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頁
我那朋友在旁邊看到我的情形,追問我是什麼事?我把我所想得的事告訴他。他也說:“不錯,這個男主角,大概就是金燕西。剛才那位冷女士,還是很樸素的樣子,沒有緣故,她不會母子花了兩塊錢來看電影的。你不見她走的時候,眼圈兒紅紅的,擦著眼淚想要哭出來嗎?”我說:“我早就疑到這一點哩。”我那朋友也是點著頭拍著腿,連說是是。還是茶房走過來道:“二位先生請吧,不早了。”我們抬頭看時,座位上已是走得一個人沒有,二人大笑起來,方始回家。
由這次看電影起,我得了金燕西的結果,很是欣然。可是過久了,我又疑惑起來,俗言道得好,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像金家那樣富貴,除了親戚朋友不去說,就是燕西兄弟姊妹輩,手頭多少都有些積蓄的,難道就沒人替燕西想點法子給他找條出路?這也並不是把演電影,就當為不是好職業,不過中國電影界,演員向來薪水不多,而且工作很辛苦,尤其是男演員,充其量不能過二百塊錢。燕西未出洋之前,三四百元月薪的事,他還以為不好,何以出洋之後,倒這樣小就呢?我這樣想著,把我以前猜想的情形,幾乎又要全部推翻。不過我再轉個念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燕西倒霉了,他的兄弟姊妹又焉能保著不跟著倒霉?再說,大家庭制度,固然是不好,可以養成人的依賴性。然而小家庭制度,也很可以淡薄感情,減少互助,弟兄們都分開了,誰又肯全力救誰的窮呢?我的思想是如此的,究竟錯誤了沒有,我也不能夠知道。
大概是半個月後的工夫,又有張景華主演的片子到了。片子的名字叫做《火遁》。是這個人演的片子,已經能夠讓我注意的了,加上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我不能不去看。那片子裡的情節,卻是說一個中年丈夫,對一個青年妻子,竭力愛護。但妻子對於丈夫的行為,不大了解。丈夫因為得不著妻子諒解,就到外面跳舞捧女戲子,以致夫妻兩人感情更壞。丈夫有一天回家很晚,這妻子恨不過,放了一把火,將房燒了。抱著一個周歲的孩子,跳到火里去燒死了。丈夫看到,要到火里去救人,被救火隊拉開了,但是他吃了一大驚,把人嚇瘋了,以後遇到有火的,甚至一個小爐子,他都要用水去把它撲滅,惹了不少的亂子,結果受傷死了。臨死的時候,口裡還喊著,火里有個女人,有個孩子,救哇救哇!電影表演得很是沉痛,這分明是隱she清秋火場逃去的一幕,不過把男子說得太好了。於是我知道燕西對清秋,還是不能諒解。假使他母子要看到這張片子的話,又有什麼感想呢?天下事卻總是相反的,後來我在報上看到一條銀幕消息,說是景華主演《火遁》後,聲名大起,有許多女子寫信給他,和他表示同情,還有許多女子,將自己的相片,親筆簽字在上面,寄了給他。他最偉大的一張片子,又在拍攝中,叫做《春婆夢》,說是有一個眼看全家盛衰的老太太做主角。我看了這段消息之後,疑他有點醒悟了。然而許多女子迷戀他,他又不難找著出路,走到溫柔鄉里去,或者再做第二次夢呢。這樣說來,千古情場得失,究竟是男子之過呢?還是女子之過呢?
章回小說大師張恨水(代後記/張友鸞)
一
張恨水(1895—1967)是我們同時代的一位章回小說大師。
他終身從事新聞工作,寫小說原是他的副業。由於他努力寫作,慘澹經營,他的小說為讀者所喜愛,自然而然地他成為小說專門家了。
他的作品在一百一十部以上,還沒有人把它整理出一個完整書目。字數遠遠超過千萬,也從來沒有人加以統計。
二十年代中期起,乃至整個三十年代,他的作品被大量印行。由於出版他的作品,有人爭取承受“版權”,特意因為他組織一個出版社。由於改編電影,有人爭取“攝製專有權”,大打官司。各個劇種,以及曲藝評彈,紛紛改編他的作品。在當時作家之中,這種情況是頗為突出的。
他的讀者遍及各個階層。作品的刻畫入微,描寫生動,文字淺顯,口語自然,達到“老嫗都解”的境界。內容主要在反對封建,反對軍閥、官僚的統治,反對一切社會不良現象;主張抗戰,主張戀愛真誠的婚姻自主。他的思想似乎是舊民主主義的,在當時卻自有他一定的進步意義。
我不知道我們的圖書館收藏他的作品有多少。在十年動亂中,這是被封存不供借閱的“禁書”。它被“否”了,說是黃色讀物。現在,更多的人說他是鴛鴦蝴蝶派,是禮拜六派。有的大學生很想研究一下“張恨水及其作品”,卻只是趑趄不前,他們害怕會被打成“小鴛鴦、小蝴蝶”。
現代文學史家對於這樣一位有影響的作家,全都避而不談。使人聯想到,“漢代也許沒有楊子云”這個歷史故事。他的作品好,你表揚;他的作品不好,你批判。視而不見,不能不說是文學史家的失職。
還有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國際聲譽。舉個例說: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書目里,收藏有他的小說近六十種。有些大學圖書館,也分別藏有三二十種。大學畢業生考博士《張恨水研究》是論文的專題。是不是應該告訴他們:“張恨水是鴛鴦蝴蝶派,快快停止你們的研究吧!”或者我們也來研究一下張恨水,重新作出適當的評價呢?
這裡,為我們研究者提供一點淺薄的研究參考資料。
二
張恨水的小說,根據寫作和發表時間的先後,約可分為四個時期。每一時期有客觀上不同的時代背景,有主觀上的思想嬗變的痕跡。藝術技巧上也可看出,他從幼稚到成熟、到得心應手、揮灑自如,末年卻是可悲嘆的衰退。
初期
所有作家都一樣,起初總有一個模擬練習寫作時期,這個時期的作品,不問可知是幼稚的。
他的處女作,是一篇武俠小說,他自己到後來也記不得全題,但能隱約想起題目中有一個“俠”字。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發表,更沒有想到將來要成為小說作家,只是寫好了念給弟弟妹妹們聽,說故事好玩。一股“創作欲”開始萌芽。這時他十七歲。論年齡,他開筆不算太早,然而這畢竟還算不得真正寫作的起點站。
十八歲,死去了父親。十九歲,由於家庭包辦婚姻的不如意,在成親後不幾天,他就離開家,出外謀生。一直沒有穩定的職業,掙扎在飢餓線上,流浪江南。對於世態人情,有切身的體會。當時的生活十分困苦,卻給後來寫作提供了源泉。
也就是十九歲那一年,他在蘇州,寫了《舊新娘》、《桃花劫》各三四千字。二十歲,寫《青衫淚》,大概窮途末路,發牢騷,寄幻想於未來。原計劃寫成長篇,可是只寫到十七回為止,沒有寫完。二十一歲,寫《未婚妻》、《紫玉成煙》。二十三歲,寫《未婚夫》。二十四歲,寫《南國相思譜》,曾在蕪湖《工商日報》連載,是否登完,不得而知。
這些早期習作,都是文言的。在敘述描寫之中,夾雜許多詩詞,用以表露文采。他寄了一些給《小說月報》的編者惲鐵樵,得到回信稱讚,但始終未見發表。
由這次看電影起,我得了金燕西的結果,很是欣然。可是過久了,我又疑惑起來,俗言道得好,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像金家那樣富貴,除了親戚朋友不去說,就是燕西兄弟姊妹輩,手頭多少都有些積蓄的,難道就沒人替燕西想點法子給他找條出路?這也並不是把演電影,就當為不是好職業,不過中國電影界,演員向來薪水不多,而且工作很辛苦,尤其是男演員,充其量不能過二百塊錢。燕西未出洋之前,三四百元月薪的事,他還以為不好,何以出洋之後,倒這樣小就呢?我這樣想著,把我以前猜想的情形,幾乎又要全部推翻。不過我再轉個念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燕西倒霉了,他的兄弟姊妹又焉能保著不跟著倒霉?再說,大家庭制度,固然是不好,可以養成人的依賴性。然而小家庭制度,也很可以淡薄感情,減少互助,弟兄們都分開了,誰又肯全力救誰的窮呢?我的思想是如此的,究竟錯誤了沒有,我也不能夠知道。
大概是半個月後的工夫,又有張景華主演的片子到了。片子的名字叫做《火遁》。是這個人演的片子,已經能夠讓我注意的了,加上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我不能不去看。那片子裡的情節,卻是說一個中年丈夫,對一個青年妻子,竭力愛護。但妻子對於丈夫的行為,不大了解。丈夫因為得不著妻子諒解,就到外面跳舞捧女戲子,以致夫妻兩人感情更壞。丈夫有一天回家很晚,這妻子恨不過,放了一把火,將房燒了。抱著一個周歲的孩子,跳到火里去燒死了。丈夫看到,要到火里去救人,被救火隊拉開了,但是他吃了一大驚,把人嚇瘋了,以後遇到有火的,甚至一個小爐子,他都要用水去把它撲滅,惹了不少的亂子,結果受傷死了。臨死的時候,口裡還喊著,火里有個女人,有個孩子,救哇救哇!電影表演得很是沉痛,這分明是隱she清秋火場逃去的一幕,不過把男子說得太好了。於是我知道燕西對清秋,還是不能諒解。假使他母子要看到這張片子的話,又有什麼感想呢?天下事卻總是相反的,後來我在報上看到一條銀幕消息,說是景華主演《火遁》後,聲名大起,有許多女子寫信給他,和他表示同情,還有許多女子,將自己的相片,親筆簽字在上面,寄了給他。他最偉大的一張片子,又在拍攝中,叫做《春婆夢》,說是有一個眼看全家盛衰的老太太做主角。我看了這段消息之後,疑他有點醒悟了。然而許多女子迷戀他,他又不難找著出路,走到溫柔鄉里去,或者再做第二次夢呢。這樣說來,千古情場得失,究竟是男子之過呢?還是女子之過呢?
章回小說大師張恨水(代後記/張友鸞)
一
張恨水(1895—1967)是我們同時代的一位章回小說大師。
他終身從事新聞工作,寫小說原是他的副業。由於他努力寫作,慘澹經營,他的小說為讀者所喜愛,自然而然地他成為小說專門家了。
他的作品在一百一十部以上,還沒有人把它整理出一個完整書目。字數遠遠超過千萬,也從來沒有人加以統計。
二十年代中期起,乃至整個三十年代,他的作品被大量印行。由於出版他的作品,有人爭取承受“版權”,特意因為他組織一個出版社。由於改編電影,有人爭取“攝製專有權”,大打官司。各個劇種,以及曲藝評彈,紛紛改編他的作品。在當時作家之中,這種情況是頗為突出的。
他的讀者遍及各個階層。作品的刻畫入微,描寫生動,文字淺顯,口語自然,達到“老嫗都解”的境界。內容主要在反對封建,反對軍閥、官僚的統治,反對一切社會不良現象;主張抗戰,主張戀愛真誠的婚姻自主。他的思想似乎是舊民主主義的,在當時卻自有他一定的進步意義。
我不知道我們的圖書館收藏他的作品有多少。在十年動亂中,這是被封存不供借閱的“禁書”。它被“否”了,說是黃色讀物。現在,更多的人說他是鴛鴦蝴蝶派,是禮拜六派。有的大學生很想研究一下“張恨水及其作品”,卻只是趑趄不前,他們害怕會被打成“小鴛鴦、小蝴蝶”。
現代文學史家對於這樣一位有影響的作家,全都避而不談。使人聯想到,“漢代也許沒有楊子云”這個歷史故事。他的作品好,你表揚;他的作品不好,你批判。視而不見,不能不說是文學史家的失職。
還有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國際聲譽。舉個例說: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書目里,收藏有他的小說近六十種。有些大學圖書館,也分別藏有三二十種。大學畢業生考博士《張恨水研究》是論文的專題。是不是應該告訴他們:“張恨水是鴛鴦蝴蝶派,快快停止你們的研究吧!”或者我們也來研究一下張恨水,重新作出適當的評價呢?
這裡,為我們研究者提供一點淺薄的研究參考資料。
二
張恨水的小說,根據寫作和發表時間的先後,約可分為四個時期。每一時期有客觀上不同的時代背景,有主觀上的思想嬗變的痕跡。藝術技巧上也可看出,他從幼稚到成熟、到得心應手、揮灑自如,末年卻是可悲嘆的衰退。
初期
所有作家都一樣,起初總有一個模擬練習寫作時期,這個時期的作品,不問可知是幼稚的。
他的處女作,是一篇武俠小說,他自己到後來也記不得全題,但能隱約想起題目中有一個“俠”字。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發表,更沒有想到將來要成為小說作家,只是寫好了念給弟弟妹妹們聽,說故事好玩。一股“創作欲”開始萌芽。這時他十七歲。論年齡,他開筆不算太早,然而這畢竟還算不得真正寫作的起點站。
十八歲,死去了父親。十九歲,由於家庭包辦婚姻的不如意,在成親後不幾天,他就離開家,出外謀生。一直沒有穩定的職業,掙扎在飢餓線上,流浪江南。對於世態人情,有切身的體會。當時的生活十分困苦,卻給後來寫作提供了源泉。
也就是十九歲那一年,他在蘇州,寫了《舊新娘》、《桃花劫》各三四千字。二十歲,寫《青衫淚》,大概窮途末路,發牢騷,寄幻想於未來。原計劃寫成長篇,可是只寫到十七回為止,沒有寫完。二十一歲,寫《未婚妻》、《紫玉成煙》。二十三歲,寫《未婚夫》。二十四歲,寫《南國相思譜》,曾在蕪湖《工商日報》連載,是否登完,不得而知。
這些早期習作,都是文言的。在敘述描寫之中,夾雜許多詩詞,用以表露文采。他寄了一些給《小說月報》的編者惲鐵樵,得到回信稱讚,但始終未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