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與中國皇帝比起來,世界上其他君主都顯得小氣寒酸。要知道,歐洲最有權勢的皇帝———法國的路易十四,令他的臣民羨慕的不過是可以“毫無節制地吃青豌豆”。路易十四出行時,身邊帶著“瑞士百人警衛隊”,就以為排場大到了極點,殊不知隋煬帝楊廣每次出門,身邊盛裝的武士最少三萬人。與中國大內的禁嚴相比,法蘭西宮廷秩序簡直是玩笑。“應當說,什麼人都可以進凡爾賽宮,可以任意在各大套房之間遊玩,只是不允許乞丐和僧侶進去。想觀看國王用膳的過往平民百姓,只要佩帶一把寶劍,臂彎里放一頂帽子就可以進宮,這些道具在王宮看守那裡能夠租到。”所以才鬧出了一個廚師化裝成貴族與法蘭西公主在宮廷舞會上跳舞的故事。
皇帝:最不幸的人(3)
世界上其他統治者的權力都沒有中國皇帝這樣絕對、徹底、無所不及。與中國皇帝比起來,西方君主們的榮耀其實十分可疑。中國的皇帝頭上只有一個虛幻的“天”,其他的一切都在他的腳下,而西方的君主頭上頂著三座大山。第一座是教皇。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曾在11世紀命令道:“所有的君主都必須親吻教皇的腳。”歐洲的君主登基之時,要向教皇行效忠之禮,然後由後者為他戴上王冠。在中國,皇帝既是“萬民之君”,又是“聖人”;既是凡人,又是“天子”;既管理政務,又壟斷意識形態,擁有“教化”百姓的天然權力。在歐洲,國王和皇帝們只能掌握有限的世俗權力,卻無權染指臣民的精神世界,意識形態和教育是教士們的領地。第二座大山是法律。在中國,皇帝的話就是法律,而歐洲人明確宣布:“國王在萬人之上而在上帝和法律之下。”“國家本身並不能創造或制定法律,當然也不能夠廢除法律或違反法律。”因為法律的保護,一個窮人可以得意洋洋地宣布,他不歡迎國王進入他的房屋:“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第三座大山是貴族的約束。在中國,“君”與“臣”一個是天一個是地,而英語裡的“King”,除了“國王”之意外,還表示“大的”、“主要的”。事實上,英國的貴族一直認為國王是自己隊伍中的一員、“貴族中的第一人”。國王本身不過是最大的貴族而已,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他與其他貴族主要是朋友關係。他的那些哥們兒一不高興,就可以聯合起來,把他顛覆下王位,所以他不得不處處討好他們,儘量考慮他們的利益。
因此,歐洲的國王們權力的深度和廣度都遠不如中國皇帝,因此他們自然也遠不如中國皇帝那樣威風。1199年,理察一世聽說他的一個貴族在城堡里挖出一批古代金器,財政緊張的國王要求獲得這份寶藏。然而,在英國,國王卻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拒絕。國王惱羞成怒,和這個貴族兵戎相見,不料卻命喪敵手。
英國貴族們就是這樣經常拒絕國王的命令。“無地王”約翰時期對歐洲大陸垂涎三尺,打算出征法國,然而英格蘭騎士們卻對大陸戰爭不感興趣,拒絕從命,約翰也無計可施。
五
不過,“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表面上中國皇帝權力巨大,榮耀無比,實際上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幸的一群人。有以下事實為證:
第一,在中國社會中,皇帝的平均壽命最短,健康狀態最差。有人做過一個統計,歷代皇帝有確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二百零九人。這二百零九人,平均壽命僅為三十九歲多。
有人指出,中國古代人口的平均壽命不過三十五歲,因此,皇帝的平均壽命並不低。可是,三十五歲的平均壽命中包括大量的夭折人口,事實上,古代人均壽命之低主要是由於極高的出生兒死亡率造成的。如果除掉這個因素,人口學家推算,中國古代人口的平均壽命可達五十七歲。眾所周知,生下來就死掉的人不可能成為皇帝。因此,五十七減去三十九,中國皇帝的平均壽命比普通人要低十八歲。
除去非正常死亡因素,皇帝的健康水平低是造成皇帝整體壽命低下的重要原因。宋明兩代政治秩序較好,皇帝大都是善終,然而平均壽命仍低於社會平均水平。兩宋十八位皇帝,平均壽命四十四歲多。明代十六位皇帝,平均年齡四十二歲多。在明代十六帝中,只有五個皇帝壽命高過均齡,其餘十一帝皆低於均齡:從宣德帝到正德帝這祖孫五代竟然都在而立之年左右撒手人間,其中的成化帝也僅僅是剛過了四十歲。其中明光宗登上皇位僅一個月,因為多幸了幾個女人,就撒手人寰,其身體的虛弱可知。
第二,皇帝群體中非正常死亡比率高。中國歷代王朝,包括江山一統的大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王朝,一共有帝王六百一十一人,其中,正常死亡的,也就是死於疾病或者衰老的三百三十九人;不得善終的,也就是非正常死亡的二百七十二人。非正常死亡率為百分之四十四,遠高於其他社會群體。
第三,皇帝這個群體的整體生命質量較差,生存壓力巨大,因此出現人格異常、心理變態甚至精神分裂的機率較常人高許多。翻開二十四史的本紀部分,那些一開始使我們驚愕、噁心,後來使我們麻木、厭煩的發瘋變態行為實在是書不勝書。有近四分之一的帝王傳記中,記錄有人格異常、心理變態甚至精神分裂的表現:
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六位皇帝,前廢帝劉子業,極為荒淫殘暴。他討厭功臣劉義恭,就砍掉劉義恭肢體,剖開他的肚子,挑取他的眼睛,用蜜醃漬,謂之“鬼目粽”。他創辦了獨家的皇宮妓院,招集眾多王妃、公主,令左右幸臣與她們當場開性party。這些女子都是他的長輩或姐妹,稍有不從者,立即殺掉,毫不手軟。這個遊戲玩膩了,他又叫宮女們與猴、羊、馬交配,他在一旁觀察。他把叔父湘東王劉彧裸體養於坑中,要他從木槽取食,並稱呼他為“豬王”:“嘗以木槽盛飯,並雜食攪之,掘地為坑,實以泥水,裸彧內坑中,使以口就槽食之,用以歡矣。”(《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
前廢帝如此,後廢帝有過之而無不及。後廢帝劉昱凶暴異常,外出遊玩,遇到擋路者,無論是人是畜,都命侍從格殺勿論,這使得都城建康,白天戶戶都大門緊閉,道路絕跡。他命令身邊侍衛隨時手執針、錘、鑿、鋸等刑具,臣下稍有違逆,就施以擊腦袋、錘陰囊、剖腹心等酷刑,每天受刑者常有幾十人,他以此為樂,一天不見有人流血,就悶悶不樂。
這些行為無疑不能用“紈絝”定義,這兩個人所患是精神分裂症。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患的是躁鬱症:“或者數日不食,或達旦不寐,追計平生成敗得失,獨語不止。疑群臣左右皆不可信,每百官奏事至前,追記其舊惡,輒殺之;其餘或顏色變動,或鼻息不調,或步趨失節,或言辭差繆,皆以為懷惡在心,發形於外,往往以手擊殺之,死者皆陳天安殿前。”(《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五)意思是或者數日不食,或者數夜不睡,精神憂悶不安,有時一晚上自言自語,好像對身旁別人看不見的鬼物說話。他上朝時喜怒無常,追思朝臣舊惡前怨,大加殺害。見到大臣臉色有異,或呼吸不調,或言辭失措,就大叫而起,親自毆打擊死在大殿之上,屍體都一字排開擺放於天安殿前。
皇帝:最不幸的人(3)
世界上其他統治者的權力都沒有中國皇帝這樣絕對、徹底、無所不及。與中國皇帝比起來,西方君主們的榮耀其實十分可疑。中國的皇帝頭上只有一個虛幻的“天”,其他的一切都在他的腳下,而西方的君主頭上頂著三座大山。第一座是教皇。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曾在11世紀命令道:“所有的君主都必須親吻教皇的腳。”歐洲的君主登基之時,要向教皇行效忠之禮,然後由後者為他戴上王冠。在中國,皇帝既是“萬民之君”,又是“聖人”;既是凡人,又是“天子”;既管理政務,又壟斷意識形態,擁有“教化”百姓的天然權力。在歐洲,國王和皇帝們只能掌握有限的世俗權力,卻無權染指臣民的精神世界,意識形態和教育是教士們的領地。第二座大山是法律。在中國,皇帝的話就是法律,而歐洲人明確宣布:“國王在萬人之上而在上帝和法律之下。”“國家本身並不能創造或制定法律,當然也不能夠廢除法律或違反法律。”因為法律的保護,一個窮人可以得意洋洋地宣布,他不歡迎國王進入他的房屋:“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第三座大山是貴族的約束。在中國,“君”與“臣”一個是天一個是地,而英語裡的“King”,除了“國王”之意外,還表示“大的”、“主要的”。事實上,英國的貴族一直認為國王是自己隊伍中的一員、“貴族中的第一人”。國王本身不過是最大的貴族而已,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他與其他貴族主要是朋友關係。他的那些哥們兒一不高興,就可以聯合起來,把他顛覆下王位,所以他不得不處處討好他們,儘量考慮他們的利益。
因此,歐洲的國王們權力的深度和廣度都遠不如中國皇帝,因此他們自然也遠不如中國皇帝那樣威風。1199年,理察一世聽說他的一個貴族在城堡里挖出一批古代金器,財政緊張的國王要求獲得這份寶藏。然而,在英國,國王卻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拒絕。國王惱羞成怒,和這個貴族兵戎相見,不料卻命喪敵手。
英國貴族們就是這樣經常拒絕國王的命令。“無地王”約翰時期對歐洲大陸垂涎三尺,打算出征法國,然而英格蘭騎士們卻對大陸戰爭不感興趣,拒絕從命,約翰也無計可施。
五
不過,“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表面上中國皇帝權力巨大,榮耀無比,實際上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幸的一群人。有以下事實為證:
第一,在中國社會中,皇帝的平均壽命最短,健康狀態最差。有人做過一個統計,歷代皇帝有確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二百零九人。這二百零九人,平均壽命僅為三十九歲多。
有人指出,中國古代人口的平均壽命不過三十五歲,因此,皇帝的平均壽命並不低。可是,三十五歲的平均壽命中包括大量的夭折人口,事實上,古代人均壽命之低主要是由於極高的出生兒死亡率造成的。如果除掉這個因素,人口學家推算,中國古代人口的平均壽命可達五十七歲。眾所周知,生下來就死掉的人不可能成為皇帝。因此,五十七減去三十九,中國皇帝的平均壽命比普通人要低十八歲。
除去非正常死亡因素,皇帝的健康水平低是造成皇帝整體壽命低下的重要原因。宋明兩代政治秩序較好,皇帝大都是善終,然而平均壽命仍低於社會平均水平。兩宋十八位皇帝,平均壽命四十四歲多。明代十六位皇帝,平均年齡四十二歲多。在明代十六帝中,只有五個皇帝壽命高過均齡,其餘十一帝皆低於均齡:從宣德帝到正德帝這祖孫五代竟然都在而立之年左右撒手人間,其中的成化帝也僅僅是剛過了四十歲。其中明光宗登上皇位僅一個月,因為多幸了幾個女人,就撒手人寰,其身體的虛弱可知。
第二,皇帝群體中非正常死亡比率高。中國歷代王朝,包括江山一統的大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王朝,一共有帝王六百一十一人,其中,正常死亡的,也就是死於疾病或者衰老的三百三十九人;不得善終的,也就是非正常死亡的二百七十二人。非正常死亡率為百分之四十四,遠高於其他社會群體。
第三,皇帝這個群體的整體生命質量較差,生存壓力巨大,因此出現人格異常、心理變態甚至精神分裂的機率較常人高許多。翻開二十四史的本紀部分,那些一開始使我們驚愕、噁心,後來使我們麻木、厭煩的發瘋變態行為實在是書不勝書。有近四分之一的帝王傳記中,記錄有人格異常、心理變態甚至精神分裂的表現:
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六位皇帝,前廢帝劉子業,極為荒淫殘暴。他討厭功臣劉義恭,就砍掉劉義恭肢體,剖開他的肚子,挑取他的眼睛,用蜜醃漬,謂之“鬼目粽”。他創辦了獨家的皇宮妓院,招集眾多王妃、公主,令左右幸臣與她們當場開性party。這些女子都是他的長輩或姐妹,稍有不從者,立即殺掉,毫不手軟。這個遊戲玩膩了,他又叫宮女們與猴、羊、馬交配,他在一旁觀察。他把叔父湘東王劉彧裸體養於坑中,要他從木槽取食,並稱呼他為“豬王”:“嘗以木槽盛飯,並雜食攪之,掘地為坑,實以泥水,裸彧內坑中,使以口就槽食之,用以歡矣。”(《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
前廢帝如此,後廢帝有過之而無不及。後廢帝劉昱凶暴異常,外出遊玩,遇到擋路者,無論是人是畜,都命侍從格殺勿論,這使得都城建康,白天戶戶都大門緊閉,道路絕跡。他命令身邊侍衛隨時手執針、錘、鑿、鋸等刑具,臣下稍有違逆,就施以擊腦袋、錘陰囊、剖腹心等酷刑,每天受刑者常有幾十人,他以此為樂,一天不見有人流血,就悶悶不樂。
這些行為無疑不能用“紈絝”定義,這兩個人所患是精神分裂症。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患的是躁鬱症:“或者數日不食,或達旦不寐,追計平生成敗得失,獨語不止。疑群臣左右皆不可信,每百官奏事至前,追記其舊惡,輒殺之;其餘或顏色變動,或鼻息不調,或步趨失節,或言辭差繆,皆以為懷惡在心,發形於外,往往以手擊殺之,死者皆陳天安殿前。”(《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五)意思是或者數日不食,或者數夜不睡,精神憂悶不安,有時一晚上自言自語,好像對身旁別人看不見的鬼物說話。他上朝時喜怒無常,追思朝臣舊惡前怨,大加殺害。見到大臣臉色有異,或呼吸不調,或言辭失措,就大叫而起,親自毆打擊死在大殿之上,屍體都一字排開擺放於天安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