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我想起了克爾愷郭爾。
哥本哈根對他來說幾乎是一個天生的地獄。父親的驚恐苦悶和行為失檢幾乎打碎了他整個童年,家裡災禍不斷,自己體質很差。為從地獄解脫他選擇了神學,而選擇神學又使他不得不放棄初戀。『她選擇了哭泣,我選擇了痛苦”,但令人感動的是,他一生的寫作,都是為了樹立一個悼念愛情的紀念碑。克爾愷郭爾的這一切行止,都與這個城市有關。
更重要的當然是他在黑暗中的思考。他最為大家熟悉的思考成果是把人生境界劃分為三個階段,一為審美階段,二為道德階段,三為宗教階段。由淺入深,層層否定,而終點便是第三階段。
其實他所說的審美階段,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感性階段,即追求感官滿足的階段。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停留在這個階段,但也有一些人領悟到其間的無聊和寡德,便上升到道德階段。人在道德階段是非分明、行為完美、無瑕可擊,但更多地出自於一種外在規範,一種自我克制,因此必然因壓抑天性而陷入痛苦。能夠意識到這種痛苦並願意從更高層面上獲得解脫的人,就有可能進入宗教階段。克爾愷郭爾認為在那個階段一個人就會不受物質誘惑,不怕輿論壓力,掙脫塵世網絡,漠然道德評判,只是單獨站在曠野上與上帝對話,在償還人生債務的劇痛中感受極樂。
在我看來,克爾愷郭爾在理論上最精彩的地方不是對於他認為最高境界的第三階段的描繪,而在於他對第一、第二階段所存在的問題的揭露。其實所謂審美階段和道德階段,很接近於西方哲學家反覆論述過的感性階段和理性階段,只不過他把它們引伸到了人生,成為一種人生哲學。西方哲學家早就指出過的感性的片面性和理性的片面性,由他貼合到人生過程中來具體闡述,有力地說明了那兩種人生狀態的致命弊病。因此,他所說的宗教階段,實際上只是為從那兩種人生狀態中奔逃出來的人指出的一塊空地。這塊空地上應該沒有原先的弊病了,但它究竟是什麼,卻又只能是抒情性、憧憬性的描述。能騰出這麼一塊空地就很不容易,我們不能苛求他在那裡建造什麼樣的神學樓宇或哲學樓宇。
比這一點更值得我們珍視的,是克爾愷郭爾指出了人們在這三個階段面前的“可選擇狀態”。三個階段不是對每個人都依次排列、循序漸進,它只供選擇。而且這種選擇時時存在,處處存在。一個人因選擇的差異而跳躍性地進入不同的人生境界,其間距離,可以判若天壤。不難看出,他的這種主張,已經有了存在主義哲學的萌芽,因此後世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們總要把克爾愷郭爾尊為前輩,甚至稱他為“精神上的父親”。
可惜,當他還活在哥本哈根的時候,一切都非常糟糕。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只活到四十二歲,在他生命的最後、也最重要的幾年裡,真可謂心力交瘁。他是虔誠的基督徒,但越虔誠越厭倦丹麥教會的諸多弊端,因此終於與教會決裂。一般市民只相信教會就是信仰所在,於是也就隨之引起了親朋好友、包括唯一的哥哥與他的決裂,使他空前孤獨。
另一件事情是,這位大哲學家不幸與哥本哈根一家誰也惹不起的攻陷性小報發生了磨擦。哲學家當然寸步不讓,小報則恨不得有這麼一個學者與他們糾纏,於是一片混戰。遺憾的是,一般市民只相信小報起鬨式的謠言和誹謗,於是反倒是他,成了市民們心目中的“第一流惡棍”。
我對著窗下黑黝黝的哥本哈根想,克爾愷郭爾具體遇到的對手是兩個,一是教會,二是小報,但最後真正成為對手的卻是廣大市民。市民們總也不會站在大師一邊,因此我要說,這座城市對自己的大師實在不公。
一八五五年十月二日身心疲憊的哲學大師散步時跌倒,下肢癱瘓,卻拒絕治療,拒絕探望,也拒絕領聖餐,十一月十一日去世。
十九世紀最耀眼的哲學星座,熄滅於哥本哈根這過於漫長的黑夜。
瑞典小記
一
在挪威和瑞典的邊境我問同車的夥伴今天的日期,夥伴的回答正如我的預感,果然是今天,正巧。
二百八十二年前的今天,瑞典發生了一件大事:年僅三十六歲的國王卡爾十二世率兵攻打挪威,夜間在這裡巡視戰壕,被一顆子彈擊中死亡。這顆子彈究竟出於誰手至今歷史學家們眾說紛紜。但無可置疑的是,一段窮兵黷武的擴張史,從這個晚上開始基本終結。
我們既然在無意中撞到了這個日子,這個地方,那就應該祭拜一下那位年輕的軍事天纔,同時紀念瑞典早早地走出了“波羅的海大帝國”的血火泥潭。一個天纔人物的死亡,很可能在全民的悲哀中埋藏著一種歷史的福音。這個曖昧的悖論,躲到了國家的邊緣以免讓人讀解,此刻卻被我們輕輕踩過。
二
歌德堡人的自豪讓人啞然失笑,他們居然那樣嘲謔首都,說斯德哥爾摩的最大優點是還有一條鐵路可以回歌德堡。
然而歌德堡確實不錯。半夜海風浩蕩,港口的路燈全部用航海器具支橕,日本式的亭座衛護著它們,一眼看去便是萬里之遙。只遺憾臨水的歌劇院造得大而無當,可能出自於航海人的粗糙和狂放。
在這冷雨之夜我最喜歡的是每家每戶的燈。大家都拉開窗簾,讓點燃著十幾支蠟燭的燈座緊貼著窗,燭光下全是當日的鮮花。數里長街萬家燈火,連接成了一個縹緲的夢境。
自己入夢之前先把整個城市推入夢境,即使半夜驚醒也毫無失落,這個主意真好。
我們趁他們全都夢著,悄悄地起個大早去他們瞧不起的斯德哥爾摩。
三
早晨從歌德堡出發時昏天黑地,恰似子夜,接近中午纔曙光初露。還沒有來得及尋找太陽,只見路邊所有黑色的樹枝全部變成了金枝銅干,熠熠閃光,一路行去延綿不斷,好像此刻整個世界都會是光柱的儀仗。
但是,這個儀仗是那麼短暫,不到一百公里光輝漸淡,樹幹轉成灰白,樹冠皆呈酡紅,而那酡色又越來越渾,越來越深,終於一片昏昏沉沉,讓人胸塞氣悶。
大霧不知從何升起,車隊的各輛車儘管靠得很近卻已經不能互相辨認,只能隱約看到昏黃的霧燈。車窗上又劈劈啪啪響起雨點,從此這霧再也不散,這雨再也不停。
我知道,一個白天就這樣火石電光般地匆匆打發了。餘下的一切決不是零頭,要人們自己去想辦法消受。
路旁似乎有一些小屋閃過,立即為它們擔懮起來:如此漫長的冬季,它們能否在愁雲慘霧中找到一個可以結交的信號,哪怕是留住一盞昏黃的霧燈今天終於明白,寂寞是可以被觀察的,而且以天地間最隆重的儀式。以隆重儀式觀察來的寂寞,讓人不寒而慄。
四
他未必算得上世界名人,但是我走在斯德哥爾摩大街上總也忘不了他的身影。
他叫貝納多特,本是拿破崙手下的一名法國戰將,勇敢頑強、英俊偉岸,曾被拿破崙指派騎著高頭大馬到維也納大街上慢慢通過,作為法國風度的示範。居然是他,被瑞典人選作了國王。這位連瑞典話也不會說的瑞典國王倒是沒有辜負瑞典,他審時度勢,不再捲入拿破崙的戰略方陣,反而參與了反法聯盟,但又不積極。
哥本哈根對他來說幾乎是一個天生的地獄。父親的驚恐苦悶和行為失檢幾乎打碎了他整個童年,家裡災禍不斷,自己體質很差。為從地獄解脫他選擇了神學,而選擇神學又使他不得不放棄初戀。『她選擇了哭泣,我選擇了痛苦”,但令人感動的是,他一生的寫作,都是為了樹立一個悼念愛情的紀念碑。克爾愷郭爾的這一切行止,都與這個城市有關。
更重要的當然是他在黑暗中的思考。他最為大家熟悉的思考成果是把人生境界劃分為三個階段,一為審美階段,二為道德階段,三為宗教階段。由淺入深,層層否定,而終點便是第三階段。
其實他所說的審美階段,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感性階段,即追求感官滿足的階段。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停留在這個階段,但也有一些人領悟到其間的無聊和寡德,便上升到道德階段。人在道德階段是非分明、行為完美、無瑕可擊,但更多地出自於一種外在規範,一種自我克制,因此必然因壓抑天性而陷入痛苦。能夠意識到這種痛苦並願意從更高層面上獲得解脫的人,就有可能進入宗教階段。克爾愷郭爾認為在那個階段一個人就會不受物質誘惑,不怕輿論壓力,掙脫塵世網絡,漠然道德評判,只是單獨站在曠野上與上帝對話,在償還人生債務的劇痛中感受極樂。
在我看來,克爾愷郭爾在理論上最精彩的地方不是對於他認為最高境界的第三階段的描繪,而在於他對第一、第二階段所存在的問題的揭露。其實所謂審美階段和道德階段,很接近於西方哲學家反覆論述過的感性階段和理性階段,只不過他把它們引伸到了人生,成為一種人生哲學。西方哲學家早就指出過的感性的片面性和理性的片面性,由他貼合到人生過程中來具體闡述,有力地說明了那兩種人生狀態的致命弊病。因此,他所說的宗教階段,實際上只是為從那兩種人生狀態中奔逃出來的人指出的一塊空地。這塊空地上應該沒有原先的弊病了,但它究竟是什麼,卻又只能是抒情性、憧憬性的描述。能騰出這麼一塊空地就很不容易,我們不能苛求他在那裡建造什麼樣的神學樓宇或哲學樓宇。
比這一點更值得我們珍視的,是克爾愷郭爾指出了人們在這三個階段面前的“可選擇狀態”。三個階段不是對每個人都依次排列、循序漸進,它只供選擇。而且這種選擇時時存在,處處存在。一個人因選擇的差異而跳躍性地進入不同的人生境界,其間距離,可以判若天壤。不難看出,他的這種主張,已經有了存在主義哲學的萌芽,因此後世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們總要把克爾愷郭爾尊為前輩,甚至稱他為“精神上的父親”。
可惜,當他還活在哥本哈根的時候,一切都非常糟糕。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只活到四十二歲,在他生命的最後、也最重要的幾年裡,真可謂心力交瘁。他是虔誠的基督徒,但越虔誠越厭倦丹麥教會的諸多弊端,因此終於與教會決裂。一般市民只相信教會就是信仰所在,於是也就隨之引起了親朋好友、包括唯一的哥哥與他的決裂,使他空前孤獨。
另一件事情是,這位大哲學家不幸與哥本哈根一家誰也惹不起的攻陷性小報發生了磨擦。哲學家當然寸步不讓,小報則恨不得有這麼一個學者與他們糾纏,於是一片混戰。遺憾的是,一般市民只相信小報起鬨式的謠言和誹謗,於是反倒是他,成了市民們心目中的“第一流惡棍”。
我對著窗下黑黝黝的哥本哈根想,克爾愷郭爾具體遇到的對手是兩個,一是教會,二是小報,但最後真正成為對手的卻是廣大市民。市民們總也不會站在大師一邊,因此我要說,這座城市對自己的大師實在不公。
一八五五年十月二日身心疲憊的哲學大師散步時跌倒,下肢癱瘓,卻拒絕治療,拒絕探望,也拒絕領聖餐,十一月十一日去世。
十九世紀最耀眼的哲學星座,熄滅於哥本哈根這過於漫長的黑夜。
瑞典小記
一
在挪威和瑞典的邊境我問同車的夥伴今天的日期,夥伴的回答正如我的預感,果然是今天,正巧。
二百八十二年前的今天,瑞典發生了一件大事:年僅三十六歲的國王卡爾十二世率兵攻打挪威,夜間在這裡巡視戰壕,被一顆子彈擊中死亡。這顆子彈究竟出於誰手至今歷史學家們眾說紛紜。但無可置疑的是,一段窮兵黷武的擴張史,從這個晚上開始基本終結。
我們既然在無意中撞到了這個日子,這個地方,那就應該祭拜一下那位年輕的軍事天纔,同時紀念瑞典早早地走出了“波羅的海大帝國”的血火泥潭。一個天纔人物的死亡,很可能在全民的悲哀中埋藏著一種歷史的福音。這個曖昧的悖論,躲到了國家的邊緣以免讓人讀解,此刻卻被我們輕輕踩過。
二
歌德堡人的自豪讓人啞然失笑,他們居然那樣嘲謔首都,說斯德哥爾摩的最大優點是還有一條鐵路可以回歌德堡。
然而歌德堡確實不錯。半夜海風浩蕩,港口的路燈全部用航海器具支橕,日本式的亭座衛護著它們,一眼看去便是萬里之遙。只遺憾臨水的歌劇院造得大而無當,可能出自於航海人的粗糙和狂放。
在這冷雨之夜我最喜歡的是每家每戶的燈。大家都拉開窗簾,讓點燃著十幾支蠟燭的燈座緊貼著窗,燭光下全是當日的鮮花。數里長街萬家燈火,連接成了一個縹緲的夢境。
自己入夢之前先把整個城市推入夢境,即使半夜驚醒也毫無失落,這個主意真好。
我們趁他們全都夢著,悄悄地起個大早去他們瞧不起的斯德哥爾摩。
三
早晨從歌德堡出發時昏天黑地,恰似子夜,接近中午纔曙光初露。還沒有來得及尋找太陽,只見路邊所有黑色的樹枝全部變成了金枝銅干,熠熠閃光,一路行去延綿不斷,好像此刻整個世界都會是光柱的儀仗。
但是,這個儀仗是那麼短暫,不到一百公里光輝漸淡,樹幹轉成灰白,樹冠皆呈酡紅,而那酡色又越來越渾,越來越深,終於一片昏昏沉沉,讓人胸塞氣悶。
大霧不知從何升起,車隊的各輛車儘管靠得很近卻已經不能互相辨認,只能隱約看到昏黃的霧燈。車窗上又劈劈啪啪響起雨點,從此這霧再也不散,這雨再也不停。
我知道,一個白天就這樣火石電光般地匆匆打發了。餘下的一切決不是零頭,要人們自己去想辦法消受。
路旁似乎有一些小屋閃過,立即為它們擔懮起來:如此漫長的冬季,它們能否在愁雲慘霧中找到一個可以結交的信號,哪怕是留住一盞昏黃的霧燈今天終於明白,寂寞是可以被觀察的,而且以天地間最隆重的儀式。以隆重儀式觀察來的寂寞,讓人不寒而慄。
四
他未必算得上世界名人,但是我走在斯德哥爾摩大街上總也忘不了他的身影。
他叫貝納多特,本是拿破崙手下的一名法國戰將,勇敢頑強、英俊偉岸,曾被拿破崙指派騎著高頭大馬到維也納大街上慢慢通過,作為法國風度的示範。居然是他,被瑞典人選作了國王。這位連瑞典話也不會說的瑞典國王倒是沒有辜負瑞典,他審時度勢,不再捲入拿破崙的戰略方陣,反而參與了反法聯盟,但又不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