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4.基督教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在中國中世紀,基督教有兩次傳入的歷史。第一次在唐代,基督教 的一個異端派別——聶斯托利派流入我國,時人稱為“大秦景教”。該 教派被羅馬教庭判為異教後,流行於中亞波斯一帶。唐朝絲綢之路發達, 交通便利,於是就有一些景教徒到中國來傳教。貞觀年間,敘利亞人阿 羅本來到長安,受到朝廷的禮遇,宰相親自到郊外歡迎,唐太宗准其在 長安義寧坊建景教寺一座,度僧 21 人。高宗封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 許多朝廷重臣都與景教教士有過交往,甚至請他們擔任朝廷及軍隊的重 要職務。不過由於儒、釋、道三教當時勢力太大,景教僅僅是在社會上 層及外商等很小範圍流傳。至唐武宗滅佛,景教受到了株連,亦遭廢毀。 在中原大地上,景教流行的痕跡蕩然無存,只是因明代熹宗天啟年間, 在西安出土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後人方才對景教有所認識。

  基督教的第二次傳入是在元朝,蒙古語稱其為“也里可溫”,意為 “福分人”或“奉福音之人”。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 古帝國,羅馬教皇曾數次派使節捎書與之聯絡。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 到達北京後,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見,世祖讓他帶信給教皇,請教皇 派通曉“七藝”(文法、論理、修辭、算學、幾何、音樂、天文)的一 百名傳教士來中國,以證明他們比其他宗教優越。  1289 年,羅馬教皇 派義大利人,方濟各修士約翰·孟高維諾(1247 年——1328 年)航海來 華,他成為第一個到中國傳教的天主教教士。朝廷給予他很高的禮遇, 並准許他公開傳教。  1298 年他在北京建了第一座教堂,1305 年建了第 二座,1318 年又建了第三座。據說數年間他一人便發展了六千餘教徒, 1307 年被教廷任命為中國教區大主教,並且派了其他一些傳教士輔助他 傳教。到了 1328 年,中國教徒已發展到三萬餘人,主要是蒙古貴族,連 世祖之母別吉太后都成了基督徒。在杭州、鎮江、泉州等地也建有教堂。 政府還設“崇福司”,專管“也里可溫”事務。不過從現存的記錄看, 當時基督教主要是在蒙古貴族和外商中間傳播,並未進入漢族社會,所 以隨著蒙古帝國的軍事統治崩潰,傳教士慘澹經營幾十年的事業也灰飛 煙滅了。

  5.伊斯蘭教初傳中國

  伊斯蘭教進入中國的時間,學界有不同見解,但一般公認,唐高宗 永徽二年(公元 651 年)大食國(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古稱)使節來長 安朝貢,也正式把伊斯蘭教信仰帶入我國。在此前後,大食商人來華貿 易,有些人為了經商的方便,長住中國,但仍保持在家鄉的傳統信仰, 建立了寺廟作禮拜。為了對胡商進行管理,唐政府在大食商人居住集中 的地區建立“番坊”,選擇德高望眾的商人任“番長”,除督責胡商按 時納稅外,還要依照伊斯蘭法典,兼理穆斯林宗教事務。

  入宋以後,海上絲綢之路發達起來,大批大食商人云集廣州、泉州、 杭州等口岸城市,在那裡出現了胡商聚居區。宋政府借鑑唐代經驗,也 建立了“番訪”一類的組織,對其商務及其宗教活動進行管理。大食商

  人在廣州建起了我國最早的清真寺——廣州懷聖寺。宋人岳珂作《桯 史》,記載了胡商穆斯林宗教活動的情況:“番禺(廣州)有海獠雜居,…… 獠性尚鬼,平居終日,相與膜拜祈福。有堂焉,以祀名,如中國之佛, 而實無像設。稱謂聱牙,亦莫能曉,竟不知何神也。”由於伊斯蘭教主 要在胡商中間傳播,並未向漢族居民傳教,所以漢人也不很了解其教義, 對其記載也是模糊的。不過,我們從中也可看出現代伊斯蘭教活動的某 些特徵。一些大食商人為了生意的方便,在中國長期定居,並且娶了中 國女子為妻,生育後代,逐漸演化,便成為中國的回族,伊斯蘭教也成 為他們的傳統宗教。

  約略在五代至宋初之時,伊斯蘭教沿陸路進入我國的西北地區諸少 數民族中,並迅速與當地文化相結合,成為該地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 伊斯蘭教初傳新疆,主要與當時統治新疆西部及中亞七河地區的喀拉汗 王朝改宗伊斯蘭教有關。喀拉汗王朝主要由葛邏祿族和回鶻族共同構 成,原信仰薩滿教,後來又從漢地接受了佛教。大約在公元 10 世紀,信 仰伊斯蘭教的波斯薩曼尼王朝的一位王子,因國內糾紛逃到喀什,喀拉 汗王朝國王的侄子薩克士收留了他,並受其影響改信伊斯蘭教。以後薩 克士當了國王,整個王朝也都改變了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從此在當地突 厥民族中間傳播開來。由於伊斯蘭教具有排它性,所以它的傳播引起了 與其它宗教的矛盾。喀拉汗王朝就與鄰近信仰佛教的于闐王國發生了長 達 40 年的宗教戰爭。戰爭初期佛教徒尚有優勢,一度占領了喀什,但最 終還是伊斯蘭教取得了勝利,滅亡了于闐國。從此伊斯蘭教在新疆諸民 族中紮下了根,成為我國西北十個民族全民信仰的宗教。伊斯蘭教對當 地文化的發展也造成了決定性的影響,維吾爾等民族的文字,都是按阿 拉伯文習慣從右向左書寫。公元 11 世紀的維族思想家、文學家玉素甫·哈 斯·哈吉甫(1019 年——?)寫出長詩《福樂智慧》,用伊斯蘭教的哲 學、倫理觀念,闡述了人生的意義以及個人對社會和國家的義務。該書 受到統治者的重視,並成為民眾社會生活的指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