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頁
「母妃。」
賀綏自院門口現身,在秦太妃開口說什麼之前先走過來,又跪到了蕭恪身邊。他其實一直未曾走遠,只是一直聽著,忍到此時才現身。
「這麼多年,我一直陪在允寧身邊。他從不曾害過一個無辜之人,即便迫於先帝威勢不得不做,他也是拼盡全力回護那些人,為還朝政清明,廢寢忘食、殫精竭慮,不曾有半分懈怠,更不曾壓榨民脂民膏一分。他身處黑暗之中,才能將那些心懷叵測之人看得更清楚。世人將惡名歸於允寧,他從不辯白,只因眾口難調,他不指望世人皆能明白其中苦衷。兒貿然說這些,只因知道母妃是允寧的軟肋,在這世上唯獨不希望您蒙在其中,傷了母子情分。」
秦太妃下唇微顫,似乎想說什麼,但眼淚還是先一步奪眶而出。
伏忠王妃也走過來向婆婆欠身一禮後也跟著說道:「母妃,靖之所言屬實。允寧並不像旁人所說那般不堪,他是盡力在回護所有人的……」
「……別說了。」秦太妃終於開口,她難掩眼中淚水,長媳遞上乾淨帕子,被她輕輕推開,抿著唇定定地看著兒子,最終只化作一句,「你父王的靈位就供在自省堂,這麼多年了,你該去給他上柱香磕個頭。」
秦太妃沒再說下去,不過言辭態度已有所緩和,她聽了這麼多,已是有些明白了麼兒的苦衷,只是嘴上還要逞強兩句。
母親刀子嘴豆腐心,蕭恪自是聽得明白,他沒再說什麼,只俯身給秦太妃磕了個頭便由賀綏挽著出了母親的院子。
春日正午,陽光正好。
自供著父親靈位的堂屋出來,蕭恪仰起頭,努力想將眼淚憋回去,可當他緩緩開口時,仍是染上了哭腔。
「父王當年給我取『恪』字,既是向蕭佑衡表忠心,也是他一輩子為臣的堅持,意為恭敬、謹慎…呵,我有時候也會想,無論嘴上說得多好聽,我是不是都辜負了父王對我的期盼。」
賀綏張開雙臂將人緊緊摟在,現在的蕭恪已同他長得一般高,不再是十多年前那個可以整個護在懷裡的瘦弱少年了,可這個習慣他卻是從不曾改變過,將蕭恪的頭按在自己頸間,不教人看到堂堂榮親王也有脆弱的一面。
「父母為孩兒取名固然有他的期盼,但這並不該成為困住你的枷鎖,你便是你。」
「阿綏、阿綏……」
耳側是蕭恪的一聲聲低喚,賀綏只是將人摟得更緊,耐心地一次次回應,「嗯,我在。」
……
興壽初年,新帝繼位不足兩月,於祭祖返程路上遭遇刺殺,隨行禁軍死傷殆盡,新帝遭人重創,雖勉強保下一條命來,卻昏迷不醒。消息傳回,朝野一片譁然,可這刺客查著查著卻不想查到了昭王蕭定聞的頭上。
新帝繼位不久,此時若是出事,那這個曾與新帝爭奪皇位的人無疑是受益最大的人,且人證物證俱全,又有蕭恪在背後推波助瀾,根本不給蕭定聞辯白的機會。謀害天子,是抄家滅族的大罪,蕭定淳在行宮昏迷不醒,生殺大權便又到了蕭恪手中。不過蕭恪這次並沒有下死手,所謂刺殺,不過是個一石二鳥的計謀罷了。
借著先帝新喪,新帝病重,為祈福施恩的念頭,蕭恪只是褫奪了蕭定聞的尊榮王位,貶為庶人,罰去看守先帝陵墓了。
昭王被貶之後,宮中他的生母蒓太妃一直活在未知的恐懼之中,在惶惶不可終日數日後,被伺候的女官發現自縊於她宮中。不過太妃自戕算是宮中醜事,已成了太后的陳貴妃便命人草草收拾了,對外只說是暴病而亡。然而奇的是,那之後不過幾日間,陳太后就像中了邪一般,在宮中披頭散髮發起狂來,侍女們攔她時,陳太后眼神癲狂,嘴裡直喊著先帝元後祁皇后的名姓,一時說下毒,一時喊別怨自己,要怪就怪廢太子之類的胡話,嚇得宮中女官趕忙把陳太后堵了嘴綁在寢宮裡不教她出去,一面又趕緊回了皇后。
曹皇后如今生產在即,女官回稟時措辭也是極小心的。
知曉一切的曹皇后在長女敏儀公主的陪伴下去了太后宮中一趟,女官怕太后發癲傷到皇后,便只請皇后和公主遠遠地瞧一眼。彼時陳太后被拿綢布堵了嘴,雙手雙腳都被繩子捆住,饒是這樣她仍在發狂,還得幾個宮女合力才能將人按住。
曹皇后看著陳太后,神情淡漠。女官不敢多話,只看到皇后輕撫了撫肚子,輕飄飄地說了一句,「讓太醫過來診脈開個方子,總不能一直這樣鬧下去不得安寧。若是平日裡實在坐不住,便拿繩子捆在榻上。宮門關緊了,別輕易放了人出去瞎嚷嚷,壞了陛下的名聲。」
陳太后癲狂之時嚷嚷的分明與當年先帝皇后之死有關,宮中女官如何不知其中利害,忙應了。在皇后離開後,忙派人請了太醫過來,一副湯藥強灌了大半碗,才讓人老實下去。可就在陳太后發狂後不久,行宮也傳來了壞消息,蕭定淳受傷太重,行宮藥物不足,偏偏人傷得重不好挪動,只能急忙讓人從京城送藥過去,這一來一回耽誤事,這位繼位不過數月的新帝就在行宮咽了氣。
蕭定淳一死,這皇位繼承又成了大問題。畢竟新帝膝下並無男兒,曹皇后腹中孩兒還未知男女,即便真的生下一個男孩,一個嬰兒是否能平安活到成年還未可知。皇位頻繁更迭勢必會引起朝廷動盪,而就在眾人盯上先帝的五皇子時,這位老實巴交的王爺則直接當眾表示絕不貪圖帝位,然後大門一關,同自己王妃守著王府過自己的小日子去了。
一時之間,先帝的子嗣便只剩下了一個親娘早歿了的十皇子,如今十來歲的年紀,除卻性子懦弱,見了人半天蹦不出一個字之外,倒也勉強合適。
可當大臣們在朝會上提起讓先帝的十皇子繼位時,卻被蕭恪一口駁了回來。
「陛下膝下尚有子息,且我朝並無兄終弟及的規矩,斷沒有放著現成的人選去讓人將就了事的道理。」
蕭恪一句話把滿朝文武都說蒙了,唯有知曉內情的康王嘴角含笑。
朝臣本以為蕭恪說的是皇后懷的遺腹子,正待辯上兩句時,卻聽得蕭恪悠悠說道:「陛下的嫡長女敏儀公主聰慧機敏,且心懷天下黎民,是最合適的新帝人選。」
若說眾臣方才是被說得雲裡霧裡,這會兒則是全體呆若木雞,很快便有人反應過來,也不顧這話是從權傾朝野的蕭恪嘴裡說出的,當朝便大聲反駁道:「嗣子都是男兒!女子如何能為帝?!牝雞司晨,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階上的蕭恪只是冷笑著說道:「牝雞司晨?怎麼…趙大人平日在家要變公雞打鳴不成?」
那文官被說得一愣,或許是沒想到蕭恪會故意曲解他的意思,急赤白臉地反駁道:「王爺,臣只是以雞為喻!社稷大事,王爺也要同臣計較這文字不成?!」
「呵。你也說了是以雞為喻。可人與雞不同,雞是牲畜,生來如此。趙大人既說了自己不是牲畜,那麼便該活得像個人,起碼動動腦子。再者規矩是人定下的,是人便會有行差踏錯的時候,人無完人,老祖宗的規矩上可有寫不許女子繼位之語?」
「王爺這是強詞奪理!」
「是本王強辯,還是爾等固執己見,只將女子看作附庸,你們心裡清楚。何況……」蕭恪嘴角勾起一抹譏諷的笑,看向那爭辯的文官時,眼神是冷的,「若本王沒記錯,當年本王大婚,趙大人曾厚禮相贈,直言本王與撫寧侯天作之合。趙大人在這兒辯倫理綱常,口口聲聲說女子為帝便是牝雞司晨,本王與男子結成夫妻便是天作之合,看來趙大人心中的倫理規矩也是為權勢所動的,這難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番話懟得那言官啞口無言,悻悻退了下去。底下朝臣但凡有心想辯一辯的,都被蕭恪接下來一句『當年不曾以死抗議本王與撫寧侯結親的大人便少費口舌了』給堵了回去。畢竟他們都能為了趨炎附勢默認男人娶男人,這會兒再跳出阻攔女子為帝也是自取其辱。
當然也有那等耿直之輩言明若是女子為帝,甘願一頭撞死在大殿。
蕭恪對於那些老頑固以死相逼卻是絲毫不慌,甚至還當眾冷笑了一聲,那譏諷之意讓嚷嚷著要死諫的官員臉上一陣青白。
「口口聲聲忠君大義,如今不過是不想對女子俯首稱臣便要以死相脅。公主十歲時便開始惠濟黎民,憂天下之憂,你們又做了什麼?挾制君王、干涉皇權,你們幹的這些事,九族的腦袋加一塊夠砍麼?!」
平平淡淡的一句話,是來自皇權的威懾,讓那些要以死明志的人不由低下頭去,不敢再提。
倒是有幾個真有骨氣的,當場官服一脫,辭官去了。蕭恪既未發怒、也未阻攔,只由著他們去了。而皇室宗親大多見證了數月前那場皇位之爭,對蕭恪的手段心有餘悸,根本不敢反對。況且那皇位本也輪不上他們,讓蕭璇這個女孩當皇帝,在宗親的眼裡只覺得是蕭恪想扶持一個好把控的傀儡,至於這個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對他們來說都沒有什麼分別,意外的也就那麼接受了,最多不過背後議論幾句榮親王的狼子野心、順道再猜一猜他何時取皇女而代之罷了。
賀綏自院門口現身,在秦太妃開口說什麼之前先走過來,又跪到了蕭恪身邊。他其實一直未曾走遠,只是一直聽著,忍到此時才現身。
「這麼多年,我一直陪在允寧身邊。他從不曾害過一個無辜之人,即便迫於先帝威勢不得不做,他也是拼盡全力回護那些人,為還朝政清明,廢寢忘食、殫精竭慮,不曾有半分懈怠,更不曾壓榨民脂民膏一分。他身處黑暗之中,才能將那些心懷叵測之人看得更清楚。世人將惡名歸於允寧,他從不辯白,只因眾口難調,他不指望世人皆能明白其中苦衷。兒貿然說這些,只因知道母妃是允寧的軟肋,在這世上唯獨不希望您蒙在其中,傷了母子情分。」
秦太妃下唇微顫,似乎想說什麼,但眼淚還是先一步奪眶而出。
伏忠王妃也走過來向婆婆欠身一禮後也跟著說道:「母妃,靖之所言屬實。允寧並不像旁人所說那般不堪,他是盡力在回護所有人的……」
「……別說了。」秦太妃終於開口,她難掩眼中淚水,長媳遞上乾淨帕子,被她輕輕推開,抿著唇定定地看著兒子,最終只化作一句,「你父王的靈位就供在自省堂,這麼多年了,你該去給他上柱香磕個頭。」
秦太妃沒再說下去,不過言辭態度已有所緩和,她聽了這麼多,已是有些明白了麼兒的苦衷,只是嘴上還要逞強兩句。
母親刀子嘴豆腐心,蕭恪自是聽得明白,他沒再說什麼,只俯身給秦太妃磕了個頭便由賀綏挽著出了母親的院子。
春日正午,陽光正好。
自供著父親靈位的堂屋出來,蕭恪仰起頭,努力想將眼淚憋回去,可當他緩緩開口時,仍是染上了哭腔。
「父王當年給我取『恪』字,既是向蕭佑衡表忠心,也是他一輩子為臣的堅持,意為恭敬、謹慎…呵,我有時候也會想,無論嘴上說得多好聽,我是不是都辜負了父王對我的期盼。」
賀綏張開雙臂將人緊緊摟在,現在的蕭恪已同他長得一般高,不再是十多年前那個可以整個護在懷裡的瘦弱少年了,可這個習慣他卻是從不曾改變過,將蕭恪的頭按在自己頸間,不教人看到堂堂榮親王也有脆弱的一面。
「父母為孩兒取名固然有他的期盼,但這並不該成為困住你的枷鎖,你便是你。」
「阿綏、阿綏……」
耳側是蕭恪的一聲聲低喚,賀綏只是將人摟得更緊,耐心地一次次回應,「嗯,我在。」
……
興壽初年,新帝繼位不足兩月,於祭祖返程路上遭遇刺殺,隨行禁軍死傷殆盡,新帝遭人重創,雖勉強保下一條命來,卻昏迷不醒。消息傳回,朝野一片譁然,可這刺客查著查著卻不想查到了昭王蕭定聞的頭上。
新帝繼位不久,此時若是出事,那這個曾與新帝爭奪皇位的人無疑是受益最大的人,且人證物證俱全,又有蕭恪在背後推波助瀾,根本不給蕭定聞辯白的機會。謀害天子,是抄家滅族的大罪,蕭定淳在行宮昏迷不醒,生殺大權便又到了蕭恪手中。不過蕭恪這次並沒有下死手,所謂刺殺,不過是個一石二鳥的計謀罷了。
借著先帝新喪,新帝病重,為祈福施恩的念頭,蕭恪只是褫奪了蕭定聞的尊榮王位,貶為庶人,罰去看守先帝陵墓了。
昭王被貶之後,宮中他的生母蒓太妃一直活在未知的恐懼之中,在惶惶不可終日數日後,被伺候的女官發現自縊於她宮中。不過太妃自戕算是宮中醜事,已成了太后的陳貴妃便命人草草收拾了,對外只說是暴病而亡。然而奇的是,那之後不過幾日間,陳太后就像中了邪一般,在宮中披頭散髮發起狂來,侍女們攔她時,陳太后眼神癲狂,嘴裡直喊著先帝元後祁皇后的名姓,一時說下毒,一時喊別怨自己,要怪就怪廢太子之類的胡話,嚇得宮中女官趕忙把陳太后堵了嘴綁在寢宮裡不教她出去,一面又趕緊回了皇后。
曹皇后如今生產在即,女官回稟時措辭也是極小心的。
知曉一切的曹皇后在長女敏儀公主的陪伴下去了太后宮中一趟,女官怕太后發癲傷到皇后,便只請皇后和公主遠遠地瞧一眼。彼時陳太后被拿綢布堵了嘴,雙手雙腳都被繩子捆住,饒是這樣她仍在發狂,還得幾個宮女合力才能將人按住。
曹皇后看著陳太后,神情淡漠。女官不敢多話,只看到皇后輕撫了撫肚子,輕飄飄地說了一句,「讓太醫過來診脈開個方子,總不能一直這樣鬧下去不得安寧。若是平日裡實在坐不住,便拿繩子捆在榻上。宮門關緊了,別輕易放了人出去瞎嚷嚷,壞了陛下的名聲。」
陳太后癲狂之時嚷嚷的分明與當年先帝皇后之死有關,宮中女官如何不知其中利害,忙應了。在皇后離開後,忙派人請了太醫過來,一副湯藥強灌了大半碗,才讓人老實下去。可就在陳太后發狂後不久,行宮也傳來了壞消息,蕭定淳受傷太重,行宮藥物不足,偏偏人傷得重不好挪動,只能急忙讓人從京城送藥過去,這一來一回耽誤事,這位繼位不過數月的新帝就在行宮咽了氣。
蕭定淳一死,這皇位繼承又成了大問題。畢竟新帝膝下並無男兒,曹皇后腹中孩兒還未知男女,即便真的生下一個男孩,一個嬰兒是否能平安活到成年還未可知。皇位頻繁更迭勢必會引起朝廷動盪,而就在眾人盯上先帝的五皇子時,這位老實巴交的王爺則直接當眾表示絕不貪圖帝位,然後大門一關,同自己王妃守著王府過自己的小日子去了。
一時之間,先帝的子嗣便只剩下了一個親娘早歿了的十皇子,如今十來歲的年紀,除卻性子懦弱,見了人半天蹦不出一個字之外,倒也勉強合適。
可當大臣們在朝會上提起讓先帝的十皇子繼位時,卻被蕭恪一口駁了回來。
「陛下膝下尚有子息,且我朝並無兄終弟及的規矩,斷沒有放著現成的人選去讓人將就了事的道理。」
蕭恪一句話把滿朝文武都說蒙了,唯有知曉內情的康王嘴角含笑。
朝臣本以為蕭恪說的是皇后懷的遺腹子,正待辯上兩句時,卻聽得蕭恪悠悠說道:「陛下的嫡長女敏儀公主聰慧機敏,且心懷天下黎民,是最合適的新帝人選。」
若說眾臣方才是被說得雲裡霧裡,這會兒則是全體呆若木雞,很快便有人反應過來,也不顧這話是從權傾朝野的蕭恪嘴裡說出的,當朝便大聲反駁道:「嗣子都是男兒!女子如何能為帝?!牝雞司晨,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階上的蕭恪只是冷笑著說道:「牝雞司晨?怎麼…趙大人平日在家要變公雞打鳴不成?」
那文官被說得一愣,或許是沒想到蕭恪會故意曲解他的意思,急赤白臉地反駁道:「王爺,臣只是以雞為喻!社稷大事,王爺也要同臣計較這文字不成?!」
「呵。你也說了是以雞為喻。可人與雞不同,雞是牲畜,生來如此。趙大人既說了自己不是牲畜,那麼便該活得像個人,起碼動動腦子。再者規矩是人定下的,是人便會有行差踏錯的時候,人無完人,老祖宗的規矩上可有寫不許女子繼位之語?」
「王爺這是強詞奪理!」
「是本王強辯,還是爾等固執己見,只將女子看作附庸,你們心裡清楚。何況……」蕭恪嘴角勾起一抹譏諷的笑,看向那爭辯的文官時,眼神是冷的,「若本王沒記錯,當年本王大婚,趙大人曾厚禮相贈,直言本王與撫寧侯天作之合。趙大人在這兒辯倫理綱常,口口聲聲說女子為帝便是牝雞司晨,本王與男子結成夫妻便是天作之合,看來趙大人心中的倫理規矩也是為權勢所動的,這難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番話懟得那言官啞口無言,悻悻退了下去。底下朝臣但凡有心想辯一辯的,都被蕭恪接下來一句『當年不曾以死抗議本王與撫寧侯結親的大人便少費口舌了』給堵了回去。畢竟他們都能為了趨炎附勢默認男人娶男人,這會兒再跳出阻攔女子為帝也是自取其辱。
當然也有那等耿直之輩言明若是女子為帝,甘願一頭撞死在大殿。
蕭恪對於那些老頑固以死相逼卻是絲毫不慌,甚至還當眾冷笑了一聲,那譏諷之意讓嚷嚷著要死諫的官員臉上一陣青白。
「口口聲聲忠君大義,如今不過是不想對女子俯首稱臣便要以死相脅。公主十歲時便開始惠濟黎民,憂天下之憂,你們又做了什麼?挾制君王、干涉皇權,你們幹的這些事,九族的腦袋加一塊夠砍麼?!」
平平淡淡的一句話,是來自皇權的威懾,讓那些要以死明志的人不由低下頭去,不敢再提。
倒是有幾個真有骨氣的,當場官服一脫,辭官去了。蕭恪既未發怒、也未阻攔,只由著他們去了。而皇室宗親大多見證了數月前那場皇位之爭,對蕭恪的手段心有餘悸,根本不敢反對。況且那皇位本也輪不上他們,讓蕭璇這個女孩當皇帝,在宗親的眼裡只覺得是蕭恪想扶持一個好把控的傀儡,至於這個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對他們來說都沒有什麼分別,意外的也就那麼接受了,最多不過背後議論幾句榮親王的狼子野心、順道再猜一猜他何時取皇女而代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