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鯉·曖昧》主編:張悅然【完結】

  內容簡介:

  在前兩本取得良好的讀者口碑和市場反響後,鯉主題書的第三本——《鯉謊言》又和大家見面,張悅然和她的夥伴們為大家精心奉獻上(烹製)了一場波光粼粼的文字盛宴。

  這期的主題謊言更能觸動當代獨生子女的心弦,背負太多父母希望的他們因為承受不了的愛而選擇沉迷於謊言。張悅然就在見證了好朋友十年都生活在謊言中後,發出“有一代人是活在幻想的世界,只為了讓生活充滿光感”的感嘆。

  這期沙龍是《鯉謊言》的重頭戲,一本以女性氣質濃郁的讀物這次卻結合次貸危機、歐巴馬競選,選擇了美國夢這個男性化的主題,就是希望和讀者探討美國夢在氣勢如虹的同時,也更容易被消解粉碎,美國的土壤才是滋生謊言的最大溫床。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在採訪中講述美國夢的黑暗一面將成為對一切最好的證明。而最近熱賣的《蒂凡尼的早餐》作者美國著名作家杜魯門·卡波特和瑪麗蓮夢露的一段私密對話,真誠地提及性、藥癮等敏感話題,向被謊言粉飾的光鮮亮麗的社會宣告他們才是內心最純淨的人。

  小說是鯉主題書永遠的品質保證,2009年度最令人期待的外國小說《惡童日記》搶先在《鯉謊言》上做獨家連載,這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震驚法國文壇的作品,第一次登陸中國,選擇鯉這個平台,也正代表鯉在純文學讀物里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頗受主流文壇關注的青年作家路內,奉獻了一篇高質量的驚悚小說,一切背叛都源於一個謊言。張悅然、周嘉寧、蘇德這三個在文學道路上共同結伴而行的姐妹,這次也在《鯉謊言》中集體亮相。

  張悅然通過一系列的探討,向廣大80後表達的是謊言並不應該被譴責的,相反它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謊言曾帶給我們興奮和快樂,帶給這個世界浪漫的光澤,讓整個世界不再乾涸。

  【

  第1節:卷首語 文/張悅然

  第一部分

  卷首語

  文/張悅然

  曖昧究竟是危險還是安全,是壓抑還是挑逗,是對峙還是交融,與這個詞的含義一樣,在它的背後生衍的世界永遠是矛盾對立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曖昧不是模糊的信手塗鴉,它是非常精確和微妙的,對於此間分寸把握,絕對是一件包含智慧的事。

  東方文化中的禪宗思想,用語大都曖昧迂迴,要的是一種餘音繞樑慢慢體味的意境。人們需要將自己長時間地拋置在其中,尋找和確認。智慧是靠領悟獲得的,而不是他人明確的指正。但它顯然是一種過於溫和緩慢的狀態,放在現今這個注重贏求不斷加速的世界,只能是一片遠僻的桃花源。我們已經習慣了接受明確的事物,運用他人的創作智慧,這樣可以讓我們很快拿到沉實的果子。所以,真正蘊藏在東方文化里,充滿智慧的曖昧,並沒有被完好地傳承。它需要閒適與清寧,需要和自己做遊戲的耐心,因此可以說是非常昂貴和奢侈的。

  而現在沿街販賣,在每個人的生活里穿進穿出的,是一種低檔的曖昧。這種曖昧,只需要很少的時間和一點小聰明,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小遊戲。道途漫長,路中總有疲倦,此時想要停歇一下,做個遊戲喚起身體和頭腦小小的興奮,但又不用承擔後果。因為沒有後果,曖昧是消耗品,像肥皂泡和焰火,毀屍滅跡,要的只是雙方心領神會。當然仍舊需要你保持清醒,不可沉溺,被一場微小的曖昧拖下水,弄得裙衫盡濕,人生可以算是狼狽。曖昧像一塊小甜點,為了安撫那些躁鬱的心靈,越來越多地被需要,於是我們需要表達曖昧的音樂,電影,文學。曖昧填補了所有的罅隙,給我們提供著緩解疲勞的甜。曖昧可以昂貴,也可以低廉,就像一頓下午茶,是坐在香港半島酒店看著海景慢慢享用,還是在7-11的便利店裡買個牛角麵包,這些你都可以自己選。不過我們是否已經在無度地攝入這種甜點的過程中,降低了對甜的品鑑能力?我們的頭腦是否也在一次又一次小刺激中變得疲憊和麻木?迷浸於用小聰明來做的遊戲中,屢試不慡,我們是不是正在變得愚蠢?

  我們在削減著曖昧這個詞所傳達的豐富含義,使它變得越來越明確。而我們,在明確的曖昧中,活得越來越鈍了。

  第2節:我城只不過是你城吧(1)

  我城只不過是你城吧

  張悅然:自西西開始,香港作家一直很習慣地把香港稱為"我城",他們對於這一塊小小而嘈雜的土地,有著強烈的歸屬性。西西還寫過《浮城》,黃碧雲又有《失城》,潘國靈還有《傷城》。他們需要不斷確認,"這是我的城",然而他們又不斷地懷疑,"這已經不是我的城"。這實在因為香港太斑駁混雜。城市看起來密密匝匝,置身其中你忽然又會覺得空空闊闊。

  周嘉寧:我們這代人其實是被香港文化薰陶著長大的,我現在還記得小時候每個周末看周潤發電影時的那種激動,以及那時候的掛曆上全部都是張曼玉的大頭像,甚至還有《香港製造》裡面李燦森小腿上的那個文身也記得。更不用說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那些香港情歌了,我們那時候也都是電台情歌的忠實擁護者,會守在收音機旁邊,聽到好聽的歌就立刻錄下來。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我們周圍的朋友對香港的作家卻都很不熟悉,少數在讀的大概也就只是黃碧雲和西西,對香港的藝術家就更是知之甚少。從這一點上來說,我挺認同廖偉棠的觀點,他們並沒有那麼在乎"分量",而他們又固守一個"我城"的概念,他們無所謂大陸的出版市場,在這樣一個喧囂繁華的城市,卻有一顆絕對耐得住寂寞的心靈。我們這期約來黃碧雲的一篇隨筆,她現在常在西班牙學習弗朗明哥舞蹈,在她的隨筆里也提起她的舞蹈經歷,這種對某些"沉重"的無所謂態度,令我喜歡。

  張悅然:香港在兩種文化的碰撞之下,產生一種曖昧的氣質,像一塊懸浮在空中的雲,易揮發,卻難沉澱,沒有依畔。它是生動的,有血肉,但沒有骨頭。而且它有一種亦莊亦諧的氣質。早年看香港電影和電視劇,真的是有過笑著流淚的體驗。昂貴的和低劣的永遠隔街相望。你會覺得香港是特別輕靈而百變的。這是它的性感所在。像一簇一簇的小火焰,親近得熱烈,所以很容易把你點燃。

  周嘉寧:對啊,你不是最近還在看《珠光寶氣》嘛,TVB也真是讓我們無法割捨過。

  張悅然:小時候看過很多TVB的電視劇。只覺得像個萬花筒,愛欲情仇,市井與豪門,什麼都有。有一種俗氣所散發的芬芳。

  周嘉寧:前兩年我在上海看過一場My Little Airport的小型演唱會,在話劇中心的小劇場裡,牽著一隻黃鴨子氣球的nico在那兒靦腆地唱歌,很像是在自我玩樂。這種小清新風格現在也從香港到了我們這兒。btr在上海一場魔岩三傑的演唱會以後寫過這樣一段話:"我寧願聽My Little Airport,聽他們自嘲地唱出生命里微小的苦;寧願聽旺福,聽他們白痴地唱出生活中沒來由亦無須理由的簡單快樂;寧願聽Tizzy

  Bac,聽她們牢騷般唱出日常生活里糾結的沒有出路的怨。我更願意回到地面,聽那些更真實的聲音,聽渺小自我的竊竊私語。至於吶喊,至於理想主義,就讓它們留在遙遠的記憶里吧,記憶沒問題。"而香港就是這樣的,香港具有培育曖昧情歌的土壤,卻絕不可能像北京一樣滋生出那麼多的搖滾憤怒青年。

  第3節:我城只不過是你城吧(2)

  張悅然:對,這就是廖偉棠的觀點,香港的藝術家們不太清楚自己要往哪裡去,他們也不在乎。

  周嘉寧: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塊曖昧地帶,模糊,混雜。

  見林夕前,抄了《暖昧》的一句歌詞在本子上,好央他手書。

  摘的那一句是:"望不穿這曖昧的眼,愛或情借來填一晚。"

  林夕沒採用這句,他說,你讓我用廣東話回憶一下歌詞。10年前寫的歌詞仍然記得。

  他在《鯉》的扉頁上題道:"從來未熱戀已相戀。"

  他得意地說,這個才是曖昧嘛。

  都說林夕是才子,所以讓他談談風月。

  第4節:從未熱戀已相戀─林夕採訪錄(1)

  從未熱戀已相戀──林夕採訪錄

  採訪/胡赳赳

  1.鯉:你以前有首歌,寫給王菲的,《曖昧》。我們想聽聽你對曖昧的理解。

  林夕:單從王菲這首歌來說,可以是單方面的暗戀或者雙方面還未表白,也可以說這個歌詞就是暗戀而已。如果你問我對曖昧有什麼想法,有時候太理智太清醒的人很難享受曖昧的好處。我往往覺得,有的東西你真的找不到一個方法、或者不能看清楚它真正面目的時候,你就讓它保持在一種曖昧的狀態吧。

  2.鯉:如果讓你定義曖昧,你會如何下定義?

  林夕:曖昧本身就是一種誘惑。它介乎於你很清楚地知道,以及你完全不知道之間--如果你完全無知、完全沒有興趣,你不會產生曖昧。曖昧就是你跟現實面目的本質有一個最美的距離。曖昧的距離感讓你有一點看不清楚,也讓你好像有點聯想和幻想。而這個聯想和幻想都是根據你的想像,你希望會是怎樣,你往往會去引導自己的想法:如果我超越了這種距離以後,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個人或者某件事情。而曖昧的好處就在於,我難以看清,存在幻想。

  3.鯉:談到曖昧的時候,你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形象是什麼樣的?

  林夕:眼神。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眼神。

  4.鯉:你剛才提到一個特別重要的定義:最美的距離。其實我們最早做這個專題的時候也是這樣想的。曖昧就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微妙的距離。你是怎麼看這樣的距離呢?

  林夕:還是拿愛情來講吧。愛情中,你還未表白,你在不斷幻想和渴望:他也愛我。這個也是一個很好的過程。往往如果你表白得太快,可能會在策略上不成功,可能會嚇怕人。第二個結果當然是最好的結果:其實呢,我也是愛你的。這或許是很幸福快樂的,可是如果你表白太快,你會犧牲掉這中間一段最美麗的距離。

  中間的過程,你的心理活動是什麼呢?這狀態就是你可以不斷地幻想你表白以後,他真的說:其實我也喜歡你很久了。光是這個幻想,你所獲得的快感,就已經很值得回味。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太早表白不好,談愛情是一個慢慢的過程。最美的距離,往往是兩個人之間的那些交往的細節,比如一起看部電影,感覺兩個人又拉近一點。可是等了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兩個人之間還是沒有消息,距離就又拉遠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