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單錚親了親她微有些細汗的額發,卻搖了搖頭,「恐怕不好瞞過去,又或他早已曉得,單放我一馬罷了。」

  無論如何,先出去為妙。

  二人相攜著起身,隨取了壁上一盞明燈,照映著出了不算太長的甬道。這墓室臨時建成,事過倉促,也不見什麼壁畫石門,粗陋得很。折柳沿著入內的來路,帶他往外去。單錚忽想起來,「小山呢?那日他說去打獵,他可曉得此事?」

  「打什麼獵,不過尋一藉口離家罷了。」折柳道。

  話音落了,便近墓穴土道的終點。盡頭黑漆一片,無光無火,卻冷不防鑽進個人來,單錚汗毛孔乍張,才要抄前擋住折柳,忽聽那一聲音神采奕奕,帶著少年特有的粗噶嗓音道:「義父,是我!」

  跟著義父義母來京,初時尚是個孩童,如今陶岳已一十五歲,身量張開,堪堪與折柳齊平,肩臂寬長起來,臉孔也有了少年人的清湛。他手拿一把鐵鍬,鍬尖還沾著新鮮的土,向二人道:「馬匹車輛已在外備著了,咱們趁夜便走!」

  他扭過頭又要出去。折柳一把扯住,問:「宮裡頭可有了信?」

  「有,」陶岳從懷中取出一張薄薄的紙,「我按義母的話,穿紅袍、佩玉錦雞,申時末打御道北街過,逢見小黃門,與他道平安,他便給了我這個。」

  折柳殷殷切切展開來瞧,上頭寥寥一行:【一切如故,平安,無期。】

  宮中一切如常,你我計策並未泄露。我如今平安,你離洛京,從今相別,再會無期。

  她長舒一口氣,將穠李的手書貼懷安放,仿佛那是一張保命安身的神符。

  單錚便問:「這一場謀劃,是李淑妃所為?若瞞不過天子,豈不拖累了她!」

  折柳卻教他寬心,「她自有保全的法子,不可為外人道。你早已失勢,便是從前,也幫襯不了她半分,不如早去。」

  墓室坐落京畿城外,本安置了守陵的人,今夜盡被陶岳打發離開。他早已撿了要緊的細軟家當安置,趁著疏星淡月,同單錚折柳二人,駕了車馬,遙遙而去。

  馬無嘶聲,車卸銅鈴,一行三人走得闃寂。來時怎樣濃墨重彩,去時便如何冷落寂寥。而單錚的心緒再一次起伏,不禁掀簾前望,陶岳勁瘦的背影旁,是向前漫漫幽幽的長夜,道途杳渺,仿佛無盡。

  他忽有幾分回想起那一場魂夢,隱約只記夢見了十八,卻究竟說了哪些,已然漫漶不清,唯余見他遠去時,那一股襲湧來的哀慟滋味。

  他若有所悟。

  往常他一貫想,若哪一日身死,寧德軍一場烈火,便算終了;到如今才真徹地了悟,實則早在五年前入京,宮

  城侵破的那一剎,寧德軍已然走上末路。從此「寧德」二字,成了記刻歲月的年號。

  歲月會過去,年號會更改。是他該離開的時候了。

  單錚從空茫的黑夜中回過神,見身邊的折柳卻正側身掀簾回望,眸中落落輝光,耀映著遙遠洛京城中華彩。那不知是誰家高門朱戶,笙歌夜飲綻放了旖旎的光。

  她望著宮城的方向,久久地出神。單錚握了握她的手,微涼,柔軟,像她常被人鄙薄市儈的心性。

  「你若當真放不下她,不若……」他低低地安慰,本想說自己想一想法子,能否幫得穠李一二。

  折柳卻仿佛受了一驚,搖頭阻道:「生死事豈是兒戲。你如今再不能見舊人,否則平白連累了他們。她……無妨,不會有差池。」

  單錚不解她為何如此篤定,借著晦淡的星月光輝去瞧她,卻見她別過了頭,仿佛繼續遙望宮城方向。

  他不再發問,漸漸不在意。折柳才略略緩下了繃緊的身子,無聲息地鬆了一口氣。

  那是穠李的籌碼,是保全她的東西,也是將令天子忌憚一生的秘密。

  ——那半截玉笛、趙芳庭身死的真相。

  她會將這秘密爛在肚中,為穠李,也為單錚。

  寧德五年,忠武將軍單錚因疾歿,時值盛暑,靈柩難停,倉促二日便落葬於京畿北山。

  無論合不合規制、有多可疑,總之人已故去,絕難轉圜。妻兒並無怨懟,離京回鄉;單錚的死成了一個隱晦的、禁忌的事實。

  郭顯說不出這結局於他,是好是壞;甚至於自己,他也一時難以判斷。

  他將李勝兒貶出了宮闈,懷揣著盛怒,面上卻不顯,尋了個錯處,將李淑妃重貶回御侍,發在從前康成太后卞氏所居的西宮。

  宮中人噤聲不言,誰也不知李御侍究竟如何觸怒了帝王。但章氏太后、皇后及嬪妃們皆來求情,又帶來了厚兒,言道不看夫妻情面,也顧及父子情分,莫要將事做得太絕。

  但歸根究底,為李御侍保下一命的,不是皇后皇太后,也不是厚兒,是她自己。

  「我若身死,那玉笛的真相便再守不住。以單錚與他視若手足的兄弟趙芳庭的情誼,您以為,他還會善罷甘休?」五年的時光,足夠穠李看清一個人。她曉得郭顯的命脈所在,曉得他哽喉的那根刺是什麼,「又或,您興許想瞧一瞧,時隔五年,他是否還有一呼百應的能耐?您要以您江山的穩固,來攖他鋒芒麼?」

  郭顯被刺中心事,惱怒之中生了狠戾,恨不得便就親手殺了眼前此女。他掐著她柔軟的脖頸,只需稍稍一用力,便能將她生氣斷絕。

  偌大冷落的西宮,寥寥幾個宮人,早已臉無人色,嚇得躲避在了外。而已任他擺布的穠李,縱使咽喉被扼而說不出話,連臉也漲得通紅,眸子裡卻仍有一種不可動搖的東西。

  譏誚、平靜。

  郭顯扔開了她。

  穠李伏在他腳下,咳嗽不止,連淚都咳了出來,嘴角卻揚起了一個幾不可察的笑。

  她賭贏了。多年來籌劃,在這一刻,終得到了圓滿。

  歲月淡得如水,平靜得也如水流。

  她在西宮獨守了七年。

  寧德的年號,自單錚去後一年,便改換了,如今是天授六年。

  前塵的人與事仿若一夢。她在夢中曾如胡姬旋裙翻飛,血色酒污,輕浮歡笑年復年。而後飄飄搖搖的風,便吹著她似楊花,落入這片幽深宮牆。她再未聽到折柳或旁人隻言片語的消息,也再未見過天顏。

  她再未與她的厚兒相見。

  但宮人們瑣碎的言語,仍舊零零星星傳到她耳中,一路譎詭地偏差到了某個方向。

  天授二年,秦德妃所誕皇兒二歲夭亡。

  天授三年,皇后誕下了嫡子,普天同慶。

  天授四年,厚兒有了正名,乃天子所擬,為「煌」。

  天授五年,中宮嫡子夭亡。

  天授六年元春,皇后因喪子哀慟,又久病難愈,薨於仁明殿,舉國哀。

  西宮裡,逐漸有了些人氣。

  說「人氣」,並非大張旗鼓地來拜她這位受冷落的御侍,一切猶如春風化雨,一點一點滲入寂寥已久的冷宮。

  起先是用度。早春的炭火燃得更旺;爐香里重又有了龍腦、沉香的味性不再濃烈;有損痕的繡墩被不著痕跡地換了新……

  而後是侍奉的宮人,早晚更殷勤了些,歡笑也多了些。又有一日,穠李瞧見她們褪下了冬衣,隱約露出腕上金鑲玉的新釧鐲。

  再又有耳目靈通的消息。宮人們為哄她歡心,會主動湊上前,在她耳邊輕聲說幾句皇長子郭煌的近況。他聰慧秉鈞啦、六藝精熟啦、仁賢果決啦……

  她自然也曉得了朝堂上,自這一年始,便拉扯開的立儲爭議。爭議的核心並不在於立哪位皇子為儲君,而是要不要立郭煌為儲。

  ——雖說天子春秋鼎盛,久不立儲卻總使人心不安。後宮子嗣零落,雖新近入宮的幾位妃嬪中,已有人有孕,可既未知男女,又非嫡出,為何臣子們要棄年已十二、聰慧仁善的大皇子不顧,而去等候一個不知是否又會早夭的皇兒?

  穠李將這一切都瞧在眼裡。她緘口不言,卻也在等待。

  終於一日,等來了他。

  郭顯於深秋的一個午日,踏足了西宮。此時黃葉新落,他腳步踏於落葉枯枝之上的聲音,像極了命運的轉機造訪穠李時,發出的細微、顫動而又令人心悸的輕響。

  穠李得了信,早早已迎候在廊廡,遠遠在淡金的日光下望見他,微微有些訝異。

  宮人們跪了一地,她卻盯著他,將心中的話道出來:「您鬢邊生華髮了。」

  誠然,郭顯如今未滿四十,可鬢邊已有了霜白,久於帝位之上,漸漸地已不見了從前那一份舒適的從容。他變得更內斂、更有城府,也更冷漠。

  郭顯並未在意她的冒犯,只是瞧了她一眼,「你卻未變分毫。」

  穠李笑了笑,仍是青春正好,七年來西宮寂靜的生活將她愈發打磨得如一顆內蘊溫潤的珍珠,淡然豐美。

  仇怨似烈火,當初燒灼得他焦躁憤怒,恨不得打碎眼前一切;如今烈焰熄滅,連那點餘溫也逐漸冷卻。他對著穠李,再難生從前的怨怒,反倒勾起了些陳年舊事的憶念。<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