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傳統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形式主義的社會。“形式主義”正是中國精神的精髓。

  中國的體積實在是過於龐大了。這樣巨大的國家出現得如此之早,人類還來不及發明有效統治它的“建立在數目字基礎上的”複雜的近代管理手段。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統治這個國家的辦法是刪繁就簡,舉重若輕。他對社會實行一元化管理,所有事情都一刀切,使社會整齊劃一,簡單明了,使高高在上的皇帝一目了然,心清神爽。正像黃仁宇先生所說:“如《周禮》所謂‘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先造成一個完善的理想的幾何圖案或數學公式,向真人實地上籠罩過去,儘量使原始的與自然的參差不齊,勉強的符合此理想之完美。如實際上不能貫徹,則通融將就,縱容在下端打折扣,總不放棄原有理想上之方案。”從這個意義上說,整個傳統中國,就是一個大的行為藝術。

  皇帝:最不幸的人(2)

  傳統中國處理千頭萬緒的社會關係,只用十二個字,即所謂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謂的“三綱”,其實是“一綱”,即“人生而不平等,每個人都要安分守己”。

  在“三綱”精神的指導下,傳統社會建立起了嚴格的等級制度,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處於不平等的狀態,每一層人的權利都是單向的,對上絕對順從,對下絕對權威,或者說向上是奴才主義,向下是專制主義。正如戴震所說:“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雖得,謂之逆。”即上級、長者批評下級和後輩,即使批評得不對,也是對的。下級後輩如果反駁,即使有理,也是錯的。通過這種單向的環環相扣,每個人都被等級秩序牢牢鎖定,動彈不得。

  為了強化等級原則,皇帝們制定了一整套異常嚴格煩瑣的“禮制”,各個級別的人,穿衣服的料子、出行工具的規格、住房的面積以及裝修風格都有嚴格的規定,絲毫不得僭越。皇帝平時住多大房子、吃多少道菜、娶多少老婆,都是有“規定”或者說有“格”的,不能說自己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即使討厭這些規矩,表面上你也得認認真真地走過場。

  在等級制度下,強化專制的竅門是擴大等級間的距離,也就是加大不同社會成員政治和社會地位上的落差。等級越多,等級間的差距越大,上一級對下一級的控制就更加有力,而皇帝與普通民眾的距離就越遠,自然就更高高在上、威不可及,皇帝的地位就更安全。賈誼在《治安策》中,把這個思路說得非常明白:“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故陛九級上,廉遠地,則堂高;陛亡級,廉近地,則堂卑。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故古者聖王制為等列,內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後有官師、小吏,延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就是說,帝王之尊如同高堂,大臣們如同台階,平民百姓們如同平地。所以如果台階數量多而且間距高,那麼大堂自然就高高在上。如果沒有台階,那麼大堂就低得多。高則難攀,威風凜凜,低則容易觸及,不容易保持權威。所以古代聖王制定了等級制度,把人們分成公、侯、伯、子、男、官師、小吏、庶人等不同等級,而天子高居其上,其尊嚴不可觸及。

  歷代帝王不斷增加台階的高度,拉大等級間的距離,越是向上,各種享受越誇張奢侈,最終結果是皇帝的禮儀鋪張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人們最後只能用數量來填補想像力的空白,結果使這些禮儀變得煩瑣、誇張到完全脫離實用的可笑的程度。比如那座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的宮殿之城,由於無限地誇張和鋪陳,已經變成了一座不近人情、了無生趣、內容匱乏的權力紀念碑: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宮殿不過是一間殿宇的一再重複。區別所有宮殿的不過是丹墀的高度、屋頂的重數、殿宇的體量以及屋頂的走獸和斗拱出挑的數目而已。每座宮殿的布置也大同小異:三明兩暗、千篇一律的雕花隔子,一幾二椅或者二幾四椅。最誇張的是,乾清宮西暖閣為皇帝的寢宮,屋內九間,上下共置二十七張寢床。

  三

  當然,這些奢華的形式主義,不過是用來裝飾權力的花邊。皇帝的實際權力比這些形式展示出來的更為巨大。

  中國式的皇權大到什麼程度呢?簡而言之,大於人的想像力。

  據說,唯一可以令中國皇帝俯首的是上天,然而上天是虛幻的,所以中國皇帝的權力實際上沒有任何限制和禁忌。整個天下是皇帝一個人的私產,萬眾都是他的奴僕。正如黑格爾所說,這是一種“普遍奴隸制。只有皇帝一個人是自由的,其他的人,包括宰相,都是他的奴隸”。

  這種統治制度的根本特徵是,皇帝不是為國家而存在,相反,國家是為皇帝而存在。皇帝一個人的意志大於所有臣民意志的總和。整個國家,就是給皇帝提供服務的莊園,全體臣民,其生存的意義都在於為皇帝奔走。一切制度安排,都以皇帝一人的利益為核心。所以,我們看到,在皇帝制度下,皇帝支配一切、主宰一切,所有的權力,都為皇帝一個人壟斷,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為皇帝一個人所牢牢控制。在中國,皇帝與他的臣民,不是人與人的關係,而是神與人的關係,是人與他飼餵的家禽的關係。他就像一個高高在上的神靈一樣,天下臣民以何種手段謀生、如何穿衣戴帽、按何種樣式建造自己的房屋,甚至如何思考,都得由皇帝來決定。在他的疆域之內,不允許有任何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氣。曾經有許多人因為日記中的一句不滿而被斬首,也有人因為精神分裂胡言亂語而被千刀萬剮。最偉大的漢族皇帝之一的朱元璋在開國之初曾屠殺了幾名讀書人,理由是他們遁入山林,想做自力更生、自由自在的隱士,而不願做官。在殺掉他們之後,朱元璋向全國人民宣布,所有的中國人都是他的財產,必須聽從於他的絕對意志。他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我的統治下的讀書人不願為我服務,就是與我作對。誅其身而籍其家,不為之過!”

  在這樣的制度下,只要是能想到的事情,皇帝就可以做到。一位美國學者這樣形容:“在皇帝的命令之下,一個國都突然在意料不到地方出現。邊疆和海港今日開放與外人互市,明日全部封閉。在皇帝可否之間,有些經濟部門或者被全力支持,或者被通盤禁斷。龐大的軍隊進出於蒙古及越南。艨艟的艦隊游弋到非洲東岸。這樣的事情,好像以手掀動自來水龍頭。在這水管上一掀則開,向反方向一扭則閉。”全天下人民的命運,完全懸於皇帝一個人的“明”或者“昏”:皇帝性格平和安定,天下按部就班;皇帝好大喜功,天下則動盪不安;皇帝萬一是一個精神病或者變態狂,天下就會變成屍山血海……

  四

  毫無疑義,中國皇帝的權勢達到了人類所能達到的頂峰。不論是東方小國、非洲酋邦或者西方王國,其君主的聲威都遠遠不能望中國皇帝之項背。

章節目錄