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碩海坐在下首,靜靜的看著眼前的一切,不覺中,心裡感概萬千,這時代的人們,內心是多麼的樸實,雖貪官污吏欺壓百姓之事時有發生,可忠心為國者也是不少,他們那份忠君、愛國、惜民之情,真是令人感動,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啊。

  碩海不由得起身施禮道:“皇上,臣以為,姚總督和施提督都是赤膽忠心之臣。如此忠臣良將如若不好生佳賞,真是愧對天下臣民,臣建議待攻下台灣之後,將台灣也交與他二人治理,有他二人治理失地,不久的將來,定會是一番新景象,皇上在京師也可高枕無憂。”

  于成龍一旁讚賞道:“碩大夫此言極妙,台灣雖是彈丸之地,可卻是我大清國土不可割據的一部分,戰後在台灣設府是明智之舉。而由聖公和施公二位一個駐守福建,一個駐守台灣,再合適不過了。”

  “好。”康熙笑著接受,欣慰的道:“這樣一來,朕也安心了,那咱們就快快共謀攻取台灣的方略吧。”

  施琅、姚啟聖二人再次謝恩,便開始向康熙進行匯報,康熙雖為皇上,可卻遠在京師,對南方水戰,遠沒有施琅和姚啟聖熟知,也只好全權任施琅和姚啟聖二人著手。

  施琅大致介紹了敵我雙方的軍事情形,又接著匯報了他與姚啟聖商討過的作戰方案,與康熙原本定下的方案相同,施琅建議趁鄭經死後,他的兒子們相互殘殺,爭奪政權,全島兵權已落入他人之手的混亂時期,直取台灣。

  碩海仔細的聽著施琅的匯報,他雖並未見得將會親赴戰場,可對於收復台灣之戰,他是滿懷熱血的,尤其到了此地之後,眼見姚啟聖與施琅的艱苦處境,他為他們而感到光榮。

  此次出兵成敗,不僅僅是康熙,以及大清國的事兒,他碩海,作為中華男兒,自然要盡保護祖國領土的責任。

  康熙、于成龍、碩海等人都在一邊聽著施琅的計劃,一邊認真的思索著,如有不周密,或是不正確之處,好再共同斟酌。

  施琅言畢,碩海凝眉道:“皇上,台灣正是內亂時期,此時攻台的確是出兵最佳時機。可台灣海域五至八月正值季風時期,東南風及南風正烈,數百里風滔之險,不是件容易的事,萬一台灣本土之戰稍有不利,中間橫著的澎湖便是我全軍葬身之地!”

  碩海一言,康熙等人都不禁怔住,堂內數雙眼睛齊齊的注視著碩海,攻取台灣是康熙已定的國策,且計劃已久,如今都已備戰在即,忽然面臨一個險峻的問題,大傢伙都感覺有些措手不及。

  【……【下冊 宮闈沉浮】 第七十四章 共商大計……】@!!

  第120-180章 【下冊 宮闈沉浮】 第七十五章 調整戰略

  第七十五章調整戰略

  碩海所言沒錯。水戰之兇險遠勝陸戰,戰略部署必須是經過周密計劃,想要百戰百勝,必須有個萬全之策,不容一丁點兒的疏忽,否則,兵出之後再想挽回,可就難上加難了。

  康熙此時反倒鎮靜極了,遇到問題就得解決問題,好在眼下還沒出兵,來得及重新調整戰略。

  施琅和姚啟聖卻嚇的不輕,平心而論,這位公子之言雖可辯駁,但不為是一語指出戰略方案中存在的漏洞,臊的兩位身經百戰的老者,臉上都有些掛不住,二人後背冷汗唰唰直冒。

  康熙並未有怪罪施琅和姚啟聖二人之意,他們是主戰派,雖作戰方案欠缺周密,卻也不是誠心,或許是他們攻台心切。急攻進取造成的吧。

  康熙飲了口茶,平靜的道:“碩愛卿所言極是,海上波濤洶湧,又逢季風時期,攻打台灣,咱們是打上門來的,即便對方兵力再是不足,內政再多混亂,可敵軍畢竟是在自己家門口應戰,更不會因內亂而無動於衷,反擊是肯定的;

  倘若敵軍防範布置周密,且戰略、兵力在我軍之上,那我軍可就不一定有把握必勝,到時假如兵敗,隔著澎湖,回來都是個問題,幾位愛卿,你們都有何高見,不妨都說說,碩愛卿,你既然能一語道破玄機,想必心中已經有了好主意了吧?說說看。”

  戰爭,不僅僅關係著國家的興亡,更關係著無數人的生命,這會兒,沒人再謙虛,也不是謙虛的時候。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國家淪為弱者,更不希望自己的同袍淪為敗寇、草芥,任人宰割,碩海、于成龍、施琅、姚啟聖紛紛苦思冥想起來。

  雖說不謙虛,但不能不謹慎,不能信口開河瞎支招,那局面將會更混亂。

  碩海思索著回道:“回皇上,臣以為,我們暫且可以不必管台灣本土形勢如何,我軍先攻下澎湖,台灣必會不戰而亂,到時是攻打,還是招撫,都好說,或許,台灣會迫於我軍壓力,不戰而歸降也有可能,且眼下夏季正是南風,攻打澎湖天時、地利、人和均為上,這才是萬全之策。”

  于成龍不禁擔憂的道:“澎湖有劉國軒重兵駐守,他雖有點避禍的味道。可也不容小覷,夏季海戰風險很大,如澎湖一戰不利,台灣內亂消除,再想攻打台灣,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了,若打澎湖,必有實足把握,否則,其風險比直取台灣還大。”

  各抒己見之中,無疑暴lou多種紕漏,產生多重擔憂,但缺陷的暴lou,便於提前想好補救辦法,總比藏於暗中,措手不及的強,大堂內頓時又是一片寂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