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首先,蒙古民族給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最大疆土,其面積超過漢唐,這就向世界再一次展示了中國人生存空間的範圍。元朝為古老中國領土的延續,承接了關鍵性的一棒,否則,漢唐以後二三百年不受中國政府管轄的地域就可能永遠獨立出去,變成其他強大文明的領土,使中國失去屏障,把農耕腹地直接暴露在外。後來在明代,強大的西突厥斯坦帖木耳帝國曾揚言要強迫中國人改信伊斯蘭教,帖木耳大汗還差一點就率百萬騎兵進攻中國。後來因為帖木耳突然死亡才避免了這場災禍。假如帖木耳未死,假如西北不在中國手裡而被伊斯蘭民族占據,又假如他從甘肅寧夏地區率百萬大軍進攻中國,那麼中國國土和文明還能保得住嗎?因此,元朝重新恢復和擴大中國漢唐時的疆土,功莫大焉,大大地擴展了西北屏障,將其他高級強悍文明國家的邊界推向遠方;而且也為後來的明清兩朝繼續收復、守衛和擴大中國漢唐疆土打下基礎。這對現代中國人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其次,是再一次強大的民族性格上的輸血。這可以從四方面來看:其一,蒙古民族入主華夏,帶來蒙古草原剛勇的遊牧精神和民風:摔跤搏擊,騎馬射箭,賽馬圍獵,宰牛殺羊,狂歌豪飲,大腳婦女,拋頭露面等等,將北宋南宋華夏民族的文弱萎靡,裹足不前的漢風為之一掃;其二,雖然忽必烈等部分蒙古上層已經深受儒家精神薰陶,但是廣大蒙古官員軍民草原性格不變,這就大大衝擊了儒家的勢力和影響,使華夏民族從嚴密的宋朝理學精神控制下得到部分解放;其三,統治民族總是將自己民族的性格、風俗、習慣強加到被統治民族身上。而統治民族的性格、作風和習慣又是被統治民族的模仿對象。這種上下兩方面灌輸和模仿,就是民族性格的“輸血”和“受血”。此外,民族之間的通婚混血日益增多,進一步增強了華夏民族的血性和性格;其四,由於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草原遊牧民族建立的統治全中國的大朝代,人數稀少的遊牧民族第一次打敗了世界上人口最龐大的漢民族,並統治整個華夏,這對一向驕傲自大,藐視四夷的漢族刺激極大。因而,漢民族也深深為自己民族的軟弱性格和失敗而感到羞愧,從而激發了華夏優秀兒女學習蒙古民族的強悍性格的自覺行動。朱元璋就是一個非常敬佩蒙古人的漢族帝王。
所以我認為,元朝蒙古民族對漢族的這次輸血是非常及時有效的。近一個世紀的民族影響和輸血,再一次使華夏民族振作起來。至元朝末年,華夏大地上湧現出一大批狼一樣勇猛的起義領袖,就是這次輸血的直接結果。
楊克的談興也濃了起來,問道:我真不明白,古代中國怎麼就走到這麼一條絕路上去了呢?在周秦漢唐時期華夏族不是走得好好的嗎?
陳陣開始侃侃而談:民族最初的道路主要是由客觀環境所決定的。華夏族生活在世界上最適合農業發展的、最大的“兩河流域”,也就是長江黃河流域。這個流域要比埃及尼羅河流域,巴比倫兩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大得多。因此,華夏族就不得不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農耕生活擺布,這就是華夏民族的民族存在。民族性格也不得不被農耕性質的民族存在所改造,所決定。
而西方民族,人口少,靠海近,牧地多,農業不占絕對優勢。狩獵業、牧業、農業、商業、貿易、航海業齊頭並進;草原狼、森林狼、高山狼、陸狼、海狼一直自由生活。西方民族強悍的遊牧遺風和性格頑強存留下來,而且在千年的商戰、海戰和貿易戰中得到不斷加強,後來又進入到現代工業殘酷的生存競爭之中,狼性越發驃悍,所以西方民族強悍進取的性格從來沒有削弱過。民族存在決定民族性格,而民族性格又決定民族命運。這種性格是西方後來居上並衝到世界最前列的主觀原因。
世界上從古到今大致有狩獵、遊牧、農耕、商業、航海、工業這六種行業和六種民族。其中,農耕最特殊,因為只有農耕可以自給自足,自我封閉,自花授粉,自行退化,基本上可以不需要競爭、交換和雜交。除了農耕以外,其他五種行業都不是“和平”的行業,不能自給自足,必須競爭交換搏殺才能生存發展。這五種行業都是競爭激烈,風險巨大,環境險惡,你死我活的行業。如果這五種民族沒有像狼一樣兇悍頑強進取的性格,就不能生存。因此,這六大行業中產生出來的六種民族,除了農耕民族以外,狩獵民族、遊牧民族、經商民族、航海民族和工業民族這五個民族,都是世界上強悍進取的民族。
而且這五種行業和民族有著繼承關係,從狩獵遊牧發展到經商航海,從經商航海又發展到近現代工業。這五種強悍行業是為強悍民族準備的,也只有強民族才敢幹強行業。從低級強行業一直干到高級強行業,這就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主航線。西方世界基本上就是由狩獵遊牧,發展到經商航海,再發展到現代工業時代的。
古代農耕民族的歷史是一個閉門造車,自給自足的歷史支流,他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但遊牧民族及其後代衝進他們的流域,搶走了他們的創造發明,並把他們滅了國,滅了族,或當作附庸,便繼續在驚濤駭浪中揚帆遠航,去創造發明更先進的文明了。華夏民族一起步就踏上農田,走進農耕民族發展的歷史支流,越走越弱,當然在民族性格上就要大大吃虧。
蒙古民族後來的敗退,原因與鮮卑北魏、契丹遼國和女真金國一樣。再強悍的遊牧民族一陷落到世界上最廣闊的華夏農田和農耕之中,以及套上儒家精神枷鎖,經過幾代以後狼性就必然退化。由於世界上華夏的農田最廣大最深厚,它的軟化力量也就最強。蒙古民族在世界上建立的四個汗國,以在中國建立的元朝敗得最快。中國漢人只用了八九十年就最先把蒙古人趕回草原。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就是在經過輸血的華夏大地上誕生的中國傑出帝王,在他們的身上具有漢人中少見的狼性性格,具有像狼一樣的兇猛、智慧、頑強、殘忍、氣魄和雄心。朱元璋能像唐太宗那樣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占領南京之後又不像後來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洪秀全那樣貪圖享受,不思進取北伐,而是傾明軍主力主將大舉北伐,攻下大都。爾後,取四川、定雲南,基本完成全國統一。他殺違紀的大將、貪官以及功臣也毫不手軟,手段殘忍。燕王朱棣身處與蒙古狼性騎兵交戰的第一線,錘鍊出狼一樣的性格。他篡權奪位果敢血腥,還開創了“滅十族”的殘暴先例。朱家父子的專制殘暴必須加以批判,不能留情,但是對朱元璋和朱棣的強悍征戰的狼性性格還應該給予肯定,畢竟他倆不像以後的明朝皇帝,只敢對百姓兇猛殘暴,而不敢對強敵兇猛征戰。然而,靠輸血為生並不能持久,明朝後幾代皇帝都不是草原狼,而是典型的中國黃鼠狼,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鼠性十足,耗子扛槍窩裡橫!
為了恢復中華大業,打擊退回草原的蒙古騎兵,朱棣敢於把帝都從溫柔富貴之鄉的南京遷移到軍事第一線的北京,而且他一生竟五次率兵親征,直到病死在征伐的歸途中。一個在位皇帝能夠拋棄享受、戎馬一生,“馬革裹屍”,這在漢族王朝的皇帝中絕無僅有。永樂大帝不愧為強悍進取的漢族大帝,《永樂大典》也是一部古代中國最優秀、最寬容海量、敢於收錄不同政見的大典。
其次,是再一次強大的民族性格上的輸血。這可以從四方面來看:其一,蒙古民族入主華夏,帶來蒙古草原剛勇的遊牧精神和民風:摔跤搏擊,騎馬射箭,賽馬圍獵,宰牛殺羊,狂歌豪飲,大腳婦女,拋頭露面等等,將北宋南宋華夏民族的文弱萎靡,裹足不前的漢風為之一掃;其二,雖然忽必烈等部分蒙古上層已經深受儒家精神薰陶,但是廣大蒙古官員軍民草原性格不變,這就大大衝擊了儒家的勢力和影響,使華夏民族從嚴密的宋朝理學精神控制下得到部分解放;其三,統治民族總是將自己民族的性格、風俗、習慣強加到被統治民族身上。而統治民族的性格、作風和習慣又是被統治民族的模仿對象。這種上下兩方面灌輸和模仿,就是民族性格的“輸血”和“受血”。此外,民族之間的通婚混血日益增多,進一步增強了華夏民族的血性和性格;其四,由於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草原遊牧民族建立的統治全中國的大朝代,人數稀少的遊牧民族第一次打敗了世界上人口最龐大的漢民族,並統治整個華夏,這對一向驕傲自大,藐視四夷的漢族刺激極大。因而,漢民族也深深為自己民族的軟弱性格和失敗而感到羞愧,從而激發了華夏優秀兒女學習蒙古民族的強悍性格的自覺行動。朱元璋就是一個非常敬佩蒙古人的漢族帝王。
所以我認為,元朝蒙古民族對漢族的這次輸血是非常及時有效的。近一個世紀的民族影響和輸血,再一次使華夏民族振作起來。至元朝末年,華夏大地上湧現出一大批狼一樣勇猛的起義領袖,就是這次輸血的直接結果。
楊克的談興也濃了起來,問道:我真不明白,古代中國怎麼就走到這麼一條絕路上去了呢?在周秦漢唐時期華夏族不是走得好好的嗎?
陳陣開始侃侃而談:民族最初的道路主要是由客觀環境所決定的。華夏族生活在世界上最適合農業發展的、最大的“兩河流域”,也就是長江黃河流域。這個流域要比埃及尼羅河流域,巴比倫兩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大得多。因此,華夏族就不得不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農耕生活擺布,這就是華夏民族的民族存在。民族性格也不得不被農耕性質的民族存在所改造,所決定。
而西方民族,人口少,靠海近,牧地多,農業不占絕對優勢。狩獵業、牧業、農業、商業、貿易、航海業齊頭並進;草原狼、森林狼、高山狼、陸狼、海狼一直自由生活。西方民族強悍的遊牧遺風和性格頑強存留下來,而且在千年的商戰、海戰和貿易戰中得到不斷加強,後來又進入到現代工業殘酷的生存競爭之中,狼性越發驃悍,所以西方民族強悍進取的性格從來沒有削弱過。民族存在決定民族性格,而民族性格又決定民族命運。這種性格是西方後來居上並衝到世界最前列的主觀原因。
世界上從古到今大致有狩獵、遊牧、農耕、商業、航海、工業這六種行業和六種民族。其中,農耕最特殊,因為只有農耕可以自給自足,自我封閉,自花授粉,自行退化,基本上可以不需要競爭、交換和雜交。除了農耕以外,其他五種行業都不是“和平”的行業,不能自給自足,必須競爭交換搏殺才能生存發展。這五種行業都是競爭激烈,風險巨大,環境險惡,你死我活的行業。如果這五種民族沒有像狼一樣兇悍頑強進取的性格,就不能生存。因此,這六大行業中產生出來的六種民族,除了農耕民族以外,狩獵民族、遊牧民族、經商民族、航海民族和工業民族這五個民族,都是世界上強悍進取的民族。
而且這五種行業和民族有著繼承關係,從狩獵遊牧發展到經商航海,從經商航海又發展到近現代工業。這五種強悍行業是為強悍民族準備的,也只有強民族才敢幹強行業。從低級強行業一直干到高級強行業,這就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主航線。西方世界基本上就是由狩獵遊牧,發展到經商航海,再發展到現代工業時代的。
古代農耕民族的歷史是一個閉門造車,自給自足的歷史支流,他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但遊牧民族及其後代衝進他們的流域,搶走了他們的創造發明,並把他們滅了國,滅了族,或當作附庸,便繼續在驚濤駭浪中揚帆遠航,去創造發明更先進的文明了。華夏民族一起步就踏上農田,走進農耕民族發展的歷史支流,越走越弱,當然在民族性格上就要大大吃虧。
蒙古民族後來的敗退,原因與鮮卑北魏、契丹遼國和女真金國一樣。再強悍的遊牧民族一陷落到世界上最廣闊的華夏農田和農耕之中,以及套上儒家精神枷鎖,經過幾代以後狼性就必然退化。由於世界上華夏的農田最廣大最深厚,它的軟化力量也就最強。蒙古民族在世界上建立的四個汗國,以在中國建立的元朝敗得最快。中國漢人只用了八九十年就最先把蒙古人趕回草原。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就是在經過輸血的華夏大地上誕生的中國傑出帝王,在他們的身上具有漢人中少見的狼性性格,具有像狼一樣的兇猛、智慧、頑強、殘忍、氣魄和雄心。朱元璋能像唐太宗那樣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占領南京之後又不像後來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洪秀全那樣貪圖享受,不思進取北伐,而是傾明軍主力主將大舉北伐,攻下大都。爾後,取四川、定雲南,基本完成全國統一。他殺違紀的大將、貪官以及功臣也毫不手軟,手段殘忍。燕王朱棣身處與蒙古狼性騎兵交戰的第一線,錘鍊出狼一樣的性格。他篡權奪位果敢血腥,還開創了“滅十族”的殘暴先例。朱家父子的專制殘暴必須加以批判,不能留情,但是對朱元璋和朱棣的強悍征戰的狼性性格還應該給予肯定,畢竟他倆不像以後的明朝皇帝,只敢對百姓兇猛殘暴,而不敢對強敵兇猛征戰。然而,靠輸血為生並不能持久,明朝後幾代皇帝都不是草原狼,而是典型的中國黃鼠狼,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鼠性十足,耗子扛槍窩裡橫!
為了恢復中華大業,打擊退回草原的蒙古騎兵,朱棣敢於把帝都從溫柔富貴之鄉的南京遷移到軍事第一線的北京,而且他一生竟五次率兵親征,直到病死在征伐的歸途中。一個在位皇帝能夠拋棄享受、戎馬一生,“馬革裹屍”,這在漢族王朝的皇帝中絕無僅有。永樂大帝不愧為強悍進取的漢族大帝,《永樂大典》也是一部古代中國最優秀、最寬容海量、敢於收錄不同政見的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