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兩位雄才大略的大明皇帝與北宋南宋軟弱腐敗的帝王形成鮮明對比。而這種狼性性格在漢唐以後的華夏這塊農耕土地上,是很難生長出來的。蒙古民族的強大輸血,不僅造就了朱家帝王父子的狼性格,還造就了一大批狼性猛將,像徐達、常遇春等等都是漢唐以來罕見的大智大勇的漢族軍事將領。明朝盛期,疆土擴大到東北黑龍江庫頁島,西域和西藏。除蒙古草原以外,基本收復了漢唐時期的國土,一掃漢族在漢唐以後的頹勢。這次漢民族的復興真應該感謝蒙古民族的慷慨獻血,感謝狼圖騰精神在華夏土地上的又一次復活。
然而,從性格上講,受血者總是弱於輸血者。初期強悍的明朝後來仍然沒有戰勝蒙古北元。狼性草原是蒙古騎兵力量的源泉,當蒙古騎兵一退到草原,很快就兇猛驃悍起來。明成祖五次親征,除第一次獲勝外,其他四次收效不大,明軍根本就找不到像狼一樣行蹤詭秘的蒙古主力騎兵。相反,蒙古騎兵卻屢屢重挫明軍,擊敗徐達的主力大軍,全殲丘福率領的十萬大軍,打得明朝修了200多年的長城。最慘的是,土木堡一戰,蒙古瓦剌部區區兩萬騎兵全殲明英宗親自率領的50萬大軍,並生俘大明皇帝英宗。要不是于謙率軍民奮力死戰保衛北京,元朝還可能復辟。此後,農耕民族的羊性舊病再次發作,宋明理學又使民族精神一蹶不振,大明王朝日益衰弱,關外幾千里遊牧國土再次丟失,直到被滿清滅亡。還要提一句的是,一直被現代史家稱頌的李自成農民起義大軍,同樣不堪一擊,被兇悍的滿族騎兵所消滅,重蹈唐末黃巢農民起義大軍被遊牧騎兵消滅的覆轍。漢民族經過元朝蒙古民族輸血所得到的一點元氣再次耗盡。漢民族終於無力獨木支撐中華大廈,而不得不把中流砥柱的重任,讓位給北方遊牧民族——滿族。
陳陣又翻了翻列印稿,繼續說:女真滿族建立的大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帝制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和大有作為的朝代。我對清朝也特感興趣。你想想,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滿族居然建立了大清朝,統治了幾億漢族人口;居然打下了僅次於蒙古元朝大帝國的巨大疆土;而且還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康乾之治”,時間長達120年,比漢民族最引以為榮的漢朝“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的時間加起來還長一倍多。滿清是中國曆朝歷代有作為、具有文韜武略才能的帝王最多、皇位交接得最好的朝代。如果康乾盛世遇上的不是帆船時代的西方列國,而是發展到鐵甲巨艦時代的西方列強,我相信勵精圖治的康乾時代很可能會出現中國的明治天皇,取得維新成功。並以進取的遊牧性格來引進西方的文明、制度和工業,徹底改造華夏民族的民族存在和民族性格,與西方文明狼競爭搏鬥,改變千年停滯不前的民族命運。可惜滿清被華夏農耕和儒家軟化下去以後,西方列強才發展到鐵甲巨艦的大工業時代。中國的運氣不佳,這是後話了。
那麼,為什么小小的滿族能夠創造超過漢唐的康乾盛世奇蹟?我認為,在中國古代,只有滿族上層最能深刻認識中國盛衰強弱的規律,認識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優缺點,並能將二者的優點牢牢地結合起來;只有滿族最能深刻認識民族性格對民族命運的決定作用,特別懂得保持滿族民族性格中的狼性的極端重要性,並能夠保持近兩個世紀。他們明白只要保持狼一樣不屈不撓、勤奮進取的性格和精神,學習和掌握華夏文化和文明也並不困難,而且還可以超出一頭。
為了保持遊牧民族的狼性性格,滿族統治集團吸取了鮮卑北魏、契丹遼國,特別是滿族祖先建立的金國和蒙古族元朝的失敗教訓,沒有全盤漢化,而創造性地增加了許多新內容,實行了保持自己民族性格的七項國策:其一,保持滿族騎射搏擊的傳統,從小抓起,全民族參與,連皇子也不能例外;其二,定期組織大規模木蘭圍獵,皇帝親征,八旗子弟跟隨,以獵練兵,與狼近戰,保持狼性。承德避暑山莊展館裡有介紹,康熙大帝一生曾親手獵殺過幾百條草原狼;其三,保留東北西北和蒙古草原的遊牧生產方式。兩區兩治,農區農治,牧區牧治,嚴禁農民進入草原毀草墾荒,以保持草原的狼性血液的造血功能。維護草原,就是維護遊牧民族強悍性格的根和源。從滿清盛期的整個版圖來看,清朝是個典型的半農半牧的國家,整個國家一大半以上的國土是遊牧民族的遊牧區,包括東北、東西伯利亞、內外蒙古、寧夏、甘肅、青海、西藏和新疆。這麼遼闊廣大的狼性草原,能為當時的中國提供多少強悍的血液和兵馬;其四,滿蒙通婚,滿漢禁婚,以加強狼性血液的純度,避免受農耕漢族羊性血液的同化。歷史上,自古女真族和蒙古族就有血緣關係,女真葉赫、哈達等部與蒙古有姻緣關係。到清朝,為借蒙古強大的騎兵來共同統治億萬漢族,於是更加大規模多層次實行滿蒙貴族皇族聯姻政策。著名的孝莊皇太后就是蒙古族的傑出女性;其五,尚武好戰,鼓勵軍功,以戰養性,以戰強兵。康乾盛世又是戰火紛飛的時代,滿清統治集團主戰派占據優勢,對削藩、收復台灣、平定蒙古、新疆和西南叛亂、抵抗沙俄入侵以及鎮壓捻軍和太平天國,毫不妥協,直至勝利;其六,建立以滿族為核心,蒙藏等遊牧民族為骨幹的遊牧民族聯盟,加強遊牧精神,共同統治人口稠密的漢人;其七,廢止漢族腐敗無競爭的太子制,皇位繼承人由皇帝擇優定奪,使皇子們像群狼爭做狼王一樣互相拼搏,在激烈的競爭中淘汰軟弱無能之輩,出狼王、出人傑。
這些措施對長期保持滿族的強悍性格和清朝長治久安,起了關鍵作用。但是,中國的農耕土地太廣闊,農耕勢力太深厚,加上滿族全盤繼承並發揚了儒家精神,再加上清代盛期經濟繁榮,農耕人口激增,到清朝後期竟超過了漢唐時期的六七倍,農耕性格呈全面壓倒性優勢。所以,滿清的上述國策最後仍然未能保住滿清統治集團的強悍性格。清末,清王朝狼性退化,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但是比漢族的南宋還是強了許多,至少沒有向列強拱手交出傳國玉璽,舉國投降。
遊牧女真滿族,對中國貢獻巨大。主要的貢獻依然是兩個:首先,再次給予中國一塊僅次於元朝的疆土。經過元朝明朝兩次國土的確認,再加上清朝長達200多年的有效行政管轄,雖然清末又丟失了近一半國土,但還是保住了自漢唐確立的中國疆土,還加上了富饒的東三省。幾千年的民族生存競爭,在中國農耕和遊牧兩個兄弟民族的共同拼殺下,終於把2000多年前就屬於中國的領土保留到現代。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項千古偉業,比世界上其他古老農耕民族的成就大得多。那些民族,大部分連民族本身都沒有保留下來,就更不用說是古老的國土了。就是後來的古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遼闊國土,都沒有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當然,中國與小小英吉利從英倫三島擴張成“日不落”大帝國、與小小的俄羅斯公國擴張成橫跨歐亞的俄羅斯大帝國、與西歐民族從小半個歐洲擴張成囊括北美、南美、大洋洲三大洲的“大帝國”相比,還是相距甚遠。俄羅斯從滿清手裡奪走大片領土,恰恰是中國的農耕和儒家軟化了滿清的惡果。然而,如果沒有滿清殘存的狼性格,那麼到滿清末期的中國就連東三省、伊犁,甚至整個新疆和西藏都保不住。
然而,從性格上講,受血者總是弱於輸血者。初期強悍的明朝後來仍然沒有戰勝蒙古北元。狼性草原是蒙古騎兵力量的源泉,當蒙古騎兵一退到草原,很快就兇猛驃悍起來。明成祖五次親征,除第一次獲勝外,其他四次收效不大,明軍根本就找不到像狼一樣行蹤詭秘的蒙古主力騎兵。相反,蒙古騎兵卻屢屢重挫明軍,擊敗徐達的主力大軍,全殲丘福率領的十萬大軍,打得明朝修了200多年的長城。最慘的是,土木堡一戰,蒙古瓦剌部區區兩萬騎兵全殲明英宗親自率領的50萬大軍,並生俘大明皇帝英宗。要不是于謙率軍民奮力死戰保衛北京,元朝還可能復辟。此後,農耕民族的羊性舊病再次發作,宋明理學又使民族精神一蹶不振,大明王朝日益衰弱,關外幾千里遊牧國土再次丟失,直到被滿清滅亡。還要提一句的是,一直被現代史家稱頌的李自成農民起義大軍,同樣不堪一擊,被兇悍的滿族騎兵所消滅,重蹈唐末黃巢農民起義大軍被遊牧騎兵消滅的覆轍。漢民族經過元朝蒙古民族輸血所得到的一點元氣再次耗盡。漢民族終於無力獨木支撐中華大廈,而不得不把中流砥柱的重任,讓位給北方遊牧民族——滿族。
陳陣又翻了翻列印稿,繼續說:女真滿族建立的大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帝制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和大有作為的朝代。我對清朝也特感興趣。你想想,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滿族居然建立了大清朝,統治了幾億漢族人口;居然打下了僅次於蒙古元朝大帝國的巨大疆土;而且還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康乾之治”,時間長達120年,比漢民族最引以為榮的漢朝“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的時間加起來還長一倍多。滿清是中國曆朝歷代有作為、具有文韜武略才能的帝王最多、皇位交接得最好的朝代。如果康乾盛世遇上的不是帆船時代的西方列國,而是發展到鐵甲巨艦時代的西方列強,我相信勵精圖治的康乾時代很可能會出現中國的明治天皇,取得維新成功。並以進取的遊牧性格來引進西方的文明、制度和工業,徹底改造華夏民族的民族存在和民族性格,與西方文明狼競爭搏鬥,改變千年停滯不前的民族命運。可惜滿清被華夏農耕和儒家軟化下去以後,西方列強才發展到鐵甲巨艦的大工業時代。中國的運氣不佳,這是後話了。
那麼,為什么小小的滿族能夠創造超過漢唐的康乾盛世奇蹟?我認為,在中國古代,只有滿族上層最能深刻認識中國盛衰強弱的規律,認識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優缺點,並能將二者的優點牢牢地結合起來;只有滿族最能深刻認識民族性格對民族命運的決定作用,特別懂得保持滿族民族性格中的狼性的極端重要性,並能夠保持近兩個世紀。他們明白只要保持狼一樣不屈不撓、勤奮進取的性格和精神,學習和掌握華夏文化和文明也並不困難,而且還可以超出一頭。
為了保持遊牧民族的狼性性格,滿族統治集團吸取了鮮卑北魏、契丹遼國,特別是滿族祖先建立的金國和蒙古族元朝的失敗教訓,沒有全盤漢化,而創造性地增加了許多新內容,實行了保持自己民族性格的七項國策:其一,保持滿族騎射搏擊的傳統,從小抓起,全民族參與,連皇子也不能例外;其二,定期組織大規模木蘭圍獵,皇帝親征,八旗子弟跟隨,以獵練兵,與狼近戰,保持狼性。承德避暑山莊展館裡有介紹,康熙大帝一生曾親手獵殺過幾百條草原狼;其三,保留東北西北和蒙古草原的遊牧生產方式。兩區兩治,農區農治,牧區牧治,嚴禁農民進入草原毀草墾荒,以保持草原的狼性血液的造血功能。維護草原,就是維護遊牧民族強悍性格的根和源。從滿清盛期的整個版圖來看,清朝是個典型的半農半牧的國家,整個國家一大半以上的國土是遊牧民族的遊牧區,包括東北、東西伯利亞、內外蒙古、寧夏、甘肅、青海、西藏和新疆。這麼遼闊廣大的狼性草原,能為當時的中國提供多少強悍的血液和兵馬;其四,滿蒙通婚,滿漢禁婚,以加強狼性血液的純度,避免受農耕漢族羊性血液的同化。歷史上,自古女真族和蒙古族就有血緣關係,女真葉赫、哈達等部與蒙古有姻緣關係。到清朝,為借蒙古強大的騎兵來共同統治億萬漢族,於是更加大規模多層次實行滿蒙貴族皇族聯姻政策。著名的孝莊皇太后就是蒙古族的傑出女性;其五,尚武好戰,鼓勵軍功,以戰養性,以戰強兵。康乾盛世又是戰火紛飛的時代,滿清統治集團主戰派占據優勢,對削藩、收復台灣、平定蒙古、新疆和西南叛亂、抵抗沙俄入侵以及鎮壓捻軍和太平天國,毫不妥協,直至勝利;其六,建立以滿族為核心,蒙藏等遊牧民族為骨幹的遊牧民族聯盟,加強遊牧精神,共同統治人口稠密的漢人;其七,廢止漢族腐敗無競爭的太子制,皇位繼承人由皇帝擇優定奪,使皇子們像群狼爭做狼王一樣互相拼搏,在激烈的競爭中淘汰軟弱無能之輩,出狼王、出人傑。
這些措施對長期保持滿族的強悍性格和清朝長治久安,起了關鍵作用。但是,中國的農耕土地太廣闊,農耕勢力太深厚,加上滿族全盤繼承並發揚了儒家精神,再加上清代盛期經濟繁榮,農耕人口激增,到清朝後期竟超過了漢唐時期的六七倍,農耕性格呈全面壓倒性優勢。所以,滿清的上述國策最後仍然未能保住滿清統治集團的強悍性格。清末,清王朝狼性退化,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但是比漢族的南宋還是強了許多,至少沒有向列強拱手交出傳國玉璽,舉國投降。
遊牧女真滿族,對中國貢獻巨大。主要的貢獻依然是兩個:首先,再次給予中國一塊僅次於元朝的疆土。經過元朝明朝兩次國土的確認,再加上清朝長達200多年的有效行政管轄,雖然清末又丟失了近一半國土,但還是保住了自漢唐確立的中國疆土,還加上了富饒的東三省。幾千年的民族生存競爭,在中國農耕和遊牧兩個兄弟民族的共同拼殺下,終於把2000多年前就屬於中國的領土保留到現代。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項千古偉業,比世界上其他古老農耕民族的成就大得多。那些民族,大部分連民族本身都沒有保留下來,就更不用說是古老的國土了。就是後來的古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遼闊國土,都沒有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當然,中國與小小英吉利從英倫三島擴張成“日不落”大帝國、與小小的俄羅斯公國擴張成橫跨歐亞的俄羅斯大帝國、與西歐民族從小半個歐洲擴張成囊括北美、南美、大洋洲三大洲的“大帝國”相比,還是相距甚遠。俄羅斯從滿清手裡奪走大片領土,恰恰是中國的農耕和儒家軟化了滿清的惡果。然而,如果沒有滿清殘存的狼性格,那麼到滿清末期的中國就連東三省、伊犁,甚至整個新疆和西藏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