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頁
做文章的針對意圖是誰?恐怕是不言而喻的。
首輔大人距離他太遙遠,同時也太高高在上,首輔大人應當認為,他給了自己機會,自己就一定會順杆往上爬。
杜之慧沉吟許久,最終卻下定決心道:「摘印一事,明日秉公辦理便是,同時你親去河陽縣一趟,將此事原原本本地告知沈江霖。」
姜師爺大為震驚不解:「大人?!」
大人這是何意?竟然是要維護沈江霖,而棄楊首輔?大人這是不想要前途了?
杜之慧同樣糾結萬分,但是最終他依舊定了定心神,仿佛是在給姜師爺解釋,也是在說給自己聽:「京城之爭太過遙遠,我們最好還是少摻和的好。沈江霖以一己之力,能將臨安府上上下下官員都打通,能夠讓他們聯名上書反了章文鼎,就可知此人的本事。」
「況且,我雖是個庸人,但是身邊驚才絕艷之輩見過如此之多,政治鬥爭再厲害又怎樣?老百姓能夠得到一絲半點的好處麼?但是沈江霖是不同的,你看看如今的河陽縣?你看看臨安府拔地而起的各種工坊、酒樓?那都是有沈江霖的信譽在,他說要建什麼,那些商人們都跑過去投產了,我現在只盼著沈江霖能將整個澄江府也帶起來,讓澄江府的百姓都能吃飽飯、穿好衣,過好日子。」
說到這裡的時候,杜之慧已經完全說服了自己,他的決心已下,再無更改。
「文濤,我是一個無能的官員,碌碌無為半生,青史不會留我名,但是我不應該因為自己的無能,就要去讓有能為者不能大放光彩,首輔大人顯然是想利用章文鼎來對付沈江霖,你過去之後,務必叫他再三小心。」
姜師爺聽罷此言,老淚縱橫!
他家大人,雖然在功績上並不顯眼,但是他的一生是問心無愧的,大人雖做不到沈江霖這般,但是姜師爺想,世人又有多少能夠做到像他家大人那般呢?
沈江霖從姜師爺處知道了此事後,十分恭敬地謝過了姜師爺,又十分客氣地給姜師爺看茶,聊了半晌,親自送姜師爺離開,禮數十分周全。
姜師爺對沈江霖的好感倍增,也能明白為什麼自家大人要如此看重沈江霖了——這樣一個註定要大放異彩卻又十分謙遜知禮的年輕人,又有誰能討厭起來他呢?
姜師爺在這一刻,覺得他家大人做的決定確實是值得的。
但是姜師爺和杜之慧不知道的是,其實早在數日前,沈江霖就已經得到了準確的消息,甚至那個時候,朝廷對於章文鼎的判罰都還沒有傳到雲南。
沈江霖這兩年離開中樞,但是卻沒有真正「離開」過皇帝。
在這個封建時代,皇帝即代表著權利的核心,也就是說,沈江霖從未遠離權力核心,哪怕他的人是在千里之遙外。
沈江霖通過周承翊的錦衣衛網絡,不斷的將河陽縣和雲南一地的各種情況秘密傳遞給皇帝,當年皇帝交託給沈江霖的玉佩,他可是拿來就用了。
當時給到沈江霖這個聯繫玉佩,周承翊的本意是讓沈江霖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來求助,可是沈江霖卻生生將其用作了通訊的工具。
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直達聖聽的,但沈江霖可以。
沈江霖也不得不這麼做。
周承翊哪怕之前再看重他,但是他人不在中樞,天長日久之下,君臣感情淡薄、被他人取而代之,不過是早晚之事,所以沈江霖就需要不停地在周承翊面前刷存在感。
沈江霖做的很有技巧,他初初到任的時候就將在雲南之地的所見所聞全都如實記錄了下來,並無太多詞藻的修飾,只如同之前作為起居郎一般地如實記載。
當周承翊收到沈江霖第一封信的時候,他都不敢相信這是一封信,簡直就像是一個小包裹一般,只是用牛皮紙包裹在一起罷了。
但是等周承翊開始真正讀起來的時候,他就再也放不下了。
周承翊貴為一國之君,他是從小作為太子長大的,從未邁出過京城一步,他富有四海的同時,他的「四海」,他的江山,究竟是何面貌,他只能在底下臣子一封封的奏摺之中看到。
周承翊能夠看到的,很多時候是冷冰冰的總結和一串數字,且大部分都是歌功頌德的內容。
不會有人詳細地告訴他入境雲南的道路究竟是怎樣的坎坷,也沒人會告訴他,河陽縣的百姓一日只吃兩餐,兩餐分別能吃到點什麼,以及如何烹飪,若是吃不飽他們又會以什麼充飢等事情。
但是在沈江霖的信中,仿佛他也經歷了沈江霖的一一切,在沈江霖的身上也有他的一雙眼睛,正在看著這個距離京城極遠的邊陲之地。
等到看完之後,周承翊甚至還有些戀戀不捨,腦海里想了諸多方案,要如何才能讓這個地方的百姓能過上好日子,但是想了一圈後,還是只能悠悠地嘆口氣——這些事,只能讓沈江霖去做。
從此以後,讀沈江霖的密信,就成了周承翊日常生活的期盼之一。
甚至為了這個事情,周承翊還特地加派了一隊錦衣衛人馬,就是為了在其中能夠快速地傳遞雲南來的信件。
故而,很多事情就成了君臣之間的心照不宣,香皂工坊是周承翊「看著」建起來的,河陽香皂運輸入京,周承翊同樣給沈家人行了放便,至於成為貢品進行宣傳,那更是兩人之間早就約定好的。
看似皇帝毫不知情,其實他比誰都知道的詳細。
看著河陽縣一點一點的變化,包括沈江霖在稅入方面進行的試點改革,沈江霖都以極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樣做的必要性,以及會給大周帶來的好處。
所以,章文鼎的所作所為,周承翊是早就知道了的,同樣也早就想收拾這個人,只是一直在等著沈江霖說的時機罷了。
如今時機已到,還需等什麼,像章文鼎這種貪官,便是殺一千次都是應該的!
他不僅僅是貪污,還有多樁冤假錯案、拿乞兒頂替原本該入獄的囚犯,將失去土地的災民驅趕過邊境,讓他們流落到異國他鄉討生活,放棄大周朝的子民!
為了一舉扳倒章文鼎,他下面的人可是沒少羅列章文鼎的罪名。
看的周承翊是火冒三丈。
只是他已經和沈江霖商議過,留著這個人還有大用,暫時還不能殺了他解恨。
沈江霖得到了姜師爺官面上的信息,便知道周承翊沒有食言,心中知道靴子已經落地,現在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計劃了。
第186章
官場之上的變化總是讓人瞠目結舌, 雲南之地太過遙遠,章文鼎說到底並無多少幫襯之人,本身就是下面的人被沈江霖暗中聯合到一起來對付他, 自然更沒有人會走露了消息。
章文鼎本還做著美夢,盤算著今年可以在這個香皂工坊上掙多少銀子, 又盤算著那些河陽縣的商人在這裡又是建酒樓、又是建客棧的,這些可都是大肥羊,到時候自己正好可以狠狠宰幾刀。
甚至章文鼎覺得沈江霖這個人很會做人, 這是他在討好他的表現, 心裡琢磨著,到時候這裡的好處也分他一杯羹。
可誰知道, 第二日他就被臨安府的知府趕過來摘了印,關押在了大牢里, 誰都不許探視, 說是要等京城裡的大人來了,再將他移交京城的刑部和大理寺。
章文鼎整個人都嚇傻了,官帽被摘,官印被奪, 恍恍如喪家之犬, 口中疾呼自己冤枉, 可這個時候誰還聽他的, 杜之慧大手一揮, 就讓人堵了他的嘴,押了下去。
章文鼎的倒台, 可謂是臨安府上下拍手稱讚,尤其是臨安府的百姓得知,即將任臨安府知府的人是河陽縣的沈大人時, 所有百姓都翹首以盼,恨不能沈江霖即刻就能到臨安府任職。
官位一動,河陽縣知縣之位就有了空缺。
河陽縣的新任知縣說來也巧,這人更是沈江霖的老熟人陶臨九。
對於新任的河陽縣知縣,其實之前沈江霖就考慮過了,地方之上例如范從直之輩,難堪大用,並無太多實際的才華;而從其他地方調任,若是沈家人,自然是可以的,但是未免在朝堂之上太過顯眼。
君心難測,便是沈江霖和周承翊如今還在「蜜月期」,但若是沈家勢力在雲南太過龐大,那麼或許經過一些有心人的挑撥,皇帝又會心生猜忌也說不定。
但是陶臨九不同。
一來,陶臨九與他交惡,當年在翰林院中無人不知,二來,沈江霖於陶雲亭有恩,但是這個恩,許多人同樣並不知曉。
當然,更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因為陶臨九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這些年裡,沈江霖冷眼旁觀著,陶臨九因為家學淵源再加上在翰林院觀政期間勤奮不倦,拋開他這個人有些難纏的性格不說,能力是有的。
雲南一地,人才匱乏,一個沈江霖不夠,從沈家帶來的人也不夠,還需要像陶臨九這樣的人持續加入。
沈江霖從不輕易否定一個人,陶臨九哪怕對他懷有最大的惡意時,也不過就是在眾人面前刁難一下他,而從這裡,就已經能看出一個人的道德水準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首輔大人距離他太遙遠,同時也太高高在上,首輔大人應當認為,他給了自己機會,自己就一定會順杆往上爬。
杜之慧沉吟許久,最終卻下定決心道:「摘印一事,明日秉公辦理便是,同時你親去河陽縣一趟,將此事原原本本地告知沈江霖。」
姜師爺大為震驚不解:「大人?!」
大人這是何意?竟然是要維護沈江霖,而棄楊首輔?大人這是不想要前途了?
杜之慧同樣糾結萬分,但是最終他依舊定了定心神,仿佛是在給姜師爺解釋,也是在說給自己聽:「京城之爭太過遙遠,我們最好還是少摻和的好。沈江霖以一己之力,能將臨安府上上下下官員都打通,能夠讓他們聯名上書反了章文鼎,就可知此人的本事。」
「況且,我雖是個庸人,但是身邊驚才絕艷之輩見過如此之多,政治鬥爭再厲害又怎樣?老百姓能夠得到一絲半點的好處麼?但是沈江霖是不同的,你看看如今的河陽縣?你看看臨安府拔地而起的各種工坊、酒樓?那都是有沈江霖的信譽在,他說要建什麼,那些商人們都跑過去投產了,我現在只盼著沈江霖能將整個澄江府也帶起來,讓澄江府的百姓都能吃飽飯、穿好衣,過好日子。」
說到這裡的時候,杜之慧已經完全說服了自己,他的決心已下,再無更改。
「文濤,我是一個無能的官員,碌碌無為半生,青史不會留我名,但是我不應該因為自己的無能,就要去讓有能為者不能大放光彩,首輔大人顯然是想利用章文鼎來對付沈江霖,你過去之後,務必叫他再三小心。」
姜師爺聽罷此言,老淚縱橫!
他家大人,雖然在功績上並不顯眼,但是他的一生是問心無愧的,大人雖做不到沈江霖這般,但是姜師爺想,世人又有多少能夠做到像他家大人那般呢?
沈江霖從姜師爺處知道了此事後,十分恭敬地謝過了姜師爺,又十分客氣地給姜師爺看茶,聊了半晌,親自送姜師爺離開,禮數十分周全。
姜師爺對沈江霖的好感倍增,也能明白為什麼自家大人要如此看重沈江霖了——這樣一個註定要大放異彩卻又十分謙遜知禮的年輕人,又有誰能討厭起來他呢?
姜師爺在這一刻,覺得他家大人做的決定確實是值得的。
但是姜師爺和杜之慧不知道的是,其實早在數日前,沈江霖就已經得到了準確的消息,甚至那個時候,朝廷對於章文鼎的判罰都還沒有傳到雲南。
沈江霖這兩年離開中樞,但是卻沒有真正「離開」過皇帝。
在這個封建時代,皇帝即代表著權利的核心,也就是說,沈江霖從未遠離權力核心,哪怕他的人是在千里之遙外。
沈江霖通過周承翊的錦衣衛網絡,不斷的將河陽縣和雲南一地的各種情況秘密傳遞給皇帝,當年皇帝交託給沈江霖的玉佩,他可是拿來就用了。
當時給到沈江霖這個聯繫玉佩,周承翊的本意是讓沈江霖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來求助,可是沈江霖卻生生將其用作了通訊的工具。
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直達聖聽的,但沈江霖可以。
沈江霖也不得不這麼做。
周承翊哪怕之前再看重他,但是他人不在中樞,天長日久之下,君臣感情淡薄、被他人取而代之,不過是早晚之事,所以沈江霖就需要不停地在周承翊面前刷存在感。
沈江霖做的很有技巧,他初初到任的時候就將在雲南之地的所見所聞全都如實記錄了下來,並無太多詞藻的修飾,只如同之前作為起居郎一般地如實記載。
當周承翊收到沈江霖第一封信的時候,他都不敢相信這是一封信,簡直就像是一個小包裹一般,只是用牛皮紙包裹在一起罷了。
但是等周承翊開始真正讀起來的時候,他就再也放不下了。
周承翊貴為一國之君,他是從小作為太子長大的,從未邁出過京城一步,他富有四海的同時,他的「四海」,他的江山,究竟是何面貌,他只能在底下臣子一封封的奏摺之中看到。
周承翊能夠看到的,很多時候是冷冰冰的總結和一串數字,且大部分都是歌功頌德的內容。
不會有人詳細地告訴他入境雲南的道路究竟是怎樣的坎坷,也沒人會告訴他,河陽縣的百姓一日只吃兩餐,兩餐分別能吃到點什麼,以及如何烹飪,若是吃不飽他們又會以什麼充飢等事情。
但是在沈江霖的信中,仿佛他也經歷了沈江霖的一一切,在沈江霖的身上也有他的一雙眼睛,正在看著這個距離京城極遠的邊陲之地。
等到看完之後,周承翊甚至還有些戀戀不捨,腦海里想了諸多方案,要如何才能讓這個地方的百姓能過上好日子,但是想了一圈後,還是只能悠悠地嘆口氣——這些事,只能讓沈江霖去做。
從此以後,讀沈江霖的密信,就成了周承翊日常生活的期盼之一。
甚至為了這個事情,周承翊還特地加派了一隊錦衣衛人馬,就是為了在其中能夠快速地傳遞雲南來的信件。
故而,很多事情就成了君臣之間的心照不宣,香皂工坊是周承翊「看著」建起來的,河陽香皂運輸入京,周承翊同樣給沈家人行了放便,至於成為貢品進行宣傳,那更是兩人之間早就約定好的。
看似皇帝毫不知情,其實他比誰都知道的詳細。
看著河陽縣一點一點的變化,包括沈江霖在稅入方面進行的試點改革,沈江霖都以極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樣做的必要性,以及會給大周帶來的好處。
所以,章文鼎的所作所為,周承翊是早就知道了的,同樣也早就想收拾這個人,只是一直在等著沈江霖說的時機罷了。
如今時機已到,還需等什麼,像章文鼎這種貪官,便是殺一千次都是應該的!
他不僅僅是貪污,還有多樁冤假錯案、拿乞兒頂替原本該入獄的囚犯,將失去土地的災民驅趕過邊境,讓他們流落到異國他鄉討生活,放棄大周朝的子民!
為了一舉扳倒章文鼎,他下面的人可是沒少羅列章文鼎的罪名。
看的周承翊是火冒三丈。
只是他已經和沈江霖商議過,留著這個人還有大用,暫時還不能殺了他解恨。
沈江霖得到了姜師爺官面上的信息,便知道周承翊沒有食言,心中知道靴子已經落地,現在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計劃了。
第186章
官場之上的變化總是讓人瞠目結舌, 雲南之地太過遙遠,章文鼎說到底並無多少幫襯之人,本身就是下面的人被沈江霖暗中聯合到一起來對付他, 自然更沒有人會走露了消息。
章文鼎本還做著美夢,盤算著今年可以在這個香皂工坊上掙多少銀子, 又盤算著那些河陽縣的商人在這裡又是建酒樓、又是建客棧的,這些可都是大肥羊,到時候自己正好可以狠狠宰幾刀。
甚至章文鼎覺得沈江霖這個人很會做人, 這是他在討好他的表現, 心裡琢磨著,到時候這裡的好處也分他一杯羹。
可誰知道, 第二日他就被臨安府的知府趕過來摘了印,關押在了大牢里, 誰都不許探視, 說是要等京城裡的大人來了,再將他移交京城的刑部和大理寺。
章文鼎整個人都嚇傻了,官帽被摘,官印被奪, 恍恍如喪家之犬, 口中疾呼自己冤枉, 可這個時候誰還聽他的, 杜之慧大手一揮, 就讓人堵了他的嘴,押了下去。
章文鼎的倒台, 可謂是臨安府上下拍手稱讚,尤其是臨安府的百姓得知,即將任臨安府知府的人是河陽縣的沈大人時, 所有百姓都翹首以盼,恨不能沈江霖即刻就能到臨安府任職。
官位一動,河陽縣知縣之位就有了空缺。
河陽縣的新任知縣說來也巧,這人更是沈江霖的老熟人陶臨九。
對於新任的河陽縣知縣,其實之前沈江霖就考慮過了,地方之上例如范從直之輩,難堪大用,並無太多實際的才華;而從其他地方調任,若是沈家人,自然是可以的,但是未免在朝堂之上太過顯眼。
君心難測,便是沈江霖和周承翊如今還在「蜜月期」,但若是沈家勢力在雲南太過龐大,那麼或許經過一些有心人的挑撥,皇帝又會心生猜忌也說不定。
但是陶臨九不同。
一來,陶臨九與他交惡,當年在翰林院中無人不知,二來,沈江霖於陶雲亭有恩,但是這個恩,許多人同樣並不知曉。
當然,更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因為陶臨九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這些年裡,沈江霖冷眼旁觀著,陶臨九因為家學淵源再加上在翰林院觀政期間勤奮不倦,拋開他這個人有些難纏的性格不說,能力是有的。
雲南一地,人才匱乏,一個沈江霖不夠,從沈家帶來的人也不夠,還需要像陶臨九這樣的人持續加入。
沈江霖從不輕易否定一個人,陶臨九哪怕對他懷有最大的惡意時,也不過就是在眾人面前刁難一下他,而從這裡,就已經能看出一個人的道德水準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