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後弘期理論建設方面,印度高僧阿底峽(公元 982 年——1054 年) 功不可沒。他本是印度扎護羅國王子,自幼好學,精通聲明、醫方明、 工巧明和大小乘、顯密教經論。29 歲出家,曾任那爛陀寺和超岩寺首座, 許多西藏僧人皆向他求學,並把他的情況介紹給藏王。阿里地區藏王意 希沃派人攜帶大量黃金,請阿底峽入藏傳法。阿底峽到西藏後發現,藏 僧修習十分混亂,把密教無上瑜伽的修習變成了恣意淫亂。所以他寫了 《菩提道燈論》,專門講述顯、密修習次第,認為一定要先顯後密,在 完全掌握了顯宗理論後,方可修煉密教。特別是涉及男女雙修的無上瑜 伽功法,只能授給有大根基的人。據說,他只把四本續中一切口訣授給 了仲巴敦一人,可見掌握之嚴。阿底峽對顯密修習次第的強調,防止藏 密象印度密教那樣由世俗而庸俗,由庸俗而腐敗。

  3.藏傳佛教宗派的形成及其特點

  後弘期佛教掃清了障礙,迅速成為藏地占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不 過由於佛教本身即流派眾多,加之當時西藏各地貴族割據,僧侶與當地 封建勢力相結合,形成了互為表里的統治集團,因此產生了大大小小的 諸多宗派。其主要者有:“寧瑪、噶當、薩迦、噶舉、格魯五大派和一 些小教派。格魯派產生稍晚,參見本書下卷,此處簡單介紹前述四派。

  (1)寧瑪派

  該派是藏傳佛教中流傳最為久遠的一派,寧瑪二字即為“古”、“舊” 之意。所謂“古”因其自稱是前弘期蓮華生所傳,創教時間早於其他諸 派。“達磨滅法”時期,該派僧人在民間傳法,得以躲過大難。所謂“舊”, 因其理論屬於前弘期傳入的舊派密咒。但其真正的創始人是11世紀的“三 索爾”,即索爾波·釋迦瓊乃(1007 年——1062 年)、索爾瓊·喜饒扎 巴(1014 年——1074 年)和索爾瓊·釋迦僧格(1074 年——1134 年)。 該派僧人多戴紅帽子,穿紅衣,故又稱紅教。寧瑪派的特點是組織鬆散, 沒有中心寺院,教徒分布各地,僧人參加生產勞動,可以娶妻生子。其

  理論以“大圓滿法”為正傳,認為人心本淨,修習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心 體本淨的狀態,順其自然,擺脫各種迷惑,使心住於“空虛明淨”之地, 即算達到了“大圓滿”,即身成佛。寧瑪派由於在民間傳播,吸收了較 多的本教色彩。寧瑪派雖然僧人不多,但一直傳至現代。

  (2)噶當派

  在藏語中,“噶”字意為“佛語”,“當”字意為“教授”、“教 戒”,即一切佛語都是對僧人修習的指導。該派源於阿底峽,實際創始 人是仲巴敦(1005 年——1064 年)。熱振地方的熱振寺是噶當派的根本 道場。仲巴敦跟隨阿底峽修學多年,受其修習次第理論影響很大,比較 重視顯宗的各種宗教原理和戒律,在藏傳佛教諸派中有“純淨”之稱。 這些思想對後來宗喀巴的宗教改革以及格魯派的創立有較大影響,格魯 派創立以後,噶當派併入了格魯派。

  (3)薩迦派

  薩迦派因其產生於薩迦地區而得名。此派寺院多以紅、蘭、白三色 線條塗牆,所以也被人們稱為“花教”。其創始人是出生於該地大貴族 昆氏家族的昆卻傑布(1034 年——1102 年),他曾經先後跟隨卓彌、桂·枯 巴拉等人譯經,學習顯密教法,40 歲創教,自任教主。他規定僧人可娶 妻生子,但生子後便不可再接近女人。教主都由昆氏家族後代擔任,從 此昆氏家族便壟斷了薩迦地方的政、教大權。元代時由於該派的領袖班 智達、八思巴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薩迦派凌駕於其他各派之上,成為 西藏的宗教領袖。元亡後薩迦勢力衰落,但仍在本地區維持統治,流傳 至今。薩迦派以“道果法”為理論核心,認為修行要經過三個次第,即: “最初舍非福,中斷於我執,後除一切見,知此為智者。”

  (4)噶舉派

  噶舉在藏語中為“言傳”之意,因該派重視師徒口傳而得名。此派 僧人多穿白衣,故又稱“白教”。噶舉派最早有兩個支系,主流是由瑪 爾巴(1012 年——1097 年)和米拉日巴(1040 年——1123 年)開創的 達布噶舉,支流是由瓊南交巴(1086 年——?)開創的香巴噶舉。兩派 一度香火都很興盛,但香巴噶舉 14 世紀以後失傳了。噶舉派非常重視各 種密教修煉方法,如瑪爾巴從印度傳來的集密、勝樂、歡喜金剛、四座、 大幻等密法,都被弟子們發揚光大。按照噶舉派的說法,顯宗主修心, 密宗主修身,他們練功從“拙火定”入手,可以抗拒嚴寒,穿著單衣過 冬。米拉熱巴名字中的“熱”字,就說明他有此種功力。另外他們還特 別重視無上瑜伽部的“雙身修法”,主張通過男女交媾來證悟空。後來, 噶舉派又分化成噶瑪噶舉、蔡巴噶舉、拔戒噶舉和帕竹噶舉四大派。其 中帕竹噶舉又分化成了止貢巴、達壟巴、主巴、雅桑巴、綽浦巴、修賽 巴、葉巴和瑪蒼巴等八個小派,號稱“四大八小”。在格魯派創建之前, 噶舉派是西藏最有勢力的宗派。

  除了上述四大派外,藏傳佛教中還有希解派、覺域派、覺囊派、郭 扎派、夏魯派等小的派系,理論大同小異,不過教主不同,修法各異, 使藏傳佛教表現得豐富多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