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最後,民族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必須逐漸建立一套自我評價的標準,不能以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為依歸。近代以降,東、西文化分野的局面逐漸被打破,東、西文化由衝突走向交融,由對話代替對抗,世界文化的整體化趨向日漸明顯,由於西方文化在近代化浪潮中據有先進的地位,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實際上是以東方認同西方為主,在這種勢態下,東方文化世界的知識分子往往存在一種自卑情結,失去自我駕馭,失去民族文化的本位立場,這是在東西文化最初接觸的一段時間中較為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嚴復在步出國門、留學英倫時,也存在過這種心態。但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知識分子對自己的近世文明進行反思時,許多人懷疑甚至否定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更是強化了這股情緒,西方知識界實際上已走向多元選擇,這給東方的知識分子無疑增添了選擇的難度,哪怕是繼續向西方學習,也有一個分析、抉擇的問題。由此提出的一個間題就是如何建立自我評價標準的問題。在19世紀,中國人由於受制於“華夷之辨”的思維模式,面臨的是一個要不要向西方學習的問題;進入20世紀後,甲午海戰的奇恥大辱和八國聯軍的戰爭威通,已使中國人士失去了應有的自尊,無一例外地面向西方,這時中國人考慮的是如何“西化”的問題。清政府實施“新政”,選擇的是日本模式,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走民主革命道路,選擇的是美國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知識界對自己的思想道路和西方經驗給予了反思,普遍不滿於固有的資本主義模式,轉而對西方新興的各種社會思潮和文化主張感興趣,有的研究社會主義,有的轉向新保守主義,有的探討新自由主義。嚴復晚年雖然表面上是倡導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受到西方新人文主義、新保守主義的影響和鼓勵。而這種主張又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民性估價極低的基礎之上,這與其前期的思想並不矛盾。也就是說,嚴復的自我評價不僅未改初衷,反而有了某種意味的強化。更為重要的是,嚴復晚年已隱約感到民族文化需要建立自我評價的標準,這也是他轉向傳統文化求取養料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惜的是,他的這一工作並未真正展開,這是他的遺憾,也是他給一個時代留下的思想遺業。

  ________________

  [1]參見周振甫著:《嚴復思想述評》第二編《中西折衷時期》。

  [2]《與張元濟書》(九).《嚴復集》第3冊第539頁。

  [3]《與張元濟書》(五),《嚴復集》第3冊第533頁。

  [4]《與張元濟書》(一),《嚴復集》第3冊第525,526頁。

  [5]《原富》按語,《嚴復集》第2冊第893頁。

  [6]《與張元濟書》(十一),《嚴復集》第3冊第549頁。

  [7]《與《外交報》主人書》,《嚴復集》第3冊第560頁。

  [8]《與《外交報》主人書》,《嚴復集》第3冊第562頁。

  [9]《法意》按語,《嚴復集》第4冊第940頁。

  [10]《法意》按語,《嚴復集》第4冊第972頁。

  [11]《法意》按語,《嚴復集》第4冊第973頁。

  [12]《法意》按語,《嚴復集》第4冊第1006頁。

  [13]參看《民報》第2號。

  [14]《譯《群學肄言》自序》,《嚴復集》第1冊第123頁。

  [15]嚴瑰:《侯官嚴先生年譜》。

  [16]《主客平議》,《嚴復集》第1冊第118頁。

  [17]《社會通診》按語,《嚴復集》第4冊第933、934頁。

  [18]參見王軾:《嚴復傳》第115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9]嚴復:《論國家於未立憲以前有可以行必宜行之要政》原載《中外日報》,《直隸教育雜誌》第一年第13,14期轉載,光緒三十一年九月初一、十五日(1905年9月29日、10月13日)。參見《嚴復佚文兩篇》,《檔案與歷史》(滬)1990年第3期。

  [20]《憲法大義》,《嚴復集》第2冊第241頁。

  [21]《《老子》評語》十八章,《嚴復集》第4冊第1082頁。

  [22]《憲法大義》,《嚴復集》第2冊第245、246頁。

  [23]《憲法大義》,《嚴復集》第2冊第245、246頁。

  [24]《見十二月初七日邸鈔作》,《嚴復集》第2冊第378頁。

  [25]《論英法憲政兩權未嘗分立》,《嚴復集》第1冊第218頁。

  [26]《一千九百五年寰瀛大事總述》,《嚴復集》第1冊第178頁。

  [27]《論教育與國家之關係》,《嚴復集》第1冊第167、168頁。

  [28]《政治講義,第二會》,《嚴復集》第5冊第1252頁。

  [29]《政治講義,第二會》,《嚴復集》第5冊第1292頁。

  [30]《政治講義,第一會》,《嚴復集》第5冊第1242頁。

  [31]《論教育與國家之關係》,《嚴復集》第1冊第168頁。

  [32]《憲法大義》,《嚴復集》第2冊第290頁。

  [33]《法意》按語,《產復集》第4冊第1020頁。

  [34]《與汪康年書》(九),《嚴復集》第3冊第510頁。

  [35]《民國初建,政府未立,嚴子乃為此詩》,《嚴復集》第2冊第380頁。

  [36]《嚴復集》,第5冊第1512頁。

  [37]《與曹典球書》(十),《嚴復集》第3冊第574頁。

  [38]《《民約》平議》,《嚴復集》第2冊337頁。

  [39]王遽常:《嚴幾道年譜》,《嚴復研究資料》第52頁。

  [40]《與熊純如書》(一),《嚴復集》第3冊第603頁。

  [41]《與熊純如書》(二十四),《嚴復集》第3冊第624頁。

  [42]《與熊純如書》(五十五),《嚴復集》第3冊第671頁。

  [43]《與熊純如書》(九十八),《嚴復集》第3冊第708頁。

  [44]《救亡決論》,《嚴復集》第1冊第44頁。

  [45]《《英文漢詁》卮言》,《嚴復集》第1冊第156頁。

  [46]《社會通詮》按語,《嚴復集》第4冊第933頁。

  [47]《與《外交報》主人書》,《嚴復集》第3冊第560頁。

  [48]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冊第128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49]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冊第243頁。

  [50]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冊第224頁。

  [51]《政治講義》,《嚴復集》第5冊第1249頁。

  [52]《政治講義》,《嚴復集》第5冊第1267、1268頁。

  [53]《政治講義》,《嚴復集》第5冊第1267、126a頁。

  [54]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菇礎》第145、146頁。

  [55]《政治講義》,《嚴復集》第5冊第1288頁。

  [56]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第145,146頁。

  [57]《政治講義》,《嚴復集》第5冊第1311頁。

  [58]《與熊純如書》(十五),《嚴復集》第3冊第614頁。

  [59]《《民約》平議》,《嚴復集》第2冊第334頁。

  [60]《《民約》平議》,《嚴復集》第2冊第335頁。

  [61]《《民約》平議》,《嚴復集》第2冊第335頁。

  [62]《《民約)平議》,《嚴復集》第2冊第337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