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為會下上首。得法後回家鄉青原山靜居寺闡化。下傳藥山惟嚴(公元 751

  年—834 年)、天皇道悟(公元 746 年—807 年)等 21 人。唐末五代,

  從惟嚴門分出洞山良價(公元 807—869 年)和曹山本寂(公元 840 年—

  901 年)的曹洞宗。從道悟門下分出雲門文偃(?—公元 949 年)的雲門

  ① 《壇經》敦煌寫本。

  ② 《壇經》敦煌寫本。

  ① 《古尊宿語錄》卷一。

  宗和清涼文益(公元 885 年—958 年)的法眼宗。唐武宗滅佛,其他依靠

  大量念經、拜佛維繫的流派都衰落了,唯有禪門五宗迅速恢復起來,流

  遍天下。到了宋代,禪與佛幾乎成了同意語,這顯然與禪宗的高度中國

  化有關。

  從達摩到弘忍,可以視為禪宗創立的準備階段,六祖慧能發揮了達

  摩面壁參禪的傾向,但又簡化了“二入”、“四行”的複雜規定,提倡

  單刀直指,直示心中佛性。他說:“本性是佛,離性更無別佛。”①既然

  真如盡在心中,那麼成佛就是一件極為簡單的事情。“萬法盡在自心,

  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②禪宗反對西行求法,譯經、讀經,“菩提只向

  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所說依此修行。西方就在眼前。”③他更反對出家

  苦行,或者念佛往生,“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

  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心中淨土,顧東顧西;悟人在處一般,

  所以佛言隨住處恆安樂。”④甚至名為禪宗,連坐禪也反對,“生來坐不

  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⑤慧能一掃煩瑣的宗教修

  養儀式,提倡頓悟成佛,“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

  惱,後念離境即菩提。”⑥所以禪宗有“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

  屠刀,立地成佛”的說法。同時禪宗又特別強調,覺悟是一個因人而異

  的具體過程,沒有統一的模式,也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如人飲水,冷

  暖自知”。慧能以後的禪宗,創造了“四賓主”、“四照用”、“機鋒”、

  “棒喝”等一系列啟發門徒覺悟的方法。禪師們往往不直接回答弟子的

  問題,而是用一些意蘊不明,或答非所問的語言、動作、聲音來啟迪他

  們的智慧。對於迷悟甚深者,甚至當頭一棒,拳打腳踢,促其翻然醒悟。

  這些思想和方法,都是印度佛教中所未見的。

  通觀慧能的宗教改革,他使佛教與孟子的“反身而誠,萬物皆備於

  我”,“盡心、知性、知天”,老子的“靜觀”、“玄覽”等中國傳統

  的思維方式深層結合,更容易為中國士人接受。禪宗反對複雜的宗教修

  習方式,縮短了成佛之路,在下層民眾中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國化和

  大眾化正是禪宗取得成功的關鍵。

  6.律宗、淨土宗和密宗的傳承

  (1)道宣和南山律宗

  律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專門研習和傳授戒律的宗派。它所依據的主要

  經典是《四分律》,故又稱為四分律宗。律是佛教徒的行為規範,戒律

  嚴明,僧團組織才能行動整齊劃一,在群眾中產生較大影響。所以佛教

  一向重視戒律,在典籍中它是經、律、論三藏之一,在教義上它是戒、

  定、慧三學之首。律宗特別強調:“金科玉律,唯佛能制”,戒律出自

  ① 《壇經·機緣品》。

  ② 《壇經·機緣品》。

  ③ 《壇經·疑問品》。

  ④ 《壇經·疑問品》。

  ⑤ 《壇經·頓漸品》。

  ⑥ 《壇經·疑問品》。

  佛陀之手,神聖不可侵犯。實際上釋迦在世時,原始佛教只有“五戒”、

  “十戒”等一些簡單戒條,後世汗牛充棟的律藏多出於部派佛教時期。

  在佛教諸派戒律中,影響最大的是曇無德部的《四分律》。因為早在曹

  魏時期,印度僧人曇柯迦羅便譯出《曇無德(法藏)摩羯》(即《四分

  律》原本),並開始為中國僧人受戒,所以中國律宗以曇柯迦羅為初祖,

  奉《四分律》為根本經典。不過律宗真正形成宗派則是在唐朝的道宣(公

  元 596 年—667 年)時期。道宣著《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刪補

  隨機羯摩疏》、《四分律拾毗尼義鈔》,被後來的學者稱為律宗三大部,

  對四分律做了定於一尊的解釋。由於他長期在終南山隱居傳道,故其宗

  派又稱為南山宗。與道宣同時弘傳四分律的還有相州日光寺的法勵(公

  元 569 年—635 年),開創了相部宗。法勵的弟子懷素(公元 624 年—697

  年)在西太原寺開創了東塔宗。唐代律宗三派並立,互有爭論,繁榮一

  時,但是不久相部、東塔兩派沉寂無傳,唯南山律宗獨承法系,綿延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