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5.鯉:對,我覺得所謂美感的距離來自於這種不確定性。換句話說是種可能性。

  林夕:這種不確定性,你把它化成兩條線的話,是波浪的,不是平的。會近一點,遠一點。

  6.鯉:我們在內地,如果說這兩個人很曖昧,你了解是什麼意思麼?

  林夕:我知道。是說他們好像有一腿啊。

  7.鯉:暗戀是曖昧的麼?

  林夕:你在暗戀一個人的時候,還是希望有人說:他們有點曖昧。這樣會產生另外一種感覺,這證明你跟真正的遠景、跟她最終的渴望和目標好像也接近一點了。因為就連旁觀者都發覺啦,我覺得這也是好玩的。

  8.鯉:你一直在編一本書,叫做《林夕三百首》?

  林夕:(遲疑)這個名字是我幾年前的想法。其實我的想法是,沒有必要定在三百首吧。我只希望有一些好的歌詞,不光是流行的,希望它們有持續性的文化流傳的價值。所以過去的我有個目標,希望能夠把一些寫得比較好的歌詞--也算是文學的一種,集結起來。現在沒有那麼執著了吧。我覺得好像文學不文學,根本沒有固定的意義。

  9.鯉:這也正是我想問的問題,現在你還有文學夢麼?

  林夕:對我來講,文學夢做做也是可以的,可是文學真的只是一個夢。文學的定義很曖昧,一般的文學,純文學,它的受眾量很小。而我覺得,文學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真正的生活之中。就算一個很簡單的,寫得很一般,修辭也不好的作品,只要它能夠很好地表達了個人的心情,還是可以得到我們從前沒有發覺的、旁人無法發覺的共鳴。我現在真的覺得一些成功的口號,比如廣告文案,都不錯。我覺得文學的功能在於升華人生的一些智慧,或者對整個世界的人情有一種夠透徹的描述,以及更新的啟發。

  10.鯉:難道你不希望成為一個作家嗎,寫大部頭的小說?有沒有想過寫小說,比如像托爾斯泰這樣的。

  第5節:從未熱戀已相戀─林夕採訪錄(2)

  林夕:我已經是一個詞作家了。你舉的例子……壓力也太大了吧。(抽菸)我想還是隨緣吧。小說呢,我當然希望可以嘗試下,但也是量力而為。寫得不好的話,我寧肯不寫。當然寫書還是我以後倚重的目標之一,不光是一個詞作家,同時也希望自己是一個可以寫書的作家。書的類型有好幾個還不夠成熟的想法,我想還是等出版了以後再說。

  11.鯉:你會創作到多少歲,會寫歌到老么?

  林夕:我覺得如果還有人找我,而我又還能寫出不會讓自己慚愧的東西,我還會繼續去寫的。只是流行音樂的世界很殘酷。你年紀大了,積累深厚了,這時候應該是最好的時期。可是你會覺得,年紀那麼大了,對小孩子的心態了解嗎?而你真正是個小孩的時候,卻沒有表達能力,沒有對事情看得很通透的能力。所以我還是那句,隨緣吧。有人找我,我不是勉強地去寫,不是為了能繼續在這個行業中生存而寫,而是寫的過程讓我很快樂,我是享受這個創作過程的。還有,寫出來,發現自己沒有越寫越糟,那麼我還是會寫下去的。

  12.鯉:你最近在讀哪些作家的書?

  林夕:我看書太雜了,好多哎。最近在看九把刀的《少林十八銅人》。前不久還看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如果小說是這樣子,哎我覺得也可以試試看啊。它的對白都不是真正的生活對白,是在講道理的對白。

  13.鯉:看《原來你非不快樂》這本書,是我第一次讀你的散文,覺得你的散文隨筆跟你的詩詞不太一樣。你自己怎麼看?

  林夕:歌詞大部分,我要遷就歌手的口吻。因為音樂畢竟是很感性的。如果不認識我真人的話,會很容易誤會我是一個很感性的憂鬱書生,看到一場雪就會感慨。其實我完全不傷春悲秋。下雨的時候如果雨太大我就擔心貧民區的那些人會很慘,颳風呢我就會想他們會不會有人命的危險啊,老人家不會不方便啊。我是真的,比較理性的。所以這本書很不一樣,這個才是真正的我,或者說真正現在的我,理性很強的我。

  14.鯉:你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原來你非不快樂》,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只你一人未發覺。那你覺得曖昧是快樂多一點,還是不快樂會多一點呢?

  林夕:(抽菸)這要看你是否能從曖昧中得到享受--曖昧就是一種最安全最美麗的距離。快樂還是不快樂,要看一個人的內心。有的曖昧讓你很辛苦,因為停留在曖昧里,看到的是一個美好的、充滿期望的、想像中的世界。你不用付出太多。但是如果長時間停留在曖昧里,你就會渴望走近一點,渴望得到一個答案,渴望進入那個想像世界,這種渴望越強烈,壓力就會越大。於是你又開始擔心,萬一這個世界的真面目是你所不能承受的怎麼辦呢,於是最後你依然只是長時間地停留在曖昧里。

  第6節:從未熱戀已相戀─林夕採訪錄(3)

  15.鯉:現在許多人說香港是一座曖昧的城市,你這樣看嗎?

  林夕:是一座曖昧的城市?才沒那麼美呢~休想。香港是兩極化的。比如說文化,一端是極高端的,現在的歌劇票價都很貴,而其他還有一些我們稱之為藝術的表演就很廉價。那些新詩能夠賣出一百本,能夠在一些小型書店裡面被擺上架就已經很不錯了。

  16.鯉:你下一本書是?

  林夕:《曾經》和《我所愛的香港》。我願意游移文化中間,我不願意把自己鎖定於主文化次文化啊什麼的。我所愛的香港,很多毛病都是從前播下的種子。比如說高地價的政策,令生意很難做,很大的連鎖店才能生存下來。所以我們那兒很少有地攤,很少有具有個人特色的店能夠生存下去,因為租金太貴了。還有情緒的問題,現在人們承受壓力的能力越來越低。我希望人們還是像曾經那樣,對成功的定義更寬廣一些,更寬闊地去了解這個世界,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名利。你心裡所期盼的事情實現了,其實你就已經成功了,你就應該感到快樂。

  17.鯉:你最喜歡去香港的哪條街道,哪個地方?你去哪裡寫詞?

  林夕:寫詞當然在家裡了。最喜歡的地點是書店、家具店……都喜歡,不固定。我很喜歡去那些二層書店。

  第7節:餘音繞樑,直指本心(引子)

  餘音繞樑,直指本心(引子)

  周嘉寧:陳綺貞《西風的話》的歌詞我挺喜歡的:"去年我回來,你們剛穿新棉袍;今年我來看你們,你們變胖又變高。你們可記得,池裡荷花變蓮蓬;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她仿佛還在那張專輯裡翻唱過《送別》,其實我覺得她唱的味道總有點不對勁,大概是因為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對勁了。就好像如果坐到和平門那兒的一家飯館裡聽聽崑曲會突然產生一種奢侈的恍惚感,仿佛被提醒起某段失落已久的情懷,仿佛時空旋轉。其實那種東方文化的魂兒始終還是在我們的身體裡,所以我們在聽到《送別》的時候依舊會被強烈感動,而且必須是董文華這批舊人唱的版本。他們的感情有節制,絕對沒有大喜大悲,卻是真正情深誼長。

  張悅然:你說的這些,讓我想起最近讀過的一些日本俳句。我前幾年讀俳句,並不太喜歡。只覺得沒有中國詩詞那麼驚心動魄,格局都很小。有些詞,甚至有從天而降的突兀感。但之後又讀了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等一些書,現在再讀俳句,開始覺得喜歡。這種喜歡是因為,點到為止,才會是意猶未盡的。留白是一種餌,很迷人。

  周嘉寧:東方文化一直就是含蓄和曖昧的,就像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或者像谷崎潤一郎的小說,描述一組剪指甲的場景就可以用掉很多篇幅。其實我在中國當代的小說里很難感受到那股勁兒,那股"夕陽斜,晚風飄"的勁兒,倒是喜歡朱天心和朱天文兩姐妹的小說,我喜歡她們筆下的家鄉。最近讀台版的朱天文小說,她的語言並沒有天心來得好讀,讓人喜歡的卻是她字裡行間的那股"傳統"意味,這種意味寵辱不驚。朱天文寫過記錄侯孝賢電影的書《最美好的時光》,突然想起來侯孝賢回去故鄉風櫃的時候,那些街道上依然活著的老人,他一下子就能把他們的名字叫出來。有些傳承是不會斷裂的。東方文化裡面的那種曖昧,留白也是不會斷裂的,儘管在我們這個時代,陳綺貞再唱《送別》已經變了味,而我們其實都明白我們所希望感受到的情感是什麼樣的。

  張悅然:說到小津安二郎,我想到另一部非常靜謐的電影《泥之河》。而它是根據宮本輝的小說改編的。說到這裡,特別想要把宮本輝推薦給大家。他是我非常喜歡的日本作家,他的小說里總能攝入那些素潔而善真的東方人的心靈。

  周嘉寧:我也很喜歡你推薦給我的《泥河》、《螢川》、《道頓堀川》,少年氣的一脈相承。

  張悅然:朱天文在文字上,頗受胡蘭成的影響。我至今再讀《山河歲月》和《今生今世》,還是很喜歡。他的用詞,有時生僻,但生僻中有一種鮮潤,像是山谷里從未被採擷過的野花,帶著幾分怯澀。那樣的用詞,不能多,點到為止,意趣則悠延。在胡蘭成的另一本書《中國文學史話》中說:"國文學是人世的,西洋文學是社會的。人世是社會的升華,社會惟是"有",要知"無"知"有"才是人世。知"無"知"有"的才是文明。大自然是"有""無"相生,西洋的社會惟是物質的"有",不能對應它,中國文明的人世則可對應它。文明是能對應大自然而創造。"他一直有意區分西洋文學和中國文學,努力將中國文學中那種微妙又質樸的東西凸顯出來。

  周嘉寧:不過最近在讀的《巫言》真的很難讀,所以看到於是說她花了一年的時間來讀,我就偷笑了一下。

  第8節:把愛情都獻給墨水(1)

  我寧願你能將我微笑[福`哇tx t小說`下載]地忘記,

  也遠遠勝似你把我悲傷地記起。

  --克里斯蒂那·羅賽蒂(《隱之書》中蘭蒙特小姐的原型人物)

  把愛情都獻給墨水

  文/於是

  當羅蘭在倫敦圖書館他所鍾愛的小桌子邊,打開那本布滿灰塵的夾著信紙的大書時,事情就一下子要追溯到維多利亞時代。這本書屬於羅蘭所鍾愛的著名詩人艾許,書里夾著的信寫在幾張稿紙上,被對摺起來,已遺忘多年。信的抬頭寫著"親愛的女士",有些語句被畫去,又重新寫上,信未寫完,只是糙稿,行距間充滿了被節制住的熱情,明明是彬彬有禮地對這位親愛的女士呼喚著,我想要再次見到你,我們心靈相通,我想要與你交談,徹夜交談。然而表達成文字以後又字字害怕冒犯,只是詩人明知所謂的心靈相通或許只是一個幻象,但他仍然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渴望,他想要了解這美味得令人上癮的感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