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① 參見《宋元學案·濂溪學案》。

  ① 《悟真篇·序》。

  道教所沒有的。他認為:“既性命之功未修,則運心不普,又焉能究竟圓通,迥超三界?”②身體鍛鍊得再好,也只是健康長壽,精神上還不能達到無限,成為神仙。所以,“丹是色身至寶,煉成變化無窮。更能性上究真宗,決了無生妙用?”③張伯端從道教的角度,吸收大量禪宗思想來“修性”,把三教融合推向了一個高潮。張伯端身後,其弟子經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等人的傳承,形成了金丹教南宗的系統,元代以後併入全真教。

  在內丹道發展的同時,傳統道教的符籙派也在發展,天師、上清、靈寶諸派也曾產生過頗具社會影響的道士,受過朝廷的策封。另外,一些符籙派道士又吸收內丹學的思想,創出了新道派。如王文卿(1093 年——1153 年)所創神霄派,號稱其所煉的“先天祖氣”可以和天地之真氣相感應,小則可以為人治病,大則可呼風喚雨,祈雨求晴。他們的法術曾得到過一些帝王的重用。

  金、元時期“河北新道教”的崛起

  河北新道教包括全真、太一和大道三個流派,尤以全真在後世影響最大。由於全真道領袖們的發展,使道教從理論到活動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所以被稱為道教史上的“鼎革”。河北新道教異軍突起,與當時中國北方淪為異民族統治區的現實有關,許多漢族士人不甘心於“亡國奴”的地位,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無心收復中原,使他們徹底失望。因此他們需要一種具有正宗華夏文化色彩的思想作為精神的慰藉,道教恰恰符合了人們的心理需要。金、元統治者及時加以利用,結果使新道教反而成了他們輔助統治的工具。

  全真道的創始人是王喆(1113 年——1169 年),陝西咸陽人。他幼習儒業,長入府學,本希望以儒術經世。青年時代恰逢宋金戰爭,報國之望破滅。在金代他也曾幾次試圖從科舉出身,但皆未能如願,心灰意冷,遁入教門。王喆出家修道經歷了一番痛苦的磨練,他掘地穴居,內修丹道,外佯瘋狂,人稱“王害瘋”。後他雲遊到山東半島,打出了全真旗號,發展教徒,先後收留了馬鈺(1123 年——1183 年)、孫不二(年——1182 年)、譚處瑞(1123 年——1185 年)、劉處玄(1147 年——1203 年)、丘處機(1148 年——1227 年)、王處一(1142 年——年)、郝大通(1140 年——1212 年)等七大弟子。他們長期追隨王喆從事創教活動,成為全真道的骨幹。傳統道教講究個人修煉,因而組織鬆散,全真道借鑑佛教的叢林制度,在山東建立了“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三教三光會”等五個教團組織,道風樸素,紀律嚴明,在民眾中獲得了好評。王喆死後,相繼由馬鈺、王處一、丘處機掌教,教團隊伍不斷擴大。金廷也轉而從壓制改為拉攏。金、元之際,南宋、金和元三派政治勢力都派使者來邀請丘處機,他以一個政治家的遠見作了一番權衡,最終決定接受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邀,不顧七十高齡,遠赴雪山絕域,到蒙古軍隊的大營所在

  ② 《悟真篇·序》。

  ③ 《悟真篇·序》。

  地和林拜謁太祖,因而得到了蒙古貴族的支持,為全真道在元代大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全真道的主要特點是倡導三教合一,順應了當時的社會大潮流。他們以內丹道為基礎,但是宣揚“先性後命”,以此與金丹南宗相區別。

  他們更多地接受了禪宗的“直證本心”和理學的“主靜立誠”,認為:

  “人之修行,先識取性命宗祖,然後真以保命修行。”①修性功夫就是要在反觀內省上著力,因為人之真心圓滿自足,清淨不染,只要反身識取,“全其真性”,即可獲得一個圓滿的人生。王 喆將新道教命名為“全真”,就是取“全本無虧,真元無妄”之意。從全真哲理出發,他們對“成仙悟真”進行了新的證明。王喆認為傳統道教所宣稱的肉體成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②,“欲永不死而離凡,大愚不達道理也”③。真正的長生,乃是對真性的識取,精神的超越,丘處機說:“所以不言長生,非不長生,超之也。……真性不亂,萬緣不掛,不去不來,此是長生不死也。”①這樣的“長生不老”,和佛教的“頓悟涅槃”,儒家的“存誠立性”已經相去不遠了。

  河北新道教還有兩個流派,即太一道和大道教。太一道創始人肖抱珍(?——1166 年),生當宋金交兵激烈之時,擺脫異民族統治的強烈願望和南宋王朝的腐敗無能恰成反照,對現實的無望使他轉向宗教,欲效法漢代道祖張陵,創教以號召人心,積蓄力量,以圖將來。太一教以崇拜太一神而得名。太一本是先秦古籍中對天地開闢之前宇宙混沌狀態的描述,漢武帝時才上升為人格神,具有主宰四方之神的至上意義。肖抱珍的用意是十分明顯的,可是創教之後,金廷迅速召見了他,並賜以觀額,使之在維持現行統治的軌道上發展。肖抱珍去世以後,其徒韓道熙(1156 年——1189 年)成為第二代祖師,並按照本教規則改姓教主之姓。三祖肖志沖(1151 年——1216 年),四祖肖輔道(1191 年——年)、五祖肖居壽(?——1280)、六祖肖全佑、七祖肖天佑,以下傳承世系不詳。總體來講,太一道在金代還是保持了相當的規模,在元初曾興盛一時,不過由於其自身理論缺乏,道徒文化素質不高,數傳之後便難以為繼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