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頁
第二天,上游的潰兵沿江而下。賈似道大喜,連忙派人舉旗去召集。不料沒一個人響應,潰兵們指著船破口大罵,要不是賈似道跑得快,很可能會被自己人幹掉。
丁家洲之戰結束,南宋輸掉了所有,連最後一張安慰牌賈似道也失效了。神聖無比的師臣成了江南笑柄,有人還特意作了首詩:“丁家洲上一聲鑼,驚走當年賈八哥。寄語滿朝諛佞者,周公今變作周婆。”
失敗使人失去一些東西,比如權勢、地位;失敗也會讓人得到一些東西,比如理智、清醒。賈似道戰敗,他的官途之路是斷了。臨安城裡一片喊打喊殺聲,曾經對抗丁大全的太學生領袖陳宜中上書謝道清,要求殺賈似道以正其誤國之罪。
謝道清拒絕,她認為因一場戰爭失敗了就殺大臣,是宋朝所沒有過的事,太血腥、太過分了,“失待大臣禮”。同時,她也拒絕了賈似道從前線費盡周折傳回來的信。
賈似道建議她立即解散臨安朝廷,馬上坐船出海,在海上重新建立政權。他的大腦重新恢復了些許的理智,經過親身接戰,確信南宋再也無法挺過這次劫難。
謝道清再次拒絕。
這個老婦人的心理是絕對傳統的,之前皇室沒有發生過的事,她絕對不會去做。不殺賈似道如此,不遷都海上亦如此。
作出下面這個決定,還是如此——傳詔天下兵馬勤王。
多麼的傳統啊!謝道清還以為這是從前的世界,甚至是北宋滅亡時的世界。很快,現實讓她震驚到呆滯,擁有半壁江山的南宋,居然只有三支部隊應詔。
一支是郢州張世傑;一支是湖南提刑李芾,兵很少,只有三千多;一支來自贛州,應詔者名叫文天祥,帶來了近一萬名士兵。
文天祥,公元1236年生人,時年三十八歲。初名雲孫,字履善。進士出身,中狀元之後,改名天祥,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頂級履歷表並沒能讓他仕途順暢,這人與每個時期的權臣作對,一次次地被貶官、罷免、下崗。元軍渡江,臨安勤王時,他任贛州知州。
回到現實。發明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正確最偉大的理學,並貫徹執行了幾十年的南宋,比起北宋末年時更可憐,太皇太后親自下詔喊救命,全國只有三個人伸手。可悲乎,可憐乎,可笑乎?
與之對應的是,讀聖賢書滿口仁義道德的各級官員紛紛降元,廣德軍、岳州、滁州、寧國府等州軍皆降,最終連坐鎮江陵府的南宋京湖宣撫使朱禩、湖北制置副使高達也投降了……有他們帶頭,江南幾乎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連鎖全倒。
大江南北,只有一個地方還在堅持。李庭芝、姜才,揚州。
賈似道、孫虎臣早就離開了揚州,這座陷在元軍汪洋中的孤城,將是宋人最後僅存的兩座象徵性標誌之一。
賈似道被貶去了婺州安置。婺州的百姓聽說他要來,貼出了好多的大字報來驅逐。這一次民眾的意願被滿足了,陳宜中借題發揮,極力要求重處賈似道,不殺也要貶得遠遠的。謝道清焦頭爛額之餘再不願為這件事折騰,同意了。
宋廷貶賈似道為高州團練副使,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籍沒家財,即日出發。這個處罰從表面上看仍然太輕了,可押送賈似道上路的人很有內幕。
會稽縣尉鄭虎臣。
鄭縣尉的父親曾經因莫須有之罪被賈似道發配充軍,鄭虎臣早就有心報復,這次臨安居然點名把這件事交給他做,真是天賜良機。
鄭虎臣欣欣然趕去押運,先把賈似道的家人驅逐一空,再把賈似道坐的轎子去了上蓋,南方秋天的毒太陽頓時直she賈似道的腦袋。就這樣一路曬著向廣東進發。一路上,轎夫雜役們“唱杭州歌謔之,每名斥似道,窘辱備至”。
賈似道不為所動,堅持著不死。
行至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黯淡灘,鄭虎臣說,此處水甚清,何不自投其中以死?賈似道搖頭,太皇太后許我不死。
這就難辦了,違聖殺命官,是犯死罪的。可是鄭虎臣不管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賈似道死,不惜任何代價。
當走到了漳州木棉庵時,賈似道得了痢疾,一日大瀉數十次,搞得奄奄一息,可仍然不死。鄭虎臣火了,他闖進了茅房,抓住賈似道一頓拳打腳踢,好一番運動之後,發現賈似道還是沒死。奇怪加鬱悶。鄭虎臣舉起賈似道狠狠地往地上摔,這一次,他的願望終於達到了。
賈似道死了,他是死在國家大義上,還是死在私仇報復上呢?這個有目共睹。順便說一下,不久後鄭虎臣也死了,被真正的幕後黑手陳宜中殺了滅口。
當此存亡之際,殺jian佞都暗箱操作,比北宋滅亡時殺六賊的鬧劇都低劣。
很多人把南宋的滅亡歸結於賈似道,更多的人舉手贊同。賈似道專權誤國,賈似道置襄陽於不顧,賈似道……
到底怎樣,用敵人的話來驗證吧。
南宋滅亡一段時間之後,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大都(今北京)召見原南宋的一些降元的重要將領,問了一個他不解、歷史也不解的大問題。
你們為什麼這麼容易就投降了?
諸將義憤填膺,集體怒罵:賈似道專國,禮優文士而輕慢我輩,臣等久積不平,故而望風降附。
忽必烈何等人,英明神勇絕不在中原歷代開國明君之下,豈能被幾個常規級馬屁放倒。他哈哈一笑:“賈似道確實是看不起汝輩,就算這樣,也只是他一人之過。宋國主可曾虧欠過汝輩?何以如此輕易辜負宋恩?依我之見,賈似道看不起汝輩,實在應該!”
一語道破根底。賈似道有千百般不好,也不能掩蓋抹殺他早年的功績,更不能為其他漢jian賣國賊埋單。各說各的事,賈似道一人怎麼會導致整個民族的淪喪?!
第二十二章 一片降旗出臨安
元軍繼續南下,在焦山南北寬闊的江面上遇到了強大的抵抗。張世傑率領平江都統劉師勇、知壽州孫虎臣以萬餘艘戰船橫遮江面,並且約李庭芝出瓜洲、張彥出常州趨京口,三路夾擊元軍。
種種原因,張彥、李庭芝皆失約不到,張世傑以一旅孤軍,與南侵元軍的水師對決。張世傑久在軍旅,心懷忠義,有著第一流戰將的某些素質,可是致命的弱點同樣讓人無語。
他是陸軍,水戰是徹底的外行。
此戰他以必死的決心出擊,下令把戰船以十艘為一個單位用鐵鏈拴在一起,為了平穩,再集體下錨,非有軍令嚴禁起錨,違令者斬。
他一定沒讀過羅貫中的小說。
羅貫中是明朝人,《三國演義》成書要在一百二十年之後。要張世傑臨戰穿越取經,著實不近人情了。可偏偏對面的純陸地動物蒙古人瞬間就看出了門道。
元軍水師主帥阿術哈哈大笑:“彼可燒而走之也!”
當年曹操的軍隊是怎麼死的,這時南宋的水軍就是怎麼完蛋的。元軍善she者乘巨艦抵近,火矢雨發,宋軍“篷檣俱焚,煙焰蔽江”。想戰,無從戰起;想逃,張世傑牌鐵鏈、鐵錨穩如泰山。除了部分及時跳水、水性高強的,其他都被燒死在江心裡。
丁家洲之戰結束,南宋輸掉了所有,連最後一張安慰牌賈似道也失效了。神聖無比的師臣成了江南笑柄,有人還特意作了首詩:“丁家洲上一聲鑼,驚走當年賈八哥。寄語滿朝諛佞者,周公今變作周婆。”
失敗使人失去一些東西,比如權勢、地位;失敗也會讓人得到一些東西,比如理智、清醒。賈似道戰敗,他的官途之路是斷了。臨安城裡一片喊打喊殺聲,曾經對抗丁大全的太學生領袖陳宜中上書謝道清,要求殺賈似道以正其誤國之罪。
謝道清拒絕,她認為因一場戰爭失敗了就殺大臣,是宋朝所沒有過的事,太血腥、太過分了,“失待大臣禮”。同時,她也拒絕了賈似道從前線費盡周折傳回來的信。
賈似道建議她立即解散臨安朝廷,馬上坐船出海,在海上重新建立政權。他的大腦重新恢復了些許的理智,經過親身接戰,確信南宋再也無法挺過這次劫難。
謝道清再次拒絕。
這個老婦人的心理是絕對傳統的,之前皇室沒有發生過的事,她絕對不會去做。不殺賈似道如此,不遷都海上亦如此。
作出下面這個決定,還是如此——傳詔天下兵馬勤王。
多麼的傳統啊!謝道清還以為這是從前的世界,甚至是北宋滅亡時的世界。很快,現實讓她震驚到呆滯,擁有半壁江山的南宋,居然只有三支部隊應詔。
一支是郢州張世傑;一支是湖南提刑李芾,兵很少,只有三千多;一支來自贛州,應詔者名叫文天祥,帶來了近一萬名士兵。
文天祥,公元1236年生人,時年三十八歲。初名雲孫,字履善。進士出身,中狀元之後,改名天祥,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頂級履歷表並沒能讓他仕途順暢,這人與每個時期的權臣作對,一次次地被貶官、罷免、下崗。元軍渡江,臨安勤王時,他任贛州知州。
回到現實。發明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正確最偉大的理學,並貫徹執行了幾十年的南宋,比起北宋末年時更可憐,太皇太后親自下詔喊救命,全國只有三個人伸手。可悲乎,可憐乎,可笑乎?
與之對應的是,讀聖賢書滿口仁義道德的各級官員紛紛降元,廣德軍、岳州、滁州、寧國府等州軍皆降,最終連坐鎮江陵府的南宋京湖宣撫使朱禩、湖北制置副使高達也投降了……有他們帶頭,江南幾乎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連鎖全倒。
大江南北,只有一個地方還在堅持。李庭芝、姜才,揚州。
賈似道、孫虎臣早就離開了揚州,這座陷在元軍汪洋中的孤城,將是宋人最後僅存的兩座象徵性標誌之一。
賈似道被貶去了婺州安置。婺州的百姓聽說他要來,貼出了好多的大字報來驅逐。這一次民眾的意願被滿足了,陳宜中借題發揮,極力要求重處賈似道,不殺也要貶得遠遠的。謝道清焦頭爛額之餘再不願為這件事折騰,同意了。
宋廷貶賈似道為高州團練副使,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籍沒家財,即日出發。這個處罰從表面上看仍然太輕了,可押送賈似道上路的人很有內幕。
會稽縣尉鄭虎臣。
鄭縣尉的父親曾經因莫須有之罪被賈似道發配充軍,鄭虎臣早就有心報復,這次臨安居然點名把這件事交給他做,真是天賜良機。
鄭虎臣欣欣然趕去押運,先把賈似道的家人驅逐一空,再把賈似道坐的轎子去了上蓋,南方秋天的毒太陽頓時直she賈似道的腦袋。就這樣一路曬著向廣東進發。一路上,轎夫雜役們“唱杭州歌謔之,每名斥似道,窘辱備至”。
賈似道不為所動,堅持著不死。
行至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黯淡灘,鄭虎臣說,此處水甚清,何不自投其中以死?賈似道搖頭,太皇太后許我不死。
這就難辦了,違聖殺命官,是犯死罪的。可是鄭虎臣不管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賈似道死,不惜任何代價。
當走到了漳州木棉庵時,賈似道得了痢疾,一日大瀉數十次,搞得奄奄一息,可仍然不死。鄭虎臣火了,他闖進了茅房,抓住賈似道一頓拳打腳踢,好一番運動之後,發現賈似道還是沒死。奇怪加鬱悶。鄭虎臣舉起賈似道狠狠地往地上摔,這一次,他的願望終於達到了。
賈似道死了,他是死在國家大義上,還是死在私仇報復上呢?這個有目共睹。順便說一下,不久後鄭虎臣也死了,被真正的幕後黑手陳宜中殺了滅口。
當此存亡之際,殺jian佞都暗箱操作,比北宋滅亡時殺六賊的鬧劇都低劣。
很多人把南宋的滅亡歸結於賈似道,更多的人舉手贊同。賈似道專權誤國,賈似道置襄陽於不顧,賈似道……
到底怎樣,用敵人的話來驗證吧。
南宋滅亡一段時間之後,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大都(今北京)召見原南宋的一些降元的重要將領,問了一個他不解、歷史也不解的大問題。
你們為什麼這麼容易就投降了?
諸將義憤填膺,集體怒罵:賈似道專國,禮優文士而輕慢我輩,臣等久積不平,故而望風降附。
忽必烈何等人,英明神勇絕不在中原歷代開國明君之下,豈能被幾個常規級馬屁放倒。他哈哈一笑:“賈似道確實是看不起汝輩,就算這樣,也只是他一人之過。宋國主可曾虧欠過汝輩?何以如此輕易辜負宋恩?依我之見,賈似道看不起汝輩,實在應該!”
一語道破根底。賈似道有千百般不好,也不能掩蓋抹殺他早年的功績,更不能為其他漢jian賣國賊埋單。各說各的事,賈似道一人怎麼會導致整個民族的淪喪?!
第二十二章 一片降旗出臨安
元軍繼續南下,在焦山南北寬闊的江面上遇到了強大的抵抗。張世傑率領平江都統劉師勇、知壽州孫虎臣以萬餘艘戰船橫遮江面,並且約李庭芝出瓜洲、張彥出常州趨京口,三路夾擊元軍。
種種原因,張彥、李庭芝皆失約不到,張世傑以一旅孤軍,與南侵元軍的水師對決。張世傑久在軍旅,心懷忠義,有著第一流戰將的某些素質,可是致命的弱點同樣讓人無語。
他是陸軍,水戰是徹底的外行。
此戰他以必死的決心出擊,下令把戰船以十艘為一個單位用鐵鏈拴在一起,為了平穩,再集體下錨,非有軍令嚴禁起錨,違令者斬。
他一定沒讀過羅貫中的小說。
羅貫中是明朝人,《三國演義》成書要在一百二十年之後。要張世傑臨戰穿越取經,著實不近人情了。可偏偏對面的純陸地動物蒙古人瞬間就看出了門道。
元軍水師主帥阿術哈哈大笑:“彼可燒而走之也!”
當年曹操的軍隊是怎麼死的,這時南宋的水軍就是怎麼完蛋的。元軍善she者乘巨艦抵近,火矢雨發,宋軍“篷檣俱焚,煙焰蔽江”。想戰,無從戰起;想逃,張世傑牌鐵鏈、鐵錨穩如泰山。除了部分及時跳水、水性高強的,其他都被燒死在江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