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頁
五個月之後,謝道清抱病去大都,七年之後病死。
宋恭帝北遷元大都,被忽必烈封為瀛國公。六年之後,被元人遷往更北的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青年之後,為避禍自願出家為僧,去吐蕃精研佛法,修訂翻譯了《百法明門論》等佛經,終成一代高僧。晚年時偶有所感,作了一首小詩:“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有人持詩上告,元廷疑他有召賢復國之意,遂下詔賜死,時年五十二歲。
南宋已滅,元軍決定班師,有人不同意。元軍漢人體系里的第一大姓史家,大漢jian史天澤的長子史格堅決要求追殺南宋餘黨。蒙古人毫無興致,元軍漢人體系里的第二大姓張家接了這個活兒。
張弘范任主帥追殺南宋逃亡小朝廷。
當年的六月,南宋小朝廷到達了福州,並且聚集了全部班底。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遭遇,都費盡了千辛萬苦,才會聚到了南宋正溯的兩位親王身邊。
先說親王的逃亡。
益、廣兩王被范文虎追殺,關鍵時刻,是楊鎮獨自斷後,犧牲了自己,才給他們爭取到了逃亡的可能。途中逃亡者們無馬無轎,徒步逃跑,最狼狽時他們躲在山中七日,幾乎饑渴而死。
陸秀夫是單獨行動,可憐一介文官帶著一家老小逃出臨安,千里奔波,居然最早找到了趙昰與趙昺。茫茫人海,兵危亂世,這不是奇蹟更不是偶然,而是陸秀夫對宋室的忠貞,而產生出來的竭盡全力的追尋。
並且他發現了陳宜中。
這個逃跑宰相被陸秀夫挖了出來,他居然有臉乞求諒解,而陸秀夫也真的原諒了他,帶著他去見南宋皇室。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更荒唐的是南宋皇室不僅不追究他之前的各種混帳行為,居然還承認他是宋朝的首相……
之後來到的是張世傑,他帶著龐大的水師到來,給小朝廷以真正的安全感、存在感。
文天祥的到來是最坎坷最艱難的。他被元軍押解去大都,走到鎮江段時逃跑,一行六七人連夜逃到了真州(今江蘇儀征)。真州守將苗再成開城迎接他,兩人密謀以淮西軍南下,趁元軍不備反攻臨安。這就要求兩淮宋軍通力合作,具體是李庭芝與夏貴。
可憐戰時混亂,文天祥、苗再成都不知道夏貴的現狀。
夏貴以淮西之地投降元朝。
夏貴時年已經八十歲,若是為貪生、貪富貴,又能有幾天享受?可他就是降了。因為他的投降,他在宋史中無傳,在元史中無傳。他一生中近二十餘年與元軍角逐,攻略八方,戰阿術、敗董文炳、斗劉整、敵伯顏,南宋能以半壁殘山剩水苟且偷安,他出的力著實不小。
一切都化作雲煙。
降元之後只多活了三年,所為何來?
時人有詩一首紀念他:“享年八十三,何不七十九!嗚呼夏相公,萬古名不朽。”
整個江淮區域裡的大將只剩下了李庭芝還在抵抗中,他的揚州是文天祥唯一的希望。可是李庭芝的回應是遺憾的,他密令苗再成殺了文天祥。
理由很充分,文天祥曾參與議和,又有江南宋兵逃入揚州,說元軍會派一個宋朝宰相來揚州招降。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與文天祥出現的時間、身份非常吻合。
苗再成左右為難,只好把文天祥送出真州,臨別時出示李庭芝的命令,讓其自謀生路。分開後,苗再成仍然不放心,他派了兩路士兵跟上去接觸文天祥,如果文天祥真的勸他們投降的話,立即殺掉。三方相遇之後,文天祥強烈的愛國之心迅速感染了這些士兵。
這些士兵沒有回去復命,而是直接保著文天祥去揚州。
揚州之行仍然是遺憾的,他們根本沒能進城,城周四面貼滿了懸賞捉拿文天祥的告示,李庭芝許諾不論死活都有重賞。
文天祥開始了漫長多難的南返之旅。他們在燒毀的荒村中躲藏,在樹林中躲藏,隨從被元軍捉到,一行人餓得奄奄一息,被樵夫救活,由高郵稽家莊幫助,從海路到達了溫州,找到南宋小朝廷。
至此文武齊備,眾人擁立益王趙昰為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進封皇弟趙昺為衛王,升福州為福安府。以陳宜中為宰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兵馬。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直學士,文天祥為樞密使同都督。流亡小朝廷下詔各地,圖謀復興。
朝廷雖小,五臟俱全。哪怕在流亡途中,工作仍然在繼續。首相陳宜中以身作則,打響了內訌第一槍。他看陸秀夫不順眼。
臨安時期,他是首相,陸秀夫是宗正,天差地遠的身份。福州時期,他已隱身成功,混跡於茫茫人海,陸秀夫把他挖了出來,再次水深火熱。這仇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偏偏陸秀夫天天喊抗戰,大有不戰到最後一人絕不罷休之勢。
很煩啊。
陳宜中指使言官彈劾陸秀夫,務必要把他趕下台,不然有太多的事根本沒法做。陳宜中在福州的陸地上做著非常熟悉的本職工作,卻被從海面上傳來的一個聲音給打斷了。
唯一的軍方大佬張世傑說:“都什麼時候了,還搞這一套,噁心不?!”
陳宜中泄氣,放過了陸秀夫。
緊跟著張世傑又看文天祥不順眼,兩者之間幾乎什麼都正擰。張世傑打算向南方發展,沒有最南只有更南,最初的打算是在廣州落腳,成立政治新中心。文天祥主張北上,開府永嘉(今浙江溫州),這樣才能勉強稱之為國家。
誰對誰錯沒有答案,問題是廣州突然間投降了,張世傑必須改變計劃,於是他順帶著“同意”了文天祥,可以為國家出力了,你去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在那兒建立根據地。
文天祥啟程,儘管這與他的初衷不符,也仍然堅決執行。可張世傑還是後悔了,文天祥一呼百應,影響力迅速飆升,這會置他於何地,他還會是最有力的實力派人物嗎?!
文天祥你不要去南劍州了,去汀州(今福建長汀),有事直接向我匯報,沒有召喚不許入朝。文天祥就此被隔離在外。
後世將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評為“宋末三傑”。三者傑則傑矣,各自的軟肋弱項也著實明顯。於此國家淪喪種族危亡之際,三位仍能堅持本我毫不妥協,但張世傑除了本職業務方面短板嚴重之外,那顆心也著實不大平整。
流亡小朝廷忙著內訌,元軍已經南下。十一月中旬左右,元朝陸軍自浙入閩,逼近福州。小朝廷的反應是不去看敵我雙方的戰力對比,不考慮勝負可能,直接逃跑。
全體登船,目標向南。
當天霧滿滄海,濃得不像話,他們在不知不覺間躲過了危險。元軍的水師也已經到了,與他們擦身而過,真是險過剃頭。
船隊南下泉州,這裡有他們的既定目標——蒲壽庚。這是個阿拉伯大商人,任提舉泉州市舶司,三十多年裡掌管著南宋的海外貿易,是大商人、大官人,更是個大軍閥。眼下小朝廷物資嚴重缺乏,尤其是戰船,而這些正是蒲壽庚囤積無數的。
宋恭帝北遷元大都,被忽必烈封為瀛國公。六年之後,被元人遷往更北的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青年之後,為避禍自願出家為僧,去吐蕃精研佛法,修訂翻譯了《百法明門論》等佛經,終成一代高僧。晚年時偶有所感,作了一首小詩:“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有人持詩上告,元廷疑他有召賢復國之意,遂下詔賜死,時年五十二歲。
南宋已滅,元軍決定班師,有人不同意。元軍漢人體系里的第一大姓史家,大漢jian史天澤的長子史格堅決要求追殺南宋餘黨。蒙古人毫無興致,元軍漢人體系里的第二大姓張家接了這個活兒。
張弘范任主帥追殺南宋逃亡小朝廷。
當年的六月,南宋小朝廷到達了福州,並且聚集了全部班底。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遭遇,都費盡了千辛萬苦,才會聚到了南宋正溯的兩位親王身邊。
先說親王的逃亡。
益、廣兩王被范文虎追殺,關鍵時刻,是楊鎮獨自斷後,犧牲了自己,才給他們爭取到了逃亡的可能。途中逃亡者們無馬無轎,徒步逃跑,最狼狽時他們躲在山中七日,幾乎饑渴而死。
陸秀夫是單獨行動,可憐一介文官帶著一家老小逃出臨安,千里奔波,居然最早找到了趙昰與趙昺。茫茫人海,兵危亂世,這不是奇蹟更不是偶然,而是陸秀夫對宋室的忠貞,而產生出來的竭盡全力的追尋。
並且他發現了陳宜中。
這個逃跑宰相被陸秀夫挖了出來,他居然有臉乞求諒解,而陸秀夫也真的原諒了他,帶著他去見南宋皇室。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更荒唐的是南宋皇室不僅不追究他之前的各種混帳行為,居然還承認他是宋朝的首相……
之後來到的是張世傑,他帶著龐大的水師到來,給小朝廷以真正的安全感、存在感。
文天祥的到來是最坎坷最艱難的。他被元軍押解去大都,走到鎮江段時逃跑,一行六七人連夜逃到了真州(今江蘇儀征)。真州守將苗再成開城迎接他,兩人密謀以淮西軍南下,趁元軍不備反攻臨安。這就要求兩淮宋軍通力合作,具體是李庭芝與夏貴。
可憐戰時混亂,文天祥、苗再成都不知道夏貴的現狀。
夏貴以淮西之地投降元朝。
夏貴時年已經八十歲,若是為貪生、貪富貴,又能有幾天享受?可他就是降了。因為他的投降,他在宋史中無傳,在元史中無傳。他一生中近二十餘年與元軍角逐,攻略八方,戰阿術、敗董文炳、斗劉整、敵伯顏,南宋能以半壁殘山剩水苟且偷安,他出的力著實不小。
一切都化作雲煙。
降元之後只多活了三年,所為何來?
時人有詩一首紀念他:“享年八十三,何不七十九!嗚呼夏相公,萬古名不朽。”
整個江淮區域裡的大將只剩下了李庭芝還在抵抗中,他的揚州是文天祥唯一的希望。可是李庭芝的回應是遺憾的,他密令苗再成殺了文天祥。
理由很充分,文天祥曾參與議和,又有江南宋兵逃入揚州,說元軍會派一個宋朝宰相來揚州招降。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與文天祥出現的時間、身份非常吻合。
苗再成左右為難,只好把文天祥送出真州,臨別時出示李庭芝的命令,讓其自謀生路。分開後,苗再成仍然不放心,他派了兩路士兵跟上去接觸文天祥,如果文天祥真的勸他們投降的話,立即殺掉。三方相遇之後,文天祥強烈的愛國之心迅速感染了這些士兵。
這些士兵沒有回去復命,而是直接保著文天祥去揚州。
揚州之行仍然是遺憾的,他們根本沒能進城,城周四面貼滿了懸賞捉拿文天祥的告示,李庭芝許諾不論死活都有重賞。
文天祥開始了漫長多難的南返之旅。他們在燒毀的荒村中躲藏,在樹林中躲藏,隨從被元軍捉到,一行人餓得奄奄一息,被樵夫救活,由高郵稽家莊幫助,從海路到達了溫州,找到南宋小朝廷。
至此文武齊備,眾人擁立益王趙昰為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進封皇弟趙昺為衛王,升福州為福安府。以陳宜中為宰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兵馬。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直學士,文天祥為樞密使同都督。流亡小朝廷下詔各地,圖謀復興。
朝廷雖小,五臟俱全。哪怕在流亡途中,工作仍然在繼續。首相陳宜中以身作則,打響了內訌第一槍。他看陸秀夫不順眼。
臨安時期,他是首相,陸秀夫是宗正,天差地遠的身份。福州時期,他已隱身成功,混跡於茫茫人海,陸秀夫把他挖了出來,再次水深火熱。這仇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偏偏陸秀夫天天喊抗戰,大有不戰到最後一人絕不罷休之勢。
很煩啊。
陳宜中指使言官彈劾陸秀夫,務必要把他趕下台,不然有太多的事根本沒法做。陳宜中在福州的陸地上做著非常熟悉的本職工作,卻被從海面上傳來的一個聲音給打斷了。
唯一的軍方大佬張世傑說:“都什麼時候了,還搞這一套,噁心不?!”
陳宜中泄氣,放過了陸秀夫。
緊跟著張世傑又看文天祥不順眼,兩者之間幾乎什麼都正擰。張世傑打算向南方發展,沒有最南只有更南,最初的打算是在廣州落腳,成立政治新中心。文天祥主張北上,開府永嘉(今浙江溫州),這樣才能勉強稱之為國家。
誰對誰錯沒有答案,問題是廣州突然間投降了,張世傑必須改變計劃,於是他順帶著“同意”了文天祥,可以為國家出力了,你去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在那兒建立根據地。
文天祥啟程,儘管這與他的初衷不符,也仍然堅決執行。可張世傑還是後悔了,文天祥一呼百應,影響力迅速飆升,這會置他於何地,他還會是最有力的實力派人物嗎?!
文天祥你不要去南劍州了,去汀州(今福建長汀),有事直接向我匯報,沒有召喚不許入朝。文天祥就此被隔離在外。
後世將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評為“宋末三傑”。三者傑則傑矣,各自的軟肋弱項也著實明顯。於此國家淪喪種族危亡之際,三位仍能堅持本我毫不妥協,但張世傑除了本職業務方面短板嚴重之外,那顆心也著實不大平整。
流亡小朝廷忙著內訌,元軍已經南下。十一月中旬左右,元朝陸軍自浙入閩,逼近福州。小朝廷的反應是不去看敵我雙方的戰力對比,不考慮勝負可能,直接逃跑。
全體登船,目標向南。
當天霧滿滄海,濃得不像話,他們在不知不覺間躲過了危險。元軍的水師也已經到了,與他們擦身而過,真是險過剃頭。
船隊南下泉州,這裡有他們的既定目標——蒲壽庚。這是個阿拉伯大商人,任提舉泉州市舶司,三十多年裡掌管著南宋的海外貿易,是大商人、大官人,更是個大軍閥。眼下小朝廷物資嚴重缺乏,尤其是戰船,而這些正是蒲壽庚囤積無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