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學部尚書榮慶聘為審定名詞館總纂。
★1909年(清宣統元年)
被派充憲政編查館二等咨議官及清理財政處咨議官、福建省顧問官。
《名學淺說》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受賜文科進士出身。
★1910年(清宣統二年)
以“碩學通儒”資格被征為資政院議員。
冬,海軍部成立,被授以“協都統”頭銜。
★1911年(清宣統三年)
清廷特授海軍第一等參謀官。
武昌起義爆發後,特作《民國初建,政府未立,嚴子乃為此詩》,表達其對民國的渴望心情。
★1912年(民國1年)
2月,被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自兼文科學長,對於北大的計劃是:“將大學經(經學)文(文學)兩科合併為一,以為完全講治舊學之區,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
8月,海軍部設編譯處,被任命為總纂,負責翻譯外國海軍圖籍。
年底,辭去北大校長職。被袁世凱聘為公府(總統府)顧問(法律外交顧何)。
擬續譯約翰·穆勒《名學》未果。
★1913年(民國2年)
6月,領銜發起成立孔教會。
在中央教育會演說《讀經當積極提倡》。
★1914年(民國3年)
1月,被推為“約法會議”議員。
作《民約平議》刊登在梁啓超主編的《庸言報》第25,26期上。
5月,被袁世凱任命為參政院參政。
譯衛西琴《中國教育議》,刊登於《庸言》第3,4期上。
12月,海軍部設海軍編史處,被聘為總纂,負責編輯海軍實紀。
★1915年(民國4年)
歐戰爆發後,曾將外國報刊上的消息和社論,譯成中文,刊於《居仁日覽》供袁世凱瀏覽。
7月,被袁世凱指令為中華民國憲法起草委員之一。
8月,被列名為籌安會發起人。
是年,哮喘病發作。
★1916年(民國5年)
袁世凱死後,閒居家中,仍領學部、海軍部、幣制部三處薪水。
手批莊子。
哮喘病加劇。
★1917年(民國6年)
冬,入北京東交民巷法國醫院診治哮喘病。
★1918年(民國7年)
秋返福州家鄉,入冬氣喘加劇。
致信學生熊純如,表示反對蘇俄十月革命;稱讚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區”。
擬續譯穆勒《名學》,未果。
★1919年(民國8年)
春末到上海進紅十字醫院,治療喘嗽病;秋末,回北京進協和醫院。搬家住大阮府胡同新屋,號“愈懋草堂”,自稱“愈懋老人”。
★1920年(民國9年)
8月,回福州避寒。
★1921年(民國10年)
10月27日(舊曆九月二十七日)在福州去世。臨終前曾立下遺囑,內列三事:“一、中國必不亡,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二、新知無盡,真理無窮。人生一世,宜勵業益知。三、兩害相權,己輕群重。”
12月20日,與王夫人合葬於閩侯陽崎鰲頭山,曾與嚴復交誼甚篤的晚清內閣學士陳寶琛為他撰寫《清故資政大夫海軍協都統嚴君墓志銘》。《墓志銘》曰:“君子學無所不窺,舉中外治術有理,靡不究極原委,抉其失得,證明而會通之。六十年來治西學者,無其比也,所譯《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穆勒名學》、《法意》、《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皆行於世。雜文散見,不自留副,僅存詩三百餘首。其為學,一主於誠,事無大小無所苟。雖小詩短札,皆精美,為世寶貴。而其戰術、炮台、建築諸學,則反為文學掩矣。”
主要參考書目
主要參考書目
一、嚴復著譯資料
王栻主編:《嚴復集》(五冊),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
嚴譯名著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包括《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法意》、《名學》、《名學淺說》八種。
馬勇編:《嚴復語萃》,華夏出版社1993年版。
二、嚴復傳記資料
陳寶琛:《清故資政大夫海軍協都統嚴君墓志銘》,收入《嚴復集》第5冊。
王蘧常:《嚴幾道年譜》,商務印書館1936年初版,收入《嚴復研究資料》一書。
嚴璩:《侯官嚴先生年譜》,收入《嚴復集》第5冊。
錢履周遺著,何佳春整理:《嚴復年表》,載《福建師大學報》1984年第4期。
王栻:《嚴復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76年版。
王栻、俞政:《嚴復》,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吳湘湘:《“天演宗哲學家”嚴復》,載《民國百人傳》第1冊,台灣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
郭正昭:《嚴復》(“中國歷代思想家”叢書第8冊),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6月版。
三、嚴復研究論著
周振甫:《嚴復思想述評》,上海中華書局1940年版,台灣中華書局民國76年版。
(美國)許華茨著,滕復等譯:《嚴復與西方》,職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論嚴復與嚴譯名著》,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陳越光、陳小雅:《搖籃與墓地——嚴復的思想和道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張志建:《嚴復思想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牛柳山、孫鴻霓編:《嚴復研究資料》,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王中江:《嚴復與福澤渝吉——中日啟蒙思想比較》,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高惠群、馬傳袞:《翻譯家嚴復傳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6冊,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嶽麓書社1986年版。
後記
後記
大約是在1992年春、夏之交,尹飛舟、陳晉兩兄盛情向“國學大師叢書”執行編委錢宏君推薦,希望他能收攬我為叢書的作者之一。錢宏君隨即將叢書的體例詳告於我。當時我正忙於博士論文答辯,雜事繁多,來不及細密考慮和認真查找有關資料,隨即選定《嚴複評傳》。不久,上海人民出版社約定出版我的博士論文《胡適思想研究》,自己只得先全力以赴修改、擴充博士論文,忙了半年多時間,書稿殺青後,又趕赴香港中文大學訪學。直到1993年5月,北京大學歷史系招收我為博士流動站研究人員,自己才騰出手腳來,寫作這本已拖延了近一年的書稿。
當初認定《嚴複評傳》的撰寫任務,主要是出於對嚴復這位啟蒙思想家的研究興趣,且以為像嚴復這樣的文化巨子,前人應積累了相當的研究成果,自己也許可資利用。然而當我真正進入這一研究領域時,才感覺這是一項費力難討好的工作。首先,嚴複本人講究文辭,其文古奧,不易讀懂,近人梁啓超、胡適、魯迅諸人早已論及,文字方面的困難不少。其次,嚴復一生的文化學術成就側重在西學方面,而不是在國學方面,故可資論述的材料太少。最後,現有的嚴復研究主要集中在嚴復的政治思想、嚴復的翻譯活動和他對進化論的傳播等方面,對嚴復的學術思想研究實在太欠缺了。在前人的研究中,值得提到的學者應有周振甫先生、王栻先生和美國學者史華慈先生。周先生離嚴復相距甚近,對研究對象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有真切的體會,加上他勤搜材料,故其完成的《嚴復思想述評》可以說是第一部較有份量的研究著作。但周先生以嚴復的中西文化觀為討論線索,內容的偏重自然也在這一方面。
★1909年(清宣統元年)
被派充憲政編查館二等咨議官及清理財政處咨議官、福建省顧問官。
《名學淺說》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受賜文科進士出身。
★1910年(清宣統二年)
以“碩學通儒”資格被征為資政院議員。
冬,海軍部成立,被授以“協都統”頭銜。
★1911年(清宣統三年)
清廷特授海軍第一等參謀官。
武昌起義爆發後,特作《民國初建,政府未立,嚴子乃為此詩》,表達其對民國的渴望心情。
★1912年(民國1年)
2月,被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自兼文科學長,對於北大的計劃是:“將大學經(經學)文(文學)兩科合併為一,以為完全講治舊學之區,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
8月,海軍部設編譯處,被任命為總纂,負責翻譯外國海軍圖籍。
年底,辭去北大校長職。被袁世凱聘為公府(總統府)顧問(法律外交顧何)。
擬續譯約翰·穆勒《名學》未果。
★1913年(民國2年)
6月,領銜發起成立孔教會。
在中央教育會演說《讀經當積極提倡》。
★1914年(民國3年)
1月,被推為“約法會議”議員。
作《民約平議》刊登在梁啓超主編的《庸言報》第25,26期上。
5月,被袁世凱任命為參政院參政。
譯衛西琴《中國教育議》,刊登於《庸言》第3,4期上。
12月,海軍部設海軍編史處,被聘為總纂,負責編輯海軍實紀。
★1915年(民國4年)
歐戰爆發後,曾將外國報刊上的消息和社論,譯成中文,刊於《居仁日覽》供袁世凱瀏覽。
7月,被袁世凱指令為中華民國憲法起草委員之一。
8月,被列名為籌安會發起人。
是年,哮喘病發作。
★1916年(民國5年)
袁世凱死後,閒居家中,仍領學部、海軍部、幣制部三處薪水。
手批莊子。
哮喘病加劇。
★1917年(民國6年)
冬,入北京東交民巷法國醫院診治哮喘病。
★1918年(民國7年)
秋返福州家鄉,入冬氣喘加劇。
致信學生熊純如,表示反對蘇俄十月革命;稱讚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區”。
擬續譯穆勒《名學》,未果。
★1919年(民國8年)
春末到上海進紅十字醫院,治療喘嗽病;秋末,回北京進協和醫院。搬家住大阮府胡同新屋,號“愈懋草堂”,自稱“愈懋老人”。
★1920年(民國9年)
8月,回福州避寒。
★1921年(民國10年)
10月27日(舊曆九月二十七日)在福州去世。臨終前曾立下遺囑,內列三事:“一、中國必不亡,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二、新知無盡,真理無窮。人生一世,宜勵業益知。三、兩害相權,己輕群重。”
12月20日,與王夫人合葬於閩侯陽崎鰲頭山,曾與嚴復交誼甚篤的晚清內閣學士陳寶琛為他撰寫《清故資政大夫海軍協都統嚴君墓志銘》。《墓志銘》曰:“君子學無所不窺,舉中外治術有理,靡不究極原委,抉其失得,證明而會通之。六十年來治西學者,無其比也,所譯《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穆勒名學》、《法意》、《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皆行於世。雜文散見,不自留副,僅存詩三百餘首。其為學,一主於誠,事無大小無所苟。雖小詩短札,皆精美,為世寶貴。而其戰術、炮台、建築諸學,則反為文學掩矣。”
主要參考書目
主要參考書目
一、嚴復著譯資料
王栻主編:《嚴復集》(五冊),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
嚴譯名著叢刊 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包括《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法意》、《名學》、《名學淺說》八種。
馬勇編:《嚴復語萃》,華夏出版社1993年版。
二、嚴復傳記資料
陳寶琛:《清故資政大夫海軍協都統嚴君墓志銘》,收入《嚴復集》第5冊。
王蘧常:《嚴幾道年譜》,商務印書館1936年初版,收入《嚴復研究資料》一書。
嚴璩:《侯官嚴先生年譜》,收入《嚴復集》第5冊。
錢履周遺著,何佳春整理:《嚴復年表》,載《福建師大學報》1984年第4期。
王栻:《嚴復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76年版。
王栻、俞政:《嚴復》,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吳湘湘:《“天演宗哲學家”嚴復》,載《民國百人傳》第1冊,台灣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
郭正昭:《嚴復》(“中國歷代思想家”叢書第8冊),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6月版。
三、嚴復研究論著
周振甫:《嚴復思想述評》,上海中華書局1940年版,台灣中華書局民國76年版。
(美國)許華茨著,滕復等譯:《嚴復與西方》,職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論嚴復與嚴譯名著》,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陳越光、陳小雅:《搖籃與墓地——嚴復的思想和道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張志建:《嚴復思想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牛柳山、孫鴻霓編:《嚴復研究資料》,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王中江:《嚴復與福澤渝吉——中日啟蒙思想比較》,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高惠群、馬傳袞:《翻譯家嚴復傳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6冊,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嶽麓書社1986年版。
後記
後記
大約是在1992年春、夏之交,尹飛舟、陳晉兩兄盛情向“國學大師叢書”執行編委錢宏君推薦,希望他能收攬我為叢書的作者之一。錢宏君隨即將叢書的體例詳告於我。當時我正忙於博士論文答辯,雜事繁多,來不及細密考慮和認真查找有關資料,隨即選定《嚴複評傳》。不久,上海人民出版社約定出版我的博士論文《胡適思想研究》,自己只得先全力以赴修改、擴充博士論文,忙了半年多時間,書稿殺青後,又趕赴香港中文大學訪學。直到1993年5月,北京大學歷史系招收我為博士流動站研究人員,自己才騰出手腳來,寫作這本已拖延了近一年的書稿。
當初認定《嚴複評傳》的撰寫任務,主要是出於對嚴復這位啟蒙思想家的研究興趣,且以為像嚴復這樣的文化巨子,前人應積累了相當的研究成果,自己也許可資利用。然而當我真正進入這一研究領域時,才感覺這是一項費力難討好的工作。首先,嚴複本人講究文辭,其文古奧,不易讀懂,近人梁啓超、胡適、魯迅諸人早已論及,文字方面的困難不少。其次,嚴復一生的文化學術成就側重在西學方面,而不是在國學方面,故可資論述的材料太少。最後,現有的嚴復研究主要集中在嚴復的政治思想、嚴復的翻譯活動和他對進化論的傳播等方面,對嚴復的學術思想研究實在太欠缺了。在前人的研究中,值得提到的學者應有周振甫先生、王栻先生和美國學者史華慈先生。周先生離嚴復相距甚近,對研究對象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有真切的體會,加上他勤搜材料,故其完成的《嚴復思想述評》可以說是第一部較有份量的研究著作。但周先生以嚴復的中西文化觀為討論線索,內容的偏重自然也在這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