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頁
廢太子貶為清河王之後齊帝的病就更重了,儲君之位一直懸而未決,諸皇子之中叡王和昭王都是合適人選,兩方這段日子也是斗得不可開交,老五因為出身平平,加之本人並無爭位的意思而早早被排除在外,如今皇帝死了,兩邊更是在意皇帝是否有話留下。
那老者清了清嗓子,高聲道:「陛下生前卻有遺命,要尊……叡王殿下為新君!」
叡王兩個字一出來,如平地驚雷般。
若非齊帝剛死不能笑,蕭定淳此刻恨不得一蹦三尺高,為了掩飾幾乎溢出的得意,他趕忙以寬袖顏面,帶頭跪了下去,這才將笑容遮掩了下去。
蕭定聞一派自是不願相信的,皇位之爭若輸了,他們這些站隊昭王的人也得跟著倒霉,況且叡王實在不是個聰明的,又不曾得到齊帝多大重視,即便先前太子廢黜了,也不該輪到叡王,可他們又不敢當面質疑。
「陛下崩逝,七殿下不跪不悲,是懷疑陛下臨終遺命麼?!還是覺得兩位宗親、連同裴總管和本王在撒謊?」
一頂抗命猜疑的帽子扣下來,蕭定聞也只能跪下,連帶著他那一派的宗親也跟著跪下。
這宣旨的兩名宗親雖沒有什麼實權,但都是齊帝素日親近的宗室,裴東安是陪伴了齊帝幾十年的貼身大太監,蕭恪是皇帝生前最信任的寵臣,不論真相如何,叡王繼位的話從他們幾人口中說出,此刻便等同是皇帝遺命,任何人反抗質疑都是死罪。
老宗親在蕭恪的眼神暗示下站到一邊去,然後由著年輕的那名宗親攙扶著慢慢跪了下去,雙手一攏對著階下恭敬說道:「臣等…恭請新君繼位!」
肅親王這樣德高望重的人先開口,後面自有其他人跟著,聽在叡王耳中猶如仙音,他站起身前偷偷掐了自己一下,臉上裝出一臉悲色,慢慢站起身,還很刻意得腳下滑了一下,幸而身旁人託了一下才沒摔倒,一副悲痛欲絕的模樣。
叡王扭頭看了眼身側身後跪著的人,此刻才覺得這麼多年被其他兄弟壓制的悶氣終得以吐出,他又抬起頭望向階上,蕭恪長身而立,朝自己伸出了手。
「叡王殿下,請。」
那個至尊的位子,蕭定淳肖想多年,一度都曾絕望,卻沒想到真有一日落在了自己頭上。至於這遺命是不是真的,他根本無心探究。
提起衣擺一步步踏上漢白玉階,叡王的眼中只有蕭恪朝他伸出的那隻手,仿佛拉住了,就能獲得一切。在還有兩階的時候,蕭定淳就伸直了胳膊一把抓住了蕭恪的手,他握得很用力,就像要抓住那近在咫尺的皇位一般。
蕭恪拉住對方用力拉了一把,將有些恍惚的叡王拉到了玉階之上。
兩人背對大殿站立,身後就是象徵至高皇權的龍椅,叡王手心滿是熱汗,過大的喜悅讓他有些氣喘。
蕭恪是最後一個跪下去的,和眾人五體投地的恭敬不同,他雖跪了下去,背卻是挺得直直的。
「臣蕭恪參見陛下!」
建和十七年二月末,齊帝蕭佑衡崩逝,諡號『肅』,史稱齊肅帝。
同年三月,皇三子蕭定淳繼位,改年號為興壽。
第一百五十九章
蕭定淳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位,自是忙著打理先帝的身後事,順便打壓幾個皇弟。
蕭恪根本無心幫殺父仇人料理後事,也就懶得同新帝爭這差事,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可當他真的站在寧王府正門前時,卻不免有些緊張了。
寧王府本是他的家,可因為先帝的緣故,業為了保至親平安,他不得不與寧王府劃清界限十多年。唯一一次回家,是借出嫁之機。而如今大仇已報,他權傾朝野,再無人能阻攔了,卻反而有些近鄉情怯。
賀綏一身素服站在他身邊,見狀拉住蕭恪的手緊緊握住,用自己的方式給愛人勇氣,「我陪你一起去見母妃。」
蕭恪長舒了一口氣,仰頭看著寧王府的牌匾,許久後才下定決定般點了點頭。
今日來,蕭恪還是給足了蕭嶺這個明面上的寧王顏面的,一早便使人通傳過了。不知是否因為先前嫌隙,蕭嶺本人並未露面,只是派了人將蕭恪和賀綏二人引去了秦太妃的院子。
察覺到蕭恪還有些猶豫,賀綏也不多說什麼,強硬得將人拽進了院子。
先帝薨逝,大齊上下皆為天子服孝,秦太妃一襲素色坐在院中,陪著她的是被召回府里的伏忠王妃。
大嫂先看到蕭恪二人,秦太妃順著長媳的視線看過去,正與親兒子四目相對。
母子之間本該是極親密的,可偏偏因為先帝迫害,害得母子倆多年分離。蕭恪不能有苦難言,秦太妃蒙在鼓裡無法接受兒子的變化,反倒生疏了。哪怕此刻造成隔閡的罪魁禍首已死,仍無法回歸最初的模樣。
賀綏緊緊拉住蕭恪的手,還推了一把,將人推到了秦太妃面前,讓蕭恪沒有理由再迴避。
蕭恪看著母親,婦人鬢邊已生了不少白髮,丈夫和長子過世都給了她莫大的打擊,與蕭恪記憶中的模樣一比更顯憔悴不少。
母子倆相對無言許久後,蕭恪先一撩衣袍在秦太妃面前跪了下去。
「母妃,孩兒不孝。」在新帝面前都跪得直直的榮親王,卻在母親面前緩緩俯下身去,這一刻,他不是權傾天下的榮親王,而只是秦太妃的么子,就只是蕭恪這個人罷了。
「母妃。」賀綏也跟著跪在身邊,他與蕭恪已結同心,便隨著喚了一聲母妃。
秦太妃面對賀綏時倒還算自如,聽到賀綏這麼叫她,她也微笑著點頭,算是應了。
「你們……起來罷。」
秦太妃不是個冷硬心腸的人,終究還是讓兒子一併起來了,只是眼神仍有些躲避。
前些日子才知曉真相的大嫂猶豫著想開口幫著解釋,扭頭看向二人,卻見賀綏朝她微搖了搖頭,婦人便只能作罷,只是看向小叔子的眼神帶上了幾分憐惜。
賀綏當然清楚這些事由他或者長嫂開口更為可信,但他也明白,解鈴還須繫鈴人。秦太妃的心結非得是蕭恪自己親自開口說不可,因此儘管心疼,他也不能代替蕭恪解釋什麼,須得讓他自己開口說清楚這一切。
「母妃,有件事兒子想同大嫂商議。」
理由當然是賀綏隨口編的,不過有些話或許當著人並不方便,還是得他們母子單獨相處才好開口。大嫂慧怡,也起身對秦太妃說道:「母妃,容兒媳與弟婿暫離片刻。」
秦太妃嘆了口氣,她雖猜到了兩人的用意,卻沒有戳破,只點了點頭道:「你們去罷。」
賀綏與伏忠王妃離開時還將院中其他伺候的丫頭婆子一併帶了出去,等所有人都出去了,秦太妃才緩緩開口:「恪兒,你沒有什麼話要同為娘說麼?」
「孩兒不孝,這麼多年不曾承歡膝下,如今大仇得報,才敢來見母妃。」
大仇得報意味著先帝之死與蕭恪有關,哪怕不用過多說明,以秦太妃的聰慧也必然聽得懂兒子言下之意。
「你既知先帝害了你生父,為何這麼多年為虎作倀卻不知悔改?你可知旁人是如何說你的?你父親若是泉下有知,該是怎樣寒心?!」
對於母親的責怪,蕭恪並不傷心。他生身父母在大是大非上向來分得極清楚,先寧王之所以明明身負戰功卻還是被親兄長一步步迫害至死,便源於這耿直性子,秦太妃出身仕宦大家,滿門忠良,更是將恪守為臣本分刻在了骨子裡,所以哪怕皇帝是害他們一家陰陽相隔、骨肉分離的罪魁禍首,秦太妃也仍是無法接受兒子爭權奪利的行徑。
「母妃恕罪,只是兒子若想為父王報仇雪恨、護住寧王府和父王身後聲名,只能這麼做。兒臣不信蕭佑衡那樣不仁不義之徒會幡然悔悟,即便他真有一日找回了良心,父王也不能起死回生,難道殺夫之仇母妃要就那麼咽下去麼?!」
秦太妃沒有說話,她被兒子這番話驚到了,比當初知道兒子甘為齊帝走狗時更加震驚。
蕭恪直直跪在母親面前,言辭肯切說道:「天子不仁不賢,他便該死!兒臣自知多年言行離經叛道,不指望母妃原諒接納,只盼望母親曉得,兒臣多年籌謀並不為權勢財色,只是為了替父王報仇雪恨,替他守住大齊江山!」
秦太妃絞緊了手中的帕子,深吸了一口氣才問道:「可是你這樣做,世人未必都能明白,他們會如何說你?!後世史書工筆又會如何論你,你可有想過?」
作為母親,秦太妃心底還是有對孩子的擔憂,她聽了那番話後沒再指責,而是擔心兒子這番心思未必能換來世人理解,或許還會被扣上奸佞的罪名,被後世戳脊梁骨唾罵。
蕭恪聞言卻搖了搖頭,釋然一笑道:「蕭佑衡心胸狹窄,沒有為君的氣量。這麼多年,大齊江山在他手中一團亂麻,若想撥亂反正,總要有人做那個惡人。兒臣不需要世人懂我,與父王一樣,我行事只求一個問心無愧罷了。何況……兒臣已決定與阿綏相守一生,即便不做那些事,也一樣是世人眼中的悖亂之人,總不能為了他人之言而為難自己。」
那老者清了清嗓子,高聲道:「陛下生前卻有遺命,要尊……叡王殿下為新君!」
叡王兩個字一出來,如平地驚雷般。
若非齊帝剛死不能笑,蕭定淳此刻恨不得一蹦三尺高,為了掩飾幾乎溢出的得意,他趕忙以寬袖顏面,帶頭跪了下去,這才將笑容遮掩了下去。
蕭定聞一派自是不願相信的,皇位之爭若輸了,他們這些站隊昭王的人也得跟著倒霉,況且叡王實在不是個聰明的,又不曾得到齊帝多大重視,即便先前太子廢黜了,也不該輪到叡王,可他們又不敢當面質疑。
「陛下崩逝,七殿下不跪不悲,是懷疑陛下臨終遺命麼?!還是覺得兩位宗親、連同裴總管和本王在撒謊?」
一頂抗命猜疑的帽子扣下來,蕭定聞也只能跪下,連帶著他那一派的宗親也跟著跪下。
這宣旨的兩名宗親雖沒有什麼實權,但都是齊帝素日親近的宗室,裴東安是陪伴了齊帝幾十年的貼身大太監,蕭恪是皇帝生前最信任的寵臣,不論真相如何,叡王繼位的話從他們幾人口中說出,此刻便等同是皇帝遺命,任何人反抗質疑都是死罪。
老宗親在蕭恪的眼神暗示下站到一邊去,然後由著年輕的那名宗親攙扶著慢慢跪了下去,雙手一攏對著階下恭敬說道:「臣等…恭請新君繼位!」
肅親王這樣德高望重的人先開口,後面自有其他人跟著,聽在叡王耳中猶如仙音,他站起身前偷偷掐了自己一下,臉上裝出一臉悲色,慢慢站起身,還很刻意得腳下滑了一下,幸而身旁人託了一下才沒摔倒,一副悲痛欲絕的模樣。
叡王扭頭看了眼身側身後跪著的人,此刻才覺得這麼多年被其他兄弟壓制的悶氣終得以吐出,他又抬起頭望向階上,蕭恪長身而立,朝自己伸出了手。
「叡王殿下,請。」
那個至尊的位子,蕭定淳肖想多年,一度都曾絕望,卻沒想到真有一日落在了自己頭上。至於這遺命是不是真的,他根本無心探究。
提起衣擺一步步踏上漢白玉階,叡王的眼中只有蕭恪朝他伸出的那隻手,仿佛拉住了,就能獲得一切。在還有兩階的時候,蕭定淳就伸直了胳膊一把抓住了蕭恪的手,他握得很用力,就像要抓住那近在咫尺的皇位一般。
蕭恪拉住對方用力拉了一把,將有些恍惚的叡王拉到了玉階之上。
兩人背對大殿站立,身後就是象徵至高皇權的龍椅,叡王手心滿是熱汗,過大的喜悅讓他有些氣喘。
蕭恪是最後一個跪下去的,和眾人五體投地的恭敬不同,他雖跪了下去,背卻是挺得直直的。
「臣蕭恪參見陛下!」
建和十七年二月末,齊帝蕭佑衡崩逝,諡號『肅』,史稱齊肅帝。
同年三月,皇三子蕭定淳繼位,改年號為興壽。
第一百五十九章
蕭定淳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位,自是忙著打理先帝的身後事,順便打壓幾個皇弟。
蕭恪根本無心幫殺父仇人料理後事,也就懶得同新帝爭這差事,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可當他真的站在寧王府正門前時,卻不免有些緊張了。
寧王府本是他的家,可因為先帝的緣故,業為了保至親平安,他不得不與寧王府劃清界限十多年。唯一一次回家,是借出嫁之機。而如今大仇已報,他權傾朝野,再無人能阻攔了,卻反而有些近鄉情怯。
賀綏一身素服站在他身邊,見狀拉住蕭恪的手緊緊握住,用自己的方式給愛人勇氣,「我陪你一起去見母妃。」
蕭恪長舒了一口氣,仰頭看著寧王府的牌匾,許久後才下定決定般點了點頭。
今日來,蕭恪還是給足了蕭嶺這個明面上的寧王顏面的,一早便使人通傳過了。不知是否因為先前嫌隙,蕭嶺本人並未露面,只是派了人將蕭恪和賀綏二人引去了秦太妃的院子。
察覺到蕭恪還有些猶豫,賀綏也不多說什麼,強硬得將人拽進了院子。
先帝薨逝,大齊上下皆為天子服孝,秦太妃一襲素色坐在院中,陪著她的是被召回府里的伏忠王妃。
大嫂先看到蕭恪二人,秦太妃順著長媳的視線看過去,正與親兒子四目相對。
母子之間本該是極親密的,可偏偏因為先帝迫害,害得母子倆多年分離。蕭恪不能有苦難言,秦太妃蒙在鼓裡無法接受兒子的變化,反倒生疏了。哪怕此刻造成隔閡的罪魁禍首已死,仍無法回歸最初的模樣。
賀綏緊緊拉住蕭恪的手,還推了一把,將人推到了秦太妃面前,讓蕭恪沒有理由再迴避。
蕭恪看著母親,婦人鬢邊已生了不少白髮,丈夫和長子過世都給了她莫大的打擊,與蕭恪記憶中的模樣一比更顯憔悴不少。
母子倆相對無言許久後,蕭恪先一撩衣袍在秦太妃面前跪了下去。
「母妃,孩兒不孝。」在新帝面前都跪得直直的榮親王,卻在母親面前緩緩俯下身去,這一刻,他不是權傾天下的榮親王,而只是秦太妃的么子,就只是蕭恪這個人罷了。
「母妃。」賀綏也跟著跪在身邊,他與蕭恪已結同心,便隨著喚了一聲母妃。
秦太妃面對賀綏時倒還算自如,聽到賀綏這麼叫她,她也微笑著點頭,算是應了。
「你們……起來罷。」
秦太妃不是個冷硬心腸的人,終究還是讓兒子一併起來了,只是眼神仍有些躲避。
前些日子才知曉真相的大嫂猶豫著想開口幫著解釋,扭頭看向二人,卻見賀綏朝她微搖了搖頭,婦人便只能作罷,只是看向小叔子的眼神帶上了幾分憐惜。
賀綏當然清楚這些事由他或者長嫂開口更為可信,但他也明白,解鈴還須繫鈴人。秦太妃的心結非得是蕭恪自己親自開口說不可,因此儘管心疼,他也不能代替蕭恪解釋什麼,須得讓他自己開口說清楚這一切。
「母妃,有件事兒子想同大嫂商議。」
理由當然是賀綏隨口編的,不過有些話或許當著人並不方便,還是得他們母子單獨相處才好開口。大嫂慧怡,也起身對秦太妃說道:「母妃,容兒媳與弟婿暫離片刻。」
秦太妃嘆了口氣,她雖猜到了兩人的用意,卻沒有戳破,只點了點頭道:「你們去罷。」
賀綏與伏忠王妃離開時還將院中其他伺候的丫頭婆子一併帶了出去,等所有人都出去了,秦太妃才緩緩開口:「恪兒,你沒有什麼話要同為娘說麼?」
「孩兒不孝,這麼多年不曾承歡膝下,如今大仇得報,才敢來見母妃。」
大仇得報意味著先帝之死與蕭恪有關,哪怕不用過多說明,以秦太妃的聰慧也必然聽得懂兒子言下之意。
「你既知先帝害了你生父,為何這麼多年為虎作倀卻不知悔改?你可知旁人是如何說你的?你父親若是泉下有知,該是怎樣寒心?!」
對於母親的責怪,蕭恪並不傷心。他生身父母在大是大非上向來分得極清楚,先寧王之所以明明身負戰功卻還是被親兄長一步步迫害至死,便源於這耿直性子,秦太妃出身仕宦大家,滿門忠良,更是將恪守為臣本分刻在了骨子裡,所以哪怕皇帝是害他們一家陰陽相隔、骨肉分離的罪魁禍首,秦太妃也仍是無法接受兒子爭權奪利的行徑。
「母妃恕罪,只是兒子若想為父王報仇雪恨、護住寧王府和父王身後聲名,只能這麼做。兒臣不信蕭佑衡那樣不仁不義之徒會幡然悔悟,即便他真有一日找回了良心,父王也不能起死回生,難道殺夫之仇母妃要就那麼咽下去麼?!」
秦太妃沒有說話,她被兒子這番話驚到了,比當初知道兒子甘為齊帝走狗時更加震驚。
蕭恪直直跪在母親面前,言辭肯切說道:「天子不仁不賢,他便該死!兒臣自知多年言行離經叛道,不指望母妃原諒接納,只盼望母親曉得,兒臣多年籌謀並不為權勢財色,只是為了替父王報仇雪恨,替他守住大齊江山!」
秦太妃絞緊了手中的帕子,深吸了一口氣才問道:「可是你這樣做,世人未必都能明白,他們會如何說你?!後世史書工筆又會如何論你,你可有想過?」
作為母親,秦太妃心底還是有對孩子的擔憂,她聽了那番話後沒再指責,而是擔心兒子這番心思未必能換來世人理解,或許還會被扣上奸佞的罪名,被後世戳脊梁骨唾罵。
蕭恪聞言卻搖了搖頭,釋然一笑道:「蕭佑衡心胸狹窄,沒有為君的氣量。這麼多年,大齊江山在他手中一團亂麻,若想撥亂反正,總要有人做那個惡人。兒臣不需要世人懂我,與父王一樣,我行事只求一個問心無愧罷了。何況……兒臣已決定與阿綏相守一生,即便不做那些事,也一樣是世人眼中的悖亂之人,總不能為了他人之言而為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