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等革命詩,繼續關心革命的前途。

  裴多菲不僅是個戰鬥的詩人,也寫有愛情詩。1846年春天,他愛上了森

  德萊·尤麗亞,並開始寫情詩,把一首首如縷不絕的情詩獻給他的愛人,如

  《雲正低低地壓下》、《世界多麼美好》。但即使是在蜜月期間,他也沒有

  忘了革命。他已預感到自己必將為革命而戰死沙場。於是,他對他的愛人寫

  道:「現在,你的頭靠著我的胸膛,明天你也許只能靠著我新墳!」詩人一

  生就像忠於祖國那樣忠於愛情。在革命來臨時,他寫了著名的《秋風在對樹

  葉低語》、《我最好的妻子》、《愛情玫瑰樹》、《你在幹什麼,我的妻子》

  等詩篇。他在詩中寫到:「你還是縫,面旗幟吧,我的愛人!」而他的那首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畢可拋」的小詩便是他在自

  由和愛情中所做的抉擇。

  1848年衛國戰爭爆發,裴多菲親自參加了戰鬥。他一邊用筆與敵人戰

  斗,一邊又用劍與敵人撕殺。為鼓舞戰士的士氣,他寫下了《作戰》、《愛

  ----------------------- 頁面 81-----------------------

  爾德利的軍隊》的戰歌和進行曲。次年7月31日,裴多菲戰死沙場,實現了

  他的為自由之故,願拋頭顱、灑熱血的誓言。

  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波蘭也面臨著社會解放和民族解放的任務。在這一偉

  大時刻,波蘭產生了密茨凱維支這樣偉大的戰士和詩人。

  密茨凱維支於1798年出生於被沙皇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瓜分的波

  蘭的立陶宛諾伏格羅特克。他的父親是律師,是個關心政治、熱愛詩歌、博

  聞多見的人。父親對波蘭古代詩人作品的熱愛和富於自然美的古蹟城市諾伏

  格羅特克培養了青年詩人的詩才。

  1815年,他離開故鄉,去文化中心維爾諾大學讀書。在此,他與一群志

  同道合的學生組織了「愛學」社,旨在「為了祖國、學問和正義」而學。畢

  業後,他當上了中學老師,在教書之餘,他研讀了德國和英國詩人的作品。

  同時也開始了他的浪漫主義創作。其《幻想》一詩便是他自己的宣言:它包

  含了他此後詩篇的種子:情感和信仰。後來這首詩收集在《歌謠與傳奇》之

  中。1822年,《歌謠與傳奇》第二卷問世。這裡包含了兩篇很重要的長詩:

  《格拉席娜》和《先人祭》第二和第四卷。格拉席娜是作者心目中完美的女

  性形象。她美麗而勇敢,為保衛自己的祖國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先人祭》

  則是描寫立陶宛的民間祭祀儀式,以反一切亡魂的痛苦。主人公古斯塔夫是

  位飽受痛苦的人,但作者說無論這痛苦多麼大,也比不上人民的痛苦。這裡,

  作者仍把故事局限於追求個人幸福上。1832年,《先人祭》第三卷完成。古

  斯塔夫已經死去,代之而起的是愛祖國、愛人民的英雄康拉德。1827年密茨

  凱維支被捕,半年後的一天,他接到被流放到彼得堡的命令,兩天後他與兩

  個朋友一起出發,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祖國。監禁和流放,使他寫出了《先

  人祭》第三卷。這裡的主人公是位為解放祖國同壓迫者進行殊死鬥爭的愛國

  志士,是在敵人的監禁、迫害下仍堅貞不屈的英雄。可以說這是一部控訴沙

  俄侵略的戰鬥檄文,也是作者代表整個波蘭人民喊出要求自由解放的呼聲。

  這部作品的語言鏗鏘有力,激情奔放,字裡行間浸透了民族災難、人民痛苦

  和人民對沙俄的憎恨。

  1832年8月他從彼得堡來到巴黎,從此以後,巴黎成為他長住久居的地

  方。這一時期,他的創作熱情就像不可阻擋的洪水一樣洶湧而出。他的一位

  朋友說:「他處在創作的狂熱中,他的書桌上堆滿了稿紙,他簡直是靠在上

  面不停地寫著……這樣地繼續了許多天,他幾乎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結

  果是他和長篇詩作《塔杜斯先生》的問世。這是一首春天的幻想曲,是那些

  流亡在外的愛國志士的安魂曲。這首長詩激動過許多僑居國外的波蘭人。波

  蘭詩人波赫丹·札勒斯基就說:「我們讀著這篇詩的時候,我們的心情起了

  很大的變化,我們好像飛回到我們在波蘭的友人和姊妹們那裡去了。在 《塔

  杜斯先生》中,一切都寫得那麼生動,一切都散發著祖國的氣息,我們忘記

  了僑居生活的悲哀和憂慮,忘記了折磨我們的對於祖國的懷念。」

  《塔杜斯先生》之後,密茨凱維支不再進行大量的創作,而是把自己投

  入到實際的行動之中。他在羅馬組織軍團,在巴黎創辦革命刊物《人民論壇》,

  即使是在去世的那一年,他還在君士坦丁堡進行軍事活動。密茨凱維支一生

  遭受到的都是迫害、監禁和流放。但他卻永遠懷著一顆心愿:

  啊,假如我有一天達到了這種快樂——這

  書居然收藏在茅屋中了……假如那些鄉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