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在傳統中國,人們往往把物質享受作為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把無條件地順從、寵愛、諂媚作為對待皇子的不變態度。一生下來,皇子們就處於太監奴僕的包圍之下,眾星捧月之中,在這種特殊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皇位繼承人很容易出現種種心理和性格問題,最常見的是意志軟弱、自制力差。每有所需就立即要求滿足,缺乏等待延後滿足的能力。這極容易導致皇子人格的不成熟。與此同時,由於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國家對皇子們的期望值很高,要求很嚴。一出自己的後宮,即處於種種森嚴的規矩包圍之下。這就很容易造成皇子們的人格分裂,形成種種心理隱患。許多天賦不凡的孩子,都被這種特殊的成長環境所毀壞,比如那個因為“日表英奇、天姿粹美”而二歲時就被康熙立為太子的胤礽,他本來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智力超群,儀表不凡。可是,由於長期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使他的性格嚴重畸形,在皇帝面前,他表現得舉止大方,處事有法。皇帝一轉身,他就露出完全不同的另一副面孔:他賦性奢侈,大手大腳,索求無度;他驕橫暴虐,為所欲為,甚至任意毆打郡王、貝勒、公爵;他膽大包天又缺乏自制力,竟然派人攔截外藩進貢的使臣,奪取進貢給皇帝的馬匹,終於使康熙忍無可忍,不得不將其廢掉。
一方面是不成熟的人格,另一方面是挑戰性極強的政治重任。兩者相遇,必然是一場悲劇。權力這副鎧甲本來是為了保障皇帝們的享受,可是在大多數時候,皇帝們使出全力,也擔負不住這具厚厚的鎧甲,他們的生存因此就變成了權力重壓下的掙扎,顯得十分可憐。
在閱讀中國歷史的時候,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是為什麼沉溺於酒色的皇帝那麼多。人生的樂趣那麼多,特別是皇帝富有四海,可以做的事那麼多,可以經歷的人生那麼豐富,為什麼那麼多皇帝都像乍富的大款一樣不開眼,一門心思賴在酒桌和床上?這兩樣事物確實很好玩,但也不至於好玩到讓人喪命的程度。道理其實很簡單,這是一種逃避。權力的沉重和規矩的森嚴使他們無力承受,而祖先的期望、臣民的指責、自己體內的超我使他們荒嬉政務、盡求享樂時,不能不產生深深的負罪感、無能感、自卑感。酒和色不過是他們的逃身之所罷了。準確地說,那麼沉溺於酒色的昏君實際上都是“酒精”或者“性”的依賴症患者。
相比之下,西方國王們的政務則相當輕鬆。因為面積小,事務少,更重要的是,權力的範圍和深度遠不能和中國相比,所以英國的政府機構十分簡單,一直到13世紀,才形成了三個部門:一個是財務署,負責收稅;一個是最高法院;另一個是內務部,負責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由於國家主要是在法律的約束之下運轉,國王對國事用不著事必親躬。亨利二世在位期間三十四年,有二十一年生活在法國,但英國的社會秩序卻相當良好。在西方,國王們每天只用很少的時間就可以處理完自己分內的工作,剩下大把時間,可以用來舉辦宴會和舞會,理直氣壯地玩。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每周至少打獵兩次,“寢宮之夜”娛樂晚會則每周舉行三次。“寢宮之夜”自晚7時到10時進行,“娛樂項目多種多樣:賭博、撞球、跳舞,有時還有演出。各種酒菜台子都擺了起來。各種糕點、冰淇淋等隨時可用,各種飲料隨時可取”,“路易十四顯得和藹可親。在走到牌桌時他不讓別人起身相迎,他彬彬有禮地同每個人打招呼”。
七
雖然皇帝生涯如此險惡,可是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做過皇帝夢。孫中山曾言“四萬萬人都想當皇帝。”“中國向來沒有為平等自由起過戰爭,幾千年來歷史上的戰爭,都是大家要爭皇帝。”
確實,中國的皇位對沒當過皇帝的人來講是太誘人了。它有兩種神奇的品質:一是法力無邊,一瞬間就可以使人成為上帝,可以滿足人這種生物的一切生理欲望和塵世夢想。二是流動性強,可以用武力去奪。由此導致世界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對皇位的爭奪如同中國這樣頻繁、慘烈、代價巨大。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精英的全部焦慮都集中在兩點:如何保住皇位與如何奪取皇位。這兩種努力都使中國社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並造成了皇帝非正常死亡率居高不下。
改朝換代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表現出中國人源遠流長的“自由、平等、競爭”意識。中國式的皇位競爭不分貴賤、不論種族,完全是OPEN式的、費爾潑賴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民諺深入人心,乞丐、流民、士兵、權臣、異族,皇位面前人人平等,都有機會成為“太祖高皇帝”。由於這個“家業”實在過於具有誘惑力,也由於競爭門檻很低,所以幾千年來無數男人投入到這種競爭中,因此,中國皇位就具有了某種彩票性質。這張彩票,價值與國民生產總值相當,中獎率為一比全國總人數的一半(因為除了武則天,尚沒有第二個女人對開國之君的稱號感過興趣)。這是一場多麼驚險刺激誘人的博彩活動啊!自從秦始皇發明這張彩票以來,無數中國人就如痴如狂地投入到這場巨大的賭博中來,自秦始皇到溥儀,兩千年間,如果按粗略的直線數下來,中國歷史上經歷了二十六次改朝換代,平均每個朝代的統治不足百年。為了這個皇位,中國大地上無數次烽煙四起,血流漂杵,白骨成堆。那些頂級男人們,提著頭顱,以全族人的身家性命為賭注,進行著一次又一次聲勢浩大的賭博。
中國的皇位雖然對所有的人開放,但是角斗場卻是封閉的。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在東亞這塊相對封閉的大陸上,失敗者無路可逃,每一個走進角斗場的人只有兩條路可走:不是魚死,就是網破;不是成功,就是成仁。因此,中國封建統治者在鬥爭中顯得分外殘酷、徹底,他們的信條是政治鬥爭必須心狠手辣、斬盡殺絕,對對手不抱任何幻想,絕不給對手一點翻盤的機會。因此,與每個王朝輝煌的開始相對照的,都是腥風血雨的結束。每一代新的統治者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把前代王朝的後代斬盡殺絕,斬草除根。中國曆朝末代皇帝的命運都無比悲慘。有的逃到天涯海角甚至海外仍不免一死,如南宋末帝和南明永曆帝。有的老老實實交出權力仍不免被以各種藉口暗殺,如晉代末帝司馬德文、劉宋末帝劉准、蕭齊遜帝蕭寶融、蕭梁末帝蕭方智、南唐後主李煜……死到臨頭,這些不幸的人一再悲嘆:“願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環顧全球,像中國人這樣熱衷於皇位賭博的似乎不多。以我們的近鄰韓國和日本為例,日本是所謂萬年一系,自從有天皇以來,就沒有他人染指。而自唐亡之後,中國歷經了梁唐晉漢周北南宋金元明清十多個王朝,而鄰國朝鮮只經歷了高麗和李朝兩個王朝。
地球另一端的人們觀念則要更保守落後得多。歐洲人認為,王位必須由有國王血統的人繼承。歐洲的幾十頂王冠,一直是在天潢貴胄間傳來傳去,還從沒有出現過哪個泥腿子揭竿而起、開朝立基的壯舉。在英國歷史上,雖然為了王位也曾多次展開過連綿的戰爭,但是戰爭的雙方都是法律意義上有權繼承者。另外,西方王位的產生,除了戰爭和繼承以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種途徑,那就是選舉。在議會出現前,英國存在著由貴族、教士和高官組成的“賢人會議”(WITAN)。這個會議的明確職責之一就是選舉或者罷黜國王。當國王的繼承出現爭議時,這個會議便會從候選人中選出他們認為最合適的一個。英國從899到1016年間的十位國王中,僅有三位是僅憑血緣關係即位的,其他七位都是由賢人會議推薦的與國王血緣關係較近的貴族,由絕嗣的在任國王賜予王位繼承權。因此,一位大主教曾經說過,正如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英國的君主實際上不是世襲的,而是選出來的。
一方面是不成熟的人格,另一方面是挑戰性極強的政治重任。兩者相遇,必然是一場悲劇。權力這副鎧甲本來是為了保障皇帝們的享受,可是在大多數時候,皇帝們使出全力,也擔負不住這具厚厚的鎧甲,他們的生存因此就變成了權力重壓下的掙扎,顯得十分可憐。
在閱讀中國歷史的時候,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是為什麼沉溺於酒色的皇帝那麼多。人生的樂趣那麼多,特別是皇帝富有四海,可以做的事那麼多,可以經歷的人生那麼豐富,為什麼那麼多皇帝都像乍富的大款一樣不開眼,一門心思賴在酒桌和床上?這兩樣事物確實很好玩,但也不至於好玩到讓人喪命的程度。道理其實很簡單,這是一種逃避。權力的沉重和規矩的森嚴使他們無力承受,而祖先的期望、臣民的指責、自己體內的超我使他們荒嬉政務、盡求享樂時,不能不產生深深的負罪感、無能感、自卑感。酒和色不過是他們的逃身之所罷了。準確地說,那麼沉溺於酒色的昏君實際上都是“酒精”或者“性”的依賴症患者。
相比之下,西方國王們的政務則相當輕鬆。因為面積小,事務少,更重要的是,權力的範圍和深度遠不能和中國相比,所以英國的政府機構十分簡單,一直到13世紀,才形成了三個部門:一個是財務署,負責收稅;一個是最高法院;另一個是內務部,負責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由於國家主要是在法律的約束之下運轉,國王對國事用不著事必親躬。亨利二世在位期間三十四年,有二十一年生活在法國,但英國的社會秩序卻相當良好。在西方,國王們每天只用很少的時間就可以處理完自己分內的工作,剩下大把時間,可以用來舉辦宴會和舞會,理直氣壯地玩。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每周至少打獵兩次,“寢宮之夜”娛樂晚會則每周舉行三次。“寢宮之夜”自晚7時到10時進行,“娛樂項目多種多樣:賭博、撞球、跳舞,有時還有演出。各種酒菜台子都擺了起來。各種糕點、冰淇淋等隨時可用,各種飲料隨時可取”,“路易十四顯得和藹可親。在走到牌桌時他不讓別人起身相迎,他彬彬有禮地同每個人打招呼”。
七
雖然皇帝生涯如此險惡,可是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做過皇帝夢。孫中山曾言“四萬萬人都想當皇帝。”“中國向來沒有為平等自由起過戰爭,幾千年來歷史上的戰爭,都是大家要爭皇帝。”
確實,中國的皇位對沒當過皇帝的人來講是太誘人了。它有兩種神奇的品質:一是法力無邊,一瞬間就可以使人成為上帝,可以滿足人這種生物的一切生理欲望和塵世夢想。二是流動性強,可以用武力去奪。由此導致世界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對皇位的爭奪如同中國這樣頻繁、慘烈、代價巨大。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精英的全部焦慮都集中在兩點:如何保住皇位與如何奪取皇位。這兩種努力都使中國社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並造成了皇帝非正常死亡率居高不下。
改朝換代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表現出中國人源遠流長的“自由、平等、競爭”意識。中國式的皇位競爭不分貴賤、不論種族,完全是OPEN式的、費爾潑賴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民諺深入人心,乞丐、流民、士兵、權臣、異族,皇位面前人人平等,都有機會成為“太祖高皇帝”。由於這個“家業”實在過於具有誘惑力,也由於競爭門檻很低,所以幾千年來無數男人投入到這種競爭中,因此,中國皇位就具有了某種彩票性質。這張彩票,價值與國民生產總值相當,中獎率為一比全國總人數的一半(因為除了武則天,尚沒有第二個女人對開國之君的稱號感過興趣)。這是一場多麼驚險刺激誘人的博彩活動啊!自從秦始皇發明這張彩票以來,無數中國人就如痴如狂地投入到這場巨大的賭博中來,自秦始皇到溥儀,兩千年間,如果按粗略的直線數下來,中國歷史上經歷了二十六次改朝換代,平均每個朝代的統治不足百年。為了這個皇位,中國大地上無數次烽煙四起,血流漂杵,白骨成堆。那些頂級男人們,提著頭顱,以全族人的身家性命為賭注,進行著一次又一次聲勢浩大的賭博。
中國的皇位雖然對所有的人開放,但是角斗場卻是封閉的。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在東亞這塊相對封閉的大陸上,失敗者無路可逃,每一個走進角斗場的人只有兩條路可走:不是魚死,就是網破;不是成功,就是成仁。因此,中國封建統治者在鬥爭中顯得分外殘酷、徹底,他們的信條是政治鬥爭必須心狠手辣、斬盡殺絕,對對手不抱任何幻想,絕不給對手一點翻盤的機會。因此,與每個王朝輝煌的開始相對照的,都是腥風血雨的結束。每一代新的統治者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把前代王朝的後代斬盡殺絕,斬草除根。中國曆朝末代皇帝的命運都無比悲慘。有的逃到天涯海角甚至海外仍不免一死,如南宋末帝和南明永曆帝。有的老老實實交出權力仍不免被以各種藉口暗殺,如晉代末帝司馬德文、劉宋末帝劉准、蕭齊遜帝蕭寶融、蕭梁末帝蕭方智、南唐後主李煜……死到臨頭,這些不幸的人一再悲嘆:“願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環顧全球,像中國人這樣熱衷於皇位賭博的似乎不多。以我們的近鄰韓國和日本為例,日本是所謂萬年一系,自從有天皇以來,就沒有他人染指。而自唐亡之後,中國歷經了梁唐晉漢周北南宋金元明清十多個王朝,而鄰國朝鮮只經歷了高麗和李朝兩個王朝。
地球另一端的人們觀念則要更保守落後得多。歐洲人認為,王位必須由有國王血統的人繼承。歐洲的幾十頂王冠,一直是在天潢貴胄間傳來傳去,還從沒有出現過哪個泥腿子揭竿而起、開朝立基的壯舉。在英國歷史上,雖然為了王位也曾多次展開過連綿的戰爭,但是戰爭的雙方都是法律意義上有權繼承者。另外,西方王位的產生,除了戰爭和繼承以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種途徑,那就是選舉。在議會出現前,英國存在著由貴族、教士和高官組成的“賢人會議”(WITAN)。這個會議的明確職責之一就是選舉或者罷黜國王。當國王的繼承出現爭議時,這個會議便會從候選人中選出他們認為最合適的一個。英國從899到1016年間的十位國王中,僅有三位是僅憑血緣關係即位的,其他七位都是由賢人會議推薦的與國王血緣關係較近的貴族,由絕嗣的在任國王賜予王位繼承權。因此,一位大主教曾經說過,正如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英國的君主實際上不是世襲的,而是選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