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二十四歲的後期,他開始寫白話小說。一篇《真假寶玉》約三千字;一篇《小說迷魂游地府記》,約一萬字。他記得是在《民國日報》連載的。他的“創作欲”這時已經上升到“發表欲”,以在報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為樂事,並不計較稿費。事實上,報刊對於這樣初事寫作的人,肯寄點郵票作為報酬,就算得相當重視的了。

  時間是民國初年,社會還完全在封建勢力支配之下。知識分子從帖括中解放出來,為時未久,能夠致力於小說的創作,原是難能可貴的。但從他初期作品那些篇名中,卻看不出有什麼重要意義的題材。可以說,那只是追求時好,投合編者口胃,爭取發表而已。

  當時報刊,按照小說故事情節,分為:社會小說,言情小說,政治小說,愛國小說,倫理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等等。在比重上,言情小說的讀者最普遍,編者最歡迎,作者最多,因而又細分作:愛情小說,哀情小說,奇情小說,俠情小說等等。他的初期作品,無疑是屬於言情小說一類。他自己說,寫《青衫淚》是模擬《花月痕》的。其實不僅如此。當時言情小說作者當作典範的,還有《青樓夢》、《海上花列傳》、《海上繁華夢》等小說。走這條路子,決非“取法乎上”是很明白的。

  然而值得慶幸的,他走這條路沒有走通,到此止步了。

  二期

  1919年秋天,他來到北京,先在《益世報》做校對,後在上海《申報》駐京辦事處做編輯。“五四”運動的浪濤,震撼著所有青年人,他自然也無從例外。只是他愛好鑽研古典文學,裝了一肚皮詞章,對於《文學改良芻議》,雖然原是贊同,究竟不無保留。他有了正式工作以後,收入不甚菲薄,就不大想寫作了。因為卻不過朋友的情面,到京第二年,給蕪湖《工商日報》寫了一篇《皖江cháo》,約莫七八萬字。這篇之後,有四五年他沒有再寫小說。

  寫《皖江cháo》這一年,他二十六歲。從寫作時間的連續性說,應是他初期作品的最末一篇。但無論就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看,卻屬於第二期作品的第一篇。因為他開始從舊式言情小說的窠臼中擺脫出來,走向諷刺和譴責的路子了。他自己不大重視這一篇,我卻認為這是他從事寫作以來的重要轉折點,是關鍵性的一篇。

  1924年4月,《益世報》總編輯成舍我,離開報社,自己創辦《世界晚報》。他們是老同事,在《益世報》的時候,互相唱和,詩酒留連(《春明外史》中有楊杏園和舒九成聯句的描寫,就記的是他和成舍我吟詩故事),很談得來。成舍我“知人善任”,心目中早安排了他在晚報擔任的角色,約請他主編一版副刊,並言定寫一篇連載小說。他接受了,副刊取名《夜光》,小說取名《春明外史》。——自此以後,他無論在哪家報社擔任何種職務,總歸要兼編一個副刊,自撰一篇、甚至兩篇小說,按日連載,這成了慣例。一般是每天刊登五百字左右。《春明外史》共有一百多萬字,直到1929年才告結束。也就是說,他二十歲時寫起,三十五歲才寫完。這篇之後,接著他又在《世界晚報》發表了《斯人記》。1925年2月,成舍我於晚報之外,又創辦了《世界日報》。仍然請他兼編一個副刊,取名《明珠》(另外有個新文藝副刊,劉半農主編)。他先發表的連載,題為《新斬鬼傳》。針對當時社會不良現象,備極諷嘲。因為寫的是抽象人物,儘管也很淋漓盡致,一般讀者不能十分理解,“叫座”的能力不高。這篇登完,接著發表了《金粉世家》,卻又引起熱烈的高cháo。特別是有文化的家庭婦女,都很愛讀;那些閱讀能力差的、目力不濟的老太太,天天讓人念給她聽。受歡迎的情況,可以想見。這篇小說也很長,報上連載好幾年。結束後,他繼續給《世界日報》寫了《第二皇后》。不知為了什麼原因,這篇沒有在報上登完。

  自從《春明外史》在報上發表,很吸引讀者,大大有助於報紙發行量,因而北京有幾家大報,都來請他寫小說。這個期間,他同時給《益世報》寫《京塵幻影錄》,給《晨報》寫《天上人間》(此篇後來《上海畫報》轉載)。這兩篇都沒有像《春明外史》、《金粉世家》那麼轟動。

  雖然早年他曾在上海報紙上發表小說,但是篇幅不長,數量不多,時間不久,一抹而過,沒有被人注意,不生什麼影響。及至他在北京發表多篇小說,成了很有名氣的作家;只是當時交通不便,北京報紙的發行網限在華北,南方難於看到,他也僅僅為北方人所知。1929年,上海《新聞報》副刊《快活林》主編嚴獨鶴,來游北京,知道他是北京人所喜愛的作家,又從報上讀到他的小說,就浼人介紹,約他給《新聞報》寫一個長篇。他答應了,擬了故事梗概,取名《啼笑因緣》。稿子陸續寄出。當第一部分寄去之後,似乎並未得到十分重視,被擱置五個月,才開始刊載。這一炮打得響亮,很快就成為家弦戶誦的讀物。《新聞報》是當時發行最多、面向全國的報紙。長篇小說,在它是聊備一格,看作與印數多少無關的。誰知登了《啼笑因緣》,銷數猛增;GG刊戶,紛紛要求小說靠近的地位。張恨水成了《新聞報》的財神,讀者崇拜的偶像。以前《新聞報》連載小說,是由所謂“名家”輪流執筆的;自此以後,這個席位,卻歸他包辦了。陸續發表的有《太平花》、《現代青年》、《燕歸來》、《夜深沉》、《秦淮世家》、《水滸新傳》等長篇,一直到上海被日寇占領、和內地郵件不通時為止。

  這一時期,客觀上他是南北馳名,約他寫小說的報社函電交至;主觀上卻正精力充沛,一天不寫小說就一天不痛快。他以驚人的速度,分別同時在各地報刊上發表的長篇,有:《北京新晨報》的《滿城風雨》,《劍膽琴心》(後在《南京晚報》重刊,改名《世外群龍傳》),《水滸別傳》,《歡喜冤家》(後改名《天河配》);《北平朝報》的《雞犬神仙》;北平真光電影院畫報的《銀漢雙星》;瀋陽《新民晚報》的《春明新史》,《黃金時代》(後在《旅行雜誌》重刊,改名《似水流年》);《旅行雜誌》的《秘密谷》,《如此江山》,《平滬通車》;《申報》的《小西天》,《換巢鸞鳳》;上海《晶報》的《錦片前程》;《太原日報》和《南京晚報》同時連載的《過渡時代》;南京《新民報》的《舊時京華》,《武漢日報》的《屠沽列傳》等篇。

  上海世界書局出於“生意經”,願意多出稿費,請他寫小說,而以不經報紙刊載為條件。他接受了這個條件,寫了三部:《滿江紅》,《落霞孤鶩》,《美人恩》。1935年,成舍我在上海辦《立報》,創刊時約他去編副刊《花果山》,兼寫長篇連載,題名《藝術之宮》。這是他第二期作品的最後一篇。

  1924年到1935年,這十一二年間,是他寫作的黃金時期。年齡從二十九歲到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想像能力非常發達。所有小說,主要矛頭都是指向封建主義。特別譴責那些統治階級——軍閥與官僚,為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大眾鳴不平。從《春明外史》起,到《藝術之宮》止,都是這個基調。在《夜深沉》的序言裡,他說:“這裡所寫,就是軍閥財閥以及有錢人的子弟,好事不干,就憑著幾個錢,來玩弄女性。而另一方面,寫些趕馬車的、皮鞋匠以及說戲的,為著挽救一個賣唱女子,受盡了那些軍閥財閥的氣。”他用深刻而通俗的筆調,寫他觀察入微的熟悉生活,所以能夠那麼娓娓動人。也有人說:他的小說,果然揭露了一些問題,只是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某些篇的結局,呈現一片迷惘狀態,是很不足取的。這種批評,原有一定的道理,指出了他的缺點和不足。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處於“五四”運動的初期,新思cháo開始萌芽,是大革命的前夕。有那樣一位作家,站在勞苦大眾一邊,為之呼籲,引起讀者的共鳴,肯定他的進步意義,承認他的作品是於革命有利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