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楚翊跟隨參議的腳步,穿行於封存著各類章疏、廷寄的松木架之間。良久,對方步履一頓:「按照落款時間,這封奏摺存在此處即可。」
楚翊掃一眼架上的木籤,記有詳細的年月及地點。他不經意地夸道:「你很嫻熟嘛,在這書山紙海之間,一下就能找到位置。」
參議笑得謙卑而得意:「不難,都標好了的。」
楚翊將奏摺放在對方指定的位置,又戀戀不捨地拿起,悼念的目光反覆掃過硃批。他久久不語,不時以袖口拭淚,側目道:「不好意思,本王失態了。」
「王爺慢慢緬懷,下官先行告退。待王爺離開時,下官再來鎖門。」
參議的腳步聲漸遠。房門開合,確定對方已經離去,楚翊瞬間斂起哀思,將手裡的摺子放好,穿行於林立的木架間。
「晟州,翠屏府……你在哪呢,快吱一聲。」他快速走動,同時掃視各類標籤。良久,腳步一滯,看到了自己要找的。他飛速翻閱各類舊折,不時側耳聆聽周圍的響動,隨後通通歸位,離開架閣庫。
調閱舊折並不難,但那樣會留下記錄,而他不想讓人知道他在翻舊帳。想掣肘三哥,僅憑几句順口溜是痴心妄想。
第75章 拐走美人出遠門
從通政司出來,楚翊在羅雨的陪同下,到自己的棺材壽材鋪轉了轉。
聘請的掌柜將帳冊給他過目,順都大小官吏,誰家最近辦了喪事,亡者何人,用的什麼棺木,一目了然。
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緣,楚翊一般都是「買棺材贈壽材」,木料不甚名貴的棺材只收工錢。所以,他的店鋪一直在虧。但他依然要開下去,這是他獨有的交際方式,廣交朋友又不會被參結黨。
整座都城的官吏,但凡家裡死過人,多少都跟他有點交情。雖然不深,但說起他時,都會附帶一句:九爺這人不錯。
「虧損太嚴重,得想辦法開源。這樣吧,增加一支哭喪隊。」楚翊對掌柜道,「事主置辦東西時,問是否需要增加哭喪人數來壯門面。如果需要,你就去我府里找王喜,讓他派家丁丫鬟去哭。根據價位高低,分為哽咽、啜泣、嚎啕,上氣不接下氣,打滾兒蹬腿哭。」
掌柜點頭稱是,說王爺頭腦靈活。
楚翊又問:「我吩咐的那些東西,做好了嗎?」
「做好了。」掌柜將楚翊引至倉庫,展示貨品。
鋪子裡做紙活兒的幾個師傅,已經按照楚翊提供的技術和模板,做了一批會動的春宮圖,共四十多個。風月無邊,春色滿眼。
他拿起一個轉了轉,卻沒好意思湊在眼前看,安排道:「悄悄出貨,高價賣給那些紈絝子弟,至少賣到五十兩。只賣這一批,因為馬上就會有商人爭相仿造,到時這玩意兒就不值錢了。」
儘管最近手頭寬裕,楚翊還是在儘可能的攢錢,作為老婆本。雖然,他的意中人是個粗枝大葉的習武宮女,但在他心裡,她也是值得捧在手心的公主——他一個人的公主。
他要為她籌備一場盛大的喜宴,紅氈鋪遍整條祥寧街,家家戶戶紅燈高挑、喜字貼遍,流水席徹夜不歇。他希望,那之後的很多年,百姓談起寧王妃過門時的盛景,仍會津津樂道。
**
又是個好天氣,淡淡秋意幾許。
街上殘留著煙火氣。昨日中元節,有的百姓除了家祭之外,還沿街設香案,以安頓無人祭祀的孤魂。這樣的善舉,被稱為「中元普渡」。家境富裕的,還會做水陸道場。
朝廷也給百官三天假期,用以思悼先人。
出城與公主匯合前,楚翊路過了一座門楣古樸的宅院,匾額「袁宅」二字秀逸遒勁。這是養母袁太妃的娘家,其弟刑部右侍郎袁鵬現居在此。
袁太妃視楚翊如己出,按理說,他與袁鵬雖不是親舅甥,但有這一層關係在,也該相當熟稔,互相倚仗。但事實並非如此。
袁家書香門第,袁鵬為人端方剛直。上個月,他曾在朝會上言辭犀利地反駁楚翊。不過,他對事不對人,對瑞王和主管刑部的慶王,也是毫不客氣。而在朝堂之外,他與楚翊幾乎沒有交集。
今年大年初一,楚翊登門拜年,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客氣地送出來了。
「大外甥,」馬車中的陳為撩開窗簾,「你該告訴袁太妃,讓她對袁大人說,儘量爭取一下吏部尚書的位子。他素有清名,資歷也夠老。雖然夠嗆,但總該把握機會,激流勇進。」
「不,我還是別亂指點了。少做,少錯。」騎馬的楚翊輕挽韁繩,悠哉道:「不過嘛,愛情上正相反。多做,多得。」
「你四哥還在生氣呢?」
「可不是麼。」
前天傍晚,楚翊到慶王府走了一趟。
比起瑞王府的奢華,和成群的嬌婢美妾,這裡更靜謐清雅,如同它的主人。楚翊曾聽三哥說過,四哥總是一副高雅的調調,是因為「不行」。他要是「行」,絕對比誰都低俗。他日夜盤手串,是因為盤不了別的。
說到這方面,楚翊也不確定自己行不行,畢竟還沒經過戰場的檢驗。不過,那一天應該不遠了吧。
進門時,慶王正與兒子吃飯,左手兀自盤玩手串,堪稱手不釋串。他熱情地招呼楚翊一起,楚翊也沒客氣,欣然入席,拿起添置的碗筷。
閒話家常片刻,他嘆道:「四哥,你不該那樣編排老太太。太明顯了,很容易就能猜到是你。」一副心直口快的樣子。
「你……你還真是心裡藏不住事。」慶王難堪地沉默一下,坦言道:「她本來就偏心。祖宗不准後宮干政,就是防止她們利用血緣、親情、孝道這些來擺布朝局。她清楚,公主嫁給誰,誰就多半是攝政王,卻還是……她已經在干政了。」
「人之常情,換做你,也會偏向親兒子。」
「那倒也是。」慶王給兒子夾菜,替楚翊鳴不平,「你說說,你都二十一了,也沒成家。老太太也不幫你張羅,反倒急著給老三續弦。」
楚翊謙卑地笑笑:「嗐,以我的出身和條件,哪敢肖想公主。我這塊破地,可養不活金枝玉葉。」
慶王也笑了。兄弟倆的談話很實在,太皇太后公然的厚此薄彼,讓二人頓時親近許多。
「四哥,明天就是中元節,祭祖之後,我要出趟遠門。」楚翊往嘴裡扒了一口米飯,「我想去翠屏府那一帶,查看新修渡口的營運、稅收,和商賈往來情況,提出改進措施,編成考察紀要。」
他當然不會說,自己要去查瑞王和他親家的髒事。
「可以啊。」慶王贊同道,「不過,四哥想跟你商量,能不能……由我呈給皇上?放心,不叫你白忙,我給你出路費。」他瞥一眼兒子,「你也知道,自從這小子中了美人計,我在朝堂聲譽受損,想辦點實事挽回口碑。」
四哥,你可真好意思張嘴。楚翊心裡發堵,卻只能點頭:「好,我去跑,功勞算在你頭上。」
「哥先謝過了。等會兒,我去帳房給你支五百兩銀子。」慶王欣慰極了,同時也略感詫異,「楊榛回鄉丁憂,眼下正要舉薦新任吏部尚書,你不關心反倒要走?」
「我就不參與了。我只管著個宗正寺,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正好,最近閒得無聊,想出去走走。」
「也好。」慶王又想起指婚的事,憤恨不已,「一想到公主被許配給老三,我就來氣,簡直就是夜明珠配王八蛋。」
「別這麼說。都是一個爹生的兄弟,他是王八蛋,那咱們呢?」楚翊寬慰道,「別灰心,只要公主還沒過門,此事就有轉圜的餘地。」這話,他是說給自己聽的。
「你年輕風流,教教四哥,該怎麼討公主歡心?」
楚翊用筷子尖,將碗裡的最後一粒米撥進口中,聳了聳肩:「雖說我常去永固園,可都是去看望我四舅。所以,我也不知道啊,我跟公主又不怎麼熟。」
楚翊騎馬,羅雨駕車,陳為乘車,三人經由西門出城。
城外有條小溪,從雁鳴山中而來。盛夏時湍急的溪水,在秋初變得平靜,映著高遠的藍天。路旁的麥子早就收了,旱田裡種上了大豆、花生,綠瑩瑩一片。
「不怎麼熟」的公主,正等在一片豆秧旁。青衫白馬,墨發半披半束,眉目英氣逼人。晨光普照,她的白馬猶如一匹純白錦緞,同主人一樣明珠生暈,美玉螢光。
她居然穿了一身男裝,別說,還真挺像男人。不過,從那過於白嫩的肌膚,纖美的腰肢,和耳垂的穿耳痕跡,還是能識破她的真身。
「久等了。」楚翊笑著策馬迎上去。
「楚逸之,你真慢。說好辰時初刻出發,現在太陽都升得老高了。」葉星辭颯爽地一歪頭,「走,啟程!唉,這幾個月可憋死老子了。」
聽公主自稱老子,楚翊笑而不語,似乎以為這是一種虛張聲勢。
葉星辭沒帶子苓她們,只帶了於章遠和宋卓。照料姑娘們是件麻煩事,總要擔心她們的安全。
楚翊掃一眼架上的木籤,記有詳細的年月及地點。他不經意地夸道:「你很嫻熟嘛,在這書山紙海之間,一下就能找到位置。」
參議笑得謙卑而得意:「不難,都標好了的。」
楚翊將奏摺放在對方指定的位置,又戀戀不捨地拿起,悼念的目光反覆掃過硃批。他久久不語,不時以袖口拭淚,側目道:「不好意思,本王失態了。」
「王爺慢慢緬懷,下官先行告退。待王爺離開時,下官再來鎖門。」
參議的腳步聲漸遠。房門開合,確定對方已經離去,楚翊瞬間斂起哀思,將手裡的摺子放好,穿行於林立的木架間。
「晟州,翠屏府……你在哪呢,快吱一聲。」他快速走動,同時掃視各類標籤。良久,腳步一滯,看到了自己要找的。他飛速翻閱各類舊折,不時側耳聆聽周圍的響動,隨後通通歸位,離開架閣庫。
調閱舊折並不難,但那樣會留下記錄,而他不想讓人知道他在翻舊帳。想掣肘三哥,僅憑几句順口溜是痴心妄想。
第75章 拐走美人出遠門
從通政司出來,楚翊在羅雨的陪同下,到自己的棺材壽材鋪轉了轉。
聘請的掌柜將帳冊給他過目,順都大小官吏,誰家最近辦了喪事,亡者何人,用的什麼棺木,一目了然。
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緣,楚翊一般都是「買棺材贈壽材」,木料不甚名貴的棺材只收工錢。所以,他的店鋪一直在虧。但他依然要開下去,這是他獨有的交際方式,廣交朋友又不會被參結黨。
整座都城的官吏,但凡家裡死過人,多少都跟他有點交情。雖然不深,但說起他時,都會附帶一句:九爺這人不錯。
「虧損太嚴重,得想辦法開源。這樣吧,增加一支哭喪隊。」楚翊對掌柜道,「事主置辦東西時,問是否需要增加哭喪人數來壯門面。如果需要,你就去我府里找王喜,讓他派家丁丫鬟去哭。根據價位高低,分為哽咽、啜泣、嚎啕,上氣不接下氣,打滾兒蹬腿哭。」
掌柜點頭稱是,說王爺頭腦靈活。
楚翊又問:「我吩咐的那些東西,做好了嗎?」
「做好了。」掌柜將楚翊引至倉庫,展示貨品。
鋪子裡做紙活兒的幾個師傅,已經按照楚翊提供的技術和模板,做了一批會動的春宮圖,共四十多個。風月無邊,春色滿眼。
他拿起一個轉了轉,卻沒好意思湊在眼前看,安排道:「悄悄出貨,高價賣給那些紈絝子弟,至少賣到五十兩。只賣這一批,因為馬上就會有商人爭相仿造,到時這玩意兒就不值錢了。」
儘管最近手頭寬裕,楚翊還是在儘可能的攢錢,作為老婆本。雖然,他的意中人是個粗枝大葉的習武宮女,但在他心裡,她也是值得捧在手心的公主——他一個人的公主。
他要為她籌備一場盛大的喜宴,紅氈鋪遍整條祥寧街,家家戶戶紅燈高挑、喜字貼遍,流水席徹夜不歇。他希望,那之後的很多年,百姓談起寧王妃過門時的盛景,仍會津津樂道。
**
又是個好天氣,淡淡秋意幾許。
街上殘留著煙火氣。昨日中元節,有的百姓除了家祭之外,還沿街設香案,以安頓無人祭祀的孤魂。這樣的善舉,被稱為「中元普渡」。家境富裕的,還會做水陸道場。
朝廷也給百官三天假期,用以思悼先人。
出城與公主匯合前,楚翊路過了一座門楣古樸的宅院,匾額「袁宅」二字秀逸遒勁。這是養母袁太妃的娘家,其弟刑部右侍郎袁鵬現居在此。
袁太妃視楚翊如己出,按理說,他與袁鵬雖不是親舅甥,但有這一層關係在,也該相當熟稔,互相倚仗。但事實並非如此。
袁家書香門第,袁鵬為人端方剛直。上個月,他曾在朝會上言辭犀利地反駁楚翊。不過,他對事不對人,對瑞王和主管刑部的慶王,也是毫不客氣。而在朝堂之外,他與楚翊幾乎沒有交集。
今年大年初一,楚翊登門拜年,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客氣地送出來了。
「大外甥,」馬車中的陳為撩開窗簾,「你該告訴袁太妃,讓她對袁大人說,儘量爭取一下吏部尚書的位子。他素有清名,資歷也夠老。雖然夠嗆,但總該把握機會,激流勇進。」
「不,我還是別亂指點了。少做,少錯。」騎馬的楚翊輕挽韁繩,悠哉道:「不過嘛,愛情上正相反。多做,多得。」
「你四哥還在生氣呢?」
「可不是麼。」
前天傍晚,楚翊到慶王府走了一趟。
比起瑞王府的奢華,和成群的嬌婢美妾,這裡更靜謐清雅,如同它的主人。楚翊曾聽三哥說過,四哥總是一副高雅的調調,是因為「不行」。他要是「行」,絕對比誰都低俗。他日夜盤手串,是因為盤不了別的。
說到這方面,楚翊也不確定自己行不行,畢竟還沒經過戰場的檢驗。不過,那一天應該不遠了吧。
進門時,慶王正與兒子吃飯,左手兀自盤玩手串,堪稱手不釋串。他熱情地招呼楚翊一起,楚翊也沒客氣,欣然入席,拿起添置的碗筷。
閒話家常片刻,他嘆道:「四哥,你不該那樣編排老太太。太明顯了,很容易就能猜到是你。」一副心直口快的樣子。
「你……你還真是心裡藏不住事。」慶王難堪地沉默一下,坦言道:「她本來就偏心。祖宗不准後宮干政,就是防止她們利用血緣、親情、孝道這些來擺布朝局。她清楚,公主嫁給誰,誰就多半是攝政王,卻還是……她已經在干政了。」
「人之常情,換做你,也會偏向親兒子。」
「那倒也是。」慶王給兒子夾菜,替楚翊鳴不平,「你說說,你都二十一了,也沒成家。老太太也不幫你張羅,反倒急著給老三續弦。」
楚翊謙卑地笑笑:「嗐,以我的出身和條件,哪敢肖想公主。我這塊破地,可養不活金枝玉葉。」
慶王也笑了。兄弟倆的談話很實在,太皇太后公然的厚此薄彼,讓二人頓時親近許多。
「四哥,明天就是中元節,祭祖之後,我要出趟遠門。」楚翊往嘴裡扒了一口米飯,「我想去翠屏府那一帶,查看新修渡口的營運、稅收,和商賈往來情況,提出改進措施,編成考察紀要。」
他當然不會說,自己要去查瑞王和他親家的髒事。
「可以啊。」慶王贊同道,「不過,四哥想跟你商量,能不能……由我呈給皇上?放心,不叫你白忙,我給你出路費。」他瞥一眼兒子,「你也知道,自從這小子中了美人計,我在朝堂聲譽受損,想辦點實事挽回口碑。」
四哥,你可真好意思張嘴。楚翊心裡發堵,卻只能點頭:「好,我去跑,功勞算在你頭上。」
「哥先謝過了。等會兒,我去帳房給你支五百兩銀子。」慶王欣慰極了,同時也略感詫異,「楊榛回鄉丁憂,眼下正要舉薦新任吏部尚書,你不關心反倒要走?」
「我就不參與了。我只管著個宗正寺,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正好,最近閒得無聊,想出去走走。」
「也好。」慶王又想起指婚的事,憤恨不已,「一想到公主被許配給老三,我就來氣,簡直就是夜明珠配王八蛋。」
「別這麼說。都是一個爹生的兄弟,他是王八蛋,那咱們呢?」楚翊寬慰道,「別灰心,只要公主還沒過門,此事就有轉圜的餘地。」這話,他是說給自己聽的。
「你年輕風流,教教四哥,該怎麼討公主歡心?」
楚翊用筷子尖,將碗裡的最後一粒米撥進口中,聳了聳肩:「雖說我常去永固園,可都是去看望我四舅。所以,我也不知道啊,我跟公主又不怎麼熟。」
楚翊騎馬,羅雨駕車,陳為乘車,三人經由西門出城。
城外有條小溪,從雁鳴山中而來。盛夏時湍急的溪水,在秋初變得平靜,映著高遠的藍天。路旁的麥子早就收了,旱田裡種上了大豆、花生,綠瑩瑩一片。
「不怎麼熟」的公主,正等在一片豆秧旁。青衫白馬,墨發半披半束,眉目英氣逼人。晨光普照,她的白馬猶如一匹純白錦緞,同主人一樣明珠生暈,美玉螢光。
她居然穿了一身男裝,別說,還真挺像男人。不過,從那過於白嫩的肌膚,纖美的腰肢,和耳垂的穿耳痕跡,還是能識破她的真身。
「久等了。」楚翊笑著策馬迎上去。
「楚逸之,你真慢。說好辰時初刻出發,現在太陽都升得老高了。」葉星辭颯爽地一歪頭,「走,啟程!唉,這幾個月可憋死老子了。」
聽公主自稱老子,楚翊笑而不語,似乎以為這是一種虛張聲勢。
葉星辭沒帶子苓她們,只帶了於章遠和宋卓。照料姑娘們是件麻煩事,總要擔心她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