
家裡就剩下振兒快一歲的孩子,還有他閨女綿綿。
綿綿也很忙,今年三歲多的她,正在看爹爹帶回來的書。
紀楚看了一眼。
怎麼還是本數科的書?!
雖然只是基礎知識,可三歲小朋友看這種書,還是有點太超過了?
綿綿抬頭看了看爹爹,繼續捧著書本。
紀綿綿很早就認字了,基本是樂薇跟李娘子教的,加上身邊照顧的婢女是之前宮裡的宮女,所以識字肯定沒問題。
紀楚坐下來,翻了翻旁邊的書。
雖然都是他從京城帶過來的,但很多書並未認真看過。
仔細一看才知道,這數學書是專門給小孩啟蒙用的。
上面還有前些年才普及的數學符號。
不知不覺中,已經有少兒數學科普書了。
如今平臨國的數科,發展得極為健康,再也不會被人棄之不用。
冬日裡,百姓們在掃盲,紀楚在教女兒數學,空的時候再處理一下家事。
這樣的冬日跟往年相比,顯得格外溫馨。
一年又一年。
他們家在昌河州,早就住習慣了。
大雪封路之前,他們又收到老家的年貨。
今年的年貨,竟然比往年還多了。
信里兄嫂們說,這是周圍鄉親們送的,他們怎麼也推辭不過,但已經回禮了,讓四弟跟四弟妹放心。
鄉親們送年貨,只因為今年旱情時,紀家不顧自己,早早開倉放糧,更帶動周圍大戶們一起行動。
其他地方或有賣兒賣女,賣田賣地,又或者逃荒的情況發生。
可他們原化州從一開始,就沒有這種事。
因為有紀家在,紀家幾乎第一時間就開始救助周圍鄉親們。
作為本地鄉黨黨魁的紀楚紀家都這麼做了,其他人肯定要效仿。
事實上,就算一個地方遭災,本地大戶,以及本地老老實實屯糧的話,至少能撐個一年半載。
很多地方百姓早早扛不下去,多因被剝削得太厲害。
前些年原化州還地於民做得好,之後救災也及時。
所以他們這裡恢復得也極快。
只在原化州,肯定發現不了這點好處。
但要對比不遠的浩州,安濟府這種地方,便能知曉如今鄉黨黨魁紀楚,到底為他們都做了什麼。
不少人有心的人,知道紀家每年年前,都會送年貨過去,便趁這個時機登門感謝。
紀楚的善舉救了太多人。<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