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皇帝:最不幸的人(4)
還有人食慾異常。前面提到的“豬王”劉彧,後來僥倖活了下來並當了皇帝,史稱宋明帝。此人習慣用暴飲暴食來緩解精神緊張。他非常能吃用蜂蜜醃漬的鱁鮧,一次可以吃幾升。吃烤豬肉,一次能吃二百塊。
北齊文宣帝高洋的病狀則是病理性激情。他懷疑其寵妃薛氏與大臣私通,親自砍下薛氏的頭,將之藏在懷中赴宴。酒席中,他拿出薛氏的頭放在盤子裡,在座眾人大驚失色。他叫人取來薛氏的遺體,當眾肢解,取出薛氏的髀骨,製成一把琵琶,邊彈奏,邊飲酒,邊哭泣,嘆息“佳人難再得”,傷痛不已。最後,他披頭散髮,哭著將薛氏下葬,用的是隆重的嬪妃之禮。
……
與這些變態行為相比,北齊後主高緯愛當乞丐,齊廢帝東昏侯蕭寶卷捕老鼠、睡懶覺、驅百姓,明代萬曆皇帝的二十年不上朝,洪武皇帝的濫殺功臣,嘉靖皇帝的偏執,天啟皇帝的沉溺於木匠活兒,都算不上駭人聽聞了。
第四,歷代皇帝中,事業成功者,也就是說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的只占一小部分,基本符合儒家道德規範的“聖君”更是鳳毛麟角。為後世所紀念和景仰的歷代成功帝王加起來不過十數名,而庸主、昏君、暴君則比比皆是,占到百分之九十還多。由於皇帝這個職業挑戰性過大,這個階層中的人,在工作中要體會成功感最難,體會到的挫折感卻最多。大部分皇帝是在這個職位上“混”過一生的,因為他們的才能、精力、學識不足以統治如此複雜而遼闊的帝國。
六
權力過於巨大,是造成中國皇帝們不幸的根本原因。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為他的權力沒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樣因為他的權力沒有邊界。
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是來源於自己的權力。為了保持自己的至高尊榮,皇帝必須牢牢把握住權力,一絲一毫也不能放手。利益的焦點必然是力量的焦點。普天之下有多少精英人物在日夜垂涎、掂量、窺測、謀劃著名大位。為了讓天下人成為自己的奴隸,皇帝自己成了權力的奴隸。他必須像愛護眼睛一樣地愛護自己的權力,一分一秒也不能鬆懈。被剝奪權力的恐懼使皇帝們神經常年高度緊張,甚至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呈現某種精神病態。朱元璋在寫給自己繼承人的《皇明祖訓》中,就鮮明地表現了這種過度戒備心理。他說,凡帝王居安之時,應該常懷警備之心,日夜時刻不可鬆懈,這樣才不至於被人所窺測,國必不失……每天都要當成是在戰場上一樣,白天注意觀察周圍人的言語舉動,晚上要嚴密巡查,搞好宮內安全保障。即使是朝夕相見的心腹之人,也要提高警惕,所謂有備無患也。如果有機密之事要與親信商量,需要屏退旁人,那麼也不能令護衛們退得過遠。最多十丈,不可再遠!……兵器、甲冑,不離左右,更要選擇數匹良馬,置於宮門及各處城門,鞍韉俱全,以防意外……
為了保證自己的意志絕對暢通,為了保證自己對權力的獨占,皇帝們一再地粉碎對皇權的任何威脅和挑戰,同時也不得不把自己變成牛馬,擔負起沉重的工作負荷。在皇帝體制下,“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每一個都不得不成為工作狂。秦始皇每天規定自己必須看完一百二十斤的竹簡文件,才能休息。朱元璋說自己“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慮患防危,如履淵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猶恐不及”(《明太祖御製全集》)。據史書記載,洪武十八年九月的八天之內,他閱讀奏摺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閱讀奏摺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雍正皇帝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在位十三年,寫出了一千多萬字的硃批。
康熙皇帝對歷代帝王短壽有自己的解釋,他在遺詔中曾深有感觸地說:“自古帝王多享年不永,書生們每每因此多有譏評。他們怎麼知道,皇帝面對的政務之煩,使人不勝其勞。做大臣的,想做官就做官,不想做就不做,回家抱抱孫子,優遊度日。皇帝們就沒有這樣幸福。皇帝的重任不可以託付給旁人,所以舜帝直到死在蒼梧時,禹帝直到死於會稽那一天,都沒有享受過安寧的生活。當了皇帝,就沒有退路,怎麼敢奢想安逸!”
除了勞累之外,皇帝的生活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刻板。
本來,世俗權力的巨大,已經令皇帝們精疲力竭,可是傳統文化對皇帝的要求還不止於此。中國是一個禮治社會,既然皇帝是天生聖人,是萬民的老師,那麼一舉一動更應該體察天道,遵守禮儀,有章有法,完美無瑕,以為天下眾人之表率,以達到“一人正而天下正”的大好局面。因此,歷代相積,建立了一套建立在“禮法”之上的完整的帝王守則,使帝王的生活,每一分鐘無不處於被規定之中。
我們以清代為例,觀察一下皇帝是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套子當中。清代祖制,每天早上五點左右,皇帝就必須起床。起床之後,第一件事是著衣。皇帝穿衣戴帽是不能由著自己喜好來的,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月份,不同的日子,甚至同一天的不同時辰,皮、棉、夾、單、紗的各種質地以及式樣、顏色、規格、文飾都有嚴格的規定。
梳洗已畢,首先要做的事是“讀《實錄》一卷”,也就是說要學習祖先的光輝事跡,背誦祖先的教導。
然後是處理政務。即御門聽政,皇帝端坐於乾清門。整個聽政過程有著嚴格的禮儀規範要求:文武百官從景運門入,在門下廣場排班。奏事開始,大臣從東階上門,列跪,尚書居前,侍郎位其後,陪奏的官屬又在其後。尚書一人手捧折匣折旋而進,至本案前墊上北面跪,將疏折匣恭放於本案上,然後起立,趨至東楹,入班首跪,口奏某事幾件。每奏一事,皇帝即降旨,宣布處理意見,大學士、學士承旨。事畢,大學士、學士起立,從東階下,記注官從西階下,皇帝起駕還宮。
每天上午11點到下午2點30分,是皇帝休息、吃晚飯時間,根據《國朝宮室》記載,每天下午皇帝一般在一兩點時吃晚飯,然後批閱各部和地方大員的奏章,接著就開始學習。
在下午2點30分到5點這段時間裡面,皇帝除了辦公以外,還要看書學習。
晚上7點到9點皇帝要祀拜神靈,到各殿神佛前拈香,然後上床睡覺。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天天如此。
皇帝:最不幸的人(5)
因此,中國的皇帝,說容易,任何昏庸白痴都可以憑血統登上帝位;要說難,則傳統文化中對帝王的要求至難至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對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類精力過人、意志超群的超級皇帝來說,權力都令他們不堪重負,更何況那些遠不如他們堅強的後代。那些精明巧詐的定製之君沒有想到,他們制定的帝王標準,給自己那些平庸的後代帶來多少痛苦和折磨。
還有人食慾異常。前面提到的“豬王”劉彧,後來僥倖活了下來並當了皇帝,史稱宋明帝。此人習慣用暴飲暴食來緩解精神緊張。他非常能吃用蜂蜜醃漬的鱁鮧,一次可以吃幾升。吃烤豬肉,一次能吃二百塊。
北齊文宣帝高洋的病狀則是病理性激情。他懷疑其寵妃薛氏與大臣私通,親自砍下薛氏的頭,將之藏在懷中赴宴。酒席中,他拿出薛氏的頭放在盤子裡,在座眾人大驚失色。他叫人取來薛氏的遺體,當眾肢解,取出薛氏的髀骨,製成一把琵琶,邊彈奏,邊飲酒,邊哭泣,嘆息“佳人難再得”,傷痛不已。最後,他披頭散髮,哭著將薛氏下葬,用的是隆重的嬪妃之禮。
……
與這些變態行為相比,北齊後主高緯愛當乞丐,齊廢帝東昏侯蕭寶卷捕老鼠、睡懶覺、驅百姓,明代萬曆皇帝的二十年不上朝,洪武皇帝的濫殺功臣,嘉靖皇帝的偏執,天啟皇帝的沉溺於木匠活兒,都算不上駭人聽聞了。
第四,歷代皇帝中,事業成功者,也就是說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的只占一小部分,基本符合儒家道德規範的“聖君”更是鳳毛麟角。為後世所紀念和景仰的歷代成功帝王加起來不過十數名,而庸主、昏君、暴君則比比皆是,占到百分之九十還多。由於皇帝這個職業挑戰性過大,這個階層中的人,在工作中要體會成功感最難,體會到的挫折感卻最多。大部分皇帝是在這個職位上“混”過一生的,因為他們的才能、精力、學識不足以統治如此複雜而遼闊的帝國。
六
權力過於巨大,是造成中國皇帝們不幸的根本原因。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為他的權力沒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樣因為他的權力沒有邊界。
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是來源於自己的權力。為了保持自己的至高尊榮,皇帝必須牢牢把握住權力,一絲一毫也不能放手。利益的焦點必然是力量的焦點。普天之下有多少精英人物在日夜垂涎、掂量、窺測、謀劃著名大位。為了讓天下人成為自己的奴隸,皇帝自己成了權力的奴隸。他必須像愛護眼睛一樣地愛護自己的權力,一分一秒也不能鬆懈。被剝奪權力的恐懼使皇帝們神經常年高度緊張,甚至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呈現某種精神病態。朱元璋在寫給自己繼承人的《皇明祖訓》中,就鮮明地表現了這種過度戒備心理。他說,凡帝王居安之時,應該常懷警備之心,日夜時刻不可鬆懈,這樣才不至於被人所窺測,國必不失……每天都要當成是在戰場上一樣,白天注意觀察周圍人的言語舉動,晚上要嚴密巡查,搞好宮內安全保障。即使是朝夕相見的心腹之人,也要提高警惕,所謂有備無患也。如果有機密之事要與親信商量,需要屏退旁人,那麼也不能令護衛們退得過遠。最多十丈,不可再遠!……兵器、甲冑,不離左右,更要選擇數匹良馬,置於宮門及各處城門,鞍韉俱全,以防意外……
為了保證自己的意志絕對暢通,為了保證自己對權力的獨占,皇帝們一再地粉碎對皇權的任何威脅和挑戰,同時也不得不把自己變成牛馬,擔負起沉重的工作負荷。在皇帝體制下,“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每一個都不得不成為工作狂。秦始皇每天規定自己必須看完一百二十斤的竹簡文件,才能休息。朱元璋說自己“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慮患防危,如履淵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猶恐不及”(《明太祖御製全集》)。據史書記載,洪武十八年九月的八天之內,他閱讀奏摺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閱讀奏摺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雍正皇帝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在位十三年,寫出了一千多萬字的硃批。
康熙皇帝對歷代帝王短壽有自己的解釋,他在遺詔中曾深有感觸地說:“自古帝王多享年不永,書生們每每因此多有譏評。他們怎麼知道,皇帝面對的政務之煩,使人不勝其勞。做大臣的,想做官就做官,不想做就不做,回家抱抱孫子,優遊度日。皇帝們就沒有這樣幸福。皇帝的重任不可以託付給旁人,所以舜帝直到死在蒼梧時,禹帝直到死於會稽那一天,都沒有享受過安寧的生活。當了皇帝,就沒有退路,怎麼敢奢想安逸!”
除了勞累之外,皇帝的生活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刻板。
本來,世俗權力的巨大,已經令皇帝們精疲力竭,可是傳統文化對皇帝的要求還不止於此。中國是一個禮治社會,既然皇帝是天生聖人,是萬民的老師,那麼一舉一動更應該體察天道,遵守禮儀,有章有法,完美無瑕,以為天下眾人之表率,以達到“一人正而天下正”的大好局面。因此,歷代相積,建立了一套建立在“禮法”之上的完整的帝王守則,使帝王的生活,每一分鐘無不處於被規定之中。
我們以清代為例,觀察一下皇帝是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套子當中。清代祖制,每天早上五點左右,皇帝就必須起床。起床之後,第一件事是著衣。皇帝穿衣戴帽是不能由著自己喜好來的,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月份,不同的日子,甚至同一天的不同時辰,皮、棉、夾、單、紗的各種質地以及式樣、顏色、規格、文飾都有嚴格的規定。
梳洗已畢,首先要做的事是“讀《實錄》一卷”,也就是說要學習祖先的光輝事跡,背誦祖先的教導。
然後是處理政務。即御門聽政,皇帝端坐於乾清門。整個聽政過程有著嚴格的禮儀規範要求:文武百官從景運門入,在門下廣場排班。奏事開始,大臣從東階上門,列跪,尚書居前,侍郎位其後,陪奏的官屬又在其後。尚書一人手捧折匣折旋而進,至本案前墊上北面跪,將疏折匣恭放於本案上,然後起立,趨至東楹,入班首跪,口奏某事幾件。每奏一事,皇帝即降旨,宣布處理意見,大學士、學士承旨。事畢,大學士、學士起立,從東階下,記注官從西階下,皇帝起駕還宮。
每天上午11點到下午2點30分,是皇帝休息、吃晚飯時間,根據《國朝宮室》記載,每天下午皇帝一般在一兩點時吃晚飯,然後批閱各部和地方大員的奏章,接著就開始學習。
在下午2點30分到5點這段時間裡面,皇帝除了辦公以外,還要看書學習。
晚上7點到9點皇帝要祀拜神靈,到各殿神佛前拈香,然後上床睡覺。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天天如此。
皇帝:最不幸的人(5)
因此,中國的皇帝,說容易,任何昏庸白痴都可以憑血統登上帝位;要說難,則傳統文化中對帝王的要求至難至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對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類精力過人、意志超群的超級皇帝來說,權力都令他們不堪重負,更何況那些遠不如他們堅強的後代。那些精明巧詐的定製之君沒有想到,他們制定的帝王標準,給自己那些平庸的後代帶來多少痛苦和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