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禪宗教學,講究不依成法,因材施教,指物說法,隨機任運,從而
形成了許多機鋒。禪宗的機鋒靈活多樣,有時是言詞問答,有時是一兩
個動作,有時是一棒一喝,不拘一格。禪宗大師開悟弟子,多不著文立
說,機鋒用過,立即丟開。但有些機鋒鞭辟入裡,妙語解頤,文辭清新
雋永,令人不可釋懷。一些弟子便將其記錄下來,成了所謂的《語錄》。
入宋以後,一些僧人又將前代祖師的《語錄》加工整理,編成了《燈錄》。
《燈錄》是一種集言體的禪宗史傳,重記言而不重記行,著名者包括《景
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
《嘉泰普燈錄》,每部三十卷,洋洋 150 萬言。後又有普濟和尚將其壓
縮成《五燈會元》二十卷,流傳更為廣泛。
由於有了大量《語錄》、《燈錄》,宋禪教學便不再僅僅是因物生
情,指物說法了,而是開始做文字功夫。前代禪師的機鋒,本來都是觸
景生情之作,時過境遷,往往使後人不得要領,於是便有了解釋機鋒的
文字出現。“代別”是文字禪的一種早期形式,是“代語”和“別語”
的合稱。《語錄》中記載著有些機鋒,禪師問一句,弟子答不出,宋禪
為之代答,稱為“代語”。有時弟子答之不確,宋禪另作別詞為答,稱
為“別語”。“代別”多為一兩個字,非常簡單。再往後發展,又有了
“頌古”和“拈古”之作。“頌古”是用韻文體對“古則公案”進行贊
頌性解釋,“拈古”則是用散文體對“古則公案”加以評點。其中,“頌
古”由於文辭華美,禪意高深,不僅受到禪林的歡迎,而且深受士大夫
階層的欣賞,成為溝通儒釋的橋樑。在宋代,雪竇重顯的《頌古百則》
和《拈古百則》最為著名。不過,“大凡頌古,只是繞路說禪;拈古大
綱,據款結案而已。”①文字過於含蓄,以不直接點破為原則,還是不好
理解,克勤又發展出“評唱”和“擊節”兩種更為明了的文字禪形式。
“評唱”以克勤的《碧岩集》為其經典,其書圍繞著重顯的《頌古百則》
展開,全書十卷,每卷包括十個公案及其頌文。每一段前有“垂語”,
概括本段公案宗旨,後引公案正文及其重顯的頌古之作,文中加有克勤
的“著語”,對其內涵加以點評。最後是克勤的評唱,全面解釋公案發
生的歷史背景,機鋒蘊意。“擊節”因克勤的《擊節錄》而得名,取“擊
而中節”之意,格式與《碧岩集》近似。此兩書一出,由於比以前的機
鋒、公案打啞迷清晰明了了許多,所以大受歡迎,被後學視為禪林新經
① 克勤《碧岩集》卷一。
典。
(3)“默照禪”與“看話禪”之爭
禪門“五家七宗”在根本宗旨上原無大的差異,只是啟發學人的具
體方法不同。特別是曹洞和臨濟這兩個流行最久的流派,代表了兩種不
同的風格。曹洞宗風,主知見穩實,用丁寧綿密,婉轉親切的手段,令
弟子在自然溫和的氣氛中了悟本性。臨濟宗風,尚機鋒竣烈,以單刀直
入的手段,棒喝齊施,如鐵錘擊石,五雷轟頂,使學人翻然醒悟,頓見
真心。兩宋之交,曹洞門人正覺提倡“默照禪”,臨濟宗大師宗杲加以
反對,並宣揚“看話頭”,更加突顯了兩家宗風的差異。
正覺作《默照銘》和《坐禪箴》闡述自己的立場,將靜坐和守寂看
成是證悟的根本方法。“默”和“照”是兩層功夫,所謂“默”也就是
傳統的禪定,在這種功夫中要作到“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默默功
夫,心田自鋤”,通過無言靜坐,消除思維活動,消除感性慾望,進入
一種離言絕相,萬法皆空的思想境界。所謂“照”即是般若照觀,此“照”
不是對大千世界的觀察,而是對自性、本心的“自照”,“不觸事而知,
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自照之時,物我俱忘,坐禪者進
入了一片真空靜寂的空幻體驗之中。“直歇得空空無相,湛湛絕緣,普
與法界虛空合,個時是你本身。”①認識了人的本來面目,也就算是達到
了成佛的境界。
宗杲認為,“默照禪”過分重視坐禪的形式,有拘泥於形式而忘記
了目的的傾向,是對慧能以前禪法的回歸,所以將其斥之為“默照邪禪”,
“剃頭外道”。他本人提倡一種更為簡便直接的“看話禪”,不要任何
形式的限制,隨時即可開悟。“看話禪”主張直接參悟歷代禪宗祖師留
下的機鋒、公案,如“趙州狗子無佛性”,“庭前柏樹子”,“麻三斤”
形成了許多機鋒。禪宗的機鋒靈活多樣,有時是言詞問答,有時是一兩
個動作,有時是一棒一喝,不拘一格。禪宗大師開悟弟子,多不著文立
說,機鋒用過,立即丟開。但有些機鋒鞭辟入裡,妙語解頤,文辭清新
雋永,令人不可釋懷。一些弟子便將其記錄下來,成了所謂的《語錄》。
入宋以後,一些僧人又將前代祖師的《語錄》加工整理,編成了《燈錄》。
《燈錄》是一種集言體的禪宗史傳,重記言而不重記行,著名者包括《景
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
《嘉泰普燈錄》,每部三十卷,洋洋 150 萬言。後又有普濟和尚將其壓
縮成《五燈會元》二十卷,流傳更為廣泛。
由於有了大量《語錄》、《燈錄》,宋禪教學便不再僅僅是因物生
情,指物說法了,而是開始做文字功夫。前代禪師的機鋒,本來都是觸
景生情之作,時過境遷,往往使後人不得要領,於是便有了解釋機鋒的
文字出現。“代別”是文字禪的一種早期形式,是“代語”和“別語”
的合稱。《語錄》中記載著有些機鋒,禪師問一句,弟子答不出,宋禪
為之代答,稱為“代語”。有時弟子答之不確,宋禪另作別詞為答,稱
為“別語”。“代別”多為一兩個字,非常簡單。再往後發展,又有了
“頌古”和“拈古”之作。“頌古”是用韻文體對“古則公案”進行贊
頌性解釋,“拈古”則是用散文體對“古則公案”加以評點。其中,“頌
古”由於文辭華美,禪意高深,不僅受到禪林的歡迎,而且深受士大夫
階層的欣賞,成為溝通儒釋的橋樑。在宋代,雪竇重顯的《頌古百則》
和《拈古百則》最為著名。不過,“大凡頌古,只是繞路說禪;拈古大
綱,據款結案而已。”①文字過於含蓄,以不直接點破為原則,還是不好
理解,克勤又發展出“評唱”和“擊節”兩種更為明了的文字禪形式。
“評唱”以克勤的《碧岩集》為其經典,其書圍繞著重顯的《頌古百則》
展開,全書十卷,每卷包括十個公案及其頌文。每一段前有“垂語”,
概括本段公案宗旨,後引公案正文及其重顯的頌古之作,文中加有克勤
的“著語”,對其內涵加以點評。最後是克勤的評唱,全面解釋公案發
生的歷史背景,機鋒蘊意。“擊節”因克勤的《擊節錄》而得名,取“擊
而中節”之意,格式與《碧岩集》近似。此兩書一出,由於比以前的機
鋒、公案打啞迷清晰明了了許多,所以大受歡迎,被後學視為禪林新經
① 克勤《碧岩集》卷一。
典。
(3)“默照禪”與“看話禪”之爭
禪門“五家七宗”在根本宗旨上原無大的差異,只是啟發學人的具
體方法不同。特別是曹洞和臨濟這兩個流行最久的流派,代表了兩種不
同的風格。曹洞宗風,主知見穩實,用丁寧綿密,婉轉親切的手段,令
弟子在自然溫和的氣氛中了悟本性。臨濟宗風,尚機鋒竣烈,以單刀直
入的手段,棒喝齊施,如鐵錘擊石,五雷轟頂,使學人翻然醒悟,頓見
真心。兩宋之交,曹洞門人正覺提倡“默照禪”,臨濟宗大師宗杲加以
反對,並宣揚“看話頭”,更加突顯了兩家宗風的差異。
正覺作《默照銘》和《坐禪箴》闡述自己的立場,將靜坐和守寂看
成是證悟的根本方法。“默”和“照”是兩層功夫,所謂“默”也就是
傳統的禪定,在這種功夫中要作到“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默默功
夫,心田自鋤”,通過無言靜坐,消除思維活動,消除感性慾望,進入
一種離言絕相,萬法皆空的思想境界。所謂“照”即是般若照觀,此“照”
不是對大千世界的觀察,而是對自性、本心的“自照”,“不觸事而知,
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自照之時,物我俱忘,坐禪者進
入了一片真空靜寂的空幻體驗之中。“直歇得空空無相,湛湛絕緣,普
與法界虛空合,個時是你本身。”①認識了人的本來面目,也就算是達到
了成佛的境界。
宗杲認為,“默照禪”過分重視坐禪的形式,有拘泥於形式而忘記
了目的的傾向,是對慧能以前禪法的回歸,所以將其斥之為“默照邪禪”,
“剃頭外道”。他本人提倡一種更為簡便直接的“看話禪”,不要任何
形式的限制,隨時即可開悟。“看話禪”主張直接參悟歷代禪宗祖師留
下的機鋒、公案,如“趙州狗子無佛性”,“庭前柏樹子”,“麻三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