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盧梭學說流衍發凡達二百餘年,對法國和世界其它國家影響甚大,然其見諸實踐的後果如何呢?當初,盧梭自創其學說時是為了給人類帶來幸福,給社會帶來平等,給個人帶來自由,“然而執是推行,將果為人倫之福利歟?”嚴復認為,“抑其深極,所害者不僅富貴之家,而貧賤者所蒙乃尤烈”。“自此論之出,垂二百年,不傳暴烈之子,亦有仁義之人,憤世法之不平,閔民生之況瘁,奉若玉律金科,以為果足以救世。一誤再誤,不能自還。”[66]給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帶來了莫大的不幸。故嚴復的結論是“盧梭之說,其所以誤人者,以其動於感情,懸意虛造,而不詳諸人群歷史之事實。”由是觀之,“盧梭之所謂民約者,吾不知其約於何世也”。[67]
上述嚴復對盧梭“民約論”的批評,撇開它的現實意義不論,從純學理而言,它蘊含不少合理因素,且不乏真知灼見。羅素後來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也對盧梭的思想作了類似於嚴復這樣的批判。遺憾的是,西方資本主義由於受到理性主義的引導,進行了自我調節,從而避免了革命所帶來的禍亂。中國的近代社會則一直被一種非理性的激情所牽引,革命接踵發生,然近代化的進程則一誤再誤,世局越來越壞,由此也不難想見,嚴復晚年所處的尷尬處境。這是嚴復的悲哀,還是一個不成熟社會的悲哀?這是值得人們去反思的一個問題。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嚴復主張“改用新式機器發掘淘煉”,使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發展和光大。
對嚴復這一代人來說,有一個始終無法擺脫的問題,即民族文化在新的環境、新的時代如何生存的問題。民族文化不等於傳統文化,但傳統文化的確構成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民族文化的生存多少是和傳統文化的出路聯繫在一起。“自歐美學科東漸亞陸,其所揚榷而舉似者,不獨名物異古已也,即其理想往往為古人之所無。將欲廢之乎?則於今日之事,必有所之。將欲倡之乎?
則其勢且將以蔑古。……使古而蔑,將吾國之有存者幾何?”[68]嚴復對這一問題,頗費思考。他對比中西文化,以為西學長於自然科學,可信而不可棄,“中國舊學,德育為多,故其書為德育所必用。”[69]即使認定中國文化“有病”從更新中國文化的角度出發,也有必要治“舊學”。“譬如治病之醫,不細究病人性質、體力、習慣、病源,便爾侈談方藥,有是理乎?始無論國粹、國文,為吾人所當保守者矣。故不佞謂居今言學,斷無不先治舊學之理,經史詞章,國律倫理,皆不可廢。惟教授舊法當改良。”[70]基於此,嚴復主張中西學並存融合,“統新故而視其通,苞中外而計其全”,“不至枯守其舊,盲隨於新”。
民國初年,嚴復的觀點逐步向傳統文化傾斜,最為人們注目的是他在給弟子熊純如信中的兩段話語,如:
“鄙人行年書近古稀,竊嘗究觀哲理,以為耐久無弊,尚是孔子之書。四子五經,故(固)是最富礦藏,惟須改用新式機器發掘淘煉而已;其次則莫如讀史,當留心細察古今社會異同之點。”[71]
“鄙人年將七十,暮年觀道,十八、十九殆與南海相同,以為吾國舊法斷斷不可厚非,……即他日中國果存,其所以存,亦恃數千年舊有之教化,決不在今日之新機,此言日後可印證也。”[72]
前一段話雖然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作了很高評價,但它還提出“須改用新式機器發掘淘煉”,表明他對傳統文化並沒有無條件地承繼。後一段話將自己的立場與康有為相提並論,斷言中國未來之轉機有待中國千年“禮治教化”的發揚光大,帶有更為濃厚的“復古”色彩。
對傳統文化的重新估價,導致了嚴復對“尊孔讀經”的極力提倡。1913年,他領銜發起成立孔教會;同時,他還公開發表《思古談》、《讀經當積極提倡》、《導揚中華民國立國精神議》等論文和演講,闡述思古與讀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質文遞擅,創製顯庸,聚無數人之心力,勤苦為之禮樂文章焉,至於吾濟,乃得於民種之中,而猶有當前之地位,如是之階級,則推原返本,非席吾古人之遺澤,又何從而得之!”[73]據此,他呼籲:“嗚呼!蔑古之徒,可以返矣!”
對於傳統文化不能採取隨意貶損的態度,因為它溶注了歷代志士仁人的心血;對於孔孟經書,則應繼續倡讀,因其對於塑造國民人格,有極為重要的教化作用。“夫讀經固非為人之事,其於孔子,更無加損,乃因吾人教育國民不如是,將無人格,轉而他求,則亡國性。無人格謂之非人,無國性謂之非中國人,故曰經書不可不讀也。”[74]讀經是為了樹立國民人格,而“忠孝節義”應成為國民精神的主體。“蓋忠之為說,所包甚廣,自人類之有交際,上下左右,皆所必施,而於事國之天職為尤重”;“孝者,隆於報本,得此而後家庭蒙養乃有所施,國民道德發端於此,且為愛國主義所由導源”,“節者,主於不撓,主於有制,故民必有此,而後不濫用自由,而可與結合團體”。至於義,則百行之宜,所以為人格標準,而國民程度之高下視之。但使義之所在,則性命財產皆其所輕。”[75]嚴復認為,建立民彝“誠宜視忠孝節義四者為中華民族之特性”。“以此為立國之精神,導揚漸漬,務使深入人心,常成習慣。”惟其如此,“夫而後保邦制治之事,得所附以為施。”[76]
應當指出,嚴復在有選擇地倡導傳統文化的同時,並沒有否定繼續學習“西學”的必要性,如他也是在發表《讀經當積極提倡》一文中,指出:“若夫形、數、質、力諸科學,與夫今日世界之常識,以其待用之殷,不可不治,吾輩豈不知之?”[77]他在談及青少年的教育安排時說:“寒家子女少時,皆在家塾,先治中文,經傳古文,亦無不讀,”“至於從事西文西學,極早須十五六方始,此後中文,則聽子弟隨地自修可耳。”[78]嚴復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大體也是這樣安排,童年在家治中學,到少年時期,送其出洋留學。有時候嚴復對讀經一事也表現了慎重的態度,“讀經自應別立一科,而所占時間不宜過多,寧可少讀,不宜刪節,亦不必悉求領悟;至於嘉言懿行,可另列修身課本之中,與讀經不妨分為兩事,蓋前者所以嚴古尊聖,而後者所以達用適時。”[79]可以說,嚴復晚年提出的“讀經”主要是限於道德教育領域,“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在嚴復看來,“西學”的長處是自然科學,中國向西方學習科技沒有什麼懷疑之處。但是,中國人在向西方學習的同時,不應當數典忘祖,完全背叛自己的文化傳統,而應該發掘民族精神的原動力,弘揚傳統,光大傳統,對中國傳統予以現代闡釋,使之實現向現代的轉換。
上述嚴復對盧梭“民約論”的批評,撇開它的現實意義不論,從純學理而言,它蘊含不少合理因素,且不乏真知灼見。羅素後來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也對盧梭的思想作了類似於嚴復這樣的批判。遺憾的是,西方資本主義由於受到理性主義的引導,進行了自我調節,從而避免了革命所帶來的禍亂。中國的近代社會則一直被一種非理性的激情所牽引,革命接踵發生,然近代化的進程則一誤再誤,世局越來越壞,由此也不難想見,嚴復晚年所處的尷尬處境。這是嚴復的悲哀,還是一個不成熟社會的悲哀?這是值得人們去反思的一個問題。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嚴復主張“改用新式機器發掘淘煉”,使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發展和光大。
對嚴復這一代人來說,有一個始終無法擺脫的問題,即民族文化在新的環境、新的時代如何生存的問題。民族文化不等於傳統文化,但傳統文化的確構成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民族文化的生存多少是和傳統文化的出路聯繫在一起。“自歐美學科東漸亞陸,其所揚榷而舉似者,不獨名物異古已也,即其理想往往為古人之所無。將欲廢之乎?則於今日之事,必有所之。將欲倡之乎?
則其勢且將以蔑古。……使古而蔑,將吾國之有存者幾何?”[68]嚴復對這一問題,頗費思考。他對比中西文化,以為西學長於自然科學,可信而不可棄,“中國舊學,德育為多,故其書為德育所必用。”[69]即使認定中國文化“有病”從更新中國文化的角度出發,也有必要治“舊學”。“譬如治病之醫,不細究病人性質、體力、習慣、病源,便爾侈談方藥,有是理乎?始無論國粹、國文,為吾人所當保守者矣。故不佞謂居今言學,斷無不先治舊學之理,經史詞章,國律倫理,皆不可廢。惟教授舊法當改良。”[70]基於此,嚴復主張中西學並存融合,“統新故而視其通,苞中外而計其全”,“不至枯守其舊,盲隨於新”。
民國初年,嚴復的觀點逐步向傳統文化傾斜,最為人們注目的是他在給弟子熊純如信中的兩段話語,如:
“鄙人行年書近古稀,竊嘗究觀哲理,以為耐久無弊,尚是孔子之書。四子五經,故(固)是最富礦藏,惟須改用新式機器發掘淘煉而已;其次則莫如讀史,當留心細察古今社會異同之點。”[71]
“鄙人年將七十,暮年觀道,十八、十九殆與南海相同,以為吾國舊法斷斷不可厚非,……即他日中國果存,其所以存,亦恃數千年舊有之教化,決不在今日之新機,此言日後可印證也。”[72]
前一段話雖然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學說作了很高評價,但它還提出“須改用新式機器發掘淘煉”,表明他對傳統文化並沒有無條件地承繼。後一段話將自己的立場與康有為相提並論,斷言中國未來之轉機有待中國千年“禮治教化”的發揚光大,帶有更為濃厚的“復古”色彩。
對傳統文化的重新估價,導致了嚴復對“尊孔讀經”的極力提倡。1913年,他領銜發起成立孔教會;同時,他還公開發表《思古談》、《讀經當積極提倡》、《導揚中華民國立國精神議》等論文和演講,闡述思古與讀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質文遞擅,創製顯庸,聚無數人之心力,勤苦為之禮樂文章焉,至於吾濟,乃得於民種之中,而猶有當前之地位,如是之階級,則推原返本,非席吾古人之遺澤,又何從而得之!”[73]據此,他呼籲:“嗚呼!蔑古之徒,可以返矣!”
對於傳統文化不能採取隨意貶損的態度,因為它溶注了歷代志士仁人的心血;對於孔孟經書,則應繼續倡讀,因其對於塑造國民人格,有極為重要的教化作用。“夫讀經固非為人之事,其於孔子,更無加損,乃因吾人教育國民不如是,將無人格,轉而他求,則亡國性。無人格謂之非人,無國性謂之非中國人,故曰經書不可不讀也。”[74]讀經是為了樹立國民人格,而“忠孝節義”應成為國民精神的主體。“蓋忠之為說,所包甚廣,自人類之有交際,上下左右,皆所必施,而於事國之天職為尤重”;“孝者,隆於報本,得此而後家庭蒙養乃有所施,國民道德發端於此,且為愛國主義所由導源”,“節者,主於不撓,主於有制,故民必有此,而後不濫用自由,而可與結合團體”。至於義,則百行之宜,所以為人格標準,而國民程度之高下視之。但使義之所在,則性命財產皆其所輕。”[75]嚴復認為,建立民彝“誠宜視忠孝節義四者為中華民族之特性”。“以此為立國之精神,導揚漸漬,務使深入人心,常成習慣。”惟其如此,“夫而後保邦制治之事,得所附以為施。”[76]
應當指出,嚴復在有選擇地倡導傳統文化的同時,並沒有否定繼續學習“西學”的必要性,如他也是在發表《讀經當積極提倡》一文中,指出:“若夫形、數、質、力諸科學,與夫今日世界之常識,以其待用之殷,不可不治,吾輩豈不知之?”[77]他在談及青少年的教育安排時說:“寒家子女少時,皆在家塾,先治中文,經傳古文,亦無不讀,”“至於從事西文西學,極早須十五六方始,此後中文,則聽子弟隨地自修可耳。”[78]嚴復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大體也是這樣安排,童年在家治中學,到少年時期,送其出洋留學。有時候嚴復對讀經一事也表現了慎重的態度,“讀經自應別立一科,而所占時間不宜過多,寧可少讀,不宜刪節,亦不必悉求領悟;至於嘉言懿行,可另列修身課本之中,與讀經不妨分為兩事,蓋前者所以嚴古尊聖,而後者所以達用適時。”[79]可以說,嚴復晚年提出的“讀經”主要是限於道德教育領域,“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在嚴復看來,“西學”的長處是自然科學,中國向西方學習科技沒有什麼懷疑之處。但是,中國人在向西方學習的同時,不應當數典忘祖,完全背叛自己的文化傳統,而應該發掘民族精神的原動力,弘揚傳統,光大傳統,對中國傳統予以現代闡釋,使之實現向現代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